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本题为选择题,无法提供修改建议。

二、改错题:(25分)一)《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以身殉国,是为忠烈之士。

其事迹传颂千古。

但是,这位忠烈之士却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决心。

当时,秦军攻打燕国,燕王派遣烛之武前去拜见秦王,请求和平。

可是,秦王却不予理会,反而将烛之武软禁,企图迫使燕国屈服。

烛之武深感自己的无能,愧对燕王和百姓。

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燕国的和平。

于是,他在秦军的监视下,用餐刀切断自己的喉咙,以身殉国。

他的血液流淌在地上,化作了一条条小河流,流向了燕国的大地。

这些小河流,成为燕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烙印,也成为了燕国人民心中永远的。

改错:无二)《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给唐太宗写的一篇奏疏。

这篇奏疏,主要是针对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进行的批评和建议。

其中,魏征提出了十条思疏,内容涉及君臣关系、官员任用、财政收支、军事防御等方面。

这篇奏疏,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对于后世的政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改错:无三)《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两位春秋时期的名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是赵国的将领,曾多次打败强敌,成为了赵国的一面旗帜。

蔺相如则是齐国的名士,以其才智和勇气,多次为齐国出谋划策,成为了齐国的重要人物。

两人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着忠诚和勇气的品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改错:将“两人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着忠诚和勇气的品质”改为“两人虽然身份不同,但都以其才智和勇气为各自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璧有瑕,请指示王”都是古今异义词。

改写为:“我常常被豪门笑话。

”1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于是相如前进缻”、“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都是古今异义词。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305d2eec-6eb2-11ec-b7b7-7cb59b590d7d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命题内容:必修文言三项基础知识时间:40分钟名称:分数:I基础知识运用(60分)1.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单词,其中一个语音错误是()a.蓼(liǎo)洲湮(yān)没(jiǒo)阙(ju?)秦b.赀(zī)财缇骑(qī)x(chì)击求木之长(cháng)c.鼓噪(zào)(lěi)然詈(lì)骂塞(sa)源d.缙(jìn)绅暴(pù)霜露户牖(yǒu)间(jiàn)至赵2、下列句子通假字有错的一项是()a、张亮走出来,要求向波(与“邀请”相同)在他巡查火场的陵墓里被强迫死亡(与“欺凌”和欺凌相同)。

绅士、医生和学者聚集在左城丞相府(同“|”,插入)裴公是无敌的g斗(同“杯和汤匙”)B.君主羞辱,大臣死亡多于j(同“杀戮”和罪恶)。

唯一的五个人(与“娇娇”一样,外表光彩夺目)花了十个月(与“只”一样,但只;与“你”一样)来收钱,把他们送到前线(与“首都”一样)。

秦波说他与郑仁孟(快乐)d结盟。

他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我不知道(与“智慧”和“智慧”相同)向王没有回应(与“已经”相同),因为肉覆盖了斧头的质量(与“@”和支撑斧头的砧板相同)。

解释不正确的群体是()a、不如因善遇之(趁机)b、杀人如不能举(尽)..c、 4.左右两边都想互相牵线搭桥。

他们每天都要来感谢向王。

4.“于”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a)国王对赵王是幸运的;(b)在他的墓门口立一块石头;(c)或者为了逃避而逃避,无论远近都不能容忍;(D)死于正义以下四句话之一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晋军函陵,秦军锬d.戍卒叫,函谷举6、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a、去今之墓而葬焉/则思江海下百川/缇骑按剑而前...一b、人皆得以隶使之/常以身翼蔽沛公/臣乃敢上璧...c、素善留侯张良/邻之厚,君之薄也/不知东方之既白...d、此其志不在小/越国以鄙远/不能容于远近....7.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a、安能屈豪杰之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臣请完璧归赵/宁许以负秦曲..c、平庸的人听到邵仲妮的消息仍然感到羞耻,鄙视博奕的正义。

必修3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必修3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必修3文言文篇目:《五人墓碑记》《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谏太宗十思疏》《烛之武退秦师》《秋水》《非攻》一、写出通假字并释义1.张良出,要项伯____通____,________2.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____通____,________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通____,________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____5.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____6.拔剑切而啗之____通____,________7.其不仁兹甚____通____,________8.主辱,臣死有余僇____通____,________9.独五人之皦皦,何也____通____,________10.肇锡余以嘉名____通____,________11.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通____,________1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____通____,________13.召有司案图____通____,________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____通____,________15.来吾道夫先路____通____,________16.几为巡徼所陵迫死____通____,________17.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____通____,________18.敛赀财以送其行____通____,________19.亦曷故哉____通____,________20.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2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____2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通____,________23.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____24.可予不____通____,________25.拜送书于庭____通____,________2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通____,________27.距关,毋内诸侯____通____,________28.因击沛公于坐____通____,________29.豪毛不敢有所近____通____,________30.泾流之大____通____,________31.不辩牛马____通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实词1.间⎩⎪⎨⎪⎧①得间奔真州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④间以诗记所遭2.靡⎩⎪⎨⎪⎧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②天高地迥,号呼靡及3.如⎩⎪⎨⎪⎧①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②其如土石何 ③不如因善遇之④沛公起如厕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4.发⎩⎪⎨⎪⎧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④而又有剪发杜门 ⑤发其志士之悲哉5.固⎩⎪⎪⎨⎪⎪⎧①轻重固何如哉②斯固百世之遇也 ③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④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⑤固请,召有司案图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⑨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6.徒⎩⎪⎨⎪⎧①慷慨得志之徒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⑤徒以吾两人在也 ⑥颁白者多徒行⑦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7.按⎩⎪⎨⎪⎧①缇骑按剑而前 ②按诛五人8.奉⎩⎪⎨⎪⎧①臣愿奉璧往使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③奉之弥繁9.孰⎩⎪⎨⎪⎧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③而五谷以孰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0.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1.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赢得仓皇北顾 ④顾野有麦场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⑥大行不顾细谨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⑧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12.故⎩⎪⎨⎪⎧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故遣将守关者③君安与项伯有故13.意⎩⎪⎨⎪⎧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②其意常在沛公也 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④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14.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②杀人如不能举③举类迩而见义远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⑤永元中,举孝廉不行⑥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⑦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⑧戍卒叫,函谷举15.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乃令张良留谢 ④阿母谢媒人 ⑤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⑥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⑦谢家来贵门 ⑧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16.易⎩⎪⎨⎪⎧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③采掇者易辨识耳17.微⎩⎪⎨⎪⎧ 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8.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秦伯说,与郑人盟19.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④不求闻达于诸侯三、说说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①归而求救国之策②而不在使者之目 ③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④去今之墓而葬焉⑤其疾病而死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2.以⎩⎪⎨⎪⎧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②以资政殿学士行 ③将以有为也 ④然而隐忍以行⑤几以捕系死⑥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⑦于是乘其厉声以呵3.焉⎩⎪⎪⎨⎪⎪⎧①激于义而死焉②去今之墓而葬焉③吴之民方痛心焉 ④子亦有不利焉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⑧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4.之⎩⎪⎨⎪⎧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③佯狂不知所之者 ④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5.其⎩⎪⎪⎨⎪⎪⎧①以旌其所为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④发其志士之悲哉 ⑤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⑥以其无礼于晋 ⑦君知其难也 ⑧吾其还也6.于⎩⎪⎨⎪⎧①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④不能容于远近⑤故燕王欲结于君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7.且⎩⎪⎨⎪⎧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④且庸人尚羞之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臣死且不避8.与⎩⎪⎨⎪⎧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则与斗卮酒9.因⎩⎪⎨⎪⎧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10.乃⎩⎪⎨⎪⎧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③臣乃敢上璧1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四、指出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且庸人尚羞之___________ 2.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3.道海安、如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去今之墓而葬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买五人之头而函之___________ 6.君人者,诚能见可欲_________ 7.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 8.人皆得以隶使之______________ 9.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 10.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 11.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 12.秋水时至___________________ 13.项伯杀人,臣活之_______ 14.抶而仆之______________ 15.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 16.人君当神器之重____________ 17.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 18.安能屈豪杰之流______________19.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20.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21. 予分当引决_________22.诡踪迹_________23.草行露宿_________24. 其疾病而死_________25.缇骑按剑而前_________26.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_________27.不敢复有株治_________28.晋军函陵军_________29.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3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31.越国以鄙远鄙_________32.则尽其天年尽_________33.不能容于远近远近_________34.阙秦以利晋_________3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36.卒廷见相如_________3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_________38.范增数目项王 _________39.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_________40.众闻则非之_________41.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上_________ 42.以亏人自利也亏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词,写出古义1.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4.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6.备他盗之出入①与非常②也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出去进来;(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的情况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7.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8.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10.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11.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1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1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③好,不坏,过得去;④厉害1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由于清闲而烦闷;②(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15.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1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17.不如因而厚遇之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8.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1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20.百川灌河古义:___________今义:泛指河流2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________今义:面貌2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_______ 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予羁縻不得还:___________________2.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_____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_______4.谁为哀者:______________5.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6.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7.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8.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10.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1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_________12.震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13.蔺相如者,赵人也:__________1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_______1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_______16.君何以知燕王:_____________17.使不辱于诸侯:_____________1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__________20.欲呼张良与俱去:___________21.大王来何操:__________22.沛公安在:_______________23.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24.我之谓也:___________25.以为莫己若者:___________2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___27.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28.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_____29.设九宾于廷:___________30.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___________31.虽董之以严刑:_____________3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_____________3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_____________3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写出通假字并释义1.要邀邀请 2.豪毫 3.倍背背弃 4.蚤早及早 5.郤隙嫌隙6.啗啖吃7.兹滋更加8.僇戮罪9.皦皦皎皎明亮的样子10.锡赐赐给11.辟僻幽僻12.质锧承斧的砧板13.案按查看14.详佯假装 3.道,通“导”,引导 4.陵,通“凌”,欺侮6.止,通“只”,不过,仅仅;有,通“又” 8.赀,通“资”,钱财 9.曷,通“何”,疑问代词 10. 共,通“供”,供给21.厌,通“餍”,满足 22.说,通“悦”,高兴 23.知,通“智”,明智 24.不,通“否”25.庭,通“廷”,朝堂 26.孰,通“熟”,仔细 27.距,通“拒”,据守;内,通“纳”,纳入 28.坐,通“座”,座位 29.豪,通“毫”,丝毫 30.泾,通“径”,直31.辩,通“辨”,分辨、辨别二、解释下列实词1.①jiàn,机会②jiàn,夹杂③jiān,量词④jiàn,有时,间或2.①倒下②无,不3.①往,去②“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③及,比得上④往,去⑤像,如同4.①拿出②激发③发动④头发⑤抒发5.①究竟,到底②实在,真是③坚固④险要的地势⑤坚持,坚决⑥顽固,固执⑦本来,原来⑧使……巩固,使……稳定⑨坚守6.①一类人②空③一类人④徒然,白白地⑤只,仅仅⑥步行⑦徒属:所属的人7.①用手压或握②考查,查究8.①进献②接受③送9.①孰与:与……比,哪一个更……②仔细③成熟④谁,哪个10.①使动用法,使……承担②凭借,倚仗③辜负,对不起④背11.①回头②反而,难道③回头看④看⑤探问,拜访⑥考虑⑦表转折,只是,但是⑧表转折,只是,但是12.①所以②特意③故交,老交情13.①料想②意图③气概④意料⑤心意14.①举起②尽③举出,提出④发动,举行⑤推荐,推举⑥全,皆⑦包举,并吞⑧被攻占、被占领15.①道歉,谢罪②感谢③辞别④谢绝⑤道歉,认错⑥请问⑦辞别⑧告诉16.①换,换取②改变③容易17.①低微②稍微,略微③如果没有18.①陈述②杂说,一种文体③同“悦”,喜欢,高兴19.①追求②探求③请求④追求三、说说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表修饰⑥连词,表承接2.①介词,用,凭借②介词,凭……的身份③介词,凭借④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⑤连词,因为⑥连词,表目的⑦连词,表修饰3.①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②代词,代五义士③语气词,无实义④语气助词,表陈述⑤疑问代词,为什么⑥疑问代词,哪里⑦兼词,于之,在那里(一说句末语气词)⑧句中语气词4.①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动词,去、到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石碑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⑥助词,的;代词,代秦君5.①代词,代五义士②代词,代周顺昌③代词,代自己④人称代词,代他们⑤指示代词,那⑥代词,代郑文公⑦代词,这⑧副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向③介词,在④介词,表被动⑤介词,与⑥介词,对7.①连词,表并列,又②连词,表递进,况且③副词,况且④连词,即使,表假设兼让步⑤副词,将⑥连词,尚且8.①介词,同,跟②连词,和③连词,和④动词,送给9.①介词,由,通过②副词,于是、就③副词,趁机10.①副词,竟②副词,就③副词,才11.①安定②怎么③哪里四、指出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2.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3.名词作动词,取道 4.名词作动词,筑墓 5.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这里是用棺材收殓的意思 6.名词作动词,统治7.名词作动词,登记8.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9.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10.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11.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名词作状语,按时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15.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16.形容词作名词,重任17.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2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21. 分,名词作状语,按名分22.诡,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23.草、露,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24.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25.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26.序,名词作动词,为……作序27.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28.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29.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30. 亡,动词使动用法,使……亡31.形容词作动词,当做边邑32.形容词作动词,享尽33.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34.阙,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35.东、西,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36.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37.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38.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39. 少、轻,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40.非,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41.上,名词作状语,在上42.亏,使动用法,使人亏五、古今异义词,写出古义1.①把……作为;②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外交使节 3.行:品行;为:成为 4.头颅,借指性命 5.指儿女亲家 6.①进来,偏义复词,偏在“入”;②意外之事7.访求,这里是盘查的意思8.走投无路9.那个人,此指秦穆公10.树根11.指给……看12.内外亲属13.可以凭借14.没有依靠 15. 到16.党羽17.趁此就……18.走上去奉献19.扬言20.黄河21.脸22.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被动句 2.被动句,为……所…… 3.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4.固定句式,“谁……者”,表示疑问 5.判断句 6.状语后置句7.宾语前置句8.否定判断句9.省略句,省略介词“于”10.省略句,“以(之)……”11.省略句12.状语后置句13.判断句,……者……也14.被动句,见,被15.定语后置句16.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17.状语后置句18.被动句,见……于……19.固定句式,“孰与”译为“和……相比,哪一个”20.省略句,“与(之)俱去”21.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22.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23.被动句,“为”译为“被”24.宾语前置句25.宾语前置句26.被动句,见……于……27.宾语前置句,“以亏人利自也”28.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 ”29.倒装句,于廷设九宾,状语后置30.被动词,介词“于”表被动31.倒装句,以严刑董之,状语后置32.倒装句,于当道请,状语后置33.倒装句,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34.倒装句,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定语后置11。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练习卷(附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练习卷(附答案)

指南录后序一、通假字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通“搢”,插)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通“凌”,欺侮)3、层见.错出(通“现”,出现)4、臣死有余僇.(通“戮”,罪)二、古今异义词1、都督诸路.军马(相当于现在的“省”)2、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前往,是)3、意北亦可以..(困窘)(没有依靠)..口舌动也(能够用) 4、穷.饿无聊5、以至于..(访求,这里是“盘查”)..永嘉(到) 6、为巡船所物色7、几彷徨..行殆(赠送给的身体)..死(走投无路) 8、以父母之遗体9、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无论)三、词类活用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作动,轻视)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名作动,走上前)3、北虽貌.敬(名作状,表面上)4、予分.当引决(名作状,按职分)5、草.行露.宿(名作状,在荒草间,在露天下)6、日.与北骑相出没(名作状,每天)7、夜.趋高邮(名作状,在夜间)8、道.海安(名作动,取道)9、道中手.自抄录(名作状,亲手)10、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作动,给……作序)11、名.曰《指南录》(名作动,命名)四、句式1、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2、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3、骑数千过其门(定语后置)4、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5、避哨(于)竹林中(省略句)6、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7、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判断句)8、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判断句)五、重点句子翻译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是....。

....就可以解除祸患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打动。

....了;估计..元军也尚且可以用言词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古人说:“将要凭借(这)有所作为啊。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构恶,先在元军面前说我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于是我被软禁...不能返回,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完整)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 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E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 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 A .王好战,请以战喻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 下列各句中的“以”字, 是( A .(秩序;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⑤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树之以桑 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 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10、 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有战乱)B. 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 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 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二、一词多义1. 数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2. 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 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B .数罟不入洿池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用法相用的两项是B .曹刿请见D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用作连词的一项是),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伐为?B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

最新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最新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许多人B.小学而大遗遗:丢弃C.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对对方的敬称D.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态度严正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皆出于此乎环顾其中B.由魏晋氏以下愈以是得狂名C.而耻学于师又挈挈而东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幸见取3.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柳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word无答案)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word无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word无答案)一、文言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比 论证 通过对比更能引起读者思考,充分 证明了秦朝灭亡原因是不施行仁义。
文学常识
• 1、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2分) • 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情 节、 、 ,其 核心是 • 。《老人与海》塑造的古巴老渔夫 (人名)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2分) • 白居易,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 上主张“ , • ”。
•于 •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3)则移其民于河东 •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5)不拘于时,学于余 • (6)青,取之于蓝 • (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 • • • •
于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则移其民于河东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 向 • (6)青,取之于蓝 • (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介词,在 介词,比 介词,到 介词,对于 介词,被、
介词,从 介词,跟
• 3以 • (1)请以战喻 • (2)斧斤以时入山林 • (3)以五十步笑百步 • (4)申之以孝悌之义 • (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7)以为轮,其曲中规 • (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
8、谷物收成不好, 10、跑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3古之学者必有师 •14以为轮 •15师不必贤于弟子
•16养生丧死无憾 •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9故木受绳则直 •2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2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 22天下云集响应 • 23序八州而朝同列 • 24以愚黔首 • 25而耻学于师 • 26小学而大遗
• 翻译句子 •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 陈利兵而谁何。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成语
• 1、五十步笑百步 • 2、青出于蓝 • 3、锲而不舍 • 4、揭竿而起
• • • • • • • • •
3以 (1)请以战喻 介词,用 (2)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时 (3)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凭借 (4)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把 (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连词,来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介词,因为 (7)以为轮,其曲中规 介词,把 (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连词,表目的“来”
•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5.不拘于时,学于余 •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7.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3. A (“贺知章”为“杜甫”;“白居易” 为“贺知章”。)

• 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钩连 潦倒 地崩山摧 群山万 壑 不测之渊 B.峥嵘 谪居 冲波逆折 篮田生 玉 约从离衡 C.咨嗟 惘然 扪参历井 海誓山 盟 追亡逐北 D.崔嵬 整顿 司马青衫 杜鹃啼 血 锲而不舍
• 11、广博地学习12、报仇13、求学的人 • 14、把„„作为15、不一定16、动词作名 词,活着的人17、名词作动词,种植18、 读“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 19、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20、名词作动词, 游水21、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 作动词,专一22、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像响声一样23、名词的使动用法,使„„ 依次序排列,使„„朝拜24、使动用法, 使„„愚昧25、意动用法,以„„为耻26、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课前练习一
练习
•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金就砺则利 ②声非加疾 也 ③假舟楫者 ④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 • 1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 • • 译: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 译:
翻译下面句子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 之中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焉 •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2)且焉置土石? • (3)犹且从师而问焉 •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 • • • • • • • • • •
焉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 (2)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3)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相当于“之”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 • (1)弃甲曳兵而走 •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3)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5)吾尝跂而望矣 •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7)而母立于兹 • (8)拔剑撞而破之
• 而(1)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 •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连词, 表转折 • (3)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 表并列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 表递进 • (5)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 表修饰 •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连词, 表假设 • (7)而母立于兹 代词,
• 6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8河内凶 • 9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10弃甲曳兵而走
• 1、直—只,只是,不过
• 2、知—智,智慧 • 3、倔—崛,崛起 • 4、景—影,影子 样 • 5、敝—弊,弊政 • 6、有—又 • 7、受—授,传授 荒年 • 9、竭力尽心
• 理解文段含义并填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 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 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 上文论述的论点是______,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_____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 笔 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 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借一斑略知 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 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春 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等典故的使用烘 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