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野下岩崖古道传统村落历史演进研究
211172062_履道坦坦

履道坦坦:鲁中山区乡村的道路系统Walking on the Right Path:the Road System inthe Central Mountainous Rural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张宗帅ZHANG Zongshuai(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作者简介:张宗帅(1991—),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人文、历史社会学。
E-mail:*****************.1 乡村道路研究的理论和现状道路、路径(path)经常作为一种隐喻被广泛使用,但道路的实体部分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应该认识到道路是景观(landscapes)的一部分,“路径(paths)、山道(trails)和大路(roads)是人类景观的基本结构,它们将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元素编织在一起,跨越距离和障碍,将我们彼此联系起来”[1]2。
在有关“道路”的理论建构上,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较早在《大地与人类演进》一书中指出:道路网是人类与自然合作的结果,一方面,“地区的形态结构事先决定道路的轨迹并使之成为规则化的路线”;另一方面,“道路的价值并不在于其线路走向,而在于人们之需”[2],费弗尔根据人们的需要,将道路划分为商业之路、宗教和知识之路以及政治之路;考古学家蒂姆·厄尔(Timothy Earle)认为,道路是经济和社会政治反复互动的物理印记,道路捕捉到运动的不同方式并将其铭刻在景观之中,对道路的分析能够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1]254;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在其主编的《行走之道》(2016年)一书中,对“行走”(walking)进行了民族志分析,指出:在道路上行走本身是一种认知方式,居民的足迹是记忆的痕迹,通过将自己的脚印与前人的脚印融合,可以建立一种共存的关系。
潇贺古道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临贺故城古建筑文化遗存为考察对象

18
建设管理
体而言,尽管建筑的装饰材料有别、技术水平高低不同, 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源于潇贺古道中原文化、广府文 化、湘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综合表现。
三、临贺故城代表性古建筑及其文化特征 临贺故城经过岁月的洗礼,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 筑已失去原有的风貌,有的甚至坍塌消失。在故城内现存 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有:宗祠、民居、衙门、城墙、寺庙、塔、 楼、书院、会馆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具有深刻文化 内涵的古建筑有 : 蒋家大院位于河西城池,占地面积 10 亩,房屋建筑 面积 1400 多 m2,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距今近 三百年历史。整个大院是由 3 座主体建筑构成的三进式院 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无论是从建造的方式还是建筑 装饰都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蒋家大院的门楼 宽约 3m,高 4m 左右,门楼没有过多的装饰仅是两扇普 通木门,由此可见蒋家先祖对后人以“勤劳朴实、低调为人” 的教导。进入门楼后迎面的是一道木屏风,屏风既遮挡视 线又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保证了入户后的采光充足,绕过 木屏风后有一条 3m 多宽,30m 长的走道,均由河卵石“人” 字形铺砌,此道连接着三座主体建筑的侧门,既保持了各 主体建筑的私密性,又保证了家族间的相互联系,据说这 样的“人”字形铺砌方式是蒋氏先祖用以告诫后人,在人 生道路中为人处世要以“正直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基本原则,且在交往过程中应做到“人人平等、互助互 爱”。由此可见,在这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中,无处不在地 包含着临贺人的哲学智慧,当地人把经商之道、为人处世 之道融入到了建筑中,通过建筑文化去诠释意义深刻的思 想文化内涵。 粤东会馆位于河东街中段,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明 末清初,大批的广东商人沿贺江逆流而上在临贺故城聚居 经商,而粤东会馆就是广东商人商谈、聚会、品茶、听曲 看戏的重要场所,它以建筑的形式见证了两广地区经济、 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历程。粤东会馆的立面风貌 是典型的粤式风格,脊饰大量使用“佛山公仔”。会馆座 西向东,三座主体建筑沿轴线建造在逐层上升的台基上, 构成“日”字形的两进式建筑群。建筑内部布局严谨,两 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廊,建筑间既有庭院相隔, 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厢房用木通花格嵌彩色琉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原卷版)

专题08 乡村和城镇考点0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以长沙地铁开通的5号线为例进行社会语言学分析,对于理解长沙地铁站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关于长沙地铁5号线的线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线路图发现,该条线路上“桥”、“铺”、“塘”及“河”等字出现频次较多,据此对这些站名的命名解释合理的有()A.当地居民认知度较高B.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C.属于当地的标志性地名D.便于易读易听、易识易记2.随着城市建设,一些站点与站名的原先景观发生较大变化,体现了长沙城市变迁的遗存。
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判断,下列站点中景观前后变化较小的是()①水渡河①马栏山①木桥①大塘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南疆绿洲中的传统民居多就地取材,呈紧密型布局。
部分居民在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巧妙地就坡砌墙、挖洞、筑台,并采用各种营建技术,塑造宜居空间。
下图为南疆紧密型聚落俯瞰及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传统民居的主材和紧密布局的原因最可能是()A.木材-方便就近耕作B.干草-扩大牧场面积C.毛毡-便于出行交流D.夯土-节约土地建材4.为适应当地气候,该传统民居注重()A.防风、保温B.通风、散热C.采光、防潮D.防晒、蓄水《盛世滋生图》是清中期宫廷画家徐扬凭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记述,创作的长度超过12米的家乡市井风情画卷(下图示意局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画家徐扬的家乡最可能在()A.四川盆地B.珠江三角洲C.江汉平原D.太湖平原6.关于其家乡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温暖湿润、地势低平B.冬暖夏凉、水乡泽国C.秋雨连绵、绿树成荫D.四季分明、土壤贫瘠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陕州区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
陕州区位于黄河南岸,隶属于三门峡市,区内黄土层厚约20~70m。
下左图示意庙上村部分区域景观,下右图示意村民们居住的地坑四合院景观。
村民在地坑院中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
浅析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浅析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传统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民俗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村落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建筑、风俗、信仰、传统技艺等多种要素,是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文化不仅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承载了乡村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对于深入了解历史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文化也是人们心灵寄托和文化记忆的载体,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挑战。
一方面,部分传统村落由于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原因,面临着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威胁。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原貌和风貌受到破坏,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由于人口的外流和老龄化,传统村落的居民日益减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三、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举措。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于历史遗迹、建筑风貌、文化遗产等重点部位的保护。
加强对传统村落环境的整治和改善,保护自然生态,提高村落的环境品质。
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挖掘乡村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培养和传播村落的传统文化,激发乡村精神和文化自信。
加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的合作,建立健全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机制,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保护合力。
中国各地都有着许多成功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案例。
四川省雅安市的都江堰市彭镇保护开发项目,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和文化旅游挖掘,将古镇保护起来,成功发展成了四川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

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作者:钟佳利魏慧萍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6期摘要:文旅融合导向注入传统村落建设,旨在承续村落历史人文生态,实现文旅產业互勉互利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议题提供先行示范。
从文旅融合内在逻辑出发,以广州市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观察对象,通过解释性序列混合研究方法,挖掘语言景观的时间元素特质,探究其如何参与和观照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
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蕴涵历史、怀旧和当代文化时间元素三种类型,其中怀旧文化时间元素的呈现方式多元复杂;2)三者在同一空间建构出四种内涵样式,即文化承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与文化变迁; 3)文旅收入和消费者文旅体验对应着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不同时间元素在景观中的重新组合使得此类文旅体验契入消费者的身份转换和心理空间; 4)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地方政府的价值预期、细致规划和建设驱动,以及语言景观在场域中所显现的时间元素搭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内涵建构;价值实现;景观;时间元素作者简介:钟佳利,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话语分析、符号学(E-mail:****************;澳门 999078)。
魏慧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词汇学、国际中文教育、社会语言学(E-mail:**************.mo;澳门 999078)。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3)06-0081-132021年4月国家层面出现文旅合一发展的导向,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文旅融合的发展核心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化和旅游产业如何默契相携并进且落地实践,是推动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温州研学线路

鹿城线路:■研学主题:畅游印象南塘徜徉千年文旅研学意义:南塘街一砖一瓦、一物一件,沉淀着温州千百年来的文化气息,展示着最传统的温州元素,感受温州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和传统文化,激发营员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
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
”是谷超豪先生对事业的责任和执着,感受数学家精神。
激发营员爱家爱学的热情,引导营员专心学习和求知欲望。
对象:6-14周岁的学生地址:南塘街、白鹭洲公园时间:一天为宜■研学主题:寻访名人足迹增强文化自信研学意义:拜谒名人故居,领略名人精神、风采,鉴赏名人成就。
培养营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对象:6-13周岁的学生地址:鹿城区各纪念馆时间:一天为宜■研学主题:一巷一楼,阅尽历史沧桑;一池两馆,尽显文化魅力研学意义:让营员了解古温州历史,体会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地民族精神。
文化是城市个性魅力的标志,更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根基,作为温州新一代接班人,必须要了解、保护、传承、创新温州的历史文脉,迈入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谱写温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新篇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树立自强不息精神。
对象:6-13周岁的学生地址:鹿城市区时间:一天为宜■研学主题:山水智城世界温州研学意义:中心展现了温州山水智城秀美的容颜,向营员们介绍温州市的城市规划以及未来蓝图,倾听时代前进的脉搏,珍惜当代生活,展望美好的未来。
打开营员的视野,激发营员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
对象:7-16周岁的学生地址:温州规划展示中心时间:一天为宜■研学主题:探文物学科技研学意义:通过参观温州博物馆,了解温州历史,近距离观察各种文物。
在温州科技馆,收获科技知识,体会科技所带来有效、快捷的生活方式,引导营员积极探索书本外的知识,提高营员动手动脑感知科学的力量,激发营员体验式学习兴趣;使营员对大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营员探索自然科学能力;树立投身科学研究、探索智能、服务社会的远大人生理想。
2024年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及解析

2024年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第一部分(20分)1.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青年若要成才,行稳方能致远,“吃苦”是必经之路。
今天,“吃苦”并非指吃“缺衣少食”的物质之苦,更多是指吃精神之苦、意志之苦。
比如,在科技攻关的关口,为了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甘坐冷板凳;在抢险救灾的前线,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冲(fēng)______陷阵、不怕牺牲;在保卫祖国的边疆,为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无畏无惧,用心守护。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huǐ)______。
青年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把青春梦想(zhā)______根在祖国大地上,就能听到拔节成长的声音,看到雨后明丽的彩(hóng)______。
成才的诀窍不在巧,而在拙,最重要的是守住本心下苦功夫、下笨功夫。
陈望道在翻译时将墨汁误当成红糖仍【甲】,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青年要长真本事、真才干,就要找准自身定位,笃定心神勤修内功,踏实学习补齐短板,在擅长的领域深耕钻研,等待【乙】的时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冲(fēng)______ ②无(huǐ)______ ③(zhā)______根④彩(hóng)______(2)文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甘之如饴名噪一时B. 心满意足厚积薄发C. 心满意足名噪一时D. 甘之如饴厚积薄发2. 用课文原句填空。
古诗文是文化的火种,点亮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
“芳草鲜美,(1)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明艳,“忽如一夜春风来,(2)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奇丽,“苔痕上阶绿,(3)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的清幽,让我们领略到人间美景;而“(4)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让我们体会到友情的真挚;“(5)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让我们懂得感时伤别的家国情怀;“(6)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启发我们不畏险阻,坚定信念。
“境”与“韵”对艺术乡建的重构和推动

一、唐代美学“境”与“韵”的概况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辉煌的文化篇章。
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李唐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展现出非常强盛的姿态。
唐人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促就了唐代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
唐代美学价值表现最为代表。
唐代美学在唐代很少受到观念的约束和思想的束缚,能在唐人的生活需要下自由发展,从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美学形态。
因此,唐代美学风格,除了体现一种雍容典丽的风格外,又有多种风格共生共存,如早期的清秀、工整、质朴,中期的丰腴、富丽等,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欣欣向荣的唐人美学和艺术欣赏。
唐代美学注重借物述境、借景抒韵。
唐人强调借自然情景之状描绘心灵神态、境地环境;借物象之美抒发品调格律、韵外弦音。
“境”与“韵”则是这一丰富美学表达范畴中的出彩之色。
“境”与“韵”并不是单独出现的社会产物,而是伴随着大唐人文艺术的发展而更迭前进的,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诗歌曲赋、千人千面的绘画风格、驰走笔锋的书法大家以及千姿百态的民族韵味下默默熏陶、相互融合后逐步成为唐人心中美学取向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的。
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人严羽在诗辩这一论述中阐明了对于唐代兴意境的论调,并有意赞扬了其兴意境无穷而言有尽的看法表述。
钱钟书的《谈艺录》中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其有力阐明了唐代“境”“韵”之美对诗歌以及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境”是景和象的结合与补充,景与象所促成的“境”需要与外物的结合、需要与人情心智的交流互为补充,也可以说境的交流与表达离不开与外界的承载。
境也可以理解为意境、情境、心境和境地等。
“意境”的含义原出自佛教,魏晋时佛经翻译中普遍使用“境”或“境界”,来表达内心修行悟性时所能达到的境地[1]。
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世界寄托于外物上,才能得到“境”真切的体验。
王昌龄说,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得其真”,其意为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图和表达都需要通过外界的载体,大自然的景象、前朝历史中的文人雅士、个人神思泉涌的灵性代表,借助外物之象来实现“境”的独道和深层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内涵,同时为线路上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 与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关键词: 文化线路 ; 岩崖吉道 : 传统村落 : 历史演进
Ya n g q u a n c i t y ,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a s c u l t u r a l r o u t e s Th e n t h e p a p e r s ys t e ma t i c a l l y d i g s a n d c o mb s i t s i mp a c t
t h e p r e v i o u s s c a t t e r e d r e s e a r c h me t h o d s o f b e i n g o n l y c o n c e r n e d wi t h i n d i v i d u a l v i l l e l g e s . wh i c h f a c i t r a t e s d i g g i n g v i l l a g e s ’ mu l t i d i me n s i o n a l c u l t u r a l v a l u e s . Th i s p a p e r i f r s t l y d e t e r mi n e s Y a n y a a n c i e n t r o a d o f
v i l l a g e s ro f m a n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 , e n r i c h e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r o u t e s a n d p r o v i d e s a n e w
作者简介: 林祖锐 , 男.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教授 硕士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向 : 乡
土遗产 保护与乡村聚落更新 :
仝凤 先 . 女+ 通信作者 . 中国矿 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 院 城市 规划与设计专 业2 0 1 4 级硕 士研究
生:
周维楠 . 男. 中国矿业 大学建筑 与设计学院 , 城 乡规 划学专业2 0 1 5 级硕士研究 生。
文 化 线 路 视 野 下岩 崖 古 道 传 统 村 落 历史演进研 究
Re s e a r c h o n Hi s t o r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 Ya n y a An c i e n t R o a d i n V J e w o f Cu l t u r a l Ro u t e s
林祖锐 仝凤 先 周维 楠
L I N Zu r u i T ONG F e n g x i a n Z HOU We i n a n
摘要: 从 “ 文化线路 ”宏观视野探索传统村藩的历史演进,可改变以往 “ 就村论村 ”的 “ 点”状研究
方式 ,有利于深入挖掘村藩的多维文化价值。本文在对 山西省阳泉市岩崖吉道进行文化线路辨
o n s o c i a l c u l t u r e , i n d u s t r i a l e c o n o my a n d s p a t i a l f o r m o f 6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a l o n g t h i s r o a d f r o m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d e f e n s e , t r a d e a n d i mmi g r a t i o n . F i n a l l y ,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l a w o f t h e
本期聚焦 : 传统聚 落保护与规划研 究
F OCUS: COSE RV A TI ON AND PL ANNl NG OF TRADI T 1 ONAL SE T TL E MENT S
文章 编号 : 1 0 D 9 — 6 O O 0 ( 2 O 1 7 ) 1 1 — 0 0 1 8 - 0 7 中国分类号 : T u g 8 4 文献标识 码: B
d o i : 1 0 3 9 6 9 / i i s s n . 1 0 0 9 —6 0 0 0. 2 0 1 7 1 _0 0 3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项 目 ( 批 准号. 5 1 7 7 8 6 1 0 ) ; 江苏建 筑节能与建 造技术协 同 创新中心 开放基金项 目 苏北地 区绿色村庄技术标准研 究”( 编号 : S J X T Y 1 6 1 3 ) 。
Ab s t r a c t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1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f r o m ma c r o p e r s p e c t i v e c a n c h a n g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