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及长效机制_以辽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为例的研究_赵玉红

合集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及其机制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及其机制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及其机制探究论文摘要文章界定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分析了其在农村供给的现状,探讨了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构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整个农村乃至全社会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在农村广泛而深刻的配置过程,其关键是要弄清楚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以及应以怎样的供给机制,使公共产品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研究、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构架和我国国情来理解,从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核心出发,公共产品应当涵盖如下方面:①安全事业保障,如国防、治安等;②公共事业保障,如科教文卫等;③公益事业保障,如市政建设等;④监督调控保障,如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按照上述理解,根据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当和城市一样,除了安全事业、监督调控这两项最基本的保障之外,最重要的保障应有如下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能体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它的受益对象广泛,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如水、电、路等。

这类建设必须纳入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范畴。

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它涵盖了农业内部经营管理、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采用、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农机具的使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产业规划与结构调整等一整套技术形成的有机整体。

涉及到广大的涉农行政事业单位,如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

毫无疑问,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这类建设已经纳入到公共产品的范畴。

农村规划服务建设根据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各级规划部门均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但目前这些部门的服务职能还没有完全向农村延伸,农村城镇化、住宅规范化、生产、生活、中心集镇的规划与布局等急需规划、经管部门的参与。

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能力的改善、自身综合素质的增强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

辽宁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管理措施分析

辽宁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管理措施分析

・42・价值工程辽宁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管理措施分析Analysis of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in Rural Areas of Liaoning李一铭LI Yi-ming(辽宁省城乡建设改造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沈阳110000)(Liaoning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Ltd.,Shenyang110000,China)摘要: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辽宁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现状作为切入点,深入而又详尽的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特点与形式,并多种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势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在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管理上提出了一些思考。

Abstract:The problem of sewage treatment in rural areas has always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government.This article takes the status quo of sewage treatment in rural areas of Liaoning as an entry point,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es in depth and detail,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es in detail.Some though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management.关键词:生活污水;污水处理方式;基础设施管理Key words:domestic sewage;sewage treatment method;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1)10-0042-020引言目前辽宁的大多数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通常都还采用相对简单的分散处理方式,据调查统计,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主要归根于以下几个原因①由于大部分村庄相对比较零散,国家的政府投资不够全面,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②对于许多村庄来说,污水处理设施不足;③硬件处理设施寿命短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污水处理设备无法长期运作,容易出现故障,难以保证机器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推进辽宁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推进辽宁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推进辽宁农村城镇化进程赵玉红【摘要】@@ 改革开放30年,辽宁大中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反,数目庞大的小城镇及乡村的发展命题却始终模糊.如何建设现代化村镇,让生活在村镇的人们也要体验到现代生活的巨大变迁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期刊名称】《辽宁经济》【年(卷),期】2010(000)012【总页数】2页(P7-8)【作者】赵玉红【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正文语种】中文改革开放30年,辽宁大中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反,数目庞大的小城镇及乡村的发展命题却始终模糊。

如何建设现代化村镇,让生活在村镇的人们也要体验到现代生活的巨大变迁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

辽宁现有建制镇536个,乡348个,行政村10428个,自然村51926个。

在城市——小城镇——村庄的人口结构中,辽宁设市城市占48.4%,小城镇12.8%,农村占38.8%。

1.村容村貌改善,但随意发展对农村资源与环境带来挑战。

从2006年起全省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硬化路面、符合饮用水标准的生活用水、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集中的排水沟渠和水塘、集中的垃圾收集转运场所等,农村面临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但适用于农村住宅建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农村住宅的技术集成度低。

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对村庄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部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较重。

2.村镇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

2009年辽宁完成村镇建设投资200亿元,新建公共建筑179万平方米。

已经实现100%的村通电;电话得到了全面的普及。

但农村取暖、炊事能源、厕所等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生活设施建设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3.村镇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但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模式提出新的改造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农村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砖瓦结构成为主体,楼房增多。

农村家庭规模的变小,家用电器使用比例的增加,现代交通工具与农耕机械进入村镇,这些都对传统的村镇住宅及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改造需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及长效机制——以辽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为例的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及长效机制——以辽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为例的研究

供给主体 ,在政府构建 的制度 中 ,形成农村公 共服务供给 的 合作 网络 ,以提供更好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农村 污水 垃圾 处 理 的理论 基础
l 公 共物 品理 论 。其 代表 人物是 美国著 名经济 学 家保
二 、辽 宁农 村 污 水 垃 圾 治理 服 务 供 给现 状 和 方

2 地 方政府治 理理论 。这一 理论强调 政府 与市场 的协 结构也要 发生相应调整 ,农村 环境治理逐渐 成为公共财政 现 调与合作 ,寻 求政府 、社会与市场 之间的合作与互 动 ,寻求 实 的着力点 ,财政 不仅要加 大对农 村污水 垃圾 治理的 投资 , 种 通过 调 动各种 力量 和资 源达 到 “ 善治 ” 目的 的社会 体 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服务也亟需创新其供给模式和治理机制 。
【 农村发展 1
农业经济 2 0 1 4 / 2
农 村 公 共 产 品供 给 模 式 及 长 效 机 制
以 辽 宁农 村 垃 圾 污 水 处 理 为 例 的研 究
◎ 赵 玉 红
摘 要 :近年 来 ,农村公 共产品供 给有 了显著改善 ,但是这种 改变的主要 推动力量是 经济发展 ,农 村公 共产品供给机制
罗 ・ 萨缪 尔森和詹姆斯 ・ 布坎南 。非排 他性和非竞争性成 为 式 公共 物 品的两个 本质属 ,这就 决定 了在市场 经济条件 下 , 辽 宁农村公共事业项 目提 供在所特有 的 “ 一事一议 ”制 公共 物品尤其是其 中的纯公共物 品 ,不可能完全通过 市场 运 度 下 ,污 水 垃圾 治理服 务供 给 呈现 出量 不足 、质 不高 的 特 作的方式来提供 ,而公共物品 的种 类繁多 ,也决定 了它不可 点 ,农村 污水垃圾治理服务缺 失比较严重 。随着城乡统 筹进 能也没有必要完全 由政府来提供 。 步深化 ,农 村社会对公共服 务的需求不断 增长 ,财政支 出

农村环境污染根源及其治理——以辽宁为例

农村环境污染根源及其治理——以辽宁为例


辽 宁 农 村环 境 污 染 的根 源
1 、 农 业 生 产 方式 污 染
禽养殖的粪便和污水 中含有 C O D、 B O D 5 、 氨氮 、 总磷等污 染物 以及大量 的病原微生物 、 寄 生虫卵 , 由于部分养殖 废 弃物得不到及时处理 ,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随着我省畜 禽养殖 量不 断增长 , 污染 物产 生量也大幅增加 , 产生的环 境压力将 日益增加。据统计 , 2 0 0 8 -2 0 1 2 年期间,我省每 年养殖生猪约 1 5 0 0 - - 1 6 0 0万头 , 牛马骡驴等约 5 2 0 万头 , 生猪按 照每 天每头排粪 1 . 5 千克 , 牛马骡驴每天每头排 粪 1 6 千克 计算 ,每年共产 生粪便 约为 4 0 0 0万吨 ,尿液 约 3 0 0 0万吨( 见表 2 ) 。除去作为养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外 , 部 分粪便得不到有效处理 , 进入环境 中就成为污染物 。
与传统农业生产相 比 , 现代农业生产 的特点是大量使 用化肥 、 农药 、 畜药 、 催生剂 、 人工饲料 、 农膜 等( 见表 1 ) 。 辽宁粮食产量从 1 9 8 0年的 1 2 2 1 . 6万吨增长到 2 0 1 2 年 的 2 0 7 0 . 5万吨 , 增长了 6 9 . 5 %, 化肥施用量从 1 9 8 0年的 7 6 . 1 万吨增长为 2 0 1 2 年的 1 4 6 . 9万吨 ,增长了 9 3 %( 见图 1 ) 。 同时 , 由于农民缺乏科学实用化肥 、 农药的基本知识 , 导致 化肥 利用率极低 , 其 中仅 3 5 %的化肥被吸 收 , 其余则随雨 水进入 土壤和河 流 中, 对水 、 土壤 、 农产 品 、 水产 品等都有
表 2 辽宁省 2 0 0 8 -2 0 1 2 年 生猪 与大牲畜排粪量

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可行模式探索——以J市南村水质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为例

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可行模式探索——以J市南村水质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为例

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可行模式探索——以J市南村水质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为例徐红曼;吕铁林【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2(23)2【摘要】城郊村的城市化进程已步入由量向质的跃迁阶段,重建已经完成“撤村设居”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系统成为当下重要议题。

J市南村以政府采购矿泉水供应解决井水污染事件的过程,为建构可行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了现实回应和理论启示。

传统村落秩序的衰落,带来集体意识的崩解,城乡结合部社会个体化过程在加剧,原初“立公灭私”的公共性正蜕变为“活私开公”的公共行为选择。

J市南村村民追寻井水污染原因的过程,展示的正是以“活私开公”方式再造城乡结合部的“新公共性”。

以“新公共性”的形成作为导引,村民和社区治理者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可理解性”的交往理性作为互动基础,共同营造了以“开放性、公开性、监督性”为特征的社区公共领域,培育和壮大了社区共同体的生成。

【总页数】9页(P64-71)【作者】徐红曼;吕铁林【作者单位】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1【相关文献】1.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服务供给状况及问题研究——以南宁市万秀村为例2.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方式转型:社区整合与网格管理--以宜昌市五家岗区城乡结合部阳村为例3.村院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多方共赢佛山市南海区探索城乡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4.城乡结合部社区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苏州浒墅关青灯村为例5.我国城乡结合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分析——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路径:协同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路径:协同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路径:协同供给机制景小红;赵秋成【摘要】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其原因的诊断,提出了解决供给问题的新路径,即建立多元化的协同供给机制,并指出该机制下的政府应积极地培育市场主体和第三方组织的供给能力,做好制度约束与过程监督,以保证供给的合法性与正规性;市场组织与第三方组织应积极配合并不断地壮大自身力量,以保证供给的效率性与协调性.在各主体的相互协作与制约下,协同供给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将更有效地配置并均衡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与权力,以更好地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优化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3)001【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理论;协同供给机制【作者】景小红;赵秋成【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也是扩需求及惠民生的大事。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应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1]但是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问题也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尤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矛盾更是突出。

目前学术界对于其供给的路径选择则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与市场组织的二元供给主体上,虽也有学者提出引入第三方组织,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上升到具体的实践应用中。

而协同供给机制的建立既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路径在理论上的不足,又可以有效地配置并均衡各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与权力,以更好地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优化。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可以为深化改革及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我们知道,农村公共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农民需要的,包括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所必须的农业机械、农技工具及水利灌溉等,也包括了农民对一些生活性公共产品的需要,如村庄周围的治安、村庄道路建设和维护,以及村庄路灯的配备等,甚至还包括关系农民生命的农村养老、医疗和农村子女的教育等。

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内容提要」从运行特征上看,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仍然没有突破人民公社时期指令性强制供给的弊端,相对于农民需求的变化,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积极进行创新体制的研究。

本文结合公共财政学的有关理论,在对农村公共产品尝试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完善的思路。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现状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在继承人民公社时期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使用都是由集体统一组织、安排,农民只是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

由于通过税收等制度内财政手段筹集到的公共资源极为有限(1978年,全国农业税的名义税率为15.5%,实际税率仅为4.4%左右),而且仅限于公社本级,因而制度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人民公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产品不得不主要依靠制度外供给,实际中采用的则是以劳动力代替资本的方法,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并组织劳动力承担土壤改良、水利建设、道路修建等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

以江苏省为例,新中国建国的前30年,全省的农田基本建设大约花了15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6亿元,社队自筹38亿元,还有70多亿元是农民的劳动积累。

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的地方甚至因此出现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为这种替代创造了条件。

人民公社体制下,劳动收益是在扣除各项费用后以工分为权数分配给成员的。

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摊是按两种方式进行的:物质成本由管理费、公积金和公益金支付,从而在总收益中扣除;人力成本则以增加总工分数,从而降低工分值的方式弥补。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工分制条件下工分总量的膨胀几乎不受约束,加之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民自由流动和选择劳动权利的严格限制,农民并不能切身体会到负担的轻重,只是无形中以自己的贫困为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行“一事一议”制度,这个制度安排对准公共产品还可以,但对于农村纯公共产品来说,这样的制度安排基本是失效的。

农村环境治理作为农村公共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政府的一种公共服务,污水垃圾是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要内容,许多发达国家在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德国几乎所有村镇都建有排污系统;日本大部分市町村地区基本上都配备了相应的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置设施,农村居民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从地区发展规划到地区环境建设事业的建设,再到一系列地区居民与建设事业的“共建”式活动等。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在污水垃圾治理上对农村的重视和投入都远远落后于城市。

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性等特点,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模式很难复制到农村去,农村地区所采用的分散型处理由于规模小的特点也难以市场化,对企业及社会资金缺少吸引力。

在这样的基本环境和约束条件下,本文从资金来源、参与主体、供给模式等几方面探讨农村污水垃圾治理长效机制问题。

一、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的理论基础1.公共物品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詹姆斯·布坎南。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成为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物品尤其是其中的纯公共物品,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提供,而公共物品的种类繁多,也决定了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由政府来提供。

2.地方政府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寻求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善治”目的的社会体制。

该理论倡导发展多元化、以公民社会为中心、分权与参与的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将地方公共问题解决的主体、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扩展到了政府、社会、公民三方共同组成的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公益组织等各种组织化的网络体系,成功地将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与质量。

3.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利益或造成损失,却没有相应地获得报酬或支付赔偿。

生活垃圾的外部性是指垃圾的排放者没有为其排放的垃圾引起的污染支付费用,因而产生了垃圾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

但与水污染、大气污染不同的是,垃圾本身不具有流动性,垃圾排放后需要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理,这个过程也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

所以,生活垃圾的外部性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污染环境的外部性;二是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费用,这部分外部成本正是生活垃圾收费的依据。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要向地方政府治理理论所提供的良好模式迈进,政府应将市场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中,应将公民社会的各种力量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中;政府应组织、引导农村公共服务的众多供给主体,在政府构建的制度中,形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网络,以提供更好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二、辽宁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服务供给现状和方式辽宁农村公共事业项目提供在所特有的“一事一议”制度下,污水垃圾治理服务供给呈现出量不足、质不高的特点,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服务缺失比较严重。

随着城乡统筹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也要发生相应调整,农村环境治理逐渐成为公共财政现实的着力点,财政不仅要加大对农村污水垃圾治理的投资,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服务也亟需创新其供给模式和治理机制。

1.辽宁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

在辽宁省第二次农业普查的600个镇中,只有11.8%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23.4%的镇有垃圾处理站;在本次普查的11911个村中,18.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

从各市的情况看,丹东、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5个市的被调查村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及长效机制——以辽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为例的研究◎赵玉红摘要:近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了显著改善,但是这种改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经济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贡献很小。

城乡非均衡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制度外供给仍然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主要特征,这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在污水垃圾治理上对农村的重视和投入都远远落后于城市。

本文从资金来源、参与主体、供给模式等几方面探讨农村污水垃圾治理长效机制问题。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污水垃圾处理模式--96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比例均低于10%。

辽宁省现有147座污水处理厂,约每29万人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城市,农村污水处理远远滞后于发展需要。

农村生活废水处理基本还是空白,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程度极低。

2.农村污水垃圾治理资金不足。

与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污水垃圾处理体系不同,农村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在增加,但同时却没有形成成熟的处理模式,治理资金来源不稳定,即便在沿海发达地区,这也是个比较新的课题。

城市中垃圾处理的商业模式有招标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收费方面,则是政府买单、市民交纳垃圾处理费。

农村治理资金一般是由村委会和乡镇一级政府提供,资金极为有限;而且农村尚未形成商业模式,谁来买单界定也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之下,民营资本较难进入。

3.一些地区探索和尝试多种治理模式。

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服务在主体缺失、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开始尝试多种模式治理:一是自建或合建。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镇开始自建或合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二是利用周边企业的处理设施。

在污水处理厂处理量允许的情况下,吸纳企业周边的镇村污水进行处理;三是城市周边接纳入市网。

对城郊的镇村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集中处理;四是因地制宜的建氧化塘、人工湿地、沼气池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三、农村污水垃圾等公共服务供给困境原因1.公共财政长期忽视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

在城市偏向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安排下,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

以建设投资为例,2008年全国单位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平均投资密度为2254万元/平方公里,而建制镇平均投资密度为240万元/平方公里,不足城市的1/9;乡平均投资密度为123万元/平方公里,仅是城市的1/18。

村镇建设中公共产品投资来源中政府投入较少,没有被纳入公共财政体制,村镇建设及维护费用主要以村级集体财力、农民集资出劳务、吸引社会投资和帮扶单位资助去解决,只有少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

2.缺乏稳定的多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与途径。

在某些具体的公共产品供给中,虽然已经出现了多主体参与供给的态势与情形,但是,多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规定与稳定途径尚未形成。

各市县虽然都制定了企业以及其它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应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规定只是停留在具体操作阶段或者低层级规范阶段,对企业以及其它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治理缺乏稳定规范的支持。

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分工不明确,只是在资金拨付的时候大致划定各级政府的配套比例,公共产品供给远没有形成制度化、法制化。

3.农村自然条件制约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

农村地域广阔,居住人口相对分散,公共产品的提供与享用往往存在着成本——收益不对称现象。

比如农村地区所采用的分散型污水垃圾处理由于规模小的特点成本高,难以市场化,对企业及社会资金缺少吸引力,如果没有相关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民营资本较难进入。

四、农村污水垃圾供给模式及对策建议1.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供给机制。

现阶段农村地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要在建设初期就建立符合省情的投融资机制以保证建设所需的稳定资金来源。

应该将改善农村环境的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投资全额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而且在治理初期阶段建设费用应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随着大规模建设期的结束,投资重点将从新设施建设转向老设备的运营维护更新,投资额也会逐步下降,这一阶段的资金应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并考虑受益者分摊部分费用。

2.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治理模式。

政府作为主要供给者提供治理服务时,要考虑治理业务的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和授权经营、政府补贴企业等多种供给模式,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现阶段单纯依靠政府财力很难完全提供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服务,还应探索多方式供给模式。

比如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财力去搞村庄环境建设,对这类地区依靠村级财力去解决村庄垃圾污水处理所需要的资金;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加快垃圾污水处理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将环境卫生的清扫权、垃圾处置权等向社会公开招标,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要先解决村庄污水乱排乱倒问题,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设施,及时清运处理农村垃圾,结合村道、巷道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即雨水排放明渠化、生活污水排放暗管化,基本实现生活污水通过沟渠合理排放。

3.对生活垃圾分类和发展静脉产业,提高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水平。

农村垃圾处理的大方向是治理前端的分类化、治理中端的就地处理和治理后端的资源回收再利用,这些需要技术支撑和商业模式支撑。

对污水垃圾治理源头的农村垃圾要实现分类化,提高垃圾利用率并减少回收成本,同时地方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行适当收费。

要发展静脉产业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铁岭等地开始尝试建设静脉产业园区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在静脉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与支持,通过给予补贴或设立基金的方式鼓励企业进入。

同时鼓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来实现农村污水垃圾的再利用。

参考文献:1.吴业苗,服务的供给模式和治理机制,经济问题探索2011.62.王小林,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3.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阳11003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