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民情日记
走访民情日记(精选多篇)

走访民情日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县领导走访民情日记带上责任带上真情走进你**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14年1月6日,星期五,小雨1月6日上午,我来到了**镇**村走访。
这天碰巧是小寒,气温在5℃以下,还下着蒙蒙小雨,有点冷飕飕的。
**镇是我挂点联系的乡镇,也是我基层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想起那些农民朋友以及与我一道干事创业的同志们,虽未天天见面,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心暖乎乎的。
**村现有人口2680人,其中贫困人口138人,占全村总人口5.1%;耕地360余亩,人均纯收入2200元左右。
一个国家对老人的态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素养。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弘扬和继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
于是,我们首先来到位于镇政府旁边的光荣敬老院。
镇民政所长介绍到,光荣敬老院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占地5800多个平方,目前有供养对象52人,管理人员4人。
看到我们进来,院里所有老人都很开心,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声。
在给老人讲明来意并送上春节祝福后,老人们乐开了怀,就仿佛晚辈回家与他们团聚一样。
随后,我们察看了敬老院的食堂和宿舍,询问了老人们的伙食、住宿等情况。
据院长介绍,敬老院现有耕地1.8亩,加上党和政府每年的补贴、关怀,院里每年收入超过2.6万元,能够满足全院正常的开销。
从敬老院出来后,我们又走访慰问了农村低保户谢桂英、贫困户叶光福和困难党员谢绍海。
在体弱多病的谢桂英老人家里,我要求镇里的干部,要及时对老人的房屋进行检修加固,并叮嘱- 1 -老人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什么困难要随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也可以直接跟我说。
看着老人信赖的眼神,我们离开了谢桂英老人家。
在困难党员谢绍海家中,我了解到,他今年67岁,早年曾在部队服役5年,已患脑溢血多年,生活难于自理,加上妻子多年前患上了糖尿病,至今仍需打针服药维持生命。
家里就老俩口,靠着政府的困难补助及自己的一点养殖收入维持生活。
走访调研民情日记三篇

走访调研民情日记三篇走访“草莓种植带头人”——方远胜下午2:00,我和柯立中主任就早早来到响肠镇千佛塔村开始走访活动。
首先来到的是该村草莓种植带头人方远胜家中,全家有9口人,四代同堂,主要收入来源是草莓、蚕桑、茶叶等,是该村第一个发展草莓种植的人(老家是肥西县人),从最初的2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8个大棚,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了58个大棚,今年收入比去年少了一些,主要原因是因为天气影响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忙时人手不足,土地不够集中、平整等,影响了大规模种植。
下一步发展计划发展草莓的同时,老方还准备投资大棚发展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有收入。
建议村两委要大力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草莓种植园、蔬菜种植园、板栗园、茶叶园等,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看望五保户——王结旺此次走访活动解民困是一个重要内容。
我对村书记说,到最困难的农户家里看看。
3:00,我们来到竹村组王结旺家。
他家里7口人。
老母亲70多岁,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是还是家里的顶梁柱,听说县里来人了,便向我们说起了家里的情况,两个大儿子(王结旺的哥哥)是弱智,不能自理。
王结旺也是极为本分的人,只能靠帮人干农活忙的钱,媳妇和孩子都患有甲亢,每年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医药费开支。
房子是扶贫工程解决了,但是家里的环境还是很差。
我把300元钱交给老奶奶时,她激动的神情让我觉得个人的能力太小了,农村因病返贫、弱势群体真的需要政府持续的救助和帮扶。
感到欣慰的是,老王家已被列入五保户对象,生活目前不成问题。
深入地头,走访“蔬菜示范户”——夏应节当我们正要去夏应节大哥家时,恰好在他家的菜地了遇到了正在地里忙活的夏大哥。
菜地里的西葫芦、扁豆、辣椒长势良好,问到种菜收入情况时,夏大哥一脸笑容,去年大约也有两万多吧,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主要还是靠种菜、卖菜的收入。
这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急匆匆走了。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五篇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五篇民情日记一:梁山深处听民声黄龙山延伸到合阳的部分叫梁山,因山上有武帝庙,老百姓也称其为“武帝山”,山脚下散落着好几个村子。
山里面究竟有无人住,一直想亲自寻访。
上午,顺着金水沟河道溯流而上,行至山内五、六里处,发现路边竖着石堡镇十亩地村和野鸡岭的牌子,才知道已跑到黄龙县地盘了。
随折身而回,在三个山头环抱的一处坡地上,来到了河西坡村。
这是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庄,就山势修成横竖5条单面巷道,每家基本都有窑洞,住宿条件比较传统,条件稍好的人家在前院修建了平房。
顺着村北木瓜树旁边的一条土路,行走300米左右,来到一家没有围墙,没有大门,院墙上贴着低保户的人家,前院是已经废弃的猪圈,后面是三面窑洞,走进北边的窑洞,见到两位拄拐的老人,经聊天得知,老人叫李富刚,50年前从黄龙山里来此落户,已经76岁,患有心脏病和肺气肿,与73岁老伴王小凤住在窑洞里相依为命,生育了三个儿女,给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生了两个孩子后却因意外身亡,女婿李安朝再婚后在村里别处建了房,与他们分开生活,平时照顾也不多,由于户口未分开,所以老两口的低保金也一直在户主李安朝的一卡通上,二女儿外嫁,儿子也入赘到甘井镇那边,老两口身边实际并无人照料,由于行走不便,很少出门,甚至院子一棵杏树上挂满熟透的果子都无法采摘,看到家中来人,老人就赶紧搬来凳子让我们自己摘着吃。
在李富刚老人家中,没有见到上墙的脱贫明白卡,也没有见到帮扶工作袋、帮扶手册和政策一本通,仅在院墙上见了医生包联的牌子,在窑洞里见到医生的联系卡,谈论中得知,两位老人的低保金由女婿领办,他们并没有花到一分钱,暴露出低保金管理中的问题,应当协调解决。
针对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和病痛缠身的实际,应该健康扶贫、助残扶贫和低保救助三管齐下,加上落实生活照料等措施,老两口的生活才有可能好起来。
在村子中间随机走进一家贴有贫困户标志的家中,院子收拾得很干净,主人在南墙边开地种了些辣子、茄子、黄瓜等蔬菜自给自足。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五篇

【导语】民情⽇记⾛访记录应该以⽇记的形式,记录同群众联系,帮助农民排忧解难的过程,应当应⽤到实际⽣活中去,解决群众的问题。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民情⽇记⾛访记录五篇,欢迎⼤家阅读。
民情⽇记⾛访记录篇⼀ 根据⼯作安排,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有⼆项,⼀是再次全覆盖⾛访农户,逐户拟订或落实增收计划,⼆是张贴宣传标语,三是刷写永久性巨幅标语。
由于⼯作任务艰巨,我们除了从学校抽调了三名教师参与⾏动外,我们还从联系学校——熊店⼩学借调了两位⽼师⼀同参与⾏动。
为了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上述任务,上午我们⼀⾏⼋⼈外加杨家湾村书记、会计共10⼈,每2 ⼈⼀组分别对⼝该村5个村民⼩组逐户张贴县⼯作组给农民的⼀封信和宣传标语,逐户落实2011年增收计划。
镇党委副书记、驻村⼯作组组长⽥先桃和我宣传⾛访的是第3村民⼩组。
我们⾸先⾛访的是3组村民杨顺元。
杨顺元是村⾥的⾚脚医⽣,⼜是家⾥的劳动主⼒。
杨家全家6⼈,种农⽥11.2亩。
当时,杨正好从⽥头回家给病⼈打针、开药。
在50年⼀遇的⼤旱⾯前,仍栽早稻7~8亩。
通过座谈了解,杨顺元家今年的增收计划是增收4000元。
增辐为25%。
民情⽇记⾛访记录篇⼆ 根据⼯作⽇志安排,我们今天的主要⼯作是慰问特困户和⽼党员。
上午8:00镇党委副书记、驻村⼯作组组长⽥先桃将车开到学校,带上我们三⼈和慰问的⼤⽶、⾷⽤油就向杨家湾村进发。
车⼦在满⽬疮痍的雁熊公路上颠簸40多分钟后,我们在杨家湾村党⽀部书记杨明安同志家门前下车。
在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扛上⽶,提起油⼀起去慰问特困户。
⾸先,我们来到的是⼆组特困户郭团员家街道社区⾛访民情⽇记街道社区⾛访民情⽇记。
户主郭团员今年81岁,体弱多病,妻⼦哑吧,78岁,⼥⼉由于⼤脑不很好使,加上不务正业,⾄今35岁仍待字闺中。
郭家由于家庭困难,加上与村⾥电⼯因⽤电纠分,已被电⼯停电两年。
第⼀次⾛访时,我们了解这个情况后,⽴即与村⽀部书记⼀起找电⼯张国平和郭同富共同协商,免去了以前⽋下的电费,当场接通电源,确定电表起始刻度,并约定以前的电费既往不究,从今天开始,⽤多少电,交多少费。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10篇

【导语】“民情日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为大家准备了《民情日记走访记录10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1.民情日记走访记录27日上午,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们驱车前往**乡**村。
绿树掩映着一栋栋小楼,到处一派新农村的新气象。
突然,路边靠里处一点儿的一栋土砖房映入眼帘,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显得颇为破旧。
我临时决定走进去看看,坐下来一聊,这一户果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户主何**皮肤黝黑、身形消瘦,他与妻子都是残疾人,跟75岁的母亲住在一起。
走进厨房,灶台上已经备好了中餐准备下锅的一块肉和一些青菜。
我与何**聊起家里的细账:1家3口1年低保10800元,母亲的养老金1296元,给村上的种养合作社养鸡分红1320元,土地流转费1260元,打零工和自主发展产业一年大概6000元,加上其他零散收入1年家庭收入在22000元左右,人均达到了7000元左右。
在吃穿不愁的基础上,还能享受健康扶贫等各项政策,基本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
聊了十几分钟,一开始比较拘谨的一家子慢慢放开了。
何**的母亲跟我说,他们这样的户子,要不是共产党,要不是政府,真的是走投无路。
临走时,何**的爱人开心地大笑起来,搂着何**亲了一个,而何**则露出了几分羞涩的笑容。
这是发自内心的笑脸,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所在。
2.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今天,我们帮助村民王**老人补办了残疾证书,老人很开心。
下午我们还要帮助付**老人更换门窗玻璃,明天上午再去帮助付**向民政部门协调落实烈士子女待遇的问题。
听到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服务员”,我心里很骄傲,老百姓有什么事都找我们,我们解决不了的,就各处打问,或者找“度娘”,这段时间,我可是学到不少本事,再过一段时间,我就成了“百事通”了。
做好“老百姓的贴心人”是要见真功夫滴。
在我们的努力下,村里组建了爱心服务队、爱心保洁队、雨露文艺宣传队等公益团队。
**村的村容村貌悄然发生着变化,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乡风更文明,村民更幸福,感受着这些变化,我们心里甜滋滋的。
大走访民情日记范文三篇

⼤⾛访民情⽇记范⽂三篇⼤⾛访民情⽇记范⽂【篇⼀】 ⼤⾛访民情⽇记范⽂【篇⼀】 3⽉29⽇下午,根据院“三⼀实⼲”活动统⼀部署,我们按照各⾃分组到马鞍桥村委⾛访。
⼤⾛访,访什么?家长⾥短,柴⽶油盐,政策得失、疑惑不解,渴望期盼……带着这些我们⾛访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
”⼀进周来英的家中,我们有些吃惊,虽是早年盖起的⼩楼房,但屋⾥很简陋,⼀张桌⼦,⼏条凳⼦,没有多余的东西。
聊了⼏句之后,周奶奶抹起了眼⾓,“家⾥穷啊,没啥收⼊,我⽼太太不争⽓,有中风,天天吃药,拖累了家庭。
”周奶奶的意思我们明⽩,保障低、看病贵成了她⼼病,希望政府报销⽐例多⼀点。
村民有期盼,说明相信政府,新农村也是有穷⼈,如何精准扶贫,我们要有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刚到丁⽂⽅家中时,夫妻俩刚⼲完活回来,听闻来意,丁⽂⽅的妻⼦就打开了话匣⼦。
“我们家⾥从2003年开始养猪,有600多平猪圈,现在要保护环境,不能养猪,我们服从村⾥⼤局,但是我们也要⽣活呀。
”说话间⼼⾥多少还是有些怨⽓的。
村民敢说真话,我们更要如实记录,或许我们⼯作有些地⽅还需要改进。
“⽼吾⽼以及⼈之⽼”,“⽼有所依,⽼有所养”依然是农村永恒的话题。
“年纪⼤了,洗⾐服不⽅便,⾐服都是村⾥定期组织⼈员专门帮忙洗⼤⾛访民情⽇记范⽂精选⼤⾛访民情⽇记范⽂精选。
”年迈九⼗的刘奶奶依旧精神矍铄,她说经历了⼏代⼈,如今愈加感受到居家养⽼的政策春风。
是啊,“公道⾃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百姓从⼼⾥都会为你点赞。
⼀下午的⾛访,不仅看到了⾃然景,也听到了⼼⾥话。
⾛访的路上,油菜花开的很旺盛。
春天来了,风暖了,⼈⼼也暖了⼤⾛访民情⽇记范⽂【篇⼆】 ⼤⾛访民情⽇记范⽂【篇⼆】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这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我们真实接触的马鞍桥村。
勤劳、朴实、祥和,这⾥我们看到了虽因病不能⼯作却把家中收拾得窗明⼏净的⼤妈,年逾80却依然承包鱼塘⾃⼒更⽣的爷爷奶奶,让我们深受感动。
简短的民情日记精选5篇_日记作文

简短的民情日记精选5篇简短的民情精选篇一今天事情比较多。
上午,在李丹纪和王德海同志陪同下,围着村子转了一圈,看了看村四周的村容村貌,重点看了看胶河拦水工程的周围土地。
然后,又到邻村——盛家庄村走访调研,与该村书记赵爱宝及部分班子成员交流学习工作经验。
走访发现,该村两委组织班子建设方面值得学习,主要原因是该村书记多年一直在岗位上工作,领导带头能力较强,得到了大多数群众认可。
下午,走访了村民李丹孝家。
李丹孝58岁,是当前村计生主任李俊的父亲,也是多年年的老支部书记,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建议。
他说,农村经济要发展,村集体必须要有收入,集体有了钱,才能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也才能更得到群众认可。
针对逄家沟发展村集体收入方面,他提出了两条思路。
一是发展养猪业。
按照他测算,如果建立一个养200头猪规模的饲养厂,第一年投资大约20万,一年可为村集体贡献纯收入8万元,三年左右时间收回投资后,以后每年盈余都可作为集体资产。
第二是发展美国鸭的养殖,这是一条比较新颖的饲养科目,投资小回报大,但是他对具体养殖说不清楚,还需下一步择机咨询相关专家做出客观判断。
晚上,邀请了4名村名代表和10名班子成员召开了一次村民意见征求会。
会上各位代表和班子成员都一一发言,站在一名普通村民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建议。
最终大家意见比较统一。
今年当务之急,是要办理路面硬化、自来水和土地调整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难度很大,矛盾焦点多,需要群策群力。
散会后,我又商同丹纪书记马上召集召开了全体班子成员第一次会议。
重点讨论今晚意见征求会的情况,讨论班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
会上,大家对如何干实事,干好事比较迷茫,对能否干事创业严重缺乏信心。
比如,在会上我提出一个问题,请问大家是否知道广大村民对我们干事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是否有信心带领全体群众克服干事创业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复杂的非预测性困难?大家顿时没了底,但也同时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围绕许多细节问题展开了互相探讨。
大走访民情日记五篇

大走访民情日记五篇整理、gwsoso、大走访民情日记五篇身到更要心到走进这次大走访大落实联系的姜堰区溱潼镇,我倍感亲切,倍加珍惜。
在走访中,我深深体会到,不仅身到更要心到,人到更要情到。
必须始终带着感情去走访,即使是拉拉家常,群众也很欢迎。
农民群众本性质朴,许多群众说,没想到干部还跑到家中来和他们聊天。
我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邻居,看作自己的朋友,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站在一片屋檐下,聊家里的收入情况,聊小孩的教育状况等等。
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老百姓无论贫富,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下一代,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他们讲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只要有劳力肯吃苦,生活都不差,就是小孩上学花费比较大,不过上出来就好了。
有一天上公文搜整理、gwsoso、午我跑了十多家,自己聊得口干舌燥,群众还围在门口谈兴正浓,看到群众纯朴的笑容,看到他们对未来的期望,看到他们的热情,我想自己在走访中还没能为群众做些什么,但只要带着真情走起来,访下去,和群众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和群众的感情就会越访越深,用真心换真情,群众就会信任我们、欢迎我们。
必须始终带着责任去走访,即使是解决一点点问题,群众也很感谢。
走访不是走秀,在走访中听取民声,体察民情,主动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创造条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我这次走访的应有责任。
走访中我了解到,我所挂钩的读书址村农家书屋设施简陋,书刊种类和数量很少,已不能满足群众阅读需求,也与读书址的村名不相符合。
我主动提出,由我局提供帮助,为读书址村提升农家书屋,更新设施和补充书刊。
群众听说以后都很感激,他们说,以后大人孩子都可以去挑选自己想看的书了,是一件大好事。
我想,虽然我们只是帮村里解决了一个小问题,但是老百姓很感谢,很满足,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多做一些,做好一些,我们就能走进群众心里,得到群众拥护。
必须始终带着思考去走访,即使是做一点分内的实事,群众也很支持。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走访民情日记
一、统一思想,明确走访的主要任务
1
、了解所访学生家庭情况。
进行走访前,我们首先对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了解。
因为,家庭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师只有对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全面了解,才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多报喜,少报忧。
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庭间形成有效沟通。
3、与家长共同研究,明确要求,统一思想,找出学生内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未来的教育中有的放矢。
4、向家长提出建议,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指导,必要时还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并共同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走访片段
“您好,您家的刘德华在家里吗?” “哦,奚老师来了,请到家里喝茶,他在房里做作业呢,是不是他惹你生气了。
”刘德华爸爸说。
“没有啊,他在学校里很听话的,比开学初用功多了。
今天,我想了解一下刘德华同学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你们开始走访以来,群众对你们学校、对老师好的呼声大有提高。
恕何。
只找我们借买学习用品之名要钱买玩具,成绩谈不上。
现如今情况大有好转,孩子们用功多了,成绩也提高了。
”
通过本次走访,我们全面了解了受访学生及其家庭,为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走访,我们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
以走访为平台,以学生和家长为渠道,我们对学校进行全面宣传,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走访,广泛听取社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
三、走访体会
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
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
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
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
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
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
改变孩子。
2、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
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
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录像,整宿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
这些学生既不关心家事,更对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其课外知识极度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3、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
社会的共同参与;走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走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直言,以前有的家长总是说这说那。
说学生回来没有作业做,孩子们到处玩,我们管不着;打他,他不怕,说他,他不听,真是无可奈何。
只找我们借买学习用品之名要钱买玩具,成绩谈不上。
现如今情况大有好转,孩子们用功多了,成绩也提高了。
”通过本次走访,我们全面了解了受访学生及其家庭,为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走访,我们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
以走访为平台,以学生和家长为渠道,我们对学校进行全面宣传,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走访,广泛听取社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
三、走访体会
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
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
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
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
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
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2、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
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
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录像,整宿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
这些学生既不关心家事,更对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其课外知识极度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3、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走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走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
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录像,整宿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
这些学生既不关心家事,更对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其
课外知识极度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单位:档梓山完全小学
姓名:潘金虎
时间:2013年10月10号
天气:晴转阴
走访对象:五年级班学生熊广发
家庭住址:贺家桥镇水口村大陂组
2013年10月10号下午4时,我踏上了家访的征途。
天公作美,上午还是烈日炎炎,到了下午却是少有的阴天,凉风习习,让人有一种少有的清爽。
一路走去,大山村里的迷人风光让我的心情很舒畅,经过三公里的路程,我最先到达的是熊广发同学的家里,走进这个小男生的家,只见他正在家中大厅看着电视入迷了,没有察觉我的到来,我轻唤了一声“熊广发”把这孩子惊了一下,他半天才回过神来,很腼腆的叫了我一声“老师”。
他很客气的搬凳子过来请我坐,我与他简单聊了几句,了解到他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家就只有他和奶奶两个在家。
然后孩子飞奔出去叫来了他奶奶。
他奶奶走进门与我打了个招呼,自己还没坐定,就开始数落孩子种种“不好”的表现,一条又一条,奶奶看来是个急性子,说话的语速很快,声音也很亮,这期间,孩子时不时很不满地抬起头来争辩一句,又被大人的说话声掩盖了下去,他的争辩显得很无力。
我看出他很不服气却又无奈地低头坐着,我凑近他压低声音和他小声交流起来。
我声音很小,但是他听得很专注,不时地点点头,表情也随之缓和了下来。
我教他怎样与奶奶好好沟通,而不是顶撞妈妈,以及如何克服身上的缺点,争取用行动让奶奶满意。
当然,我首先肯定了他身上的优点,孩子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之后,我让孩子先回了他的房间。
从他奶奶的谈话中我们感到做奶奶
的是爱之深,恨之切,对孩子是给予了很大希望的,也倾注了她的心血来培养孩子,奶奶起早贪黑的为孩子操劳,对他的教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学习成绩总是差强人意,在奶奶飞快的话语中间,有些无奈的表情。
于是我忍不住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批评出来的。
当我们忍不住要批评孩子的时候,能不能换个角度去表扬一下我们的孩子呢?”奶奶有点茫然地看着我。
我说:“你应该换个角度表扬他,哪怕他仅仅有一点儿出色的地方。
你不能总是批评他,或是不停地在他旁边说他的不是,不然如何去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听了我的话,孩子的奶奶连忙回答说:“老师,被你这么一说,我真的是茅塞顿开。
我的孩子就是没有一点自信,原来,这都得怪我的教育方法方式不对。
”最后我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老奶奶,她今后如果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以用电话与我交流。
在奶奶与孩子的目送下我结束了这次家访。
我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我的心情有家伙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有一股莫明的惆怅——中国农村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
走进孩子的家庭,与家长面对面的家访总能让我体会到电话家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与平时匆匆忙忙的沟通相比,走进家庭的家访更能用心聆听家长的心声,也更能表达我们对家长与孩子的看法;更能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老师给予的关爱;也更能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