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

合集下载

传统村落简介范文(3篇)

传统村落简介范文(3篇)

传统村落简介范文第1篇皖南古村落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

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他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而是保留和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 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地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依附在古民居村落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西递和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徽州文化的载体。

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

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

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与时俱进,不随时代的进步继续新的创造,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的。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保护和传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注入力量。

引言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状况更让人痛心惋惜。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既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确保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讲,是契机也是更大的挑战。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是理念的简单复制,“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才可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农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的农村建设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开拓新境界,实现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现代化进程。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保护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

二、传统村落面临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一方面,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和侵蚀,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传统文化传承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传统村落的人口外流、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消失,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规范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 加强保护意识和宣传教育。

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3. 加强保护规划和管理。

制定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科学规划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4. 加强技术支持和保护工作。

村落文化_社____叶庆娜

村落文化_社____叶庆娜
关键 词 社会 转 型期 村 落 文化 农村 教 育 中图分类 号 文献标识 码
一、 研 究缘起 众 所周 知 , 教育 的发 展受 制 于其 所 处 社会 的政 治 、 经济 、 文化 的发展状 况 。在 社会 转 型期 间 , 农 村社 会政 治相 对稳 定 、 经 济适 度发展 , 在 此前 提下 , 文化 就 成 为制 约农 村 教育发 展的最重 要 因素 。 “文 化 ”涵 义丰 富 、 类 型多样 , 因篇 幅所 限 , 笔者 难 以全 部涉 及 。 在本 文 中 , “文化 ”主要 指与农 村 教育 最 直接 相关 的部分 — “ 农 村村 落文化 ” 。 长期 以来 , “村 落 ”成 为学 界研 究农 村 社 会 问题 的 重要 场 域 , 原 因在 于 “村 落作 为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自然 载体 , 是 中 国传 统 生 活方 式保 存 得最 完 整 的地 方 , 也 是 中 国文 化 最广 泛、 最深 厚 的基础 。 因此 , 从 某种 意义 上说 , 中国文化
收稿 日期 一 一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为 年度教育学重点项 目“城镇化进程 中的教育变迁研究 ,' 项 目编号 “心 《 。 作者简介 叶庆娜 一 , 女 , 河南鹤壁人 ,华 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级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政策 。
可 见 , 古代 的典 章 制 度 和 医 书文 献 、近 代 有识 之 士 的见解 、 当代 的 国家 法律 分别 提 出最 佳 的结婚 、 生 育 年 龄 , 而对 于早 婚 早育 都直 接 或 间接 予 以反对 。 在 中 国古代 社会 , 早 婚早 育 之所 以 成为 一种 普遍 的社 会 现 象 , 笔 者 认 为 , 除 了受 当时社 会 生 产 力发 展 水 平 的 限 制外 , 还 受到 人们 寿命 等多 因 素影 响 。然而 , 在生 产 力 水平 有 了跨 越 式发 展 、 平均 寿命 有 了 明显 提升 的今 天 , 早 婚早 育 现象 在 农村 依然 盛行 。 这种 现 象又该 如 何解释呢

高山村村落文化

高山村村落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玉林高山村古村落课程名称:中国文化专题学号:0726210703姓名:谢婷婷摘要—————————————————————————————2 一.轩昂古宅——高山村的古建筑文化——————————————2 二.翰墨生香——人杰地灵,人才辈出—————————————5 三.高山村的刻墓文化————————————————————7 参考文献———————————————————————————9本文主要是针对高山村的古建筑、文化、民俗和民情的探寻。

通过对高山村的游览探访对高山村各方面文化历史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及配上拍摄的图片进行解释说明,引出自身的切身感受和对高山村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和升华。

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离玉林城区仅有5公里,位于广西玉林城北,玉桂公路从村西经过。

是以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为基础,以书香长传的进士文化、秀丽的田园风光为特色,以进士文化体验、古民居群游览、“老玉林”民俗体验、生态农业观光、乡村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景区。

在玉林生活长达二十年的我,从小就听说有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古村,而此次寒假的高山村之行却是我第一次这么细致地走入它,了解它。

于是,通过在网上的查询了解到高山村在去年被录入中国历史文化民村名录,虽然是在第三批被录入的,但是在第一批12个和第二批24个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单中都没有看到广西任何一个村的名字,同高山村同样录入的还有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之所以选择高山村作为此次进行实地调查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因为高山村是一个古朴、文明的古村,独具深厚的文化和人文风光,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而深深吸引了我。

曾经,读过一首戴望舒的《雨巷》:“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它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郁,美丽,凄清,又惆怅。

”总是这样淡淡的想象,想象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独自撑着油纸伞,在烟雨三月的江南青石小巷,款款而来,诗意,唯美。

古村落里传承的民俗文化印记作文精选6篇

古村落里传承的民俗文化印记作文精选6篇

篇1:古村落里传承的民俗文化印记作文嘿,这古村落里的民俗文化啊,说起来,那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村子里,那感觉,就像是村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刻着历史的痕迹。

那时候,每当过年,整个村子就像换了人间。

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贴上大红对联,门口还会挂着大红灯笼,那喜庆的氛围,现在想想都还心潮澎湃。

我记得我爷爷最拿手的活儿就是写对联,他那笔字端端正正,一看就是功底深厚。

每年他都会给我和弟弟写一幅,那字儿,哎呀,至今还珍藏着呢。

村里有个老艺人,名叫张伯伯,他可是我们村子的骄傲。

张伯伯不仅会唱戏,还会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我记得那时候,只要一吹起那笙管,村里的孩子们就会跟着节奏跑来跑去,那欢声笑语,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温馨极了。

有一次,张伯伯带着我们去演一出《白蛇传》,我演小青,弟弟演许仙。

那时候,我们村里的孩子都穿着戏服,脸上抹着油彩,那样子,嘿,真是滑稽又可爱。

那时候的张伯伯,哎呀,那精神头,就像是年轻人的样子。

“嘿,小青,别看现在你娇滴滴的,将来可得有出息!”张伯伯一边给我抹脸谱,一边笑眯眯地说。

“张伯伯,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成为一个艺术家!”我那时候信誓旦旦。

那时候的村里,还有一项特别的习俗,就是每年端午节的时候,都会举行龙舟比赛。

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围在河边,欢声笑语,那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小云,看,你爸爸那艘龙舟,肯定能拿第一!”妈妈指着不远处爸爸划的龙舟,兴奋地说。

“嗯,妈妈,您放心,爸爸那技术,杠杠的!”我一边回答,一边偷偷地偷笑。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那句老话:“民俗文化,是根,是魂。

”是啊,这些民俗文化,就像古村落的根,深深地扎在每个人的心中。

哪怕现在生活变了,人们也都忘不了这些传承。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个村子,来到了大城市。

每当我想起那些日子,心里总是暖洋洋的。

那些民俗文化的印记,就像是村子里的一棵棵老树,不管风吹雨打,都屹立不倒。

嘿,这古村落里的民俗文化,就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道风景,永远都刻在我的心里。

形容古村文化

形容古村文化

形容古村文化
古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保存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地方民俗风情的村落文化。

以下是古村文化的几个特点:
1. 建筑文化
古村建筑通常是以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明、清两代为主体,充满古朴典雅的特色,常常有雕花窗框、石雕匾额、木雕楼阁等精美
的雕刻,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体现。

2. 民俗文化
古村民俗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奏响了
田园生活的乐章。

在节日,如农历春节、端午节等,村民会表演各种
传统戏曲、舞蹈,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以此来弘扬古村文化。

3. 历史文化
古村历史悠久,每个古村都有自己的历史传承,如龙泉寺古村传承了
唐宋文化,黄姚古镇保留了明清风格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4. 自然文化
古村环境清新、自然,处处洋溢着自然之美,村中绿树成荫、水清鱼游,鸟语花香,营造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古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
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古村文化已成为旅游、文化交流的热点之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涌入,感受美丽的自然之美、体验中华民族的博大
精深。

家乡的传统村落和农民生活方式

家乡的传统村落和农民生活方式

家乡的传统村落和农民生活方式家乡是一个位于中国南方的小县城,拥有许许多多风景秀丽的传统村落。

这些古老的村落代表着我们乡村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我们家乡传统村落的特点,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的独特之处。

1. 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在家乡的传统村落中,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大多数房屋都是由青砖瓦片和黑色木料建造而成,屋顶采用典型的琉璃瓦,整座村落一派古朴典雅的氛围。

街道两旁的房屋多为对院式结构,门前悬挂着鲜花和红灯笼,增添了村落的生机和热闹气氛。

2. 村落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家乡的传统村落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每年的农历春节,村民们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其中包括舞狮、舞龙、祭祀等传统表演。

此外,村落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刺绣、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继承了上百年的传统技艺,为村落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3. 农民的生活方式家乡的农民以务农为主,他们过着安逸而规律的生活。

每天早晨,农民们会一起起床、锻炼身体,然后开始种植农作物或者饲养家畜。

他们通常采用自然的农业种植方式,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以保护环境和食品质量。

此外,农民还参与农民合作社,共同种植和销售农产品,提高了生活水平和农业效益。

4. 农民的习俗和文化农民信仰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每年的清明节,农民会前往祖先坟墓祭祀,以示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

在农闲时节,村民们会聚在一起开展丰收节、元宵灯会等传统活动,共同庆祝农产品丰收和生活的美好。

这些习俗和文化传承了几百年,代表着农民对土地和传统的深深眷恋。

总结:家乡的传统村落和农民生活方式展示了我们乡村的独特魅力。

从建筑风格到传统文化活动,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都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积淀。

这些传统村落和农民生活方式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不仅让我们回归本源,还让外地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我们家乡的传统村落和农民生活方式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雅洋村文化生态
一、村落历史
儒雅洋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东南青龙山南麓,西北距西周镇区约9公里.东距县城约12.5公里。

据考古证实,儒雅洋村在唐中期已有先人在此劳作生息一宋时儒雅洋成了象山地区的交通要道.设邮驿.并以此为基础渐发展成村,清中期更为繁荣.民国时较长一段时向内为乡公所驻地.信用社、邮电局,影剧院,初中.中心小学均设在儒雅洋。

村街两侧店铺林立.商贸繁荣,此外,还有农贸市场.逢农历四、九则有集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落的繁荣选到鼎盛阶段,成为象山西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5年.乡政府迁至黄泥桥。

1992年撤乡并人西周镇后,村落的中心地位渐失。

根据村民介绍,家谱资料反映.村落家族发展最早为裘姓,随之为应姓.冯姓和陆姓.而儒雅洋村落的繁荣与何氏家族关系最大。

何姓祖先仁六公于明洪武末年自墙头镇下沙迁此.至乾隆年间何氏家族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象山望族。

由于遵循“入则为农,出则为士”,“择业农士为上.工商次之”的祖训,重视耕读.历来人才辈出,何氏祖训还特别强调“无赖子弟勿使近亲戚之家,非秉礼守义勿使数游”,以正直、诚实、守信的道德观约束后辈子孙。

何氏恪守耕读的传世家风也影响着儒雅洋村民.儒雅之风由此弥漫,儒雅洋也就是因此而得名。

二、村落现状
儒雅洋的村落聚居布局十分有趣,呈现了“耕读传家”的布局特色。

村内的何家人基本住在中心地带,而王、赖、叶等以农耕为主业的家族则围绕在何家周围居住。

儒雅洋现存历史建筑约56000平方米,占全村建筑总量的70%,建筑年代虽有不同,但格局却大致相似.大部分是木雕精细的四合院,而且雕纹绝少雷同,这也显现了儒雅洋村的历史厚重感。

现在的儒雅洋有多姓聚居,共有居民四百余户.村民一千余人.其中常住人口六百余人。

算是西周地区较大的一个独立村落。

常住村民中有一半是年纪大于60岁的老年人,青年人很多外出求学或工作。

老年人中,文化程度多在小学至初中,多在村内学校接受了教育,中年人的文化程度多
在初中、中专、高中,青年人则大部分上过大学。

儒雅洋老年人有一些赋闲在家,有一些协同儿女耕种养殖,中年人大多在镇里工厂工作或是自己做一点小生意。

而青年人则大多外出工作求学。

其中,中年人中教师的比例在周边村庄中是最多的。

这可能和儒雅洋的祖训有关。

三、文化要素
儒雅八景
儒雅洋有八景,其中五景仍然保存完好,村民们对这些也是津津乐道。

其中,蒙顶观日和欧阳桥宣传最为良好,在县内有着一定的名气。

村内共有五十七座四合院,其中有二十九座的保存还非常完好,古寺庙两座,其中一座只剩下残骸,古商业街一条,各个姓氏的祠堂共五所,古戏台一个,古樟树两棵,古井数个(每户古宅均有),木雕、石雕、砖雕、窗雕文化丰富多样,庭院地面铺装,各类花灯古木竹轿数副,古陶瓷器皿多件,古农具,水车也有存留。

传统的器具在这个小村落里有了较好的保存。

在民俗文化方面,每个重要的节日都会举行节庆活动,由于村民大部分都信仰佛教,每名称
旧时景象 现存状态
蒙山观日
每年的十月初一登蒙顶山天峰.可观海际日月共跃之景
依旧 圣水潜龙 村落西南方圣潭,水两处水会合,水流湍急。

传此地
为神仙挑山时立柱驻足之种,形成潭,有龙潜焉。

因水库拦坝,水源受影响,已经没有旧景 金谷奇峰
在村西南方,周围平地,就只有一座山峰突起,下有
金谷,峰顶可以看见村落全貌。

依旧 清潭回照
现在的清水潭,缘溪至此有一折,于是流水的冲击形
成深潭,水清如镜。

依旧 儒雅山城 村落依山而建,四周皆山
依旧 欧阳桥
缘溪上的交通要道,初时为木结构,为象山历史最悠
久的桥之一。

民国三十七年重修,1998年修补 紫云洞
乌岩山有紫川龙潭,两岩对峙.巨石围洞,洞极深 地址不明 灵岩花气 花气岩.旱时.云自岩出,必雨.岚作必晴 地址不明
到清明和七月半(鬼节),各家各户都会进行祭祀,当地称“请太公”和“谢菩萨”,而村里也会组织大型的祭祀活动,称“司炎口”(方言音)时间不定,但基本上一年一次。

婚礼基本西化了,但在细节方面还是留有古风,而丧事则完全按照古礼来操办,比如孝子棒,披麻戴孝,和尚做佛事超度等一样不能少。

每年年初,村里都会捣麻糍,年末则捣年糕、由于村民仍在耕田,故晒谷这一习俗也保留了下来。

这些民俗文化绵延数百年,古韵依存。

村里也经常会有戏班子来唱戏,钱大部分都是由村里的有钱人家出,每场戏的舞台右边都会挂出来“某某老板请客一场”的字样,每到这个时候,村民们就会拿着自家板凳,早早去占个好位置,这个时候的村里总是很热闹。

儒家文化在儒雅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何氏祭祖时都会一再强调,“仁”、“孝”是村民反复强调的做人准则,而且受耕读文化影响,他们都很鼓励子女取得高学历。

象山境内的竹林绵延十万余亩,每年砍伐的毛竹超过200万支,留下了许多竹根,形成了象山特有的竹根雕文化,而儒雅洋作为毛竹生产地,更是有着丰富的竹根雕文化资源。

儒雅洋有多户人家从事竹根雕事业,多为家族共同经营,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根雕受到了政府的扶持,用文化的手段给儒雅洋人带来了经济收益。

四、文化挑战
像儒雅洋这样的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其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社会使命,承担传播文明、历史文化教育的重任。

但由于资金不足,古民居保护与维修缺少资金,任其破落,村里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村外人对历史文明的厚爱产生碰撞。

每年都会有一些古建筑损毁,村里人为了有更好的居住条件,往往选择拆掉重建,而新建的一般都是三层小洋房,于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村落建筑的整体感。

但是由于古建筑越来越岌岌可危,这样做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更多人其实也并不愿意拆掉老房子,但是由于修补的费用过大,往往选择重建了事。

而目前政府对此事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只管经济,却无视了文化的保护,这让儒雅洋的古村落文化在一点点地消失。

古村落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历史文化和现代人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但我看到,外地人员的大量入住和本地人员不断流出,使儒雅洋这样的古村落逐渐被异地文化所异地文化入侵,逐步破坏古村落文化生态平衡。

这种矛盾在很多古村落都有所体现。

希望能借助一些力量,让古村落在维持其文化魅力的基础上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