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后白镇

合集下载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茅山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茅山镇

xxxx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境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6,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肛,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境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境又称为〃春城〃。

城境,《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康,时属句容乡。

城境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境,汉语拼音”,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墉〃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境,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唐固的父亲唐翔(句容人)为丹阳郡太守。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句容,位于江苏省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故事与文化传承,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句容的历史文化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当地出土的文物证明了这里早期的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句容成为了吴、越、楚争霸的战略要地。

这里的山水间,流传着许多英勇传奇,如伍子胥过韶关、西施浣纱等。

秦汉时期,句容的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当地人民以农耕为主,同时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汉代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如陶器、铜器等,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

唐宋时期,句容的文化繁荣昌盛。

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其中,杜牧的《江南春》便是描写句容美景的佳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此外,当地的佛教文化也颇为兴盛,诸多古刹名寺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明清时期,句容的经济达到了巅峰。

当地的手工业和商业尤为发达,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享誉海内外。

同时,句容的农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近代以来,句容的历史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了革命的重要阵地。

许多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如今,句容仍保留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如古寺庙、碑刻、古村落等,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沧桑。

当地政府和人民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句容的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全体华夏儿女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感受到那些辉煌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如何息息相关的。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

百侯古镇详细介绍

百侯古镇详细介绍

百侯古镇详细介绍1. 古镇概述百侯古镇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古镇占地面积约xxx平方公里,拥有xxx年的历史,是该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旅游胜地。

2. 历史渊源百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xxx年,其最初是由xxx族群迁徙至此而建立的。

古镇建立初期,主要以农耕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在xxx朝xxx时期,古镇成为重要的交易集散地,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艺人前来定居,推动了古镇的发展。

3. 文化遗产百侯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古镇内,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展示了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巧。

其中最著名的是xxx建筑,它以其雄伟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而备受瞩目。

此外,古镇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艺,如陶瓷、木雕、织锦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了古镇的独特魅力和特色产业。

游客可以参观工艺作坊,亲自体验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欣赏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4. 名胜古迹百侯古镇也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

其中最著名的是xxx,它是一座建于xxx年的寺庙,以其壮丽的建筑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这座寺庙,感受它所散发的宁静和庄严。

除了寺庙,古镇还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和巷子,这些街道和巷子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氛围,体现了传统的市井文化。

在这里漫步,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感受到了古镇的独特魅力。

5. 特色活动百侯古镇还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

每年的xxx节,古镇会举办大型庆典活动,包括传统表演、游行、烟花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展示古镇的文化底蕴,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古镇还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与。

这些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6. 周边景点百侯古镇周边还有许多其他著名景点,使该地成为一个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宝华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宝华镇

宝华镇宝华镇得名于境内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

宝华山北临长江,高396、4米,原名花山,因盛夏时黄花满山而得名,因古时“花”和“华”通用,亦称华山。

后因南朝梁高僧宝志和尚来此山结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改称华山为宝华山。

此地以山而名宝华。

武圣庵武圣庵村建于武圣庵处,以庵取名,今属宝华镇凤坛行政村。

武圣庵在龙潭镇南面,紧邻龙潭,现在与龙潭几乎连为一片。

村名取自过去的一座寺庙。

清朝,为纪念周武王,在龙潭镇南的青龙、黄龙两山过峡之中建武圣庵。

因当年庵中有孔子、孟子、关公、朱熹、岳飞五个圣人的塑像,故当地人又称“五圣庵”。

武圣庵是为明代龙潭儒子叩拜先儒之地。

庵前有座御碑亭,康熙皇帝南巡至宝华山时;豁免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前句容县的丁银粮(即人口税),当地遂建此亭。

武圣庵曾经是乾隆皇帝的行宫。

武圣庵下路边有一牌坊,当地人称券门,牌坊有横联“山城毓秀”四字。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武圣庵在龙潭镇,地居两山之腰,为青龙黄龙过峡中,多石刻,惟‘环峰抱积,山城毓秀’八字笔势挺秀,相传为邑人笪重光书。

”现庵、坊均无存,只留下地名。

当时句容龙潭地区武圣庵一带,是金箔的原始发源地。

昔日,龙潭镇与武圣庵一带的家家户户都会打金箔。

新中国成立后,于武圣庵处建南京金箔厂。

1983年长江发大水时,金箔厂从武圣庵搬迁到了江宁县城东山镇(现南京市江宁区金箔路28号)。

现在,五圣庵一带仍有多家金箔厂。

丁沙地发源于宝华山山间的两条小河蜿蜒而下,泥沙冲积形成诸多河边“沙地”,此村丁姓建村居住,村子以丁姓命名丁沙地。

丁沙地今属宝华镇和平行政村。

行政村中的中黄墅、前黄墅、后黄墅的三“黄”,与以姓氏命名的刘沙地、朱沙地、陶沙地、王沙地、丁沙地五“地”,奇妙地形成了与“三皇五帝”同音的“三黄五地”。

1989年3月,在丁沙地村东北“黄泥山”,发现一个距今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1990年,南京博物院将丁沙地遗址命名为“丁沙地文化”。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xxxx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

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镇江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镇政发[2007]83号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镇江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镇政发[2007]83号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镇江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正文:----------------------------------------------------------------------------------------------------------------------------------------------------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镇江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镇政发〔2007〕83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精神,为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经6月29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确定镇江蚕种场旧址等28处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

我市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对加强名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市文化局、规划局要抓紧划定这批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落实责任单位,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二○○七年八月二十六日附件:镇江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镇江蚕种场旧址(现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镇江蚕种场内,原益民二场的蚕室、储蚕室不列入本处文保范围,仍作为市级文控单位)2.陆小波故居及墓(故居位于市区打索街68号,墓位于丹徒区高资镇夹山村后头山)3.郭礼征旧居(市区东荷花塘102号)4.刘景韶旧居(市区永安路30号)5.大路崇贤里王氏宗祠(镇江新区大路镇王巷里村)6.姚桥镇张家祠堂(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7.斩龙桥(句容市春城镇太子岗村南)8.芦江桥(句容市后白镇淮源村)9.茅山三天门(句容市茅山道院元符万宁宫)10.中华三育研究社旧址(江苏财经大学红山分院)11.大康新村(市区健康路9号)12.张鹏故居(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内)13.凌家祠堂及道署衙门围墙券门碑刻(市区道署街22号)14.交通银行旧址(市区长江路205-1号)15.孩儿桥(市区南门外大街)16.务本堂(丹阳市埤城镇城南老街)17.嘉山寺(丹阳市建山嘉山南)18.季河桥(丹阳市行宫镇九里村南季河)19.沸井(丹阳市行宫镇九里季子庙)20.华东财经委员会旧址(丹阳市区城河路61号)21.萧氏宗祠(丹阳市访仙萧家村)22.万善塔(丹阳市万善公园)23.殷家祠堂正厅(镇江新区丁岗留村)24.解家祠堂正厅(镇江新区丁岗葛村)25.厚角贾氏民居(镇江新区大港厚角村217、219号)26.春顺园包子店旧址(市区小码头街161-169号)27.西长安里民居建筑群(市区小码头街西长安里)28.徐宝山墓(镇江韦岗镇兴港路东)——结束——。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

句容传统历史文化句容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的腹地。

句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韵味的地方。

以下是句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些特点:1. 句容古城:句容古城是句容市的核心区域,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区。

这里有独特的古建筑群,如城墙、城门、古街道等,展现了句容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句容古桥:句容以桥梁而闻名,有许多古老的桥梁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目山石拱桥,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3. 句容文化遗产:句容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代寺庙、庙宇和墓葬等。

这些遗产反映了句容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4. 句容传统节日:句容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体现了句容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习俗。

5. 句容传统手工艺:句容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制作、刺绣、漆器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传承了古代的技艺和工艺,体现了句容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 句容传统音乐:句容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如句容民歌和句容音乐剧等。

这些音乐形式展示了句容人民的艺术才华和音乐情感。

7. 句容传统美食:句容有许多传统美食,如句容狮子头、句容蟹粉小笼包等。

这些美食代表了句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传统。

8. 句容传统医药:句容有悠久的传统医药文化,如句容中医药和句容草药等。

这些传统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句容人民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9. 句容传统节庆活动:句容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句容灯会和句容戏曲表演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句容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和体验。

10. 句容传统文学:句容有许多传统文学作品,如句容诗歌和句容小说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句容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了句容文学的独特魅力。

句容的传统历史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句容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句容的历史底蕴,也成为了句容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句容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欣赏和体验。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赤山湖风景区三岔街三岔街现为赤山湖风景区一个集镇,属胜利行政村。

三岔原名三汊,是元代福祚乡所辖黄堰、三汊、南冈、青城埠四大古村之一。

旧为赤山湖、句容河(古东桥、黄堰、三汊总称)、秦淮河三水交汇处而得名。

“汊”后写为“岔”。

由于古时主要靠水运,三岔上接句容河道,下通秦淮河,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是当年句容古运河“破岗渎”、“上容渎”的必经之地,村落迅速发展,形成集镇,称三岔街。

明清时期,三岔街就是句容最大的水路商埠,句容东南乡所产的大米、木材等多在这里被转运至南京,而南京来的商品也往往在这里被运至句容的东南诸镇。

那时候木船可自南京直达三岔、天王,三岔渡口每日泊船一二十艘。

上世纪40年代尚有船商9户,开设途经江宁湖熟直达南京的班次,为县内通向省城的第二个水埠。

三岔街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名允盛桥,顺治十年(1653年),由当地允盛粮行负责筹建,故得名。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古允盛桥座落在三岔镇东街口,为乡绅毛树屏捐建。

一侧桥心刻有“华阳古渡”四个大字。

三岔属赤山湖圩区,旧时,三岔的庙宇为沙子庙,又说沙洲庙,供奉治水禹王和水神祠山大帝。

还供奉左宗棠。

三岔庙会是句容几大庙会之一,每年四月初二为正日。

据传,当年庙会卖肉的商铺就有十三家之多。

解放前,句容最大的牛集就在三岔集镇,每月开集六次,每次有多达二百余头耕牛售卖。

那时,丹阳、常州、扬州等地皆有商贩到此卖牛。

三岔猪头肉是句容出名的特色美食,地方特产。

赤山赤山村位于赤山脚下,赤山湖畔,为赤山湖风景区一行政村,村名以赤山定名。

赤山系1400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为句容10座主体山之一。

因山体呈红色,得名赤山。

赤山又称丹山、赭山、绛岩山、绛岭。

“绛岭樵歌”是古句容“容山八景”之一,“赤山映雪”被列入为古“金陵八景”。

赤山原有四大景点:“天、地、人、和”。

“天”指山顶天云寺,由松月大师化缘所建,是供奉祠山大帝的一座寺庙;“地”指赤山脚下古同泰寺(圆寂寺),民间曾有“骑马观山门”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白镇后白后白地名源自后白墅。

后白墅,原名后北墅,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有北墅,时属上容乡。

相传明朝时候,有一个王姓官员在天王寺以北,建造前后两进别墅,南北间距一华里,东西相距一华里半,建筑气派,景色宜人。

院内不仅有亭台楼阁,而且有亭台楼阁,池塘水榭,一个善塘,一个荷塘。

因位于天王寺北边,故名北墅。

伴随着别墅的建立和时间的推移,周围落户定居的群众不断增多,渐渐形成两个村落,村落按照前后方位,取名前北墅和后北墅。

后北墅在清后期已形成大型村落。

清光绪县志记载:“毗卢庙在前北墅”,“跨鹤庵在后北墅乱后建”。

在当地方言中,“白”与“北”的读音一致,后人把“北”误写为“白”字,就成了前白墅和后白墅,沿用至今。

张庙张庙在句容城南10里,是南门的第一集镇。

1950年,张庙一带曾设张庙乡,1956年撤销。

1989年3月,三岔乡政府驻地由三岔集镇迁至张庙,张庙成了集镇。

现属后白镇。

此地位于钤塘南面,古称南钤塘,后村子因庙改名。

原先这里有座庙,名前光寺,庙里供着张老爷。

即辅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张渤。

张老爷曾主修过赤山湖,被百姓奉为水神,后羽化升仙,并做了阴间皇帝,民间称之为张祠山,张大帝,或祠山大帝。

《乾隆句容县志》曰:“帝讳渤,前汉吴兴乌程人或云武陵人,旧志云:祠山大帝佐禹有功葬句邑”。

据陈果夫编著的《江苏省政述要》记载:句容城南10里张庙,俗称祠山大帝祠。

祀汉太守张渤,因渤祖秉,曾佐大禹治水有功,渤父世其业,开赤山湖,殁葬于此。

地方人立祠祀之。

而今庙无存,但名称仍在沿用。

张渤去世之后葬于句容,乡民建祠纪念,因是纪念张渤的行祠,又称张王庙或祠山行祠,老百姓习惯上叫张庙。

张庙是句容境内规模最大的张大帝庙(祠)。

元《至大金陵志》载:“张王庙在句容县南钤塘,庙北有张墓,数百亩”。

古庙历史悠久,被称“南钤古迹”。

明清时期张庙一带属福祚乡,福祚乡乡名就源自张庙。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福祚乡在县西南二十里三都四都。

其地古有张王庙,食此方,捍灾御患,祈晴祷雨无不感应,一乡赖其福祚也,故名。

”后来,庙所在地建村,村以庙取名,叫张庙。

张庙张姓为望族,相传为张大帝之苗裔。

曹村曹村位于后白镇东南端,今属后白镇。

明《弘治句容县志》载曹村原名叫“柏社”,卷十一《中书舍人曹廷端墓表》作“百社”,相传村有一座柏社庙,因庙而得村名。

明中期柏社曹氏家族连出几个高官,分建有宗祠、牌坊,曹氏影响力极大,约在清后期,村子改名为曹村。

《弘治句容县志》载略:曹氏先祖原是河南开封人,后徏安徽凤阳,宋南渡迁至句容古句容乡,今茅山镇曹庄。

明初,子孙繁盛,五世祖万四,再迁茅山柏社村。

曹村是明代吏部尚书、诗文家曹义的家乡。

曹义,字子宜,号默庵,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及第,历任庶吉士、编修、礼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侍郎、南京吏部尚书,是句容历史上为数不多做过高官的人物。

天顺初告老归养于乡,终年76岁。

著有《默庵集》等。

曹义墓在村西南的箭塘山,现在叫涧(音干)塘山,早年被毁坏,现残存石龟、石羊等遗迹。

曹义墓志为青石,呈正方型上下两块,上一面篆刻:大明故吏部尚书曹公墓志铭。

曹义家族曾显赫一时,村里立有几座牌坊。

清代句容城重修四牌楼时,西面“天官冢宰”特为曹义所立。

句容市档案局保存有《容山曹氏家乘》一套。

义成桥二圣桥二圣桥今属后白镇。

名称源于当地的一座桥——二圣桥。

地以桥名。

二圣桥原名义成桥。

一年发大水,桥给冲垮。

相传发大水时,河里有两尊菩萨顺着水往上漂,一陈姓老汉看到了,很是奇怪,回去招呼人把这两尊菩萨捞了起来,村民又建庙,把菩萨供奉起来,叫二神庙。

桥给水冲垮了,大家都想再造桥,可就是拿不出钱来。

一天,陈老汉去捞菩萨的地方挖土放水,挖出一缸金银。

用这些钱造了桥。

这一座桥是神仙点化凡人造成的,老百姓就把原来义成桥的名字改叫了二神桥,叫白了,成了二圣桥。

后来发现两尊神像是孔夫子和孟夫子二位圣人,就把二圣定了下来。

清光绪4年洪水暴涨,桥又给冲毁。

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县官张允清和富商陈鸿春(据传系那位陈老汉的儿子)等人捐款重建。

次年9月,桥再次修造好。

因这桥原名二圣,张知县和陈老板虽非孔孟,但他们二人苦心修桥,也属圣贤行为,便仍称了二圣桥。

桥修好了,又修了二圣庙。

二圣庙楹联为:“义成二圣,一桥四通八达十方便;淮源三茅,五仙百世千秋万古传”因为重修二圣桥时,茅山的三宫五观也曾捐赠了一笔重金,所以说,造这座桥,三茅祖师也是有功德的。

五仙,即二圣加上三茅。

古村古村是今后白镇的一个自然村。

相传汉朝时,古村处于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货物由此经句容转赴南京、镇江漕运入中原,商贾来来往往,车马不绝于途,使得这里不仅开始有人定居,而且逐渐发展为村庄。

之后,一位“佈”姓的员外在此落户经营。

佈姓越来越富有,家族也越来越壮大,遂成为村里的名门大族。

佈姓家族的发展,让村庄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村中一条青石板大道,两边青砖瓦房,房屋鳞次栉比,远近有名,明朝前此地已经成为中心城镇。

由于佈姓族人在村里人口众多,对村庄建设的贡献也大,当时人称该村为“佈”村。

“佈”姓家族由兴而衰,代代相传中的口误所致,“佈”字被传成“古”字,佈村因此而成为古村,一直沿用至今。

高坪后白镇后白行政村有包家高坪、周家高坪、赵家高坪三个自然村,古时统称高坪。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为高平。

高坪,因村在丘陵的平坦处得名。

这里曾经是十里古关。

高坪村村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宋朝,有一个“高鹞子镇守高坪关”的传说。

相传宋时的高坪是一座军事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称之为十里高坪关。

四面有关墙、城门,关内的街道店铺鳞次栉比。

太祖赵匡胤获取此关后,由一高姓将军(外号高鹞子)镇守。

将军镇守高坪,日久无战事导致守关日益松懈,给了敌方可乘之机。

大举进攻的敌军攻破关口,高将军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全力拼杀,怎奈苦盼援军不到,最后全军覆没。

他也死于乱军之中,被敌人削去首级。

后宋军援军赶到,收复此关,朝廷出于表彰将军的忠勇,敕令用黄金铸造首级还原其尸身予以安葬。

从此之后,高坪关走向衰亡,历经千百年朝代更替,人祸与战火摧毁了关内的所有建筑,繁荣的街道变得荒芜,取而代之的是在原高坪关遗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村落。

原十里高坪关变成了十个高坪村,至今仍然流传着高坪十村之说。

高坪十村只留下四个村,包家高坪、周家高坪、赵家高坪分别以姓氏命名。

现属郭庄镇东方红行政村的西高坪以方位命名。

西斛西斛位于句容城南6公里,是《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斛里,属崇德乡。

今属后白镇槐道行政村。

在它的东南端还有一个叫东斛的小村。

西斛的“斛”,读音同“湖”。

但由于方言读音的问题,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的人,一直都把这个村叫做“西喔”。

斛,中国古代量粮食的量具,唐代之前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形状是方形,口小底大。

过去,这里交通闭塞,流通不便,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要到比较远的地方才能加工或出售。

那时候,斛里附近有王步村。

王步有一户人家,看中商机,在这个地方开了一家稻行,建了一座碾坊,置办了斗、斛等量具,收购粮食,替人加工粮食。

但他家量粮食都用斛,不用斗,特别是在秋收后量稻谷,总是用斛代秤,久而久之,王步村就被叫成了斛里。

见王步(斛里)这家人家生意做得好,斛里一家也在村里同样开了一家,之后逐渐形成二村,村民为了区分两个斛里,西面的叫西斛,东面的叫东斛。

一直延用至今。

芦江芦江村是个古村落,原名芦冈村,该村光绪年间修编的《义台张氏族谱》中有明确记载,明清县志也作芦冈。

是因该村庄所处位置而得名。

古时,“冈”与“岗”通用。

该村所处地势较高,村北、村西皆是圩田,而其南部则是连片丘陵。

很久以前,这里北倚古老的秦淮河,西部不远处则建有一座下禹庙,东部及东南部茅山山脉广大面积的洪水,多从其旁边流过下注水柜赤山湖,村边是洪水走廊,村西边草滩湖芦苇荡,沼泽连片,芦苇丛生;村子建于较低而平的岗坡,故称之为芦冈村。

这一称呼一直延用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其时村里一位私塾先生出于对字词会意方面考虑,认为芦苇生长在冈上不如生长在江里发旺,遂提出将芦冈村改名为芦江村,而且方言中“冈”与“江”有同音,私塾先生认为:这样改了村名对村里兴旺发达有好处。

自此芦冈改名为芦江,一直延用至今。

芦江村的张家祠堂为张姓祖祠,建于明代中期,为明代南京云南道御史张绅所建。

芦江村的这支是义台张,来自河南清河县。

系汉留侯张良后人一支。

永嘉元年渡江,咸康四年卜筑戴亭(现边城镇戴村),其后有张氏迁居句容。

张绅是句容张氏的一支,因家族发展壮大,而迁居芦江村,建祠世代居住。

张家祠堂原因梁柱都为粗大的楠木,故当地俗称“楠木厅”。

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芦江一项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为张家祠堂的张家镋。

张家镋是由兵器衍生出来的一项民间绝活。

2006年,《芦江村张家镋》被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青城埠青城埠位于赤山湖畔,是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

时属福祚乡,今属后白镇五星行政村。

埠,词典解释为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古亦作“步”。

青城埠原名青城,史料上也记作清城。

后因发展有码头,称青城埠,又记作青城步。

元《至大金陵志》上,福祚乡有清城里,青城步村。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孔氏48代孙孔端隐,18岁为宋绍兴江宁府察推,在任而终。

其子孔瑄禄迁徙句容福祚乡清城居住,建立家庙—宣圣祠,以纪念圣祖遗像。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孔氏58代孙孔禧由许巷迁此重建清城庙宇。

逐步形成码头,俗称青城埠。

青城埠的演变,相传有个过程。

这里原来水清澈洁净,所处的位置有一码头,漕运交通十分繁忙,时人称清水埠。

随着人口的增多,航运的繁荣,这里的水不再是原来的清水,但码头上的青石依旧如故,许是这一原因,人们改称清水埠为青石埠。

后因战乱,村子惨遭破坏,这里的清水已经不清,这里的青石已经不见,唯有村子周边的青草繁茂如同城墙一般,此后就叫该村为青城埠,沿用至今。

西冯西冯是是明《弘治句容县志》所载的古村落,时属茅山乡,今属后白镇。

村以冯姓与所处位置得名。

过去,因为地处茅西北部荒山野岭,西冯曾被人称作北大荒。

近年来,西冯村发挥丘陵岗坡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花草木种植特色农业,着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以绿道自行车车骑健身为主体,苗木繁茂,茶果芬芳,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成了句容最美乡村,全省小康示范村。

阴桥头阴桥头《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记为阴桥,属崇德乡。

今属后白镇徐巷行政村,村以阴姓和位于桥头得名。

抗日战争期间开明绅士王诚龙、王诚凤,即阴桥头村人。

许巷许巷,今为后白镇张庙行政村一自然村。

当地叫许巷上。

许巷开始是姓许的创建,因此叫许巷。

该村世代相传,村里曾经出过一位宰相。

传说的宰相指的是唐代的许叔牙。

许叔牙及儿孙三代为官。

史料载:许叔牙,润州句容人。

唐太宗贞观初,历任太宗文皇帝侍读,太常博士,朝散大夫,太子洗马,崇贤馆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