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1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

(水滴系列)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教材内容分析:十月革命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向苏俄提出的新课题。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斯大林又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二、课程标准: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新闻《关注乌克兰局势:美国务卿威胁制裁俄罗斯》教师:历史再一次将俄罗斯推到了风口浪尖。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背景。

2.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3. 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背景。

2.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过程。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背景和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背景。

3. 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4. 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过程。

5. 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

2.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内容。

3.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

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和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

3. 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内容。

4. 讲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

5. 讲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教学目标:1. 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 理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二、课程标准:1.认识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教师: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了,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事物无先例可循,苏俄只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从今天的俄罗斯联系到前苏联,观看视频自然过渡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的朗读)教师:同学们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方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民的追梦史,苏俄人民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课题年级:九年级主备参入备课人一、知识与技能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五、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六、教具准备教材、相关图片及影视资料教师活动(教案)学生活动(学案)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后,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

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活动:学生回忆思考作答学生活动:看教材,讨论、分析,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析学生活动:自学课文,相互交流学生回答(略)学生看书理解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明确: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

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题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安排共(1 )课时环节一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I)一、知识目标: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能力目标:通过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并知道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当时的国情。

通过列宁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1、苏俄政策调整的原因以及不同政策适应的时期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四、教学难点:1、苏联的建立以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五、教学方法:引探法六、教学用具:幻灯片七、教学程序:导入:1.由历史剧《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入2.学生由已学知识讨论: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新授:(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让学生设计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线索梳理:新经济政策。

(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新经济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2、苏联的成立观看苏联地图、说明苏联国徽的含义、听苏联的国歌。

(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

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到1991年,苏联解体。

)想一想: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老师运用数轴的形式展示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三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解读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2)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性与成果的取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及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史料对比分析:(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2)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教学方法不当或课堂管理问题;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 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111浙性、复杂性,并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具有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稈的了解,结合屮国历史部分屮所学习的新屮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丁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三、教学过程1. 导入我们在笫1课学习了世界上笫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示,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冋答略)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屮,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的集屮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战争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因此,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成为国内战争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

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

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知道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
理由: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可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认知的办法解决。

2.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理由: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可由学生搜集原始史料与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借以解决此重点内容。

3.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理由: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三、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史料解读—拓展提升”教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主体内容,教师补充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解读历史,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教材主体内容拓展提升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要恢复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顺势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要复习旧知,创设新的情境,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问题提纲,并提出要求:自主学习教材P7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及内容分别是什么?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在教师出示的问题引领下,自主学习教材,解决问题,班内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背景: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的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

2.时间:1921年;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影响: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教材主体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与掌握。

【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展示以下材料: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请学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列宁又是怎样纠正“错误的”?这些措施是怎样“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的?
学生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总结: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措施: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问题的设置紧扣教材重点内容,同时又巩固了教材基础知识。

(二)苏联成立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通过教材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强调、落实。

问题:苏联成立于哪一年?最初加盟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地图,回答展示:
苏联成立于1921年,加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苏联地图,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

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教师过渡: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提纲:
(1)目的:
(2)成就:
①工业:
②农业: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8第一段,填写自主学习提纲。

小组内交流,形成统一认识。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点拨: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工业上的成就是先后实现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在农业上的成就是实现农业集体化。

(3)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

教师点拨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小字部分及P9图片,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具体的数字形象地展现了苏联取得的辉煌的成就。

2.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斯大林模式形成
学生依据下列问题自主学习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1)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基础是什么?
(2)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什么?
(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点拨:
(1)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小字部分,进一步理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含义。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与图片,对教材主体内容作了合理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主体内容学习的理解与认识。

3.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师出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方法点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性,又要发现其弊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斯大林模式的积极性及弊端,交流、展示:
积极性: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即突破了难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问题: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模式?为什么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及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形成统一认识。

教师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
(1)原因: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模式:斯大林模式。

(3)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难以长足发展。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讨论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找2~3名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一方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促使情感升华,
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拓展提升
思考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实施,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既能联系八年级所学新中国历史知识,又能结合政治课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