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第一章 概论

合集下载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第一节概述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内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

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

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

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

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

【禁忌症】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

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

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超声医学操作规范

超声医学操作规范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技术操作规范(超声科)(2017年10月修订)目录第一章腹部超声检查 (2)第二章心脏超声检查 (5)第三章外周血管及浅表器官超声检查 (7)第四章妇产科超声检查 (10)第五章经食道超声 (12)第六章经阴道超声 (15)第七章经直肠超声 (17)第八章介入超声检查 (19)第一章腹部超声检查【检查方法】1、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或8~12MHz。

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

肝硬化、肠腔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后检查。

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变换体位。

平静均匀呼吸。

3、检测脏器大小、位置,显示组织内部结构及血流。

4、对脏器内异常病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

5、检测脏器与毗邻器官、周围组织的关系。

6、胆系检查时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输尿管和膀胱。

示。

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宜适当加压探头或排气后复查。

7、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饮水500~600ml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8、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9、胃肠超声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检查前4h内禁水,检查前排净大便。

准备好胃肠道充盈剂。

经腹壁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检查应使膀胱良好充盈。

需灌肠再行超声检查者,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睡前服轻泻剂、晨起排便,清洁灌肠。

10、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受检者应空腹,即检查前禁食8~12h。

检查中可适量饮水以充盈胃腔。

对位于下腹部的病变,必要时充盈膀胱后再检查。

【检查内容】1、观察脏器的大小、形态、轮廓、边缘、被膜光整性、连续性,及与相邻器官的关系。

2、观察实质脏器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降低或衰减。

3、实质脏器内异常病灶,斑点、结节、团块、条索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回声增强或衰减。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目录精编版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目录精编版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目录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全套)》目录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25.00?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68.00?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病分册》¥27.00?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38.00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55.00?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整形外科分册》¥33.00?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烧伤分册》¥15.00?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45.00?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60.00?1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48.00? 1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45.00?1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学分》¥20.00?1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22.00?1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60.00?1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泌尿外科分册》¥32.0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40.00?1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手外科分册》¥68.00?1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36.00?1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76.00?2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75.00?2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36.00?2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册》¥39.00?2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肿瘤学分册》¥42.00?2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33.002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65.00?2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病学分册》¥35.00?2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产科分册》¥69.00?2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病学分册》¥45.002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39.003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50.003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129.003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75.003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88.003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辅助生殖技术与精子库分册》¥56.003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学分册》¥92.003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外科学分册》¥68.0037.《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59.0038.《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激光医学分册》¥62.0039.《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分册》¥69.004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器官移植分册》¥60.004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95.004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分册》¥150.004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营养学分册》¥45.00全套43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超声检查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应用广泛。

由于其检查不侵入、无放射性、易操作、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为了能够保证超声检查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设备的检查准备1、确定病患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部位及病史。

2、对设备进行检查:开机自检,接电源、探头等。

3、选择最佳的探头及功率,探头必须在清洁干燥状态下使用。

4、检查设备的灵敏度、深度范围、分辨率、增益等参数是否设置合适。

(二)检查操作规范1、进行检查前,必须向病患清晰地解释超声检查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2、病患进入检查室后,必须依照操作规范采取适当的体位或体位转换(如晨尿检查泌尿系)。

3、超声检查必须在全息状态下进行,尽量避免局部检查。

4、设置合适的探头频率及功率,使检测到的图像清晰、有适当的对比度,保证对病患的安全。

5、必须进行初始化操作,在可见的屏幕上调节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优化图像质量。

6、检查时,要详细了解病变的特性,包括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关系等。

7、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检查时间、技师姓名、设备型号、探头型号、检查结果、诊断、建议等必须进行书面记录。

8、在检查结束后,将设备根据操作要求进行消毒。

9、将检查结果及诊断及时告知患者,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总之,准确和规范的超声检查技术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过硬的操作能力,通过良好的操作规范,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率,保证病患的诊治质量。

因此,医疗机构要重视医护人员超声检查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以达到规范操作、科学诊疗的目的。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第六章 肝脏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第六章 肝脏

第六章肝脏第一节概述超声检测技术是各种肝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二维实时超声显像主要用于肝脏形态的变化,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则用于肝脏血管病变与血流动力学检查。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的病变图像,属于声学物理的性质变化。

同一病变,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超声图像表现不同;而不同病变,其声学物理性质相似,超声图像的表现可能相同。

因此超声不能提示病理解剖学的诊断。

小部分肝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测不能鉴别良、恶性,如弥漫性肝硬化与弥漫性肝癌。

有些肝内小结节则难以区别为炎性或肿瘤。

必要时可在超声定位下行肝脏介入性活检或其他检查。

临床医生对超声检查提示的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所见,全面饿饭年息后确定诊断。

[适应症]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

2.膈下积液或脓肿。

3.肝内液性病变,如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及肝脓肿形成期。

4.脂肪肝。

5.肝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6.肝内明显的血管异常,如淤血肝、门静脉异常病变、动脉瘤。

7.肝先天性异常。

8.血吸虫性肝病。

9.肝外伤出血。

[检查方法]1.使用常规检查实时B型超声仪,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

观察肝血管血流状态需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

肝硬化、腹部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 后检查。

2.受检查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亦可取左右侧卧位或坐位。

平静均匀呼吸,但测量肝肋下斜径与左叶的长度和厚度时,深呼吸后屏气。

3.检查肝脏大小、位置,常规观察以下4组切面(1)自右侧第五肋间隙开始,测量肝脏上界,沿肋间隙自右锁骨中线至腋中线依次向下至肝下缘,显示肝脏、但你、门静脉主干至门静脉右干和分支的长轴与下腔静脉。

(2)肝右下缘至横膈间的肝区探测右肝静脉长轴,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腹部正中线两侧与其平行的矢状切面或斜切面,显示尾状叶、肝段下腔静脉;胆囊长轴、胆总管。

(3)剑突下矢状切面腹主动脉前,测量肝左叶长度和厚度;探头置于左肋缘下,声束朝向左肩、左季肋部方向,显示左外叶、左侧角。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治中地位与作用现代医学是由经验医学发展而来,逐步走向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实验医学,但这一过程尚未完成。

包括超声检查仪在内的各种检查仪器和检查手段都只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某些方面的诊断参考信息。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复杂。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不可能单纯依据某种方法的检查结构,对所有病人都能做出精确的临床诊断。

超声检查属于影像学范围,利用人体组织产生回声形成的间接图像,判断病变的物理性质,并非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声学原理决定了超声图像可能存在某些伪差与假象。

包括医师、病人及仪器条件在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超声检查结果与真实病变之间的差异。

超声检查医师责任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所发现的图像与病变之间不完全存在互相对应的关系,不能机械地“按图索骥”。

因为经常有“同图异病”、“同病异图”现象。

目前,根据我国超声诊断医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医院所装备的超声仪器设备条件,对超声诊断的一般要求可定为:①对于某些常见病,检查方法与分析手段已较为成熟,可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做出明确的病因诊断,例如心血管疾病、胆囊结石、早孕等。

②对于多数病变,主要对超声检查的发现做出描述性的报告,其中器官与组织异常的区域,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判断,例如实质性、含液性、含气性等。

至于病因性诊断,则仅为分析性或推断性意见。

③对于比较复杂或疑难诊断的病变,以现象描述为主,仅供临床医师作为诊断参考。

第二节超声检查的质量控制超声仪器和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

设备性能存在差异。

超声诊断工作者业务素质有待于整顿规范。

临床医师对超声诊断应用的适应症亦需统一。

仪器调节、操作手法、观察记录及报告随访等方面,应规范化并进行具体质量控制。

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比,进行超声普查是较为特殊的问题,更须规范并行严格控制。

一、超声质量控制的范围1.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仪器设备性能及调节水平。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超声医学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诊断技术,可以通过声波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和反射来观察和评估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为了确保超声医学的安全和准确性,制定一份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超声医学分册的一些操作规范。

1.超声设备的操作-配置良好的超声设备和相关的探头,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使用设备之前,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质量控制,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使用适当的超声模式和参数进行扫描,根据需要做好相应的设置。

2.人员要求-超声医学的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医务人员进行。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解读和评估超声图像。

-配备充足的人员,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和效果。

3.病人准备-在进行超声检查之前,告知病人相关的准备事项。

-根据需要,要求病人空腹或保持特定的体位。

-根据病情和需要,进行必要的麻醉和麻药处理。

4.扫描技术-选择适当的探头和扫描方式,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超声模式和参数的调整。

-熟练掌握超声图像的获取和调节技巧,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展示。

-确定合适的标定尺度和方向,标注必要的参考点和测量线。

5.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每个步骤都按照规范进行。

-扫描过程中,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压迫和摩擦,保护病人的舒适和安全。

-扫描过程应持续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图像质量和数据采集。

6.数据记录和保存-操作人员应准确记录和标记获取的数据,包括患者信息、扫描方式和参数等。

-根据需要,对超声图像进行必要的测量、标注和评估。

-将数据保存在合适的介质上,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7.图像解读和报告编写-熟练解读和评估超声图像,准确识别和描述异常结构和病变。

-根据需要,编写完整、准确的超声报告,包括扫描所见和诊断意见。

-将报告及时提交给临床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沟通和讨论。

8.质控和质量评估-建立相应的质控体系,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维护。

-进行日常的质量评估和监测,包括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等指标。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激光医学分册版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激光医学分册版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激光医学分册版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第一篇危重病人监测技术第1章循环系统监测第一节心电监测心电监护是监护室最基本的床边监测项目,其目的主要是连续测量心率、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现代监护系统均引入了计算机辅助监测功能,可以对过去一段时间所收集记录的心电信息进行动态同顾和趋势分析,其功能已经接近传统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质量和准确度。

【适应症】1.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常规监测。

2.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潜在高危因素的病人。

3.围手术期监护,包括麻醉及其复苏阶段。

4.心导管室进行的各种介入检查和治疗。

【操作方法及程序】1.监护系统常用监护系统有五电极和三电极系统,主要由中心监护仪和床边监护仪及电圾极系统组成。

五电极系统由一个胸前电极和4个肢体导联组成,其中胸前电极为棕色,左、右臂分别为黑色和白色,左、右腿分别为红色和绿色;三电极系统由一个正极、一个负极和一个第三电极组成。

2.监护导联的命名方法五电极监护系统肢体导联命名方法与常规心电图完全一致,分别为I,Ⅱ、Ⅲ、aVR、aVL和aVF;胸前导联为“改良的胸前导联”( modified chest Lead.MCL)。

分别命名为MCL1(V1)、MCL2( V2)、MCL5(V5)等。

三电极系统监护导联的命名视正、负极放置的位置而定,当正极放置在V5导联位置,负极放置于以下位置:锁骨下中点(CS)、胸骨柄中点(CM)、后背中点(CB.与右斜方肌重叠)和胸部正中( CC),相应的导联系统分别被命名为CS5,CM5、CB5和CC5导联,床边监护仪常选择I导联;当正极放在V1导联位置,负极放在左锁骨下方时,相应的导联系统为MCL13.操作方法(1)打开监护仪电源开关:确认仪器正常工作后,输入患者相关信息。

(2)放置标准导联:三电极的贴放位置可根据监护系统的具体提示选择.五电极系统肢体导联电极片常贴在肩部和髋部,手臂电极分别贴在左、右锁骨内上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临床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第一章概论第一节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治中地位与作用现代医学是由经验医学发展而来,逐步走向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实验医学,但这一过程尚未完成。

包括超声检查仪在内的各种检查仪器和检查手段都只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某些方面的诊断参考信息。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复杂。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不可能单纯依据某种方法的检查结构,对所有病人都能做出精确的临床诊断。

超声检查属于影像学范围,利用人体组织产生回声形成的间接图像,判断病变的物理性质,并非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声学原理决定了超声图像可能存在某些伪差与假象。

包括医师、病人及仪器条件在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超声检查结果与真实病变之间的差异。

超声检查医师责任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所发现的图像与病变之间不完全存在互相对应的关系,不能机械地“按图索骥”。

因为经常有“同图异病”、“同病异图”现象。

目前,根据我国超声诊断医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医院所装备的超声仪器设备条件,对超声诊断的一般要求可定为:①对于某些常见病,检查方法与分析手段已较为成熟,可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做出明确的病因诊断,例如心血管疾病、胆囊结石、早孕等。

②对于多数病变,主要对超声检查的发现做出描述性的报告,其中器官与组织异常的区域,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判断,例如实质性、含液性、含气性等。

至于病因性诊断,则仅为分析性或推断性意见。

③对于比较复杂或疑难诊断的病变,以现象描述为主,仅供临床医师作为诊断参考。

第二节超声检查的质量控制超声仪器和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

设备性能存在差异。

超声诊断工作者业务素质有待于整顿规范。

临床医师对超声诊断应用的适应症亦需统一。

仪器调节、操作手法、观察记录及报告随访等方面,应规范化并进行具体质量控制。

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比,进行超声普查是较为特殊的问题,更须规范并行严格控制。

一、超声质量控制的范围1.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仪器设备性能及调节水平。

3.操作手法及观察分析。

4.记录与报告。

5.随访。

6.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二、超声质量控制的起点与提高1.在立足于中等医院(二级医院)的基础上,带动基层(一级)医院。

2.参照国内外新技术的开拓、进展和应用情况,不断提高质量控制要求,修订内容,逐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3.本次指定的质量控制标准是现阶段行业内的基本质量标准,而非最高标准。

三、超声质量控制原则1.质量控制的内容必须对多数医院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必须考虑到超声检查病人数量与占用时间。

应删繁就简,又不遗漏要点。

2.质量控制应经权威部门授权组织检查,普查与抽查互相结合。

普查由各医院超声诊断部门自查填单,获得面上数据;抽查则可获得多种实际情况,并核实上报内容及数据的真实性。

抽查不应事前通知。

3.超声质量检查的具体内容包括:操作手法、报告记录与随访制度等方面。

4.在检查过程中,应同时核查该单位对《超声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记录;并对其不规范术语进行纠正,使术语科学化、标准化,并于国际术语接轨。

四、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1.人员专业素质(1)接受医学教育情况、临床专业工作期限。

(2)具有超声物理基础、超声解剖基础,熟悉超声设备并经过正规培训;操作者须有上岗的资格证书(上岗证需待卫生部及地方卫生厅、局或其他卫生管理部门统一颁发)。

(3)对超声诊断专业的继续教育积分记录或考试分数。

2.仪器设备性能及应用中的具体调节(1)主机要掌握调节深度增益补偿(DGC)、放大器动态范围、前处理、后处理、总增益、贞平均、或机内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使图像的细微分辨力、对比分辨力与图像均匀度达到最佳状态。

在启用超声彩色血流成像之前,应预选彩标量程、彩色灵敏度、滤波等参数。

在使用频谱多普勒流速曲线显示时,应适当调节流速量程及滤波器。

在检查眼球或胚胎时,应注意声功率的输出(mW/cm2或TI、MI数)不超过规定范围。

只会使用电源开关、总增益等几个简单调节钮者,不符合专业人员标准。

(2)超声探头①原有性能指标。

②电缆断线或图形黑条情况。

③探头表面裂开或磨损情况。

④仿体(标准模块)测试。

凡性能降至原指标参数75%以下者;或者②~④条中具有1条明显不合格者,定为不合格探头,由计量监测部门开具鉴定不合格证,即行报废,不得做诊断使用。

(3)图形打印、记录设备①检查多头热敏原件是否失效?1点失效者期限在两个月内修复或换新;2点失效者限1个月内换新;3点及3点以上失效者限2周内换新。

②对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应做图形打印或其他图形记录提供临床资料并存档。

3.操作手法、图像记录与观察分析①操作手法随不同脏器及检查途径而异。

通常用平行滑移、原位侧角、原位旋动或上述几种组合性手法;以及各种操作手法的标准化程度。

②必须观察标准切面及特写切面。

前者主要查询脏器整体结构,依靠超声解剖学作病灶的定位;后者则针对病灶放大、细察,分析其物理性能等。

如做超声血流成像,则进一步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在观察过程中,必须经常调节仪器面板上有关功能钮,使之呈现最佳显示。

4.图像记录对疾病有关的声像图表现对临床拟诊不符的图象表现,检查者应给予记录。

记录媒体可采用热敏打印,计算机打印,CD盘存储,工作站存储,光盘刻录等。

描图、录象、光学胶片等虽亦可使用,但较陈旧,且易失真(特别对彩色失真)。

(1)观察分析后特征认定。

(2)图像中病变(要点)加注释。

(3)写出重要观察记录结果,重点指出图象特征。

5.报告单要求详见本章第三节。

6.随访(1)常规、重点或专题。

(2)随访间期分为单次、不定期、定期。

(3)随访内容。

7.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科主任负责、重视,根据全国超声质量控制要求统一规定,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制定具体项目及要求。

加强学习,分工负责,严格自查,专业质控中心或卫生领导部门抽查、讨论、打分、评比。

五、普查问题超声普查常可发现无症状早期病变(包括早期癌肿)。

但如滥用超声做高速度象征性普查,可使漏检率增加,而贻误病人就诊。

因此,超声普查需分类(常规普查与专科普查),规定早期超声常规普查的范围,明确受检脏器必须进行的几组观察切面,以及对每一脏器应支付的最短观察时间,作为普查质量控制中的基本观点。

1.常规普查范围(1)仅限于黑/白超声二维成像(B超)。

(2)常规普查的脏器为肝脏、胆囊、脾脏及双肾。

2.常规普查准备及要求(1)遮光检查室工作面积(每台设备)在10m2以上,室内保温23~27℃。

设好检查床、桌、凳等用具。

(2)禁烟、保持空气流通。

(3)保证电源供应,应使用稳压器,仪器接好地线。

(4)备洗手池。

(5)超声诊断仪性能稳定。

探头工作频率 3.0~3.5MHz(或2.5~5.0MHz)。

显示屏最好22cm(19英寸)以上。

(6)探头首选凸阵(R=40),线阵亦可用。

(7)每台普查仪应配工作人员两名。

其中一名操作,另一名记录,两小时后轮换。

检查人员应为正式专业超声诊断医师,工龄3年以上,具有正式普查上岗证者;或为正式专业超声诊断技士,工龄6年以上,具有正式普查上岗证者。

普查中绝不允许检查胎儿性别。

(8)凡医师、技士技术水平不符合要求、不遵守脏器普查时间规定而进行高速度普查者,一经查出,应取缔其上岗证。

(9)普查中应预防交叉感染。

3.常规普查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在超声普查中,常使用便携式黑/白超声诊断仪,其性能偏低、显示屏常小(20cm以下),分辨力差,不易获得清晰声像图显示。

操作人员长期注视荧光屏,易致视力疲劳而漏检病变。

在常规超声普查中,各医院可根据具体条件和情况,对受检脏器必须扫查的切面及观察的时间做出规定,以免因疏忽而遗漏病变,影响早期诊断。

第三节超声检查报告单的书写通常,超声检查时就诊病人较多,无法追询病史并进行体检。

故要求临床填写超声检查申请单应逐项填写。

特别对简要病情、体检发现、其他医学影像报告与有关检验结果填写完整,并写清楚检查目的、要求和部位。

超声复查病人,必须填写原超声号。

超声检查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临床上作为诊断的客观依据;也是将实际情况用文字(或图像)告诉受检查者的凭据。

报告单上分为上项、中项及下项:1.上项为一般项目。

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等。

必要时,需加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记录媒体编号。

2.中项记述检查时的发现,应细致、客观、文字简练,描述全面,不需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一般描述为外形、轮廓、支持结构、管道及脏器实质回声,以及必要的测量数据。

病变描述首先叙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以及各种脏器中各声像图的不同表现。

局灶性病变应做定位、测量及其他重点描述。

3.下项为超声检查后提示的诊断意见,包括有无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

(1)病变的部位或脏器。

(2)病变在超声声像图上锁表现的物理性质(液性、实质性、混合性、气体、纤维化、钙化等)。

(3)能从图形资料作出疾病确定诊断者,可提示病名诊断(或可能诊断)。

(4)如不能从图形资料作出疾病确定诊断者,不提示病名诊断。

(5)考虑可能为多种疾病者,按可能性大小依次提示。

(6)必要的建议如:报告单必须由获得超声诊断上岗证的超声检查者亲笔签名。

技术员或进修医师检查后的报告,必须由上述规定的上级医师加签。

日期按年、月、日排列,简写时可用“年/月/日”(如:02/01/07)代表。

4.超声检查报告应注意字迹工整、清晰,易于认识,不应潦草、涂改,避免错别字。

条件允许者,最好用计算机打印方式生成。

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出具假报告。

第五节提高超声诊断质量的一些措施和注意事项1.检查人员要经过正规培训,严把考试关,重视扫查方法并经考核,评价其对声像图的逻辑分析水平。

操作手法要规范,病应掌握个别情况、个别脏器的特殊检查要求。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时间范围与平均检查时间(包括记录、报告)。

2.逐项认真填写申请单,提供临床资料;掌握超声检查适应症;提出检查要求。

申请单填写不详,要求不明确,常可使需要检查的脏器和病变部位遗漏,影响超声诊断的质量和及时的临床治疗。

3.超声彩色血流成像法属于高一档次的检查,切必须同时做常规二维法与频谱多普勒法检查。

在病情需要时开出申请单。

腔内超声探头有其特殊构造,具专用性,针对某一腔道、某几个脏器,检查时应注意选择。

该探头与人体体液或黏膜直接接触,故必须严格防止交叉感染;使用者也应为受过严格训练的专科医师。

介入超声是利用二维超声锁显示的体内结构声像图引导与监视下进行穿刺或插入导管,作出进一步诊断或引入直接治疗的手段。

穿刺等同于一次小手术,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训练,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

4.某些患者需要进行腔内超声(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血管内超声检查、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等)与介入超声检查和监护时,检查者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的必要性,解释检查的过程,说明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反应以及并发症,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与合作,并请患者和家属在谈话记录书上签署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