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形象的终结_韦小宝_郎文孝_韩惠迪

合集下载

金庸武侠小说"侠客"形象之异变

金庸武侠小说"侠客"形象之异变

金庸武侠小说"侠客"形象之异变
郎文孝;赵智岗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5)004
【摘要】金庸武侠小说研究成为时下的热门课题,在其十五部作品中,从陈家洛、郭靖到萧峰,再到令狐冲、杨过,最后通过韦小宝,展示了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的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侠之正”到“侠之变”再到最后的“侠之反”.【总页数】4页(P141-144)
【作者】郎文孝;赵智岗
【作者单位】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侠客的身体:金庸武侠小说身体叙述策略研究
2.金庸武侠小说“侠客”形象之异变
3.从侠客梦想到人文情怀--论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
4."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与文人侠客情结
5.镜,还是灯: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形象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俗中重构的英雄魂

世俗中重构的英雄魂

世俗中重构的英雄魂《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不同于先生早前创作的英雄形象,《鹿鼎记》中的男主角韦小宝出身青楼,性格圆滑,贪财好色,谎话张口即来,游走于各类权术之间。

但就是这样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小人物在一系列奇遇里不断掌控大局,在左右逢源的境遇中不失人格底线,在瞒骗虚伪的嘴脸中保持正直侠义,从而完成了金庸先生对原已崩塌的英雄形象的重构,成就了一个小人物不平凡的傳奇故事。

标签:《鹿鼎记》;韦小宝;英雄形象;重构;凡人从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来看,不难发现先生的英雄情结,先生更在《神雕侠侣》第二十回中借郭靖之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1]的豪语,这正是先生的武侠小说精髓所在。

也因此,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通常都有心系国家百姓的英雄豪侠——他们大多出生于乱世,或朝代更迭,或新朝初立,政局和人心的不稳促使他们不断匡扶正义,逐渐成长为传统的侠义之人。

在先生早期的武侠小说中,英雄的身上大多带有童话式的淳朴梦想——小说中的英雄正直、正义、无私、高尚、重情、专一,能为国家百姓和深情厚谊牺牲自我——几乎就是完美的代言词。

但随着年纪的渐长,先生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也逐渐变化,直到1972年9月23日在《明报》刊完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2]先生对英雄形象的别样阐释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小说的男主角韦小宝以一个滑头小人物的形象出现,似英雄非英雄,精通人情世故,擅长谎言投机。

这样的一个主角,似乎与先生笔下曾经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

但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武侠小说世界里却颇受欢迎,各个版本的电视电影翻拍层出不穷,演员们所演绎的韦小宝也为观众们所接受和喜爱。

作为一个非正统式的英雄,韦小宝形象的成功塑造有其特定的因素。

一、英雄形象的崩塌韦小宝形象的出现可以是并不是偶然,他是金庸先生通过十四年的武侠小说创作,不断累积经验,探索各类武林豪杰的人格和心理特征,对英雄与世俗的界定有了新的感悟后的产物,这表现为韦小宝在先生笔下以一个走下英雄神坛的非传统式英雄的面貌出现。

实用类文本金庸武侠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金庸武侠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全庸武侠被奉为文学经典是一个重构经典的过程。

想要重构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必须拥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但凡在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难以实现“经典化”。

金庸武侠小说无疑在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标准。

尤其在文学创作这一环节中,金庸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对传统武侠小说有着极高的超越,加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把故事巧妙地融入历史背景中去,给人以真实感。

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多样、有个性、读之令人爱恋,掩卷叫人流连。

这样的武侠小说,怎能不打动人心。

一旦打动人心,大家就会争相传阅,这就为其成为经典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只有大家都认可的优秀文学作品,才配得上经典的称号,金庸武侠小说无论从情节,人物还是艺术手法上来看,都是大手笔。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与洗礼、成为经典是其发展的必然。

除此之外,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带有中西合璧的性质。

首先、其武侠小说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从思想内容来看,金庸的小说往往在主题上流露出家国情怀,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往往都是侠肝义胆、胸怀天下的英雄。

这样的英雄人物十分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君子标准,而金庸也有意将儒侠奉为真正的大侠,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正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极大肯定。

此外,金庸本人的古典文化功底也十分深厚、这在他的小说中不难发现。

比如,金庸作品中的人名多是有典故出处的,像穆念慈、任盈盈、苗若兰、木婉清、余沧海、岳不群等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都能从中国古典文献中找到出处。

这样的好名字在金庸作品中比比皆是,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意境,让人觉得韵味无穷。

其次,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好地借鉴了西方现代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技法,比如变形手法的使用,通过大胆的夸张与想象,对作品情节进行突破常规的创造,例如郭靖这位大侠在与敌军交战时使用的“降龙十八掌”就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金庸作品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化骨绵掌”“辟邪剑法”“鹰爪擒拿功”等都是作家的有意创作,这种夸张与变形不仅增强了阅读趣味,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

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

2024届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考点:1.《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2.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3.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与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4.朱启平《落日》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论点和论据不匹配【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2.批驳的事实依据3.论点和论据不匹配4.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考点示例】一、《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考点解读】1.断句2.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考点解读】1.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4.阐述老人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理由——“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

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从金庸笔下典型人物成长过程浅析中国侠客形象

从金庸笔下典型人物成长过程浅析中国侠客形象

从金庸笔下典型人物成长过程浅析中国侠客形象作者:刘帅池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1期刘帅池(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侠客的概念从一出现就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边缘化的地位。

什么是侠客形象?这是一个如何成长起来,又如何最终确立的过程,一直值得人们思索。

本文通过对金庸笔下典型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与历史人物类比,回溯过往,立足现实,简要分析中国三种经典侠客形象。

关键词:宗师;信念;侠客的成长;历史类比;侠客性格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145—02当墨翟从遥远的春秋战国一路走来,侠客的信念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扩散开来。

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浩然,抑或“身许汗青事,男儿长不归”的决绝;是“一剑万钧,情思寸两”的红尘滚滚,抑或“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飘逸洒脱,侠客的形象跃然纸上,清晰而又模糊。

而作为中国当代武侠小说最具影响力的鼻祖级人物金庸,他对侠客的刻画,对于人物性格的寄托,都给了我们分析侠客形象很好的蓝本。

一、超然大成的侠客祖师——王重阳作为金庸小说中惊鸿一瞥却又浓墨重彩的人物,王重阳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传奇存在的意义恰恰在于草创整个体系。

在他的身上,是侠客的理想,侠客的选择,侠客的构建,与侠客的情怀的综合体现。

侠客的理想与选择,在于安邦济世,天下大同。

生逢乱世的王重阳,是草莽英雄与民族英雄的有机结合,他的存在吻合了朝不保夕的黎民百姓对于长剑白衣的英雄形象的寄托;他的道,是侠客最普世,也最艰难的道。

类比于历史,重阳祖师的刻画也让我们可以遥想另一位开创者,即墨家始祖墨翟。

虚构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侠客分处于不同的时代断面,却做出了殊途同归的选择。

无论是举兵抗金的王重阳还是宣扬大同、一生为了终止战争而奔走却又及其擅长战争的墨子,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共同的人性光辉,帮助弱势,不求回报。

而侠客的构建则是金庸笔下这位传奇性的重阳祖师对侠道最大的贡献,也是墨子的道流传千年的根本。

金庸小说人物鉴赏—韦小宝

金庸小说人物鉴赏—韦小宝

金庸小说中的侠——反侠韦小宝金庸笔下有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韦小宝便是其中之一。

《鹿鼎记》为金庸小说封笔之作,也是其小说集大成之作,代表其思想的最高境界。

也是金庸一改以往的主人公是一武林高手,韦小宝是一个不会任何武功的人物。

韦小宝是典型中国人,他是一个自己为了升官发财而什么事都干的小市民。

韦小宝何许人也?扬州妓院韦春花的儿子,他老子就连他老妈都不知道是谁,自己就更不知道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市井小混混能混到康熙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骁骑营副统领.御前侍卫统领.鹿鼎伯爵,同时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青木堂堂主,和沙俄勾结的神龙教白龙使,沙俄眼中的中国小孩大人,更让人眼红的还有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在作品第五十回末尾说到他的童年生活是在妓院度过的,妓院是一个十分奇异的地方,那里人来人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嫖客们千金买笑,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不惜挥金如土;但有时又非常吝啬,斤斤计较,出尔反尔。

老鸨见钱眼开,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风使舵。

风月场中的男男女女来自东西南北,五光十色。

因此,韦小宝在那种特殊的肮脏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了韦小宝独特的性格:油嘴滑舌,脏话连篇,弄虚作假,见风使舵。

“最善于适应环境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金庸曾经这样评价韦小宝。

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被表现的活灵活现,他一反金庸先生以前作品中大侠的风范,不会武功,不讲江湖规矩,却依旧在官场和江湖中叱咤风云,一呼百应。

孔庆东先生称他为“反侠”。

韦小宝肯定不是好人,但将其说成是坏人又似乎有点牵强。

因为《鹿鼎记》中陈近南说:“乖孩子,你向来就是好孩子。

”而九难师太则认为这孩子倒挺老实的。

顾炎武、吕留良更是劝他自己做皇帝。

这些显然都是对韦小宝的误读。

其实最懂韦小宝的还是康熙。

韦小宝和康熙看似有云泥之别,一个是英明圣君,一个是混混流氓;一个出生于金碧辉煌的皇宫,一个出生于藏污纳垢的妓院。

实质上它们却是一个人,骨子上他们是相通的,它们都在是同一种文化圈孕育成长起来的。

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

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

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作者:蒲宁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9年第06期金庸先生去世了,享年94岁。

他的离去,也是一代传奇的谢幕。

他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而被称为“查大侠”,但是金庸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 他的选择既非机灵圆滑的韦小宝,也不是老实憨厚的郭靖,或者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像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

”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名为“痴儿”。

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金庸有些相似。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祖上是名门望族,不但善于经商,而且出了很多学识渊博的后人。

虽然在查良镛出生时家道已经有些衰落,但依然有良田三千亩。

男孩子都淘气,但他不同。

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

父亲怕他读出毛病,便想方设法让他出去玩。

有一次,父亲拖他出去放风筝,放着放着,一回头,查良镛不见了。

父亲急得不行:“怕被别人拐走了。

”找了半天没找着,回家一看:“这小子正泡在书房看书呢。

”在读书这方面,查良镛也可算是个“痴儿”。

但他虽爱书成痴却并不呆板,相反,他还颇有做生意的天赋。

其实要论他真正的处女作,并不是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而是一本叫做《给投考初中者》的试题精编,由查良镛和其他两位同学根据所考的内容自己出题编写。

这本试题精编类书籍畅销几省,赚到的第一桶金就足够把他供到大学。

那时他只有十五岁。

虽然成绩优异,但查良镛却不是那种“乖乖仔”。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生自由散漫、不守规矩”。

1940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

当时学校常办壁报,文笔极佳又爱好写作的查良镛成为壁报的常客。

有一天,壁报前面挤满了人,大家都在争相看着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阿麗丝小姐来到校园,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学生们看了,禁不住哈哈大笑。

金庸百科知识竞赛问答题1讲解

金庸百科知识竞赛问答题1讲解

百科知识竞赛题-----金庸1910 铁掌帮帮主是谁? 3 裘千仞1911《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的右使是谁? 1 向问天1912石破天的玄铁令是从那里得来的? 2 一块烧饼中1913请问金庸的英文名字是? 3 Louis Cha1914韦小宝在哪儿长大? 3 扬州丽春院1915 金庸的原名是什么? 3 查良镛1916 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是哪一部? 1 鹿鼎记1917 段誉有几个妹妹? 1 5个1918 韦小宝娶了几个老婆? 2 71919 请问在《射雕英雄传》中曾中欧阳锋蛇毒的地球生物有几个? 3 无数个1920 郭靖在一开始拜谁为师? 3 江南七怪1921 情花毒用什么药可解? 2 断肠草1922 洪七公在华山上给杨过吃什么了? 3 蜈蚣1923 黄蓉的丈夫是谁? 2 郭靖1924 金庸没有从事过的职业是什么? 2 出版1925 金庸的武侠小说共计多少部? 3 151926 ?年9月,台湾远景出版社正式出版《金庸作品集》。

2 19761927 1981年?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金庸一行。

3 71928 金庸作品的主角中谁与他的籍贯相同? 1 陈家洛1929 洪七公吃黄蓉的第一顿是什么? 3 烧鸡1930 虚竹娶的是那国的公主? 4 西夏1931 是谁喝了玄冰碧火酒? 3 石破天1932 胡一刀是怎么死的? 2 毒死的1933 金庸的出生日期? 1 1924年2月1934 第二次华山论剑谁较厉害? 4 欧阳峰1935 韦小宝和苏非娅是在什么地方第一次见面的? 1 在亚克莎城的秘道里1936 金庸原名是什么? 2 查良鏞1937 哪部小说是金庸的两句诗中没有的? 2 越女剑1938 杨过是谁的儿子? 3 穆念慈1939 1937年,金庸13岁,就读于什么中学? 1 嘉兴中学1940 杨过用的是什么兵器? 3 玄铁剑1941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骑的马是? 2 汗血宝马1942 《射雕英雄传》中最初说话的是谁? 2 张十五1943 段誉和阿朱是什么关系? 3 姐弟1944 东方不败的武器是什么? 3 绣花针1945 杨过的手是谁砍断的? 3 郭芙1946 岳不群最后被谁所杀? 1 仪琳1947 虚竹的妈妈是? 1 叶二娘1948 何足道是哪一派的创始人? 4 昆仑派1949 《笑傲江湖》中最先出场的是 1 林平之1950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共说了几本书 1 141951 萧峰在辽国是何官职? 4 南院大王1952 下列人中哪位没有参加第二次华山论剑? 3 王重阳1953 《天龙八部》中“咱们学武之人,第一不可滥杀无辜”这句话出自谁口? 3 乔峰 1954 李文秀的师父是谁? 1 瓦耳洛齐1955 杨过是何派弟子? 3 古墓派1956 令狐冲是向谁学会独孤九剑的? 4 风清扬1957 东邪是谁 3 黄药师1958 在<笑傲江湖>一书中,林平之家传剑法是? 2 避邪剑法1959 金庸的第一部小说叫什么? 4 《书剑恩仇录》1960 下列哪本书不是金庸所写? 6 黑鹰传奇1961 谁解开了珍珑棋局? 5 虚竹1962 黄河老祖是谁? 1 老头子,祖千秋1963 “千秋万载,一统江湖”是那一派的切口? 3 日月神教1964 侠客行中的石破天,是谁的儿子? 1 石清和闵柔的1965 小说神雕侠侣中新的五大高手是哪五人? 1 郭靖,杨过,一灯大师,黄药师,周伯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 第3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31 No.32014年9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2014[投稿日期]2014-04-28[作者简介]朗文孝(1969-),男,河北迁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侠客形象的终结——韦小宝郎文孝1,韩惠迪2(1.河北体育学院 体育艺术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1;2.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摘 要]韦小宝作为金庸先生封笔之作的主人公,历来受到诸多的非议。

有人认为他不符合侠的形象,有人干脆把他当做是“反侠”的代表。

实际上,韦小宝这一人物特征的独特性,在于他代表着金庸对“侠客”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使得“侠客”话语终结。

[关键词]韦小宝;侠客话语;英雄形象;终结 doi :10.3969/j .issn .1673-9477.2014.03.026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477(2014)03-093-03 作为金庸先生封笔之作,“《鹿鼎记》被很多人认为是查良镛最好的小说,又是查良镛最为用心、投入的一部。

《鹿鼎记》在人物、结构和思想深度等等方面都见出超群之处”[1];同时,《鹿鼎记》也是一部争议最多的小说——由于它的独特性,以至于最初读到这部小说的“金庸迷”认为这不是金庸先生的亲笔,怀疑是他人冒名之作。

《鹿鼎记》已不是简单的武侠小说,而是借武侠这个形式来展示社会的小说,可以说它是社会小说或历史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主人公的形象发生了质变,不再是身怀绝世武功、豪气干云、光明磊落、仁义为先的大侠形象,而是一个见风使舵、油腔滑调、贪图便宜、自私自利的“小人”形象。

正是韦小宝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把“侠客们”逼进了死胡同。

一、传统武侠小说与金庸其他小说中的侠客话语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现实影响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之类的说法,这便是话语权的体现。

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话语,更多地体现在以“武”行“侠”上,为他人为自己也好,为国家为民族也罢,都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施行。

武侠小说中“大侠”或“英雄”的形象,首先是一种娱乐文化的产物,虽然“侠”在现实生活也有存在的基础。

武功的内涵应该被看作是对自身身体潜力的一种狂想,也就是历史文化压力下的一种民族的“幻想狂症”[2]。

无论是武侠小说中的郭靖、萧峰、杨过,还是现实中的霍元甲、黄飞鸿、方世玉等人,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大家对他们更高的期盼,是一种民族的认同感。

在传统武侠小说模式中,“侠客”的话语被理解为:重信守诺,轻死重义,赴士之阨,宣扬的是“快意恩仇”,当然,传统“侠客”话语也有负面的内涵——睚眦必报。

从唐传奇的《红线娘》、《虬髯客》到《水浒传》、《三侠五义》,再到《蜀山剑侠传》、《十二金钱镖》等现代武侠小说,每部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倾向。

比如,在《水浒传》中,武松的血溅鸳鸯楼一节,除了杀张都监外,连他家的马夫、儿童、丫环、厨师等十几人一并除之。

张都监是首恶必究,杀之大快人心,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儿童何罪?马夫、丫环等又有何罪?恐怕他们不会像张都监那样罪大恶极吧。

不过,在《水浒传》中,武松这一滥杀行为却没有被谴责。

金庸先生前期的小说也体现着“快意恩仇”这一理念,但在他的武侠作品中,“侠客”话语更多地是与国家与民族大义结合在一起,使这一侠客话语和侠客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随着金庸社会阅历的增加和思考问题的深入,这一现象逐渐在发生着倾移: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的主人公陈家洛,文武双全,在原版还曾获得了解元的头衔,其后胡斐、袁承志也都是文采斐然的人物,不过到了郭靖、杨过、乔峰、令狐冲等人的文化程度在不断地降低,只是略识文字而已,即使张无忌也能够在冰火岛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受到了父母和义父的几年文化教育,其作为主人公的“侠客”们在其所作所为上也有所变化,前期的陈家洛、郭靖大公无私,到了萧峰则可以不拘小节,即使“浪子”令狐冲也不敢越礼教之雷池半步,他们的“侠客”话语依然要为大多数人服务。

二、《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形象韦小宝虽不是彻头彻尾的文盲,但是也只是认识“小”、“四”、“十”、“二”等几个简单的字而已。

陈墨先生在《武侠的反讽与文化的反思——〈鹿鼎记〉》一文对他进行了如此评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物形象,在揭示中国人的94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国民性的真实性、丰富性、深刻性等方面,可以与韦小宝的形象相比”[3],可以说韦小宝是金庸武侠作品中的一个“怪胎”。

武侠小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理念在韦小宝身上彻底颠覆了,韦小宝既无武亦无侠:其“武”不过是一门“神行百逃术”、加上一套刀枪不入的宝衣和一把锋利异常的匕首而已,其所作所为,有些可以用义气来评价——不过这也要有一定的限制,却很难用“侠”来界定。

虽然韦小宝的无武亦无侠,但他却能够黑白通吃,不管是在清廷、天地会,还是在神龙教,甚至还远至俄罗斯,为什么这样一个生长于妓院的市井小混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较之书中其他的“英雄侠义”们,韦小宝这个近似于“流氓无赖”的形象,给读者们的感觉则更加可亲可爱一些。

韦小宝为人机敏,虽然贪财却也仗义,对天地会的朋友动辄上千两银子地发银票,即使台湾遇灾,也能够主动损款;虽然好色,七美相伴,却能不戏义兄之妻;虽然怕死,在生死关头却也讲义气,不管是对康熙也好,还是对天地会的朋友,甚至连找骂他的茅十八也是义气深重;同样,他对母亲可以称得上是至孝的,如果从上述几点来说,韦小宝在“仁、义、礼、智、孝”方面都沾上边。

韦小宝这一形象的话语是“人人为我我为我”,他是一个不学而有“术”的人,“不明大势明小势、不明大义明小义”。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人性贪婪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人性友善的一面:韦小宝待人既狡诈也真诚,既伪善也纯真。

可以说,韦小宝是普遍人性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这才是符合“现实真实”的“真人”形象。

三、侠客形象的终结《鹿鼎记》的主题,明显的就是通过写韦小宝的仕途之路,以及康熙皇帝与韦小宝的君臣关系,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玩笑,表现出中国“国民性的悲剧”与“文化的悲剧”。

在《鹿鼎记》中,“侠客”们不仅不能救世,亦不能自救,甚至还需要“反侠”韦小宝来给他们排忧解难。

天地会总舵主、被江湖人物推崇备至的陈近南一生忙于反清复明的大业,却碌碌无为,且时不时地被韦小宝忽悠一下,这就给读者们一个思考的话题。

在陈近南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象陈家洛、郭靖、萧峰那样的“侠之大者”的完美形象,他一生所追求的“反清复明”的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染上了“私家”的色彩——为了郑经的大儿子、自己的女婿,所以他就不那么大公无私了;他让韦小宝这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做到天地会青木堂香主,虽说是收了他当自己的徒弟,别人没有太多的异议,不过,把一番大事业放在一个孩子的肩上来承担,有点过于儿戏了,所以陈近南也就有了不智的嫌疑;大英雄、大侠客应该战死杀场、马革裹尸,陈近南却死在内部纷争,给郑克塽一刀杀了,死的太委屈了。

陈近南这一在《鹿鼎记》中“英雄中的英雄”也就成了迂腐的化身了。

再如天地会其他的群雄的表现、云南沐王府的表现、甚至少林寺众僧、神龙教教众的表现,都有武无侠,非常差强人意。

他们的不出彩反衬了韦小宝的亮丽。

“侠客”形象的终结,是金庸先生对“侠客”存在价值的放弃,也是对侠客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否定。

韩非子曾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们基本上都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可以行侠仗义,可以快意恩仇,但是他们都视国家法度为无物,这种思想与行为在现实中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在现实中,人们所喜欢的是手中有实权又能为普通人做事的“现实”的人,而非是“神”。

“侠之大者”陈家洛、郭靖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完美者,是道德楷模,是“神”,但是他们给读者的感觉却很遥远,也很虚;韦小宝虽则好色、自私、贪财、占小便宜,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身上体现了更多的人的本性,正如金庸先生在《鹿鼎记》后记中所说:“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说明了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性与真实感,金庸先生用韦小宝的“现实本性”击碎了“侠客神话”的虚幻世界。

韦小宝作为“反侠”形象的代言人,让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们失去了生存空间,集体死亡了,韦小宝也就成了侠客形象的终结者。

参考文献:[1]冷夏.文坛侠圣——金庸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173.[2]周志强.英雄叙事及其终结[A].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88.[3]陈墨.浪漫之旅——金庸小说神游[M].上海:三联书店,2000:P384.[责任编辑王云江](下转第 119 页)第3期刘集成:影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消极心理探究 119使用英语,但在英语课程上所获得的思维模式,文化意识以及精神气质也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英语课并不是“无用”的课,英语也绝不是一种“无用”的语言。

最后,学习的主体在于学生,要采取措施改变学生英语学习不积极的态度,进而促进教师消极心理的消除。

与世界上其他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是采取“严进宽出”的模式,大学教育太松散,尤其是对学生的要求普遍较低,这在高职院校尤其严重。

因此,学校应该在本校学生英语水平基础上提高要求,采取严格措施,给予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重视英语学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学生的反应、配合、反馈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方法和策略。

具体来看,学校应该制定具体措施,提高对学生的考核要求,对于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实行留级制、延期毕业制甚至淘汰制,促进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热情才能感染教师,让教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和精神回报,从而消除教师的消极心理,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互动循环。

四、结语总之,影响高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消极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高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问题,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这需要我们从学习制度、教师理念、学生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解决。

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可以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高职大学英语教师的消极心理,进而从整体上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状况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与需求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206-210.[3]李洁.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特征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影响研究[J].外语界,2006(4):48-56.[4]吴一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董金伟.外语教师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基于G大学的案例研究[J].英语教师,2010(11):29-34.[责任编辑王云江]On the negative psychology affecting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LIU Ji-cheng(Guangdong Neusoft Institute, Foshan 528225, China)Abstract: The issue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lways neglected. By exploring the manifestation and cau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negative psychology in detail,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and finally eliminate such negative psychology so as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gative psychology(上接第 94 页)The end of Chinese knights-errant image – Wei XiaobaoLANG Wen-xiao1, HAN Hui-di2(1.Department of P E Arts,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 Jiazhuang 050041, China; 2.School of News andCommuni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Abstract: As the hero of Jin Yong’s last novel, Wei Xiaobao is a controversial character. Some scholars see him out of the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knights-errant image, and some even see him as a representative of “anti-Chinese-knights-errant”. In fac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Wei Xiaobao reflects that to some extent Jin Yong denies Chinese knights-errant, which gives an end to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knights-errant.Key words: Wei Xiaobao; discourse of Chinese knights-errant; image of hero;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