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关于句容茅山的说明文

关于句容茅山的说明文句容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茅山区,是中国道教的重要胜地之一。
茅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圣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众多游客和信徒朝圣的地方。
茅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茅山区地处太湖之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茅山的山势险峻,山体雄伟,悬崖峭壁,犹如一座巨大的屏障。
山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每逢春天,山上的樱花、杜鹃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此外,茅山区还有许多瀑布、溪流、湖泊等景点,如茅山瀑布、茅山湖等,这些景点各具特色,令人陶醉其中。
茅山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茅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众多道教文化遗迹。
茅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崇拜和尊敬。
茅山的道观、庙宇、神坛等建筑物琳琅满目,充满了神秘的氛围。
茅山还有许多道家名人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如茅山派创始人茅盾、茅山派第十代传人黄克诚等,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在茅山区广为传颂。
茅山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茅山区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景区,如茅山风景名胜区、茅山古村落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茅山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登山、观景、游泳等活动,适合各类人群的需求。
茅山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节日,如茅山庙会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茅山的文化。
茅山还是一座宗教圣地。
茅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道观和庙宇。
每年,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涌向茅山,虔诚地朝拜、祈福。
茅山寺是茅山区最重要的道观之一,这里是茅山派最高的宗教机构,被誉为“天下第一观”。
茅山寺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茅山寺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
句容茅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以及宗教圣地的身份而闻名。
无论是信徒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茅山的神秘和魅力。
茅山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山脉,更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它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信仰的力量和内心的宁静。
茅山简介——精选推荐

茅山是指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
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金坛市的薛埠镇境内,南北走向,面积50多平方公里,1985年被列为江苏省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海拔372.5米的茅山山势秀丽、林木葱郁,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说,峰峦叠嶂的群山中,华阳洞、青龙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态、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使茅山更显湖光山色,可谓“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
茅山还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茅山师,后齐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来,茅山一直被列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来诸多文人墨客留下诗篇。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元帅等革命先辈在此与敌开展游击战,使之成为我国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茅山有“山美、道圣、洞奇”之特色,区内主要景点有茅山道院九霄万福宫、印宫、乾元观、华阳洞、金牛洞、新四军纪念馆等。
茅山是江苏省境内主要山脉之一。
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
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
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区面积约为71.2平方公里。
景区内外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以句容市茅山镇为中心,距南京、镇江、常州各约60公里,东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约30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8公里。
【历史渊源】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
一座在长江以南的句容市,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
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
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黄梅街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黄梅街道黄梅街道黄梅桥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
因黄梅河上的“黄梅桥”而得名。
此处北面有座九华山,九华山东麓有好多泉眼,一年四季常年流淌形成小溪,一路直下,形成了天然的河道。
这一自然河流,全长14 公里,过去被百姓称“涧”,是条季节河。
平常只是流水潺潺,雨季时,特别是梅雨时节来临时,汹涌的洪水沿河咆哮而下,夹着大量黄色泥沙,滚滚而来,好似一条黄色巨龙,后称为黄梅河。
河上原本没有桥;每逢雨季,人们出行很不方便。
后来,有一户姓王的来到下涧西村,主动出资在村边的涧上造了一座石头平桥,当地群众为了感谢他,就把桥命名为“王门桥”。
民国18年(1929年),宁杭公路开通时,在原“王门桥”址上建造了一座水泥拱形桥。
因在地方方言中,“王门桥”与“黄梅桥”相似,因此一方面以“王门桥”与“黄梅桥”的谐音,一方面以黄梅河,桥被定名为“黄梅桥”。
黄梅桥处渐渐形成了村庄,集镇,均以桥取名黄梅桥。
今天的黄梅街道亦由此定名。
三台阁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
三台阁是句容明末为振兴文运而建的一座塔形楼阁。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督学金兰创建,原坐落于句容城西郊瓜子沟村边的鸣鹤山上。
《乾隆句容县志》记载:汉天文志,魁下六星,曰三台,故名三台阁。
阁中有一匾,为“兆文明焉”,以振兴句容文运。
阁为三层,高五十三尺,耸立于高岗上,隐现于万绿丛中,登阁凭高远望,可见钟山隐现于西北,茅山耸立于东南,句容美景,尽收眼底。
三台阁是地方学子祈拜文运的的场所,句容、漂水、高淳等地的学子赴华阳书院赶考都要到此烧香许愿,祈求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毁坏,改建石塔于其上。
嘉庆初年移至西关龙虎桥重建。
民国29年(年)修建,用于民众教育。
1966年拆除,2004年移址新建于葛仙湖。
此地因阁名而得名。
1958年建人民公社时,以此阁定名三台阁大队,2003年改设社区居委会。
琅琊界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新塘行政村。
茅山景区旅游胜地介绍大全

茅山景区旅游胜地介绍大全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
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
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
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
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
茅山风景区于198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批准为省甲级风景名胜区。
同时,这里既是道教圣地,又是抗日根据地,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历史观融为一体,胜似仙境。
茅山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九霄万福宫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与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辉。
九霄万福宫九霄万福宫位于茅山的最高处、也是茅山影响最大的一座宫观——又因它坐落在茅山主峰大茅峰之巅,通常也被称为顶宫。
顶宫广场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广场南侧有石栏,以石栏为界,另一边就是江苏常州金坛属地了。
眼前是东山门,正面是“茅山道院”四个黄色大字,背面上是“紫气新辉”四个隶书大字,左右侧门分别写着“出玄”、“入牝”,玄为阳,牝为阴。
《玄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就是说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
西侧建筑(西山门入口)有个特征,外面门框顶是圆的,内门顶是方的。
东山门是解放后许世友开山凿路后才有的,而西山门才是古时真正的顶宫大门。
这个一方一圆的门形是有说法的。
宫观为圆,居家为方,这告诉我们茅山道士是可以成家立室的!顶宫创建于西汉时三茅真君得道飞升之后,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
在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皇帝敕建赐“圣祐观”,专门供奉大茅真君茅盈;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又被敕建殿宇,升级为宫,赐名为“九霄万福宫”。
句容最建议去的三个景点

句容最建议去的三个景点
句容是江苏省最小的城市,但我认为它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在那里有三个景点值得一去。
第一个景点是句容的“竹海”,它是世界上唯一以竹子为主
题的森林公园。
之所以叫“竹海”,是因为那里有一片郁郁葱葱
的竹子,漫山遍野。
进入竹海,就像走进了绿色的海洋,竹子之
间还会有很多小瀑布。
那里的竹子很大很大,而且很直。
在夏天,那里会有很多人来避暑。
第二个景点是茅山。
茅山也被称为“福地”。
因为那里有许
多道教神仙和道士住在那里。
茅山有一个小镇叫做茅山镇,在那
里有一座寺庙——茅山道教祖庭,也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也被
称为“祖庭”。
第三个景点是九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九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句容市东部的九华镇、茅山镇和高
新区交界处。
那里有大片的湿地,湿地里有许多鸟类,如白鹭、
夜鹭和鸳鸯等。
湿地里还有一些芦苇、香蒲和水葱等水生植物,
在湿地里还能看到一些稀有植物“水葫芦”。
在九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里有许多观赏鸟的地方,如白鹭、夜鹭、鸳鸯、斑鸠等。
—— 1 —1 —。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赤山湖风景区三岔街三岔街现为赤山湖风景区一个集镇,属胜利行政村。
三岔原名三汊,是元代福祚乡所辖黄堰、三汊、南冈、青城埠四大古村之一。
旧为赤山湖、句容河(古东桥、黄堰、三汊总称)、秦淮河三水交汇处而得名。
“汊”后写为“岔”。
由于古时主要靠水运,三岔上接句容河道,下通秦淮河,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是当年句容古运河“破岗渎”、“上容渎”的必经之地,村落迅速发展,形成集镇,称三岔街。
明清时期,三岔街就是句容最大的水路商埠,句容东南乡所产的大米、木材等多在这里被转运至南京,而南京来的商品也往往在这里被运至句容的东南诸镇。
那时候木船可自南京直达三岔、天王,三岔渡口每日泊船一二十艘。
上世纪40年代尚有船商9户,开设途经江宁湖熟直达南京的班次,为县内通向省城的第二个水埠。
三岔街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名允盛桥,顺治十年(1653年),由当地允盛粮行负责筹建,故得名。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古允盛桥座落在三岔镇东街口,为乡绅毛树屏捐建。
一侧桥心刻有“华阳古渡”四个大字。
三岔属赤山湖圩区,旧时,三岔的庙宇为沙子庙,又说沙洲庙,供奉治水禹王和水神祠山大帝。
还供奉左宗棠。
三岔庙会是句容几大庙会之一,每年四月初二为正日。
据传,当年庙会卖肉的商铺就有十三家之多。
解放前,句容最大的牛集就在三岔集镇,每月开集六次,每次有多达二百余头耕牛售卖。
那时,丹阳、常州、扬州等地皆有商贩到此卖牛。
三岔猪头肉是句容出名的特色美食,地方特产。
赤山赤山村位于赤山脚下,赤山湖畔,为赤山湖风景区一行政村,村名以赤山定名。
赤山系1400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为句容10座主体山之一。
因山体呈红色,得名赤山。
赤山又称丹山、赭山、绛岩山、绛岭。
“绛岭樵歌”是古句容“容山八景”之一,“赤山映雪”被列入为古“金陵八景”。
赤山原有四大景点:“天、地、人、和”。
“天”指山顶天云寺,由松月大师化缘所建,是供奉祠山大帝的一座寺庙;“地”指赤山脚下古同泰寺(圆寂寺),民间曾有“骑马观山门”之说。
句容茅山的景点

句容茅山的景点
句容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是道教名山之一,是一个融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以下是句容茅山的一些主要景点:
1. 九霄万福宫:这是茅山的主宫,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上。
该宫建筑宏伟,内有灵官殿、太元殿、玉皇殿等建筑。
2. 元符万宁宫:位于茅山南麓,是茅山道教的重要宫观之一。
该宫建筑风格独特,内有老子神像、玉皇大帝神像等。
3. 仙人洞:位于茅山北部,是一个天然溶洞,洞内石笋、石幔、石花等景观奇特。
4. 华阳洞:位于茅山西南部,是一个以“和”为主题的园林式景区,内有华阳洞、朝阳洞等景点。
5. 喜客泉:位于茅山南麓,泉水清澈见底,水温四季如恒,每逢丰水季节,泉水喷涌而出,远看如白练横空,近观似银丝垂挂。
6. 楚王涧景区葛洪纪念馆:展示了中国道教历史和茅山道教文化。
7. 茅山书画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茅山地方特色文化。
8.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记录了茅山地区抗日战争的历史。
9. 新四军纪念馆:展示了新四军在茅山地区的抗日斗争历史。
以上是句容茅山的一些主要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背景。
游客可以在游览过程中深入了解茅山的历史和文化。
镇江旅游景点攻略

镇江旅游景点攻略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来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闻四方。
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如果你到镇江,不妨可以到下面介绍的这些地方去走走。
1、句容茅山景区位置:镇江市句容市茅山镇句容茅山景区位于句容市东南20公里处,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由南到北依次排列,最高峰(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
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原名句曲山,因西汉陕西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此修炼而得名茅山,东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都在茅山修炼过。
山上道观遍布,虽然历史悠久但屡经战火,现在看到的多为现代重修的,其中以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最为著名,合称“茅山道院”。
2、西津渡古街位置: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自三国时期便是渡口码头,后因江岸逐渐北移,渡口早已不在,只留下了西津渡古街搁在云台山的山腰上。
3、北固山位置: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东吴路3号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
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
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甘露寺高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特色。
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
由于刘备招亲的种种传说,今天的北固山已成为到镇江旅游的朋友们不可不到的一个热门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
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唐固的父亲唐翔(句容人)为丹阳郡太守。
唐固不慕仕途,淡泊名利,居住在此处读书讲学。
住处筑有梧竹园,园南有读书泉,常有数十人听讲,俗称常城。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句容县令徐九思(又名九经)诗云:“唐固读书处,人亡泉尚存,我来一吊古,梧竹尽寒云。
”由于东乡方言的缘故,“常城”记作成“长城”,甚至还被误记作“尚城”。
xx何庄,《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的古村落,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三国孙权骑士何遂住此村。
村以何氏得名何庄。
三国赤乌八年(245年),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于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挖一条人工航道---破岗渎。
一日,孙权巡视军营,察看破岗渎工程,路过此村,见了何遂之女何姬,遂召其入宫,给其子孙和为妻,何姬生孙皓(吴末帝),孙皓登基后,进封母后何姬为皇太后。
何氏家族成了皇亲国戚,村子也随之不断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村。
六朝时期,何庄村非常繁华,建有桃花馆,历史上桃花馆很有名,常见于文献,因此桃花馆也成了何庄的别称。
清乾隆县志记载:桃花馆,由金陵(今南京)可乘船经秦淮河直达该村,河两岸栽桃柳,故得名。
何庄村外曾有古庙,叫何庄庙,是纪念唐代大孝子张常洧而建,相传张常洧出生地就在何庄。
《乾隆句容县志》载:“张常洧字巨川,祖处静,乌城令,父璋建州司户,父殁,披发徒跣庐墓三十六年,手植奇树千余木,白鹤来翔,产瑞芝一十二茎,贞观五年(631),李泌宣策褒美,其孝贤被朝廷册封。
xx今属茅山镇何庄行政村。
百培山村名取自此地的一个叫百培山的山名,而百培山山名由来与烧砖建造明城墙有关。
明初,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句容负责烧制南京洪武门至通济门这段城墙的城砖,建窑百座于此,故名百培山。
句容一直流传着“百里传砖造京城”的故事。
富户张斗南领命烧制城砖,原打算从百培山行舟由秦淮河运往南京。
但冬天是秦淮河的枯水期,当年又适逢大旱,河道根本无法行船。
情急之中,用数万人排成长龙,用手一块把城砖传往南京,如期复了皇命。
光绪《xxxx志》载:“百培山,明初,张斗南以富户,分筑南京城垣,自洪武门至通济门。
乃置百窑于此,其运砖但以手传之,七日毕集所分筑处,此出窑余砖甚多,盖时不复敢他用也。
”民间传说及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所载富户张斗南建窑百座恐有误。
张斗南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句容县令,此张斗南为富户,是讹误还是同名,有待进一步考证。
民间还有一说,说是因为当地有一百个墓碑,所以叫百碑山,因时间久远读成了百培山。
据文保部门统计,百培山一带共有112座土墩墓。
2013年,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x今属茅山镇丁庄行政村。
村名源自曹姓。
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这支曹氏出自河南开封,后徙安徽凤阳。
南宋初,迁句容。
明初,子孙繁盛,其地因名曹庄。
《xxxx家乘》记载:此曹氏为曹休侄子一祠,北宋曹觐的后裔,曹觐字仲宾,皇祐年间,官至太子中舍。
宋南渡,曹觐举家迁至句容。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麾下一名大将曹彬帮助赵匡胤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后被宋太祖授予武德王。
曹彬后人迁居句容南门外的曹庄建宅。
据后白曹村出土《明故史部尚书曹公墓志铭》记略:曹义五世祖万四公,因家族壮大,分迁至茅山百社村。
明清县志地名录上称柏社,柏社因声名显赫的曹义家族而更名曹村(今属后白镇)。
太平天国战争前,曹庄村如城堡,四周建有高大的城楼。
当时村中商铺林立,十分繁华。
建有寺庙“天宁院”。
天宁院建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设有钟鼓房。
民国十五年(1926年),曹庄等八个村社(自然村)利用“天宁院”庙产收入,创办戏堂,成立曹庄香火戏班。
九板桥今属茅山镇丁家边行政村。
原名为石村,位于句容城东南七公里处。
清乾隆年间,一刘姓钦差巡察江南到了句容,下榻在句容城。
月夜往茅山方向,路过石村。
见此村四面环水,水中有岛,岛上有村,犹如仙境。
刘钦差下马想进村去看看。
可进村只有用九块木板拼成的一座小桥。
马无法通行。
刘钦差只好翻身上马,返回句容城。
次日,八千里驿站传旨,令他速回京城。
临走,刘钦差特地交待句容知县,要他们帮助这个村建一座进村的桥梁。
并告知茅山方向,九板桥村。
刘钦差走后,知县下令手下一路打探。
手下人下了乡,结果在石村村边发现了九块木板搭建的小桥,回去禀告县老爷。
第二天,知县大人立即找人,找木料,为石村建了座木桥。
木桥建成之后,石村便改名为九板桥村。
一直沿用至今。
太子岗太子岗今属茅山镇袁相行政村。
相传梁昭明太子在此岗休息过,故名。
另一传说与xx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闻知茅山一带出现王气,便派刘伯温到茅山一带查看,要他将这里务必破了,免得出了天子与朱家子孙争夺皇位。
王气就出在的现在太子岗的岗子上,这里是块龙地,将来是要出太子的。
刘伯温到了茅山,找了好多天都一无所获。
岗子上有一户要出太子的人家,这户人家养有两条黑狗,这两条狗是保太子的,天天蹲在他家门楼子上,一边一条,像两片黑云,遮住了这块龙地。
两片黑云挡住了,刘伯温也就没看到。
刘伯温走到这个地方,口渴了,想去这户人家要口水喝,到了门前,见两条黑狗趴在门楼上,不敢进去,就来到一条小河边,准备喝点河水,喝水的时候,随手把剑往河边一插。
谁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河边正是那条龙蛰伏的地方,这把剑不偏不倚,恰好插在了龙身上。
鲜血把旁边的一座小山都染成了红色,后人称为胭脂山。
那条河称斩龙河,河上的一座千年石桥被命名为斩龙桥。
因为岗子xx的村原来是要出太子的,所以这个村叫太子岗,后来被xx破了,就又叫了败子岗。
斩xx就在太子岗村南,始建于明代xx年间,现桥体重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重建时,因斩xx名字不好听,就按字音改名叫赞xx,桥身上原有建造日期和“xx桥”字样。
赞xxxx郭干为《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句容乡,现为茅山镇前陵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名来自村里的郭干塘。
明弘治年间,全县有大塘36个,其中百亩左右的就有郭干塘。
《弘治句容县志》载:“郭干塘在长隐冈东数里,周迴五亩,深五尺一寸,灌田六十余亩,村以郭干名,水常满,乡人涸之,必有震电,属茅山乡十三都石头堽”。
据村人说,郭干塘原名椁干塘。
今郭干村西南有一圆土墩,高约30米,底长约百米,相传是三国时期的古陵墓。
吴国派人在陵墓旁守墓,因陵墓中有椁,故墓地旁边的大塘得名椁干。
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干,词语解释中有涯岸,水边的意思。
后来守墓人的聚居地发展成村,所在村以塘名得名村椁干。
久而久之,后人觉得椁干村名不好听,再加上村上郭姓人为多,随按“椁”、“郭”同音,把“椁”改为“郭”,更名郭干,一直至今。
《xxxx志》(卷末)载:“停云馆帖有之云,郭干村者,在长隐山东数里,仙人郭四朝初至山,种植于此,郭干号因斯兆焉。
华阳颂云:郭干峙留岸,姜巴互远踪。
正指此也。
”唐代徐铉撰《茅山紫阳观碑》有“北弥郭干之路,南互姜巴之卫。
”可见郭干村历史非常悠久。
据郭干凌姓村民介绍,他们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凌统的后人。
村中原有凌氏宗祠,规模很大。
至今还保存着一套《凌氏族谱》。
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凌操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官至偏将军。
凌统因病去世,时年49岁。
孙权得到消息后,捶床坐起,哀痛不能自止,令人为他写了祭文和铭文。
《凌氏家谱》记载,凌氏先祖,源出河南,渐迁浙江余杭,又徙居句容凌庄。
其后凌氏家族分支迁至郭干村,并发展壮大,近代,郭干一度还叫过郭凌村。
句容城区人民路上的凌家园,曾是凌姓乡绅的私家宅院,四牌楼民国时期还有凌家祠堂。
凌家园一支与郭干凌系出同门。
前陵前陵位于茅山以北,为《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句容乡,《弘治句容县志》上记载为前林。
1983年版《xx地名录》记载:前陵,城壒村前边有一批树林,名为前林,“林”误写为“陵”。
但民间说法与此截然不同。
民间说,这里原来有陵墓,是座皇家陵园,陵墓陵园南面500米有一村,因在陵墓陵园前面,所以叫“前陵”。
作为地名,很多村庄都流传有附会的故事,民间关于前陵地名的由来虽无证据,但并不是毫无道理。
陵墓的西北一里许,也有一村,因在陵墓后面,本来应名后陵,因与前陵的陵相重,故叫了后村。
陵墓的东边二里许有一村,因在陵墓的东边,故称墓东。
陵墓的西边一里许,亦有一村,原来叫墓西,因有一涧,古名冷水涧(今迎水涧),更名涧西。
还说郭干过去叫“郭陵(凌)”。
据说村外的一个山岗原来叫前陵街。
过去村中有严家,胡家等五大祠堂,胡家祠堂民国时曾经作为三区前陵乡政府办公场所,可见前陵之大。
清代末年,这一带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农民暴动。
鸡毛信联络,一千多锄头兵浩浩荡荡开进了借机盘剥的乡董家,捣燕(乡董严家)子窝,扒王八窟(乡董王家)。
狠狠打击了官府豪绅的骄横气焰,全境震惊。
xx蔡门是一古村落,明清县志上作蔡墓,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