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新课教案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单元备课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技能掌握程度,把握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
2.在授课中尽可能做到释疑解惑,巩固好基础知识,为传授新的地理知识扫除障碍。
3.深化提高学生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逐步培养学生“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图文结合法”,以图为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网,逐步使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
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探究性和自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及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发展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
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是中国地理最后一个分区教学的内容,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本章以特殊地貌环境的黄土高原和以长江为共同发展纽带的长江沿江地带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黄土高原是典型的跨省自然地理区域,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
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等地理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章知识结构如下: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壑成因:风成说纵地形支离破碎,结构疏松,多孔隙,地表横自然原因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的原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产量下降,给河道整高治和防洪带来很大困难原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人口增加→乱砍滥伐→垦荒→破坏生态环境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等工程措施结合生态建设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控制人口,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地理位优越的地理位置置和自地形:低平,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然条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水运便利自然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不同河段利用方式:上游发电旅游;中下游航运、淡水养殖、旅游形格局:长江干流为轴线,西接广大内陆,东连沿海经济带纽带联系了下游与上游的省内经济区域沟通了东西两大经济区,形成了自东向西的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的江海联运交通要道长基础与条件: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开江水准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沿辐动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江射方向:通过众多支流和交通干线向南北辐射地意义:使我国南北经济融为一体,加强了区域间的合作带四个特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沿江地带的城市中下游城市分布的差异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四大工业基地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沿江地带工业沪宁杭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工业走廊工业走廊汽车工业走廊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中下游: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酸雨本章内容既是对以往自然地理知识的应用和综合,又是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分析和总结。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
01
02
03
04
黄土颗粒细小
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细小,粒 径一般在0.05-0.5毫米之间,
质地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由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在沉积 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形成了明显的垂直节理。
沟壑纵横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表受到侵蚀 ,形成了大量的沟壑和峡谷,
地形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水 土流失问题严重,大量的泥沙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推 动黄土高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
黄土高原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作用和气候变化形成的特殊地形区,其形
成和演变过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术和经验,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下降和水质恶化的问题逐渐凸显。
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总结词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极端气 候事件的增多等。
详细描述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黄土高原的气温不断升高,这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问 题。同时,降水量的减少也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 洪涝等频繁发生,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气候变化因素相互作
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
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0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之黄土高原

Ⅱ后果:
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14
Ⅲ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 压缩农业用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 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9
三大地理单元农业比较
10
(4)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①控制人口 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1
(5)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问题
(1)位置和范围 秦岭和长城之间,乌鞘岭和太行山脉之间
过渡地带特征: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
15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 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是黄土高原泥沙产生 和输水输沙的源头。
16
黄
土
黄土塬
塬 边
缘
打 坝 建 库
陡
坡
缓
坡 田 梯
17
再见
18
④不占耕地,建设费用低。
⑤亲近自然,有利于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
4
2、气候特征气候:Fra bibliotek带季风气候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内部差异: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湿润、半湿润)
年降水量400 ~800mm之间(长白山例外),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集中在7~8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并认识到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实例,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后记。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 土 地 貌
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顶 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 的耕作区。
条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
呈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黄土塬
黄土峁
黄土梁
黄土峁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黄土呢
•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 戈壁吹来的。 • 黄土高原形成示意图
功能 蓄水保土,发展 多种经营
储水拦沙,改善生 产条件,合理利用 水土
打坝建库 平整土地 工程措施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深耕改土 科学施肥 农业技术 选育良种 措施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 肥力,充分利用 光热
生 物 措 施 与 工 程 措 施 结 合 合 理 安 排 生 产 活 动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而且危害平原,不仅危害干旱地区 而且危害多雨地区,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危害其他生产 活动。
(1)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2)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引发泥石流 (5)影响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第八章
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 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 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我们 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 以黄土高原、长江沿岸地带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以黄土高原、长江沿岸地带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涝 灾 害 发 生 的 频 率 。
沟壑纵横,壮美地貌——黄土高原的地理教案

沟壑纵横,壮美地貌——黄土高原的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渊源;2.认识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和景观表现;3.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分布情况;4.探索黄土高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渊源黄土高原是中国特有的地理地貌形态,在漫长的地质变迁和气候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壮美景观。
黄土高原原本是古老的石灰岩地层,经过长期地势逐渐提升,水平剥蚀,大气侵蚀等力量的作用,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黄土地貌。
与其它地貌相比,黄土地貌具有隆起高原、沟壑纵横和地貌迥异等特点。
2.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和景观表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千奇百怪,沟壑纵横,丘陵迭起,显得极为壮观。
黄土高原还有着许多景观要素,比如土地、水源、河流、湖泊、草原、山地等等,这些景观构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风貌。
同时,黄土高原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神话传说和诗词歌赋等。
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常备受关注,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种植业早已广为人知,其农田蒸发水、土壤养分和光线透射率等诸多因素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农业区。
黄土高原还拥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包括开坦岛豹、天鹅、大麂、黄羊等。
然而,部分生物种群已经在人类的活动中消失,造成严重影响。
4.黄土高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区域。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黄土高原拥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玉雕、白描、篆刻、剪纸等等。
在社会经济方面,黄土高原的关建基于其丰富的资源储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已逐步成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三、教学方法1.系统讲授法通过讲述黄土高原的地理概貌,形成演化过程、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等方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并引发其对于黄土高原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度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第2课时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2课时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2课时新人教版黄土高原——一个纵横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介绍新课程]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讲授新课程]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 土壤侵蚀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这两种土壤中哪一种含有更多的养分?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土壤侵蚀带走了表层土壤,表层土壤含有更多的养分,这将降低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③ 结合上学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知道水和沉积物在哪里流动?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人黄河,黄河流人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后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老师在此基础上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延安年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征。
(延安市降水量约600mm,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因及治理的途径;
3.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准备】
黄土高原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下列问题: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②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③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
水土流失严重只是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一个典型缩影,实际上黄土高原地区还存在着其它的自然灾害。
(学生活动)
1.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分析延安的气候特点。
2.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3.引导学生分析“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4.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
(设疑思考)黄土高原的土壤疏松,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
(承转过渡)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活动“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
1.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应该采取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承转过渡)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
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也课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教师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深化问题)如何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以教材提供的“对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讨论”为基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