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白皮书

合集下载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目录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 (4)二、网络技术发展之策 (6)(一)求解最大值问题(Maximization),追求极致网络 (6)1.性能提升 (6)2.能力增强 (7)(二)求解最小值问题(Minimization),追求极简网络 (9)1.简化制式 (9)2.节能降本 (9)3.降复杂度 (10)(三)求解化学方程式(Fusion),追求融合创新 (11)1.云网融合 (11)2.网智融合 (12)3.行业融通 (13)三、结束语 (16)缩略语列表 (17)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爆发拐点,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造福于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

加快推进5G 为代表的国家新基建战略,引领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面向近中期网络技术发展,中国移动认为以下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性能极致化:随着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的快速发展,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升通信网络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性能,延伸网络覆盖,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万物互联多样化通信需求。

算网一体化:从云计算、边缘计算到泛在计算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类个性化的算力服务。

算网一体化已经成为ICT发展趋势,云和网络正在打破彼此的界限,通过云边网端链五维协同,相互融合,形成可一键式订购和智能化调度的算网一体化服务。

平台原生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5G云化的浪潮下,产业融合速度加快、网络业务迭代周期缩短。

云原生理念及其相关技术提供了极致的弹性能力和故障自愈能力,获得业界认可。

未来云平台将向云原生演进,为电信网元及应用提供更加灵活、敏捷和便捷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网络智能化: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人工智能的完善成熟促使其与网络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智能叠加,而是实现网络智能的内生化,切实提升网络运维效率和运营智能化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实际效果。

LTE室分优化指导手册V2.2

LTE室分优化指导手册V2.2

XX移动TD-LTE室分优化指导手册目录前言 (1)第一章室分系统网络质量评估体系 (2)第二章MR弱覆盖 (9)2.1 整治流程 (9)2.2 流程分析 (10)2.3 典型案例 (15)2.3.1 肥西中医院老楼弱覆盖—无源器件故障 (15)2.3.2 蜀鑫路营业厅信号泄漏—信号外泄 (17)第三章高重定向 (19)3.1 整治流程 (19)3.2 流程分析 (20)3.3 典型案例 (23)3.3.1 工商行政大楼---分布系统问题 (23)3.3.3 某地XX大市场服装世界—经纬度错误 (25)3.3.2 七里塘镇营业厅—邻区问题 (27)第四章CSFB低回落 (30)4.1 整治流程 (30)4.2 流程分析 (31)4.3 典型案例 (35)4.3.1 XX万通汽车专修学院—经纬度偏差导致 (35)4.3.2 恒盛豪庭二期—深度覆盖不足 (36)4.3.3 星光天地2-- 4G/2G覆盖不同步 (37)第五章零流量 (40)5.1 整治流程 (40)5.2 流程分析 (41)5.3 典型案例 (44)5.3.1 某地生态酒店 (44)第六章室分小区参数优化 (46)6.1 功控参数 (46)6.1.2 原理 (47)6.1.3 涉及参数 (49)6.1.4 验证方案 (50)6.1.5 验证结果 (50)6.1.6 结论 (51)6.2 基于室分泄漏的异频切换 (51)6.2.1 测试背景 (51)6.2.2 测试情况 (52)6.3 测试结论 (53)后记 (55)附录:室分经纬度异常定位方法 (56)前言TD-LTE网络是中国移动新建设的4G网络,TD-LTE室分是对4G网络的必要补充。

对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而言,目前某地GSM室分小区流量占比14.25%,TD-SCDMA室分小区流量占比25.92%,LTE室分小区日流量占全网比例已高达28.61%,4G室分已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5.0-《集中维护分册》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5.0-《集中维护分册》

中国移动TD-LTE 集中维护白皮书目录目录 (2)1 概述 (5)2 适用范围 (5)3 集中维护架构和职责 (5)4 运维质量管控 (8)4.1 实时性维护问题管理 (8)4.1.1流程架构 (9)4.1.2工作职责 (9)4.1.3 集中分析性能事件告警库 (9)4.2 非实时性维护问题管理 (10)4.2.1流程架构 (11)4.2.2各环节的责任人及职责 (11)4.3 非实时性维护分析规则 (12)4.3.1基于可用性 (12)4.3.2基于告警 (13)4.3.3基于性能 (13)4.4 异常状态基站监控规则 (14)4.4.1小区可用性 (14)4.4.2零业务站址 (14)4.5 运维质量管控指标集 (14)4.6 专题维护 (15)4.6.1 基站健康度评估体系 (15)4.6.2 基站智能节电 (19)5 设备质量管理 (20)5.1 设备问题与需求管理 (20)5.1.1设备问题与需求管理原则 (20)5.1.2流程架构 (21)5.1.3各环节的主要职责 (22)5.1.4各环节的流转规则 (23)5.2 设备版本管理 (23)5.2.1设备版本管理原则 (23)5.2.2流程架构 (24)5.2.3各环节主要职责 (24)5.2.3各环节主要工作内容 (25)5.3 设备后评估管理 (27)5.3.1设备后评估管理原则 (27)5.3.2流程架构 (27)5.3.3各环节主要职责 (28)5.3.4各环节主要流转规则(更新较大,全部更新) (29)6 无线安全管控 (31)6.1 无线账号管理 (31)6.1.1流程架构 (31)6.1.2各环节的流转规则 (31)6.1.3各环节的责任人及职责 (32)6.2 无线数据操作管理 (33)6.3 网优大数据安全管理 (34)7 维保执行管控 (34)7.1 现场服务 (34)7.1.1流程架构 (35)7.1.2各环节流转规则 (35)7.1.3各环节责任人及职责 (36)7.1.4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 (36)7.2 故障处理 (37)7.2.1流程架构 (37)7.2.2各环节流转规则 (37)7.2.3各环节责任人及职责 (38)7.2.4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 (38)7.3 硬件返修 (39)7.3.1流程架构 (39)7.3.2各环节流转规则 (40)7.3.3各环节责任人及职责 (40)7.3.4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 (41)7.4 技术咨询 (42)7.4.1流程架构 (42)7.4.2各环节流转规则 (43)7.4.3各环节责任人及职责 (43)7.4.4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 (43)8 支撑手段建设 (44)8.1 维护分析平台的数据来源 (44)8.2 维护分析平台与OMC的接口指令功能 (45)8.3 综合资源管理平台与集中故障平台的流转规则 (45)8.4 网优平台与集中故障平台的流转规则 (45)8.5 集中故障平台与集中分析平台的流转规则 (46)8.6 网优平台与集中分析平台的流转规则 (46)9 附录:集中维护案例 (47)1、无线优维一体化体系执行案例【福建】 (47)2、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维护根因定位分析案例【福建、安徽】 (47)3、无线板卡全流程管理支撑手段应用【江苏】 (47)4、微信机器人告警督办【四川】 (48)5、智慧“五环”构建集中维护管理体系【安徽】 (48)6、维护隐患智能挖掘工具应用【湖北】 (49)7、降本增效“流动基站”应用案例【福建】 (49)8、基站分级管控【河北、湖北】 (50)编制历史 (50)1概述根据集团公司运维体系改革总体原则,各省建立“集中化网络维护管理和属地化维护及服务支撑相结合”的运维新模式,积极开展无线网维护集中化,总结梳理集中维护相关工作经验,梳理制定本文档。

1、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指导手册V8.0.

1、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指导手册V8.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室分问题排查优化指导手册2012年2月10日目录序 (3)第一章概述 (4)第二章室分主要问题 (5)第三章室分问题的定位及手段 (6)3.1被动响应--用户投诉处理 (6)3.1.1 投诉处理手段简介 (6)3.1.2 投诉处理流程 (6)3.1.3 投诉问题分析定位方法 (6)3.2主动干预—网管KPI、测试监控 (12)3.2.1 主动干预手段简介 (12)3.2.2 数据采集方法 (12)3.2.3 KPI指标门限 (16)3.3室分问题点筛选 (18)第四章室分问题优化排查方法 (19)4.1 弱覆盖 (19)4.1.1整治流程 (19)4.1.2流程分析 (20)4.1.3整治方案 (22)4.2 信号外泄 (23)4.2.1整治流程 (23)4.2.2流程分析 (24)4.2.3整治方案 (25)4.3 高干扰 (26)4.3.1整治流程 (26)4.3.2整治流程 (27)4.3.3整治方案 (31)4.4 高质差 (37)4.4.1整治流程 (37)4.4.2流程分析 (39)4.4.3整治方案 (42)4.5 低接通率 (46)4.5.1整治流程 (46)4.5.2流程分析 (47)4.5.3整治方案 (49)4.6 超低或超高话务 (51)4.6.1整治流程 (51)4.6.2流程分析 (53)4.6.3整治方案 (55)4.7 频繁切换 (57)4.7.1整治流程 (57)4.7.2流程分析 (58)4.7.3整治方案 (59)4.8 掉话 (61)4.8.1整治流程 (61)4.8.2流程分析 (62)4.8.3整治方案 (63)第五章附录 (64)附录A:话务量与BHCA (64)附录B:呼损率及爱尔兰B表 (66)序本报告主要总结了室分网络质量的排查优化方法,该手册是结合长沙、重庆及上海室分质量提升专项优化经验形成的。

V6版报告主要起草人:袁方李爱成何永刚郭宝燕文浩黄劲松张弛郑毅宋雷李剀赵铭肖田忠刘剑黄景民刘泽浩叶涛郭道波陈汪华仝亮孙加飞艾畅王彬V7版报告主要起草人:郭嘉、邝志鸿、张俪、王延涛、龙妮娜、吕涛、张勇、李文涛、白桦、高斯、郭尧V8版报告主要起草人:袁方张勇张建奎张弛王延涛张蓬胡天亮贺青本报告归口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部本报告主要审核人:沈忱李冶文赵培周兴围阮征张建奎本报告V8版发布日期:2012年2月10日第一章概述随着中国移动2、3G网络的发展和室内话音、数据业务流量的高速增长,室内分布系统已成为吸收话务量、解决深度覆盖并提升用户感受的主要手段,是移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3.0-《集中投诉管理分册》(20170427)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3.0-《集中投诉管理分册》(20170427)

中国移动LTE 集中投诉管理白皮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2017年4月目录1、概述 (4)2、适用范围 (4)3、组织架构职责 (4)3.1 人员组织构架 (4)3.2 人员职责 (6)4、集中投诉管理体系 (6)4.1 集中投诉管理流程 (6)4.1.1 管理流程架构 (6)4.1.2 各环节流转规则 (7)4.1.3 各环节职责 (8)4.1.4 质检 (9)4.1.5 考核体系 (10)4.2 集中投诉处理流程 (10)4.2.1 投诉派单 (11)4.2.2 综合分析 (12)4.2.3 现场测试 (14)4.2.4 投诉方案制定 (15)4.2.5投诉方案实施 (16)4.3 集中投诉非实时处理流程 (17)4.3.1 投诉处理前移支撑 (17)4.3.2 投诉问题预警分析处理 (17)4.3.3 集中投诉后分析评估 (18)5、集中投诉大数据分析 (20)5.1信令回溯 (20)5.2用户级MR+OTT的经纬度地图精准定位 (25)5.3集中呈现各类关联信息 (26)6、其他 (30)6.1 平台对接需求 (30)6.2 资源配置 (33)6.3 其它要求事项 (34)6.3.1 客服公告 (34)6.3.2 投诉口径管理 (35)6.3.3 工单流转异常说明 (36)6.4信息安全管控 (29)6.4.1 投诉系统分级分权控制 (29)6.4.2 用户信令信息安全 (29)6.4.3 投诉工单信息安全 (30)修订历史 (37)1、概述按照集团公司持续推进集中优化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强化省公司的生产职能和对全省优化工作的掌控能力,逐步实现以省为单位集中开展无线网络优化工作。

本篇主要对投诉的集中管理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

本文档主要对集中投诉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要求。

从处理流程划分、人员分工、职责划分、考核体系、平台支撑手段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实施推广细节规范,构建以省网优为中心的统一管理,为落实集中投诉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

室分问题排查与优化指导手册

室分问题排查与优化指导手册

室分问题排查与优化指导手册中国移动网络部目录序 (4)第一章概述 (5)第二章弱覆盖 (6)2.1整治流程 (6)2.2流程分析 (7)2.3整治方案 (8)第三章外泄 (10)3.1整治流程 (10)3.1流程分析 (10)3.3整治方案 (11)第四章高干扰 (13)4.1整治流程 (13)4.2流程分析 (14)4.3整治方案 (17)第五章质差 (22)5.1整治流程 (22)5.1.1 下行质差整治流程 (22)5.1.2 上行质差整治流程 (23)5.2流程分析 (24)5.1.1 下行质差流程分析 (24)5.1.2 上行质差流程分析 (25)5.3整治方案 (26)5.3.1 下行质差整治方案 (26)5.3.2 上行质差整治方案 (28)第六章接入困难 (31)6.1整治流程 (31)6.2流程分析 (32)6.3整治方案 (34)第七章超低话务 (37)7.1整治流程 (37)7.2流程分析 (38)7.3整治方案 (38)第八章乒乓切换 (41)8.1整治流程 (41)8.2流程分析 (42)8.3整治方案 (42)第九章掉话 (44)9.1整治流程 (44)9.2流程分析 (45)9.3整治方案 (45)第十章附录 (47)10.1 扫频测试 (47)10.1.1 测试目的 (47)10.1.2 测试内容 (47)10.1.3 测试设备 (47)10.1.4 测试人员及时间安排 (47)10.1.5 测试方法及规范 (47)10.2 天馈系统测试 (48)10.3 CQT/DT测试 (48)序本报告主要总结了室分网络问题的排查优化方法,相关整治方案并在湖南、重庆两地试点情况进行了验证。

本报告(V1.0版本)主要起草人:袁方李爱成何永刚郭宝燕文浩黄劲松张弛郑毅宋雷李恺赵铭肖田忠刘剑黄景民刘泽浩叶涛郭道波陈汪华仝亮孙加飞艾畅王彬本报告归口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部无线优化处本报告主要审核人:沈忱赵培周兴围张建奎第一章概述随着中国移动2、3G网络的发展和室内话音、数据业务流量的高速增长,室内分布系统已成为吸收话务量、解决深度覆盖并提升用户感受的主要手段,是移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模式分册

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模式分册

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模式分册中国移动家庭宽带装维工作白皮书—装维模式分册目录1、现行装维模式分析 (3)1.1、装维一体 (3)1.2、装维营 (4)1.3、营装维 (5)2、装维模式建议 (6)3 “装维一体”模式的相关要求 (7)3.1组织架构设立 (7)3.2 网格划分原则 (8)3.3 装维随销原则 (9)3.4 维护费用及市场酬金发放原则 (9)3.5考核管理标准化 (10)3.6工器具工装标准化 (13)3.7培训认证标准化 (15)随着家庭宽带业务的快速发展,不同装维模式对一线装维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而装维质量问题则是影响客户感知的重要因素,甚至影响到业务的发展。

因此,寻求适合现阶段中国移动家庭宽带维护需求的装维模式,实现家庭宽带装机、维护一体化,并加强前后端协同,确保装维质量,并有效促进装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当务之急。

1、现行装维模式分析根据装、维、营合作界面的不同,主要有“装维一体”、“装维营”、“营装维”三种装维模式,各模式的特点如下:1.1、装维一体装维实行属地网格化,装维员主要负责装机和维护工作,在保证装维服务及时性及装维质量的情况下,特定场景下可以进行适当的装维随销工作,协助市场发展。

由网络部门对装维队伍进行装维管理考核,市场部门只对装维人员进行正向酬金激励,不考核相关市场指标,相关酬金由市场部门支付,交由区县网络部门核定、发放。

1.1.1优点:1、市场、装维界面清晰,采用垂直管理,执行力有保障。

2、装维队伍专业化,有完善的人员招聘、业务培训、技能考核机制,装维能力有保障。

3、各流程、环节职责清晰、明确,能有效降低工单流转时间,提升装维效率。

4、能发挥装维人员熟悉现场网络情况及长期直接接触宽带用户的优势,通过上门装机、维护的机会进行装维随销,增加业务发展渠道,促进市场发展。

1.1.2缺点:1、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受限于接触用户场景和代维人员自身营销能力,需要加强对其营销技能的培训;2、代维人员协同办理流程需要优化,避免因营销资费及相关沟通问题带来的投诉。

1-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指导手册(总册 征求意见)

1-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指导手册(总册 征求意见)

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指导手册(总册,修订稿征求意见)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2012年2月目录前言 (4)1范围 (1)2参考文献 (1)2术语和缩略语 (1)3室分主要问题 (2)4室分问题的定位及手段 (3)4.1被动响应--用户投诉处理 (3)4.1.1 投诉处理手段简介 (3)4.1.2 投诉处理流程 (3)4.1.3 投诉问题分析定位方法 (3)4.2主动干预—网管KPI、测试监控 (10)4.2.1 主动干预手段简介 (10)4.2.2 数据采集方法 (10)4.2.3 KPI指标门限 (14)4.3室分问题点筛选 (16)5室分问题优化排查方法 (17)5.1 弱覆盖 (17)5.1.1整治流程 (17)5.1.2流程分析 (18)5.1.3整治方案 (20)5.2 信号外泄 (21)5.2.1整治流程 (21)5.2.2流程分析 (22)5.2.3整治方案 (23)5.3 高干扰 (25)5.3.1整治流程 (25)5.3.2整治流程 (26)5.3.3整治方案 (30)5.4 高质差 (36)5.4.1整治流程 (36)5.4.2流程分析 (38)5.4.3整治方案 (41)5.5 低接通率 (45)5.5.1整治流程 (45)5.5.2流程分析 (46)5.5.3整治方案 (49)5.6 超低或超高话务 (51)5.6.1整治流程 (51)5.6.2流程分析 (53)5.6.3整治方案 (55)5.7 频繁切换 (57)5.7.1整治流程 (57)5.7.2流程分析 (58)5.7.3整治方案 (59)5.8 掉话 (61)5.8.1整治流程 (61)5.8.2流程分析 (62)5.8.3整治方案 (63)6 附录 (64)附录A 我国室内分布系统制式的频段范围(MHz) (64)编制历史 (65)前言随着中国移动2G、3G网络的发展和室内话音、数据业务流量的高速增长,室内分布系统已成为吸收话务量、解决深度覆盖并提升用户感受的主要手段,成为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室分问题排查优化白皮书目录1室分主要问题 (3)2室分问题的定位及手段 (4)2.1被动响应--用户投诉处理 (4)2.1.1 投诉处理手段简介 (4)2.1.2 投诉处理流程 (4)2.1.3 投诉问题分析定位方法 (4)2.2主动干预—网管KPI、测试监控 (11)2.2.1 主动干预手段简介 (11)2.2.2 数据采集方法 (11)2.2.3 KPI指标门限 (15)2.3室分问题点筛选 (17)3室分问题优化排查方法 (18)3.1 弱覆盖 (18)3.1.1整治流程 (18)3.1.2流程分析 (19)3.1.3整治方案 (21)3.2 信号外泄 (22)3.2.1整治流程 (22)3.2.2流程分析 (23)3.2.3整治方案 (24)3.3 高干扰 (26)3.3.1整治流程 (26)3.3.2整治流程 (27)3.3.3整治方案 (31)3.4 高质差 (37)3.4.1整治流程 (37)3.4.2流程分析 (39)3.4.3整治方案 (42)3.5 低接通率 (46)3.5.1整治流程 (46)3.5.2流程分析 (47)3.5.3整治方案 (50)3.6 超低或超高话务 (52)3.6.1整治流程 (52)3.6.2流程分析 (54)3.6.3整治方案 (56)3.7 频繁切换 (58)3.7.1整治流程 (58)3.7.2流程分析 (59)3.7.3整治方案 (60)3.8 掉话 (62)3.8.1整治流程 (62)3.8.2流程分析 (63)3.8.3整治方案 (64)1室分主要问题室分网络问题从用户感知的角度看,主要存在手机无信号、呼叫困难、通话断续、通话掉线等感知,但用户感知只是一种用户主观感觉,并不能直接引导优化人员进行问题处理,需要通过一些网络指标关联分析,定位,解决问题。

根据前期室分整治经验,可通过如下“八加一”个维度来定位问题:(1)弱覆盖;(2)高干扰;(3)高质差;(4)频繁切换;(5)外泄;(6)超低或超高话务;(7)接入困难;(8)高掉话;(9)高用户投诉。

其中,前八个维度的问题易于量化,它们与用户感知、常用KPI指标关联见下表:主要问题用户感知常用KPI指标室分八维度问题与用户感知、常用KPI指标关系对应图2室分问题的定位及手段室分问题的发现,可分为被动发现和主动发现。

被动发现主要依靠用户投诉渠道实现,主动发现依靠一些可量化的指标进行判断、定位来实现。

2.1被动响应--用户投诉处理2.1.1 投诉处理手段简介用户投诉是最直接的问题反馈,用户主要对手机无信号、无法接通(覆盖)、话质量差,掉话等不同原因进行投诉,正因为投诉的种类多而全,可以准确地反应实际问题,因此用户投诉信息的分析处理也是网络质量完善的重要借助手段。

2.1.2 投诉处理流程用户投诉处理一般可采用如下流程帮助定位问题:室分系统用户投诉维护处理流程2.1.3 投诉问题分析定位方法1.投诉现象分类原始投诉信息的采集是处理投诉问题的基础和条件。

我们接到的投诉多半比较紧迫,需要以最快速度解决,但在未了解实际投诉问题的情况下拿着测试手机或仪器去现场测试及维护处理是盲目而低效的。

虽然维护方面收集信息比较困难,但是我们仍应该尽量完成基本必要信息的采集,其内容包括:➢用户基本信息;➢投诉问题类型;➢具体投诉描述;➢具体投诉地点;➢投诉问题发生的时间及频率;➢使用手机终端类型;➢主被叫号码;➢其它相关信息(包括重要活动、用户行为等)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对投诉问题的分析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也便于我们制定出随后的话务跟踪、话务统计、硬件排查以及现场测试等综合分析计划。

2.后台数据核查及信令分析仅根据用户反映的信息不能完全判断出问题,在去现场前需要根据收集到的用户地理信息结合初步判断的网络问题在后台进行相关话统数据核对,查看小区硬件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查看信令情况,进一步确定网络问题,从而进入常见网络问题处理流程来解决。

1)话统数据分析话务数据分析是我们处理投诉问题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快速定位投诉问题的原因。

在处理大量用户类似投诉时,话务统计数据往往能提供各种全面详实的信息,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状况,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地分析和定位问题。

用户投诉的问题,如掉话、呼叫失败、话音质量差等,一旦频繁出现在某个区域,则一般都能在话务统计数据中有所体现。

在维护过程中,经常会需要配合网优人员对话务统计筛选出的最差小区(TOP N)进行处理,比如掉话率高,呼叫失败率高,语音质量差等。

◆与掉话相关的话务统计指标及OSS工具统计:✓无线掉话率✓切换成功率✓信道拥塞率✓掉话原因分类✓MRR统计◆与呼叫失败相关的话务统计指标:✓随机接入成功率✓TCH分配成功率✓SDCCH分配成功率✓TCH&SDCCH信道拥塞率✓信道完好率◆与话音质量相关的话务统计及OSS工具测量:✓上下行语音质量✓ICMBAND统计✓FAS统计✓切换原因统计通过分析话务统计指标的变化和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OSS工具统计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话务量激增造成的拥塞、突发硬件问题引起的大量系统侧呼叫失败和掉话、外部干扰的影响及过覆盖导致的干扰等等。

这时解决个别投诉问题则上升到解决网络整体或局部的问题,结合网络话务统计数据可以有效地从根本上定位问题所在,以利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2)硬件故障查找如果从话务统计数据上发现在投诉的日期或时间段服务基站的多项性能指标突然恶化,而之前或随后又基本正常时,投诉问题很大程度上和硬件的瞬间故障有关。

这时需要监控该基站、室分系统中有源设备状态,通过ERRLOG查看是否有硬件告警记录;同时与维护班组沟通,查看基站日志文件,看是否有硬件故障恢复记录;必要时对投诉较严重、故障出现次数多的基站进行检测,以排除硬件故障带来的网络服务质量隐患。

如果从话务统计数据上发现一些指标异常而无明显的硬件告警指示,如掉话多、接通率低也可以查看MOTS统计,是否在某一块载频上有明显的TS掉话,有则该载频有故障。

3.信令分析用户投诉处理还可以借助信令回溯来原用户发生问题时的网络环境及信令交互过程,是解决问题得最有效手段之一,可以结合其他手段进行精准定位。

现阶段情况来看,还不具备所有用户,全程、全网的信令回溯。

具体基于A口的信令分析方法可参考本章3.2.2小结数据采集方法中“A+Abis信令分析”小节。

4.现场投诉测试定位1)资料准备现场勘测前需要带好站点资料及工具,站点资料主要是投诉站点的室分系统图纸方案,同时还需带上测试使用的仪器仪表,具体如下:投诉现场测试资源表2)现场测试接到投诉后在上述几项分析完成大概可以确定问题所在,然后进行现场测试、现场调整、现场解决,若仍然无法定位故障原因,或没有足够的线索时,需要去投诉现场进行问题测试。

一般现场解决投诉需要根据投诉现象来确定如何解决,投诉用户对故障现象描述常见如下几种情况:➢无信号:包括终端脱网或信号弱➢质差:包括上、下行单通、断续➢呼不出:包括主、被叫困难,无法收发短信等➢易掉话:包括切换掉话、质差掉话等归纳用户投诉的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室内封闭区域,包括室内中心区域及楼宇电梯、地下室、车库等➢室内外切换区域,包括楼宇出入口、车库出入口、地铁出入口等➢室内边缘区域。

针对用户的故障现象描述,在现场测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工模终端测试界面中室内小区及相邻小区的如下数据:➢BCCH信道信号强度(Rx_lev)➢下行信号质量(RQ)➢上行发射功率等级(Tx_power_lev)➢时间提前量(TA)➢跳频状态➢小区重选偏执(CRO)➢小区识别码(Cell ID)➢TCH信道信号强度变化➢信令流程(仅限于采用TEMS等能记录信令log的专业设备进行DT/CQT测试)现场测试排查时,建议在确认覆盖区域、排除终端故障等问题后,按“覆盖-呼叫-话音质量-通话保持”的顺序模拟用户通话行为依次进行测试排查,并通过TSMS、扫频等专业设备,争取重现故障现象,采集故障点信令以辅助定位分析。

现场排查流程图以无覆盖类投诉为例,排查确认流程如下:➢无信号问题a)第一步:对比分布系统图纸和用户投诉区域,核实是否室内小区可覆盖投诉区域。

b)第二步:如果优化人员测试信号正常,但用户终端无信号,与用户协商将用户与优化人员的终端、SIM卡交叉互换,以排除用户终端故障或用户权限问题。

c)第三步:确认无信号或信号弱问题属分布系统故障后,依次测试距离投诉位置最近的本层、邻层室分天线近点信号强度,保证天线下待机接收信号强度符合图纸上理论计算的信号强度。

一般天线下1米手持终端测试信号强度≥天线输入功率-45(dB)。

d)第四步:判定不是小范围分布系统故障后,测试上一级有源放大器输出功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排除放大器断电、设备故障、工作频率设置错误或信源基站故障。

e)第五步:确认覆盖类问题后即可对弱覆盖问题进行专题优化,具体整治方案可参见4.1节。

3)现场常用测试方法及相关设备说明用户投诉现场处理过程中常会用到DT/CQT或扫频测试方式,下面将就这两种测试方式单独说明。

➢DT/CQT测试通过路测数据可以判断无线小区的实际覆盖范围及干扰区,分析干扰源;观察信令接续过程,检查邻区关系和切换参数;验证天馈系统实际安装情况。

需要测试的主要内容有:DT测试(包含空闲态覆盖测试、激活态业务测试、外泄测试等)、CQT测试。

需要采集的主要参数有:主邻小区场强、载干比、越区切换位置、越区切换电平、信号质量、掉话数、小区归属参数、数据业务的吞吐量、接接收电平的高低、切换、下行平均传输速率、上行平均传输速率等。

选点要求:➢如果用户投诉所在站点有室分系统,现场应首先对用户投诉所在站点进行DT/CQT 测试,查看室分系统网络情况,具体选点原则可参见3.2.2数据采集方法中现场测试部分。

➢同时还需在投诉所在位置进行详细DT/CQT测试,进行现场测试必需了解尽可能准确的投诉地点和时间,完成相同呼叫类型的话务,同时记录空中接口信令消息,并在系统侧进行话务跟踪,一旦采集到投诉的问题实例,便可以结合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定位问题原因。

➢扫频测试扫频测试的主要目的:➢扫频测试工作是网络优化实施的前提,通过扫频测试数据获知目标覆盖区域所处的电磁环境状况,了解其外部信号的构成、强度、来源等信息,并可据此对室内外频点间场强情况进行对比。

➢产生合适室内使用的BCCH频点和TCH频点;➢分析存在同邻频干扰的频点和下行底噪声;➢分析邻区切换的门限和合适的Margin。

扫频测试的主要内容:➢BCCH频点(含BSIC选项)➢TCH频点(不含BSIC选项,PGSM的TCH频点和全部EGSM的频点)测试点位选择建议:现场应首先对用户投诉所在站点进行扫频测试,查看室内投诉点整体干扰情况和频点分布情况,鉴于建筑中高层常可收到较多室外信号且易受室外信号的影响和干扰,一般选取建筑的中高层进行扫频测试,大致每隔5层选取1层作为测试层,每层选取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周边信号的分布情况,如可在楼顶空旷无遮挡区域进行扫频则可只测试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