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Unit1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Unit1知识点归
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Unit1知识点归纳总结
课文概述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一封信》和《国画》两篇课文。
通过研
究这两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信件的写作方式和国画的基本知识。
《一封信》
课文要点
- 认识信件的特点和结构
- 了解写信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 研究如何写一封感谢信
重点词汇
- 信纸、书信、感谢、敬爱、感动
重点句型
- 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收信人名字,
- “我感到非常感谢。
”
- “非常感谢您的信。
”
《国画》
课文要点
- 了解国画的起源和发展
- 认识国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 研究欣赏并通过练国画提升个人艺术鉴赏能力
重点词汇
- 国画、山水、人物、花鸟、用笔、线条、山、水、树、石、墨
重点句型
- “国画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艺术之一。
”
- “用淡墨山水画,峰峦叠翠几重重。
”
- “欣赏国画是一种艺术享受。
”
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写一封信并学会了表达感谢之情,同时也认识了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欣赏国画的方法。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艺术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第一单元复习旨要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北京人,当代作家。
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
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 è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瘫痪(tān)(huàn) 憔悴(qiáo)(cuì) 姊(zǐ)妹絮絮(xù)叨叨诀别(jvé)粼粼(lín)菡萏(hàn)(dàn )攲(qī)斜各得其所喜出望外自作主张不可抗拒形影不离3、课文内容把握。
①《秋天的怀念》文中双腿残疾的“我”,心理变得极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母亲默默地承受着“我”的“暴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心灵的创伤。
最终,“我”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
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
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文学常识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文学常识第一单元目录第1课《春》第2课《济南的冬天》第3课《雨的四季》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知识结构第1课《春》(一)文学常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结构:1、盼春①段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
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绘春:②段——⑦段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春草图。
④段春花图。
⑤段春风图。
⑥段春雨图。
⑦段迎春图。
{描写具体,绘春}3、赞春:⑧段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
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动静、高低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
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
其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迎春图——侧面烘托3.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不能颠倒。
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
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五)知识延伸有关“春”的诗句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文学常识:朱自清、老舍、刘湛秋等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成就。
文章主题:对自然景观和季节的描绘,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表现手法: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观和季节特点。
词语解释: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包括生字注音、词义解释等。
段落分析:对每篇课文的段落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段落含义和作用。
中心思想: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写作特点:分析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包括语言风格、结构安排等。
第二单元:文学常识:曹操、李白、王湾等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成就。
文体知识: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特点和发展历程。
词语解释:对古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包括生字注音、词义解释等。
诗句赏析:对古代诗歌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中心思想:概括古代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写作特点:分析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包括语言风格、结构安排等。
第三单元:文学常识:鲁迅、郭沫若、冰心等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成就。
文体知识:介绍现代诗歌的分类、特点和发展历程。
词语解释:对现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包括生字注音、词义解释等。
诗句赏析:对现代诗歌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中心思想:概括现代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写作特点:分析现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包括语言风格、结构安排等。
第四单元:文学常识:安徒生、格林兄弟等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成就。
文体知识:介绍童话的分类、特点和发展历程。
词语解释:对童话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包括生字注音、词义解释等。
故事梗概:对童话的主要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和梳理,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中心思想:概括童话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写作特点:分析童话的写作特点,包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运用、语言风格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寓言故事1.寓言的概念2.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3.寓言故事的含义和道理二、述评文1.近体文和七言绝句的特点2.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辨析评述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三、修辞手法1.比喻的概念和运用2.拟人的概念和运用3.对比的概念和运用四、简单句和并列句1.简单句的概念和结构2.并列句的概念和结构3.语法结构和语言运用五、写作方法1.描写的方法和技巧2.叙事的方法和技巧3.散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六、作文写作1.分段的写作方法2.结构的安排和整体的布局3.写作的表达和思路展开七、古诗词鉴赏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2.诗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3.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八、拟人与对比1.拟人与对比的作用2.描述的技巧和方法3.表现手法和感情的表达九、表达的手法1.表达手法的运用2.描述的技巧和方法3.表达手法的效果和意义以上是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概括,接下来将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其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借助人物和事件,来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道德或哲理。
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
寓言故事往往通过寓言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去幽默地讽刺、批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道德缺陷,以达到启迪人们心灵和引导人们寻求真善美的目的。
寓言故事意义深远,寓教于乐,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文学形式。
二、述评文述评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其特点是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论,表达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看法和感情。
述评文通常以近体文或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文字简练,表达直接,富有感染力。
在述评文中,作者往往以客观认真的态度去描述客观现实中的一些特定事件或事物,通过客观的描述和深刻的评价来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影响读者的情感和心灵。
述评文的写作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观察,对事物的感悟和理性的思考,还需要有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规范认读接龙词、写作基础知识和作文技巧。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规范认读接龙词1.认读字词:掌握汉字的读音和书写,特别是生字和多音字的音节读法和正确造词。
2.接龙技巧:通过组词、构成句子等方式,理解并掌握词义的区别和用法。
二、写作基础知识1.字的书写规范: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正确书写字的上、中、下三部分。
同时,还要注意字形的正确变形和书写顺序。
2.短语和句式的运用:学习常用短语和句式,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三、作文技巧1.内容的组织:根据写作要求,合理组织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承接、过渡和结尾,使文章内容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2.语言的运用:选择适当的词语和短语,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
可以通过对比、举例、引用等方式,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3.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文采和感染力。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多读多写: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并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2.注重细节:注重细节对于文章的质量至关重要,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多使用连接词、变化句子结构等,使文章更加流畅和丰富。
3.多思考、多分析:学习写作不仅仅是机械的拼凑字句,更需要思考和分析。
通过思考文章的主题、内容和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思维和创作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学习。
所以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要切实掌握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加强练习,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笔记及重点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笔记及重点内容1.《春》易错字音字形:朗润(rùn)酝酿(yùn niàng ) 窠巢(kē cháo)卖弄(mài nong) 应和(yìng hè) 嘹亮(liáo) 烘托(hōng) 黄晕(yùn)抖擞(dŏu sŏu) 健壮(jiàn Zhuàng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学常识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文章极富真情实感。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 散文: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性散文。
3.名句典故:(1)“吹面不寒杨柳风”语出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2)“一年之计在于春”语出南朝梁萧绎《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
计,打算、计划。
4.修辞——比喻方法比喻主要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2.《济南的冬天》易错字音字形:镶(xi āng ) 着落(zhu ό) 宽敞(ch ǎng ) 贮蓄(zh ù x ù) 澄清(ch éng ) 发髻(j ì)成分形式类别本体甲 比喻词 喻体乙明喻 甲像乙 出现像,好像,好似,仿佛,犹如 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是,就是,变成,成为 出现 借喻乙代甲不出现 /出现文学常识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散步》作者莫怀戚。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
1.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赏析:“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背负承上启下的责任。
对上肩负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形象地表明了“我”和妻子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2.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赏析:通过母亲的眼光去看小路上的景物,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和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对孙子的疼爱。
3.文中,我和妻子——孝顺,有责任感儿子——天真可爱,懂事,孝顺
母亲——对下一辈的慈爱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北京人,当代作家。
著有小说《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著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1.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赏析:借花朵的各种颜色象征母亲坚强的品格,让作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活下去的勇气,正视自己的世界,打开封闭的内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勇敢地绽放自己,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原题为《反悔》。
1.《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
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
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散文诗两首》
1. 《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
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世说新语》两则选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
因:凭借。
即:是。
2. 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陈太丘与友期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与友期行(约定)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才)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待君久不至(您)相委而去(丢下)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3.、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肯定: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
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
否定: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