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图文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瑞典 的
中国宫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 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日本学习、改造中国的饮茶 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 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 “和服”。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 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 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 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 朝建筑风格的影响。韩国首尔的 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 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 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为新思想的传播创造条件。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影响,其中,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 接受。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着“男女平等”旗帜,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这场 运动被称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 让女子受教育,培养妇女参政意识。但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女子接受新式教育仍存在很大异议。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西方
科学技术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 印刷术等四大发明传入中亚、 西亚及欧洲。对推动当地教育、 政治、商业等活动起了重要作 用。尤其是火药、指南针、印 刷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马克思
材料14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 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 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 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 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活动3:据教材概括西学东渐的基本进程及其对中华文化
1.佛教中国化
的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的全球文化交流

新时代背景下的全球文化交流

新时代背景下的全球文化交流第一章:新时代全球文化交流背景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使得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全球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文化振兴的步伐也愈发加快。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影响和实现文化全球化的因素有许多: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和传媒等层面分析。

第二章: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使得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全球化将不同的文化汇聚在一起,推动了各国文化的活跃和交流。

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频繁。

国际文化交流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非常重要。

它是促进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工具。

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推动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促进文化共同发展。

第三章: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非常显著。

文化软实力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形象,使得它在国际上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同时,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影响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某一国家的文化创新和传播力度。

第四章:全球文化交流技术创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即时远程交流、数字化、虚拟化等技术手段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主流方式。

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交流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渠道。

通过技术的创新,人们不断地发现和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载体,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第五章: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范畴越来越广泛,成为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跨文化传播第一讲-图文

跨文化传播第一讲-图文
“陌生人”如何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往和沟通?这正 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所在。
➢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
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在国内不同的社会群体 和种族群体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 “干预主义”的对外政策受 阻:技术和军事上的援助项目很少被当地人所接受,而传 播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努力也收效甚微。
从美国国内的“小气候”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 主义在美国蓬勃兴起。
由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群众运动在美国 各个社群和族群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少数族裔、女性、 同性恋、残障人士等边缘弱势群体在大众传媒上发出了越来 越多的声音。在思想界和文化界,“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逐渐成为广泛的共识。
➢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
跨文化传播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美国的大学和 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 30多所大学设立了与此有关的博士项目,450多所大学把它 列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跨文化培训、咨询和管理工作也成为美国的政府机构、社 会组织和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截至2005年,美国有近20 万人从事与跨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包括外交官、驻外记者
一、我们身处的跨文化传播环境
(一)正在加速的全球化进程
案例:一位英国人,在一家以美国为主的多国公
司设在伦敦的办公室工作。一天晚上,他驾驶自 己的日本汽车回到家。她妻子已经到家了,她在 一家进口德国厨房设备的公司工作。他们吃了晚 餐,晚餐包括新西兰的小羊,加利福尼亚萝卜、 墨西哥蜂蜜、法国乳酪和西班牙葡萄酒。然后他 们坐下看电视,节目是在芬兰制作的。
《悲恋印巴》
•《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促进文化交流 扩大文化影响力
玄奘翻译佛经 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 《几何原本》(前六卷)
严复翻译 《天演论》
同文馆 清代培养外交翻译 人才的学校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一)图书馆:收藏文字资料,保存人类文化典籍
(二)发展历程
1.国外图书馆
人 首
(1)古代:亚述图书馆

①地位: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

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 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 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 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 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 排斥在才识之外。——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学在官府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 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 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 史资料》
学在民间
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孔子杏坛讲学图》(明代吴彬)
宋朝私学——书院制度
《 白 鹿 洞 书 院 学 规 》
陈寅恪、赵元任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课本P78“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观点: 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 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I. 中外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2)国内图书馆发展概况
时期
国外图书馆发展概况
专掌典籍的官员——史官; 官藏 藏书之所——府、阁、堂、室等。
古代
私家
伴随着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
藏书 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范钦·天一阁。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近代 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
二是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层面。
➢ 印刷书的诞生,使得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 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 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印刷书的作用
印刷术推动报纸、杂志的 普及
①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文 化普及,又处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 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 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力。
④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例题: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
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
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
(一)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发展概况(自主梳理)
类型
官 学
私 学
作 用
时期
学校教育概况
先秦
学在官府——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
西汉 (汉武帝)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
西晋 开始设立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机构
春秋
私学产生——以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唐代 形成古代基层社会教育体系:学塾、村学、蒙学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官学的发展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2)私学的发展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③宋代书院制度产生并发展,书院制度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白鹿洞书院)(3)官学与私学的意义①官学与私学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依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注·柏拉图学园(仅作了解):柏拉图约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所创办的学校,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学校;讲授课程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公元529年停办;是古希腊罗马传播哲学和知识的中心之一(2)中世纪欧洲大学主要有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3、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京师大学堂①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推进,采取分科教育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③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2)清华学堂①创办于1911年,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③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注·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3)近代留学教育①19世纪70年代由容闳倡议清政府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詹天佑、唐绍仪、梁诚)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栋梁之材(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钱三强、徐悲鸿)4、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1)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重视公立中学建设,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巴黎高师)(2)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3)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5、新中国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50,60年代)①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要为人民大众服务②国家还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文革时期(1966至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二、印刷书的诞生1、最早的书籍(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中国早期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成就表现意义造纸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西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传播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属活字印术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制)元朝王祯发明木活字14世纪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术(1)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转变,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促进新兴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图书馆的成长1、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图书馆,这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收藏有约2.5万块泥版文书)(2)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建立亚历山大图书馆,却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3)罗马帝国时期乌尔比安图书馆和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规模巨大(仅作了解)(4)西欧中世纪以来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大量古典文化遗产(5)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修建了大量保存伊斯兰文明的图书馆(仅作了解)(6)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7)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2、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古代①官方: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第一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8页PPT)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第一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8页PPT)
(2)汉族的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蒙古族的那达慕 大会,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巴西的狂欢节, 欧洲的复活节、感恩节等。
p30
1.(1)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 城风貌又富有水乡韵味,素有高原姑苏的美誉。
(2)智力复活节岛上约有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像以及大石城遗迹。岛上 矗立的石雕人像神秘的注视着太平洋和彼岸大陆,像是在默默地讲述 着一个遥远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一切给智利的西班 牙文化罩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土著文化色彩,使其更具魅力。
(3)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体现了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遗址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20世 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国际援助,将这一遗址迁移保存。避 免了阿斯旺大坝形成的水库将其淹没。这一宗教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地 中海盆地和尼罗河各种文明的相继兴起而蓬勃发展。
韩 文 报 纸
英 文 报 纸
法文报纸
中文报纸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感受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
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内涵: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敦煌莫高窟,安阳殷墟,埃及金字塔等。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民族的 表现: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 同。 (2)文化是世界的 表现: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 少的色彩。 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

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合作探究一(2) 大众传媒的发展, 意味着传统的传媒方式将被淘汰.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 的主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它们 仍在当今的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人际传播 就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合作探究一(3) 文化交流会冲 击民族文化.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文化传播的途径;理解大众 传媒的特点;明确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 •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培养学 生的评价能力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用联系的 观点看问题。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不同文化传播途径 的特点;感受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培养学生做 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主学习(6分钟)
• 要求: • 1.小组内部对预习内容进行交 流互查。 • 2.教师抽查。
合作探究
要求: 1.自己独立思考,形成思路。 2.一对一讨论,然后组内合作交流。组长 下达指令、调控好讨论进程,确保讨论 高效透彻。 3.组内形成统一答案,选好发言人,准备 脱稿展示。
展示内容
合作探究一(1) 合作探究一(2) 合作探究一(3) 合作探究一(4)
探 究 空 间 二:
(提示:借助一定的媒介实施一定的做法)
政策建议:传递环保意识的方式和媒介
(口语) 1.及时提醒和制止身边的青少年破坏环境; (文字) 2.学校增加环保课程,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 (商品) 3.销售绿色产品并在上面标注倡导环保的图文;
(电视) 4.在电视上播出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 (网络) 5.开设关于环保的综合网站或论坛; (印刷、报刊) 6.在报刊中开辟环保专栏; (广播) 7.在黄金时段安排关于环保的广播节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