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为邻”——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爱与死”主题

合集下载

沈从文小说的情爱描写及其生命意识

沈从文小说的情爱描写及其生命意识

主人 公的爱情 在其 间萌动 、 酵 、 发 高涨 , 肉体 和精神 力量 使 得到充分 自由的发 挥 , 雨后》 如《 中的描绘 : 说 是要 枯 了 , 人 只 是 一 朵 花 。 要 枯 , 道 枯 的 女 真 知 比其他 快 , 便应 当更深的爱……一 个年 青女人 , 得到 男
的健康发展 。人 的性 欲 望 、 性追 求 正 是人 性 本 真 的体 现。 《 采厥 》《 后》 《 、雨 、 阿黑 小史 》 《 、看虹 录》 等作 品都 突出体 现 了作者 的这一认 识。前 两篇的主人公 都是生 活在湘西 自 由天地 的青 年男 女 , 们健康 美丽 , 他 随着 年龄 的增长 , 自 很 然地在男女 之间发生 了灵与 肉的相 互追求 。《 采厥》 描绘 的 是女主人公 阿黑 和少 年 五明相 爱后初 次性 的接 触 ;雨 后》 《 展示 的是少 年四狗和 “ 雨后 幽会 的情景 ; 《 她” 而 阿黑 小史》 无 论从 人物性格还是 活动 场景 上看 , 是短 篇小说 《 则 雨后》 情节向中篇的扩展和延伸 。同为描 写边地 青年男女 在山上 丽 , 身体健 壮 , 崇 山峻 岭 间守 着 丈夫 留下 的一 间旅 店 度 在 相悦 调情和“ 野” 撒 的情 景 , 三者 表现 的都是 湘西 d J 女 尚 ,L 日。由于未曾遇见一 个 动心 的男人 , 以三 年来 , 与男 女 所 “ 未被都市文 明所 污染 , 而在 大 自然牧 歌 中 自由生 长发 展 的 事无关 , 与爱情 无份 ” 。但 并不 等于说 没有 欲望 的萌 动 , 小 “ 粗糙 的灵 魂 、 单纯 的情 欲” 。他 们对 性 的追求 既与 金钱利 说 写 她 在 8月 的 一 天 ,一 种 突 起 的 不 端 方 的 欲 望 在 心 上 长 “ 。她想在小 店 四个旅 客中选 一个 对象 , 她要 的是一 种 “ 害无关 , 又无任何 虚饰 与做作 , 是 发 自内心 的率 性 之为 。 而 大” 沈从文运用 文学 语言 这一 特殊媒 介 , 腻而生 动地 刻 画出 力 , 细 一种 圆满健全 的, 而带有顽 固的攻击 , 一种蠢 的变 动 , 一 种暴风暴雨后 的休 息” 。这 个 欲求终 于 在一 个生 有 又大 又 人 物的感情 和神态 。 由于作者的审美追求在 于以性 爱表现 自然人性 及健康 长鼻子 的客 人那儿 实现 。沈 从文 对黑猫 的境 遇 十分 同情 , 的生命力 , 女性 爱仅 是表达 自己认识 的载体 , 男 因此 对于男 他在字 里行 间告诉读者 : 黑猫 的性 的苦 闷 、 大胆 追求 以至最 都是合 乎 人性 的。在那个 几乎 与世 隔绝 的 女性事 , 者避开 正面表 现 , 作 而从侧 面落 笔 , 蓄且 富于象 后 欲望的满足 , 含 征意味 。作家善 于安排 一个 富有 诗情 画意 的环境 , 他 的 大山丛中 , 让 一个年轻 寡妇的这些 要求 和行动是无可指责 的。

自然、死亡与抽象的抒情:沈从文1940年代的写作

自然、死亡与抽象的抒情:沈从文1940年代的写作

自然、死亡与抽象的抒情:沈从文1940年代的写作原文@独芒载于中读App从1939年到1941年,沈从文陆续发表了一组散文作品(、、、),后统一收录于1941年8月出版的散文集《烛虚》第一辑中。

贯穿这些文字的一条中心线索,就是沈从文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烛虚》在这一系列文章的开篇中,其一、二部分的正文是对现代女性教育的讨论,但是正文前的题辞却充满抒情的美感和哲理的深邃。

我们首先来看之一的题辞:“察明人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一样是伟大的事业,积极的可以当成一种重大的工作,在消极的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消遣。

” 在上述题辞当中,沈从文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反思人类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局限。

相较而言,对人的肉体生命必须历经生老病死而归于消亡这一事实,历来人类尚有可称清醒的认识,但多半将其视为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也即仅从人的个体存在出发思考生死的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人对自己的理性和能力,则时有妄自尊大的无限夸张,最终转化为一种对自我的崇拜而不能自拔。

对此人类不仅缺乏自省,而且在进入现代以来,这种过度的自信反而成为以“进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受到极力推崇。

从当代生态主义角度看来,这两种心态都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和自大,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既是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导致人与自然疏离、生态系统失衡的祸首之一。

在随后几部分的文字以及同辑其它三篇散文当中,沈从文对现代文明缺失的思考又很快超越了对都市文明具体弊端的批判,转而以诗意的语言,探索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的有限性以及生命与自然、与生活世界辩证的关系。

在之二的题辞中,沈从文明确指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自然既极博大,也极残忍。

战胜一切,孕育众生。

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

因新陈代谢,有华屋山丘。

智者明白“现象”,不为困缚,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陆续失去意义,本身亦因死亡毫无意义时,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烛如金。

爱与死-海明威作品两大主题初探

爱与死-海明威作品两大主题初探

爱与死-海明威作品两大主题初探
陈英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无
【总页数】5页(P47-50,59)
【作者】陈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西方文学中“爱与死”主题初探--以《美狄亚》、《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为例 [J], 魏辛
2."爱与死为邻"——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爱与死"主题 [J], 胡斌
3.爱与死的无尽言说——韩国导演许秦豪爱情三部曲主题探寻 [J], 宗俊伟
4.爱与死:再生的希望--论《恋爱中的女人》的主题意义 [J], 徐崇亮
5.论海明威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多重意蕴 [J], 吴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论沈从文的文学观绪论沈从文是一位推崇超政治文学观,坚持文学独立自由立场的文学家。

他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一种籍书写小说而达到诗歌的抒情境界。

以“抽象的抒情”展现生命的美丽,表达对生命的体悟。

以期待“把生命引导到一个崇高的理想上去,激发生命离开动物的人生观”,重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吟唱的是庄严与卑微,坚实与柔弱,质朴与刚健等多种音部叠加的生命咏叹调,他追求的是为生命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源于他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

一、缠绵的乡土情结,无可比拟的湘西是沈从文的精神资源。

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它在沈从文创作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4年到192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沈从文在生活的压力之下拿起笔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通过在作品中对湘西作一种充满温情的描述来寻求慰籍,支持自己在都市中奋斗下去;1924年1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目前所知的沈从文最早的作品。

在这篇散文中和紧随其后发表的日记体小说《公寓中》里,反映的都是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感受到的极端陌生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又以自我暴露的方式抒发受到都市轻慢后产生的愤懑,求得感情上的平衡。

当都市生活中“全个社会都对于陌生客人表示拒绝”,而向前的希望远景又十分模糊,沈从文唯一可做的还是回忆过去,把那点属于自己的痛苦和寂寞镶嵌在各不相同的自然景物中,一再温习尤其是儿时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保留的新鲜快乐印象。

于是就有了《玫瑰和九妹》《炉边》《黎明》等描写家庭生活和童年朋友的作品。

此时沈从文尽管已经展露出善于捕捉湘西自然风韵和奇异人生的艺术才能,但他仅仅是把故乡的一些自然风情、生活琐事或个人的情感意绪敷衍成篇而已,还没有能力对湘西作更深的文化审视。

驱使他把目光投注到湘西的是初到都市的极端孤独感和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湘西对于沈从文的创作影响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原料。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爱与死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爱与死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爱与死作者:涂文萍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2期摘要:“爱与死”的文学主题连同沈从文的生命体验被巧妙地嵌入其笔下湘西世界的建构之中,成为疏解沈从文创伤感受的一个路径,是沈从文平衡自我生命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沈从文;爱与死;悖论;文学理想一、爱与死的呈示沈从文对于爱与死的言说集中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建构中。

“因为生存的枯寂烦恼,我自觉写男女关系时仿佛比写其他文章还相宜,对于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

写这问题,可没有和我平时创作的态度两样,在男女因情感所起冲突中,我只尽我的观察,解释这必然的发展变化。

”[1](一)爱而不得,以身殉情沈从文的小说中不乏对情爱的生动摹写,其中常有恋人难以得到圆满的结局。

爱而不得,进而为爱付出生命的存在形式,承载了沈从文的审美寄托,成为其情爱书写的重要一端。

在《月下小景》中,两人将身体在爱的前提下互相交付,但依照本族人的习气,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

灵魂与肉体之爱在习俗的强力下被分离,为了爱的完全,这双恋人咽下毒药,躺在野花铺就的石床上,静候药力发作。

小说《豹子·媚金·与那羊》中的恋爱男女则是由于离奇的延宕而殒身。

豹子终于找到了心中近乎完美的羊,媚金却因苦等他无果,误以为豹子变心而难过自杀,之后豹子也随媚金而去。

(二)爱之极致,生死两隔在沈从文笔下,恋人因爱而殉情赋予了情爱小说以哀婉的情调,而恋人生死两隔则使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明晰。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讲述了有关爱的传奇故事。

女人吞金死去,豆腐店老板相信只要七天之内得到男子的拥抱,死去的女人即能复活的传说,他将尸身从坟中背出,怜爱不已。

组成《爱欲》的三个故事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爱与死相互融合的关系。

在“被刖刑者的爱”中,妻子为了让丈夫一行人活下去,不惜自杀。

在“弹琴者的爱”中,貌美的寡妇恋上琴声,进而恋上残疾的弹琴者,最终因爱殒身。

此外,沈从文的小说中还有许多不直接探讨爱与死主题的篇目,却同样生发出对爱与死的深沉思考。

爱欲与死亡_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小说情节模式浅析

爱欲与死亡_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小说情节模式浅析

大 众 文 艺大102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把瑞士语言学家学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与言语结构的理论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认为文学和语言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从复杂的文学现象中寻找潜在的支配要素,并将其模式化,再用这一模式去衡量具体的文学作品,找出共同特点与不同之处。

俄国形式主义者普洛普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大量俄罗斯民间故事,认为西方民间故事的基本模式是“追寻”,并为民间故事建立了二十种功能。

后来结构主义者格雷马斯受此启发,总结出民间故事基本的情节模式。

20世纪的东方文坛上,沈从文和川端康成以其作品诗化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对传统文学的浓情厚意,在两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他们的小说中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相得益彰,在对自然风物的描摹中抒写着传统的美丽与悲哀。

那么,对于川端康成和沈从文来说,在他们的小说中,是否有隐藏在小说背后的母题与情节模式呢?沈从文小说中对爱的描绘比比皆是。

在他的小说中,爱遍及人世的每个角落,不仅是那些锦衣玉食的“高尚人士”自认为有爱,水手、船工、妓女、游子,以及农人、士兵、土匪、仆佣,在爱欲面前,都表现出各自的痴迷状态。

他曾经在回答为什么要写作时说过,“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 。

人类之爱,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于儿女的爱。

沈从文的小说中,对父母之爱做了很多描绘。

这其中有回忆童年时光的作品如《腊八粥》、《卒伍》、《玫瑰与九妹》、《往事》等篇章,对母亲给予自己的温柔呵护,沈从文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激。

小说中,叙述者怀着深情的凝睇遥望山重水复的湘西,那一户种满了玫瑰的小小院落。

夏日午后,“当我倒在席子上时,妈总每每停了她的工作,为我拿蒲扇来赶那些专爱停留在人脸上的饭蚊子。

” 或者因为贪吃,肚子胀得像面鼓,慈爱的母亲“用大拇指醮着唾沫,在他肚皮上一推一赶。

口里轻轻哼着:‘推食赶食……你自己瞧看,肚子涨到什么样子了,还说不要紧!……今夜太吃多了。

推食赶食……莫挣!慌什么,再推几下就好了。

……推食赶食……’”正因此,在《卒伍》中,他对母亲的舐犊之情作了深情回应“娘你所给我的爱,我却已经把它扩大到爱人类上面去了。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爱与死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爱与死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爱与死文/涂文萍摘要:“爱与死”的文学主题连同沈从文的生命体验被巧妙地嵌入其笔下湘西世界的建构之中,成为疏解沈从文创伤感受的一个路径,是沈从文平衡自我生命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沈从文;爱与死;悖论;文学理想一、爱与死的呈示沈从文对于爱与死的言说集中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建构中。

“因为生存的枯寂烦恼,我自觉写男女关系时仿佛比写其他文章还相宜,对于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

写这问题,可没有和我平时创作的态度两样,在男女因情感所起冲突中,我只尽我的观察,解释这必然的发展变化。

”[1](一)爱而不得,以身殉情沈从文的小说中不乏对情爱的生动摹写,其中常有恋人难以得到圆满的结局。

爱而不得,进而为爱付出生命的存在形式,承载了沈从文的审美寄托,成为其情爱书写的重要一端。

在《月下小景》中,两人将身体在爱的前提下互相交付,但依照本族人的习气,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

灵魂与肉体之爱在习俗的强力下被分离,为了爱的完全,这双恋人咽下毒药,躺在野花铺就的石床上,静候药力发作。

小说《豹子·媚金·与那羊》中的恋爱男女则是由于离奇的延宕而殒身。

豹子终于找到了心中近乎完美的羊,媚金却因苦等他无果,误以为豹子变心而难过自杀,之后豹子也随媚金而去。

(二)爱之极致,生死两隔在沈从文笔下,恋人因爱而殉情赋予了情爱小说以哀婉的情调,而恋人生死两隔则使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明晰。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讲述了有关爱的传奇故事。

女人吞金死去,豆腐店老板相信只要七天之内得到男子的拥抱,死去的女人即能复活的传说,他将尸身从坟中背出,怜爱不已。

组成《爱欲》的三个故事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爱与死相互融合的关系。

在“被刖刑者的爱”中,妻子为了让丈夫一行人活下去,不惜自杀。

在“弹琴者的爱”中,貌美的寡妇恋上琴声,进而恋上残疾的弹琴者,最终因爱殒身。

此外,沈从文的小说中还有许多不直接探讨爱与死主题的篇目,却同样生发出对爱与死的深沉思考。

《边城》的三重结构

《边城》的三重结构

《边城》的三重结构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最有影响力的是《》。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的三重结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三重结构在大学读中文系的时候,对沈从文没有印象。

那个时候,史还是按照左派传统编写的,对政治右倾的作家不是被屏避,就是作为批判的靶子。

参加工作后,忽然发现一群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作家。

他们披着历史的烟尘,横空出世,光芒万丈,掀起一波又一波文学的浪潮。

在这群作家里面,除了钱钟书、、等之外,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

《边城》篇幅不长,名气却非常之大。

可以这样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可是,《边城》好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沈从文写《边城》的时候,语言已经走向成熟。

但是,这种语言尽管独特,仍不免生涩。

不怕别人笑话,读第一遍的时候,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后来一点一点琢磨,才把一句句冰冻的文字融化。

情节呢?也说不上曲折离奇,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以致于觉得《边城》不像小说,更像一篇诗化的。

那么,《边城》到底靠什么征服了读者呢?要想了解《边城》的奥秘,就必须了解《边城》的三重结构。

走进《边城》,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重结构。

在第一重结构里,人物是翠翠,核心是爱情。

的确,大部分读者欣赏的就是翠翠和翠翠式的爱情。

什么是翠翠式的爱情呢?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腐蚀下的现代社会,翠翠式的爱情已经像原始生态一样越来越稀少。

现在,爱情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借口。

有时候,是欲望的借口;有时候,是利益的借口。

就像已经找不到可以信任的食品一样,现在也已经很难找到翠翠式的绿色的爱情。

但是,越是稀少,越是渴望。

越是稀有的东西,就越是珍贵。

所以,翠翠那种完全天然的不被污染的绿色爱情就特别令现代人向往。

在《边城》里面,翠翠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读完《边城》之后,一个活生生的可爱的翠翠在脑海里就再也挥之不去。

给文学画廊增添一个永恒的人物形象,是的最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 .2 0 t 09
文 章 编 号 :04 17 20 0 — 0 2 —O 10 m 87(09)5 o 5 3
“ 与死 为邻 " 爱
— —
论 沈从 文情爱小说 的“ - 爱 9死" 主题
胡 斌
( 南通 大 学文 学院 , 苏 南通 江 26 1 ) 20 9

要 : 爱与死” “ 主题 贯穿于沈从文情爱 小说 的始终。沈从文常说 “ 爱与死为邻”, 爱与 死在 其情 爱叙 事

爱 与死 是文 学 的永恒 主题 。沈从 文在 文 字 中
反复提到“ 爱与死为邻 ” 这句话传达出作家在情 , 爱叙 事 上 的审 美 倾 向。在 沈 从 文 的情 爱 小 说 中 ,
爱 与死 经常 是联 结 在 一 起 的 , 现 出爱 欲 与 死 亡 表 的交 织 与 缠 绵 。“ 与 死 ” 题 贯 穿 于沈 从 文 情 爱 主
是 。为 了反 抗 本 族 “ 人 同第 一 个 男 子 恋 爱 , 女 却 只许 同第 二个 男 子结 婚 ” 陋 习 , 月 下 小 景 》中 的 《 的那 对恋 人 咽下毒 药 , 在 野花 铺 就 的石床 上 , 躺 等
候药力发作。小说 《 媚金 ・ 豹子 ・ 与那 羊》 中男
女 主人公 豹子 和 媚金 在 宝 石 洞 内上演 了 “ 密 欧 罗
为了反抗本族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的陋习月下小景中的那对恋人咽下毒药躺在野花铺就的石床上等候药力发作
第3 0卷 第 5期
V0 . 0 No 5 13 .
济 宁 学院 学报
J u a fJnn iest o r lo iig Unv ri n y
20 0 9年 1 0月
时代就 经 常 目睹 监 狱 行 刑 的场 面 , 时 又 在 城 9岁 头上参 观 了持续 一个月 的疯 狂杀 戮 ,4岁 加入 土 1
著部 队后更 有机会 尝 到杀人 如麻 的残忍 。沈从 文 对死亡 的体 验还 来 自亲友 突然 的死去 。沈从 文 曾 说 ,我 是 个 从 小 遭 受 至 亲 好 友 突 然 死 亡 比许 多 “ 人 更多 的人 ” [ (26 作者 尚在襁 褓之 中时就 依 o2 VF4 1 12 ) r 稀 体 味到祖母 的死 , 参 加 预备 兵 技 术 班 的那 一 在 年二姐 的天 亡给 他 的 心灵 留下 了不小 的 印痕 , 接 着, 自从 军一 直 到北京 , 有许 多好 友如陆 涛 、 远 、 叔 万林 等 相继死 去 , 让他 深 深 体 验 到生 命 的倏 忽 又
现得最 为诡异 的情 爱 。这 不禁 让 人想 起 了弗 洛姆 所说的恋尸症性格 , 它是对一切死的、 “ 腐烂的、 病 的东西所 感到 的强 烈 的吸 引 力 ” ¨( ’ 。 J 这个 卖 豆
《 边城》 中翠翠的父母 , 他们“ 唱歌相熟 ” 有 了孩 , 子, 却不能为社会承认。军人首先服了毒 , 待小孩
爱 小说 的始 终 。
女其 中一方 自杀 的则有 《 一个 母鹿所 生女 孩 的 爱》 中的王后 、 弹筝者 的爱》 《 中的寡妇 、 冬 的空 《 间》 中的某女学生等等。为爱殉情是 沈从文小说 中人 物 自杀 的 主 要 原 因 , 成 为作 家 “ 与 死 为 也 爱
邻” 叙述 的 主要 形态 之一 。 2 因爱触犯 禁 律或 法 令而 死 去 的。沈 从 文笔 . 下 的湘西 儿女大 多精力充 沛 , 敢顽 强 , 勇 敢爱 敢恨 ,
中是联 结在 一起的 , 呈现 出复杂 多元的形 态。沈从 文之 所 以热衷 于“ 爱与 死” 主题 , 与其早年 的传 奇经历 、 这
弗洛伊德精 神分析学的影 响和 湘西文化 风情等几 个方 面密切相关。
关键词 : 爱与死为邻” 沈从文情 爱小说 ; 爱与死” “ ; “ 主题 中图分 类号 : 66 o . 文献标 识码 : A
生下 后 , 女方 故 意 去 溪 边 吃 了许 多 冷水 死 去 。男
收 稿 日期 :0 9 4 1 2 0 —o — 6
作者简 介 : ( 96一)男 , 胡斌 17 , 江西九江人 , 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究 。
基 金项 目 : 江苏省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7 0 ) 0 W0 5
而 自杀 , 这样 的 例 子在 沈 从 文 情 爱 小 说 中俯 拾 即
情人相好 , 被处 以沉潭 。“ 一下水 , 是不免 有一 人 先 番小小挣 扎 , 因为 颈背 上悬 系那 面石 磨 相 当重 , 随 即打着旋 向下直 沉 。一 阵子水泡 向上 翻 , 接着 是水 天平静 。 《 ” 巧秀和冬 生》 中对 这 种 乡野 蛮俗 的描 写 让 人读后 不寒 而栗 。《 从文 自传》 中记 录 了两个 为 爱触犯刑 法而被 处死 的人 物 , 一是 与被监 禁 的女匪
与朱 丽 耶” 悲壮 的一 幕 。男 女 双 双 殉 情 的 还 有 式
天妹私通 的弁 目( 一个大王》 , 《 )二是掘棺睡尸的 卖豆腐青年( 清乡所见》 。二者均为作者从军时 《 ) 的真实见 闻 , 后来都 铺排改 编成小说 , 说故 事人 即《 的故事》 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 和《 、医生》 。后面 两部小说 中有关 “ 尸” 恋 的描写 是 沈从 文创 作 中表
他们的爱有时不但能超越伦理道德的束缚 , 甚至还 会抛开各 种禁 律 和 刑法 而不 顾 。寡妇 巧 秀 妈 因与 “ 爱与死为邻” 并不是爱和死 的简单相遇 , 在 沈从文的笔下 , 爱与死 的交缚呈现 出复杂多元 的
形态 。这 主要 包 括如 下几 类 : 1 为爱殉 情 。恋爱 中的男 女 因恋爱 受 到 阻碍 .

行为, 但我们 很难把他 与弗 洛姆所 说 的恋尸 症 者归 为 一类 。恋
尸性是对 死 亡 的一 种激 情 ( 括 与 女尸 性 交 的 欲 包
望) 。但这个年青人 并不 是什 么 丧 心病 狂 的罪 犯 ,
快 , 了些 不 许 看 的 事 迹 ” _( 作 者 在 幼 年 看 。 Ⅵ 2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