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表现力二陶罐
小学美术《线的表现力(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学
(出示课件)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彩陶,形成了仰韶、马家窑、大汶口等具有代表性的彩陶文化。
器型上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造型上主要包括:口、颈、腹、底、耳等。此外还有各部位间的粗细、长短、大小的变化以及耳的位置和多少的变化。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旋涡纹尖底 瓶),这件彩陶作品有怎样的美感吸引着你?
教学准备
教具:CAI课件
学具:作业纸、记号笔、彩笔。
教学
程序
师 生 互 动
设 计
意 图
教师
学 生
复习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线,请同学们
观看大屏幕,说一说线的分类。
看一看
温 故 知 新 , 激 发 学 生 的 学习兴趣。
美术作品中是怎样运用这些线的呢?今天
我们就以彩陶为例学习线的运用。(出示课题)
具有口小,短颈,腹部大,尖底的特点, 在瓶的腹部有两只小耳;造型线条流畅、匀称具有对称的美感。(板书:造型 对称美)
图案上:点、线、面搭配得当,曲线与点结合,形成旋涡状的花纹,穿插活泼的点和线, 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体现出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的特点(板书:节奏
韵律美)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教学设计
线的表现
力
课 型
造型·表现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观察彩陶的外形和纹理,感受器型对称美和线条表现的节奏美、韵律美。2.参考彩陶纹样,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
方法,描绘出坛坛罐罐。
重点
感受彩陶造型、纹饰的形式美感,学习运用线条
合理装饰和美化器物的纹样。
难点
运用线的重复、变化组成纹样,进行合理装饰陶器。
【教案】三年级上册 第5课 线的表现力

第一张作业坛子画得很小,线条组织稀疏。第二张作业坛子画得较大,构图合理,体现了线条组织的疏密对比关系。
5、在纹样装饰中,让学生欣赏一些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线状组合的图片充分感受线的节奏与韵律美,以不同的线和不同的形排列组合表现重复的美。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1、作业要求:用线描的方式画一画坛坛罐罐。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五、展示评析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谈学习感受。
教师对课堂、作业效果简要评述。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总课时
课 题
第5课 线的表现力(活动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自然界的线条,认识线条的特性。
2、能具体细致的的装饰描画对象,在线的运用中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3、养成耐心有序的习惯,以及敢于大胆、流畅运用线条的态度。
教学重点:用线条来表现、装饰描画对象。
教学难点:线条运用的技巧。
评析尝试的作业,肯定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坛子的外形结构。
3、请同学说说画出的坛子的组成部分:坛罐口、颈、腹部、底部、双耳。
4、对比观赏,感受坛子外形的各种变化。教师在区域①、区域②分别选出两张作业比较,学生谈坛罐脖子高低:坛子颈部短,腹部大而鼓,显得胖;坛子颈部长,腹部小而瘪,显得瘦。不论高低、胖瘦,各有各的美感。
教师在区域③、区域④分别选出两张作业比较,学生谈感受
小结:坛子口大、腹小显得头大;坛子头细、颈长显得脖子长。
针对区域⑤的作业,请画者谈创意。
二、作品欣赏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彩陶的外形及纹样。
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彩陶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几个主要类型。彩陶的纹样取材广泛,以几何纹样最为多见,如网纹、三角纹、旋涡纹等。
三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线的表现力》

3、请同学说说画出的坛子的组成部分:坛罐口、颈、腹部、底部、双耳。
4、对比观赏,感受坛子外形的各种变化。
小结:坛子颈部短,腹部大而鼓,显得胖;坛子颈部长,腹部小而瘪,显得瘦。
二、作品欣赏,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彩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形及纹样。
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彩陶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几个主要类型。彩陶的纹样取材广泛,以几何纹样最为多见,如网纹、三角纹、旋涡纹等。
2、学生辨析、选择、讨论。
3、出示两幅发式的图片,让学生辨析选择最能合理表现古代仕女发式的线条组织。
4、学生辨析、选择、讨论。
四、作品欣赏,拓展思路
1、认识生活中并部常见的发式。教师给学生戴假发套。
2、引导学生认识这两种发式的特点。
3、启发学生想象各种各样有趣的发式。
五、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1、作业要求:用水彩笔或钢笔画一画美丽的发式。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六、作业展示,评析交流
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谈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
5、线的表现力
坛罐口
颈部
腹部
底部
双耳
第5课线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线的表现力
主备人:王晓楠
教材简析:
本课以线绘画为造型训练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运用线的表现力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学习活动。在之前已有许多以线造型的相关课目,本课学习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组织的秘密,感受线组合产生的节奏。
学情分析:
用线条描绘生活中的物体,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构图和组织画面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困难。
《线的表现力》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线的表现力》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线的表现力》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一、目标确定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总目标:丰富想象力,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形象思维创作情景生动、意蕴健康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学段目标:本学习任务主要引导学生能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以视觉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内容要求:能使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学业要求:能使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能提出各种构想,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方法,创作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在活动结束时,能收拾、整理工具和材料,保持课桌和教室的整洁。
学业质量描述:能根据教师提出的主题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创作2~3件富有创意的平面、立体和动态的美术作品,运用造型的手段表达美。
在参与综合探索活动中,能主动学习和探究;在交流、合作时,能尊重、理解他人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三年级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线条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线条的组织方法也有一定了解,只是缺乏对多种线条的组织和练习,概念比较模糊。
(2)本节课建构的困难点由于该阶段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是无目的性的观察和表现,对二者之间无有意识的展开联想,因而对线的表达比较单一,所以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重复、长短、疏密等组合等方式进行纹样创新设计并运用于作品创作。
(3)难点突破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已经增强,并且已有一定的逻辑能力,对美术学习仍有很强的兴趣,所以我以引导的方式,潜移默化的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具体步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不够细心观察生活的问题,我以提问、追问的互动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并联系生活,将抽象与具象联系起来。
小学美术《线的表现力—学习活动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线的表现力—学习活动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并参考古代彩陶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用线形装饰物体的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绘画的评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线描画陶罐和装饰陶罐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线形纹样的描画和组合装饰。
三、教学准备:微视频、画纸、自主学习任务单、勾线笔、水彩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教师板画长短、粗细、疏密不同的线条和线条排列组合成的图形,导入课题第5课线的表现力—活动二画陶罐。
(二)检测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汇报学习成果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寻找生活中的容器或参照教材16页的彩陶实物图片,尝试画一件容器,并用线条组成纹样装饰容器。
下面请各小组推荐一幅作品上台展示汇报。
2、小组推荐一幅作品,上台展示汇报。
重点汇报所画容器的外形和如何用线条和形象进行装饰。
(三)课件播放微视频,学生观看1、教师导语:同学们,线条艺术在我国彩陶作品中的表现力尤为突出,下面通过一段微视频,请你欣赏我国彩陶的外形和线形纹样的装饰。
2、课件播放微视频。
微视频内容主要涉及三个知识点:(1)我国古代的彩陶文化艺术简介。
(2)彩陶的外形结构和装饰纹样的描画方法。
(3)陶罐的绘画方法和步骤。
3、学生谈观看收获以及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
(四)学生再创作1、同学们,赶快拿起自己的画笔,运用今天学习的内容,把自己的绘画作品修改的更加美观漂亮吧。
2、教师巡视辅导。
(五)展评学生作品1、举办“陶罐大市场”展评会,学生张贴自己的绘画作品。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做了哪些修改。
3、学生互评作品。
4、教师评价学生作品。
(六)课堂小结《线的表现力—学习活动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湘教小学美术三上《第5课线的表现力》word教案

线的表现力课型:绘画课授课教师: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并参考彩陶纹样,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描绘出坛坛罐罐。
2、能力目标: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合理组织画出有趣的发式。
能具体细致地装饰描画对象,在线的疏密关系的对比处理中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3、人文目标:观察自然界的美丽图形和纹理,感受线的节奏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以线绘画为造型训练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运用造型元素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创造表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组织的秘密,感受线排列组合产生和节奏、韵律美感。
教具准备:教科书、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总结、讲解、指导、启发与鼓励等。
教学过程:一、欣赏:教师课件出示具有美丽线条的自然景色图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并总结出这些景物因为线条才变得这样美丽。
二、寻找线条:(探究活动)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探究学习,以四人为一小组,用不同的彩色笔把自己找到的线条记下来。
要求: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观察景物,小组共同完成收集任务。
2、小组间交流、观摩学习。
要求:1、学生能说出自己是根据什么景物来描画线条。
2、说说自己用线表现的方法。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表现)3、评出线条画得最好的小组,并根据学生之间的评析,教师总结出:线条的美来源于线的长短、疏密、粗细的变化和线排列组合产生的节奏、韵律美。
3、学习用线条来表现各种物体,注意线条的粗细、疏密。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播放是音乐)1、作业要求:把自然现象和生活感受中美丽的线条画一画。
可以表现植物,静物、人物动物等各种东西。
2、学生自由表现,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有规律、有意识地表现线条。
3、学生自评、互评。
线的表现力说课稿(5篇)

线的表现力说课稿(5篇)第一篇:线的表现力说课稿《线的表现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线的表现力》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通过对不同类型线条的观察、比较,体会线条不同的美感,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线条线条的韵律、节奏。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组合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2、教学目标(1)认识线、线的种类和特点、线的排列与组合。
(2)观察自然界及生活中的景物等,感受不同线条的特点,体会其美感。
(3)、初步尝试运用线条合理组织,创作一幅美丽的线条画作品。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
教学难点: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
二、学情分析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用线条表现画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了,对线条的表现也有了一定的表现力,但对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不同变化的表现还有所欠缺。
三、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1)“启发引导法”,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中采用“课前随意画-画画身边的线-运用各种方法画画有韵味的线-课后用线进行创作”进行启发和引导。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
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课中创作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线的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
线的表现力 (2)

盆以叶状花瓣组合 圆点构成单位元素,以 连续手法环绕器腹,形 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排 列,独具匠心。
半山型彩陶纹饰主要以束腰葫芦形网纹和黑色大锯齿带纹为主。
葫芦形网纹高低耳罐
石叠斜格子交双耳壶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
彩陶波浪纹豆
彩陶波浪纹豆以浓 重的黑彩绘成,豆盘内 饰四方连续旋纹,循环 翻卷,呈现强烈的动感。
魔术罐的变化
线的认识
直线
斜线
波浪线
折线
漩涡线
线条的组合纹样
作业要求:
1.用铅笔勾线的方式设计一个陶罐(可将陶罐形状作适度的夸张) 2.再用线进行装饰,注意线的疏密关系。
步骤:
1.设计陶罐的形状,可适度夸张。 2.划分出主要部位,并在主要部位画出纹样主线。 3.添画各部位的线纹样。 4.修饰整理,根据需要加粗线条,并用点或线补充某些纹样。
创造 表现
讨论:的表现—器物表面装饰
彩陶结构 认识
颈
耳 底
口 肩
腹
半坡型
彩陶人面鱼纹钵
此彩陶艺品是半坡类型彩 陶的代表作。盆中绘有黑彩的 人面纹和鱼纹, 形态奇特的人 鱼合体,充满了神秘色彩,表 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鱼纹是半坡类型陶器重要
的纹饰,采用三尾侧面单体鱼,构 成连续带状图案装饰,生动形象。
庙底沟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