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现当代流行音乐视阈下的歌词审美——从艺术接受与作品解读谈起

合集下载

流行歌词赏析

流行歌词赏析

流行歌词赏析第一篇:流行歌词赏析流行歌词赏析歌词是歌的主体部分,在歌曲中起着主体作用,一些经典歌曲歌词之所以倍受欢迎,有其内在的因素,歌曲需要用语言来充分表达作者或演唱者的内心情感,这就需要具有独特的个性化和富有想象力的歌词来吸引,取悦听众的兴趣写词谱曲是种文化艺术的创作,创作本身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各个地方,各个名族创作者具有的思想表达,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流行歌曲歌词的发展也遵循着时代大背景的转化轨迹,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需求,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其实还是蛮佩服方文山的文笔,借着这次机会,我们想认真研究一下他,学习一下他独特的,吸引人的文笔。

记得有人说:有时候,认真唱一首歌,还不如认真读一首歌,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完美的歌喉,而而阅读歌词,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品读一个人,阅读歌词和阅读文章不一样,歌词有韵律,不会太枯燥,而且通俗简单,却又透着神秘感。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

《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

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浅议现代诗与流行音乐歌词的互动关系

浅议现代诗与流行音乐歌词的互动关系

摘要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代诗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审美的脱节,现代诗坛日渐衰微。

然而与此同时,和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学——歌词却日渐兴盛。

现代歌词自身的世俗性、宣泄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比现代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众所周知,现代诗与歌词在艺术范畴、创作过程、审美途径等领域,既有重叠也有差异,两者并不能轻易相互转化。

但从整体上来看,题材更广、传播更快流行音乐歌词,隐隐出现与中国现代诗互动、整合的走向。

关键词现代诗;流行音乐;歌词;互动I本科生毕业论文AbstractSince the late eighties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part of the poet's individual pursuit, modern poetry with the public to some extent off the aesthetic section, the gradual decline of modern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lyrics are flourishing. Modern poetry modern lyrics more easily than the general public toaccept.Modern Poetry and the lyrics are different, both difficult to translate. However, the lyrics and modern poetry gradually began to integrate.Keywords Modern poetry;Pop music;The lyrics;Development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一、现代诗的衰微现状 (2)(一)现代诗地位的边缘化 (2)(二)现代诗作品的泛滥化 (2)(三)现代诗创作的业余化 (3)二、对现代诗衰微成因的分析 (4)(一)现代诗生存背景的问题 (4)(二)现代诗创作队伍的问题 (5)三、歌词的繁盛景象 (7)(一)流行歌曲的空前兴盛 (7)(二)歌词影响的迅速扩大 (7)四、对歌词繁荣成因的分析 (9)(一)歌词的世俗倾向 (9)(二)歌词的宣泄倾向 (9)(三)歌词的指导倾向 (10)(四)歌词的情节倾向 (10)(五)歌词的审美倾向 (11)五、现代诗与歌词的不同和相同 (13)(一)现代诗和歌词的艺术范畴不同 (13)(二)现代诗和歌词的创作过程不同 (13)(三)现代诗和歌词的审美途径不同 (13)(四)现代诗和歌词的历史起源相同 (14)(五)现代诗和歌词的生活来源相同 (14)(六)现代诗和歌词的创作手法相同 (14)III本科生毕业论文六、歌词的未来以及与现代诗的互动关系 (16)(一)歌词题材更加广泛 (16)(二)歌词前景更加繁荣 (16)(三)歌词与现代诗的整合 (16)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IV绪论绪论中国是一个属于诗歌的国度,拥有数千年的诗歌史。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美一、引言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具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和“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审美特征。

“音乐性”要求作者必须“唱着写”,使歌词成为“乐化的诗”,具有形式的可谱性、内容的可唱性和语言的可听性等艺术特征;而“文学性”则要求作者不仅要用语言反映生活,抒情写意,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情韵”,富有“诗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空间留给音乐,使音乐能适时地从词尽之处起”。

正因为这种“情韵”和“诗意”,使得歌词既具有“音乐始于词尽处”的引发功能,同时还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离谱能赏”二、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同样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显现在人们眼前的。

但歌词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又有区别,有它自己的独特性。

由于它的受众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大众,它就不能艰深晦涩,必须得明白易晓、通俗易懂。

但歌词若只追求“通俗易懂”,而没有余味与“回味再三”的韵致的话,便只能流行一时一地,而不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

况且,大众的审美需要是多样化的,“下里巴人”的需求固然占主要地位,但“阳春白雪”的需求也不可忽视。

正如乔羽先生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它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

”乔先生的五个“寓于”,实则是对音乐文学之语言提出了一项要求,即质文相谐。

一方面,它追求口语化与自然化的质朴之实;另一方面,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它还追求华丽精巧、优美生动的文饰之美。

三、意象美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也是歌词的魔方,可以旋转出不同的审美天地。

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词作者手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与主观色彩入词,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境界与氛围。

“歌词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式的艺术表达形式,歌词的文学性语言必须能概括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氛围,”这一点受到了古典诗词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音乐鉴赏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作品

音乐鉴赏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作品

音乐鉴赏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作品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追捧。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欣赏流行音乐作品却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流行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能够唤起情感、传达信息和表达个人情绪的媒介。

欣赏音乐需要倾听、思考和感受,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与读者分享欣赏流行音乐作品的方法。

首先,要尝试理解歌词和歌曲的主题。

每一首流行音乐作品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歌词是歌曲传递信息的特殊形式,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体验到歌手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

在欣赏流行音乐时,读者可以认真倾听歌词中的每一个字句,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理解歌词,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的核心思想,并更好地体验和欣赏歌曲。

其次,要关注歌曲的音乐元素和编曲技巧。

流行音乐作品通常有着鲜明的旋律和节奏,以及丰富多样的乐器编曲。

欣赏流行音乐时,读者可从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变化以及乐器的运用等方面入手。

注意欣赏音乐中的细节,比如吉他演奏的技巧、鼓点的强弱变化等。

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与歌曲的情感相匹配的编曲元素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此外,要尝试倾听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摇滚、流行、嘻哈和电子音乐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欣赏,读者能够拓宽音乐视野,加深对流行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不同风格的音乐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

最后,要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每一首歌曲都有着其独特的情感寄托和情绪传递。

读者在欣赏流行音乐作品时,应当放松心情,用心倾听音乐中所传递的情感,体验其中的喜悦、悲伤或者悸动。

通过与歌曲产生共鸣,读者可以得到一种情感释放和精神愉悦。

综上所述,要欣赏流行音乐作品,需要倾听、思考和感受。

通过理解歌词和主题,关注音乐元素和编曲技巧,尝试倾听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享受流行音乐的无穷魅力。

浅谈声乐作品分析中的歌词理解

浅谈声乐作品分析中的歌词理解

浅谈声乐作品分析中的歌词理解摘要:文章通过对歌曲《多情的土地》的具体分析,阐述了通过理解歌词以明晰歌曲的情感色彩和基调,从而来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最终达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演唱艺术效果。

关键词:歌词理解情感基调艺术构造情感体验歌词与旋律相结合后成为歌曲,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

因此,歌曲是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和语言功能的音乐。

完美的歌唱是由3种美的因素构成的:一是歌唱者的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二是歌曲的音乐旋律美;三是歌唱者通过歌词的诗性美与情感意境体验使歌唱饱含情感色彩美。

此3种因素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歌唱者只注重了前两种因素而忽视了第三种因素,就容易产生“唯声论”的倾向。

只会炫耀歌唱技巧、嗓音条件而不懂得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演唱是不完美的,因为它恰恰失去了歌唱艺术的灵魂——人的情感。

歌词是歌曲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将歌曲所要表达的复杂内容和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诗、词的文学形式加以高度概括,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就歌曲演唱而言,丰富的情感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与发声技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

在能较好地驾驭歌曲演唱技术的同时,又能深刻地理解歌曲,并通过歌曲情感的体会,融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将声与情相融,以达到高质量演唱的艺术效果。

也就是说,在具备了“声”的技巧外,还要注重“情”的把握。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远、博大精深,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辉煌的成果,特别是我国的古体诗词更显深奥、凝练、含蓄。

在笔者接触众多不同水平的美声唱法歌手时,总能听到诸如“我不太会唱中国歌曲”“我很少唱中国作品”之类的说法。

在学习借鉴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后,应该将其更好地融入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中,本着“洋为中用”的宗旨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歌唱道路。

俄国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宾在世界歌坛极富盛名,他的嗓音并非出类拔萃,但是他以深刻独到的情感见长。

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

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

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流行歌曲中歌词所展现的丰富语言艺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当代流行歌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词作为流行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艺术不仅影响着歌曲的传播和接受度,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审美取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和解读。

我们将探讨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歌词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我们将关注歌词中的词汇选择和搭配,分析当代流行歌曲如何运用新颖、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我们还将研究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探讨它们如何与旋律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动人的音乐世界。

通过对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当代流行歌曲的发展和创新,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简洁明了: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往往追求简洁明了,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

这种简洁性不仅体现在歌词的字数上,更体现在歌词的用词和句式上。

歌手们常常通过精炼的词汇和短小的句子,将复杂的情感浓缩在有限的歌词中,使听众能够迅速理解和感受到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富有韵律:当代流行歌曲歌词通常具有很强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不仅体现在歌词的押韵上,还体现在歌词的节奏和旋律上。

歌手们常常通过押韵、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歌词在发音上更加和谐、优美,同时通过控制歌词的节奏和旋律,使歌曲更加动听、易记。

情感真挚: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往往注重情感的真挚性,歌手们通过歌词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与听众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真挚性不仅体现在歌词的内容上,还体现在歌词的表达方式上。

歌手们常常通过直白的语言、细腻的描绘、深刻的感悟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词中,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论流行音乐的审美导向

论流行音乐的审美导向

论流行音乐的审美导向引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过去,浪漫主义音乐曾经是主流流派,它强调情感表达和表现主义色彩。

但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流行音乐正成为音乐市场的主流,该音乐以音乐商业化、流行性和商业性为主要特点。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于音乐产品的需求不断升高,音乐市场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着流行音乐的审美导向。

本文旨在探讨流行音乐的审美导向对于音乐市场和音乐产业的影响,并尝试分析其发展趋势。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所谓流行音乐,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受众中,能获得较高的认可和欣赏,影响力比较广泛的音乐。

流行音乐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商业性强:流行音乐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以获取商业利益,因此流行音乐的歌词和旋律通常比较简单、易懂,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

•流行性: 流行音乐的作品较易传播和推崇,是受众欣赏的主流作品。

所以,通常的流行音乐作品往往比较寻常和流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

•多样性: 流行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摇滚,流行,乡村音乐等,还有许多的亚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听众。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导向审美导向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和品味选择,而在音乐中,它也表现为人们对于音乐风格、音乐元素和表演方式的偏好。

在流行音乐中,审美导向通常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 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是定型流行音乐审美导向的主要因素,它决定了流行音乐的风格和形态。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文化水平、社会环境等,文化因素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等,而历史因素则是指音乐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美国流行音乐,受到了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其代表团体在音乐上强调情感诉求、反对战争,歌曲内容诙谐而双关,音乐在曲调上舞曲性强,由此形成了西部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

2. 艺术家和制作人员因素音乐制作人员和音乐艺术家对于流行音乐审美导向的形成及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浅谈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

浅谈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

浅谈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商品经济对文化艺术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已日渐突兀,在当代中国这多元文化文化背景下通俗音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透过种种束缚与障碍征服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

笔者通过本文的论述,意图厘清通俗音乐的某些美学品格,让我们去正视通俗音乐艺术在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文化通俗音乐审美通俗音乐在西方称为“popular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通俗音乐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的演出报道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通俗音乐通常包括爵士乐、拉丁美洲的伦巴和探戈等歌舞音乐、电影音乐、音乐剧、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乐(如美国新民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歌曲、法国小曲、黑人灵歌、夏威夷音乐、中国的时代曲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俗音乐的名目更为繁多,除了上述类别之外,又加进了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黑人的灵魂乐与布鲁斯、迪斯科、怡情音乐,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种等等。

通俗音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商品化的产物,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样式,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大众音乐消费的主流。

作为人类文化形式的一种,通俗音乐对人众文化的走向,特别是大众主流文化的走向起着价值引导作用。

也就是说通俗音乐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性。

文化性和商品性是通俗音乐的两大特性。

而要实现通俗音乐的价值导向作用,前提需要文化消费大众接受和认同通俗音乐这种文化产品。

欲使文化消费大众接受和认同一种文化产品就要使这种文化产品的审美气质主动适应文化消费大众主体的多元的审美心理需求。

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指通俗音乐作品在使人们获得审美经验时所引发出的审美趣味趋向。

它是区别于严肃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其它音乐艺术品种的一个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审美指标。

其主要表现为:大众性、叛逆性、娱乐性与新颖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漫谈现当代流行音乐视阈下的歌词审美——从艺术接受与作品解读谈起 邓思杭孙洪斌四川音乐学院摘要:随着现当代社会艺术思想的日趋变化,大众对于歌词的解读亦呈现出复杂化、深度化等趋势,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以及多元音乐文化的影响对于歌词的创作和审美都提出了更多思考和挑战。

从歌词美学角度出发,探究流行音乐歌词的艺术接受及作品解构现象,不仅是对流行音乐审美趋势的思考,对于其歌词的创作和鉴赏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流行音乐;歌词美学;艺术接受;作品解构;歌词鉴赏歌词作为音乐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语言艺术与表情艺术的两种艺术形态及特征。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歌词不仅具有文学性,同时更兼有较强的音乐性——这就决定了歌词的审美思维会与传统文本不同,其受众的艺术接受亦会受到这些不定的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就个体作品而言,“一个文本,其意义的决定者不只是作者(说话者),读者(听话者)在确定其意义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1对歌词作品的艺术接受过程同样是词作者与歌词鉴赏者紧密联系的过程,缺一不可。

在歌词的审美中,其艺术接受及审美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词作者在创作歌词时,歌词内容和思想情感读取决于词作者的个人经历、艺术经验和创作思维;但很多词常常受到作曲、编曲或者文字篇幅等方面的限制,在表达过程中常常会在作品文本中留有许多“不定点”(spots of indeterminacy)。

罗曼·英伽登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提到,“文学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2,而在伊瑟尔的《审美过程研究中》也提到,“空白则用来表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vacancy),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3,可见,在艺术接受过程中,词作者对于歌词本身的审美期待并不完全能与鉴赏者的审美实际保持完全一致。

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不定点”和“空位”需要鉴赏者对其进行自发填充(无论结果是否与作品本意背离),而这样的填充过程就是“具体化”(concretization)的过程。

要提出的是,歌词本身带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特征,这使得整个审美的“具体化”过程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如李祎、张沛的歌曲《默》(节选):闭上眼/奔跑的我/与风像恋人/安抚般拥抱着/它亲吻我的耳朵/一切安静如歌/喧嚣沉默/……/时间不为你我而被分割/逝去的未来遗憾已定格/没有一种伤痛是永恒的/灰白交映彩色/……这首作品的创作本意是对生活和自我的思考,表达出作者对内心静谧的向往和自由生活的追寻,但很多听众却认为这首歌曲表达的是对逝去爱情的追忆和无奈,这样的审美结果与作者的创作本意存在着很大不同。

可能是由于这首歌曲在演唱上与很多流行情歌的表现方式相似,也有可能是歌词中“恋人”、“亲吻”、“拥抱”、“遗憾”等词语营造出来得情感所导致,或是作曲、编配等其他多方面对听众产生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最终导致听众不充分理解、过度解读甚至误解作品原本内容和文本意义,在审美结果上出现了差异。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里谈及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提到,“……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对音乐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含意义”。

4可以说,歌词作品的文本只能给一个大致框架,鉴赏者在其中具体填充什么内容、有怎么样的审美过程,都是与其自身的审美经验以及作品的表达方式离不开的。

歌词的艺术接受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造成差异,但在实际情况中有的作品还是会存在着较为一致的审美形态,对鉴赏者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引导。

这种情况通常是受到审美形态的贯通性(在相同文化、民族、时代背景下,审美观念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制约,并对审美形态产生统摄和统一)、作品本身明确的表意(可理解为“去空白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欣赏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时,听众不管有怎样不同的审美经验、审美形态,也只会理解到这只是一首关于父爱的作品;从汪峰《你是我心爱的姑娘》里,听众可以很明显能感受这是一首追思爱情、表达不舍与怀念的音乐。

可见,歌词创作中的基本审美导向会对鉴赏者的产生很大影响,但审美导向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则不一定可以预期。

在当前的流行音乐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作者会使用更多方法去创作、改编作品,加上音乐制作及音响技术的提升,这些都可以让音乐人创作出具有新形式与思想的作品——这是作者对审美导向的布设及创作过程,也是影响鉴赏者对作品的审美与解构过程。

如华晨宇所演唱的《我的滑板鞋2016》,就是对原版进行了重新改编。

我说在我的想象中有一双滑板鞋/与众不同最时尚/……/我的滑板鞋时尚时尚最时尚/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一步两步/摩擦/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在这光滑的地上我摩擦/……/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有3738时很远有时很近/感到一种力量驱使我的脚步/……/这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时刻/我要完成我最喜欢的舞蹈/原作歌词直白浅显、编曲套路化、演唱者节奏凌乱,艺术品位不高。

如果说原作只是通过话题性传播的“恶搞”产品、没有太多艺术审美价值的话,那么这首华晨宇的版本就是对原作进行的解构和重组并赋予了作品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

这个版本基本保留了原词,但在作曲和编曲上进行了极大修改,比如编曲整体大致采用了迷幻电子风格,加入了大量声音素材和音效(如弦乐组、人声和声、声音延迟、混声等),制作出更为立体的音乐声场;演唱者使用Rap 的律动演唱方式整合了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在说唱之外的演唱部分又融合了R&B 等流行唱法,通过这些改编,歌曲在原有基础上其艺术与思想水平都得到了质的飞升。

有的听众听完后表示,“滑板鞋”象征目标、梦想,“这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时刻/我要完成我最喜欢的舞蹈/”是为了表达完成心愿之后的喜悦;有的听众则认为这一切只是“我”的幻想和奢望,凸显出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失落……这些审美结果可能是原作者在创作中没有设想到的,既是听众源于自身审美经验的重新解读,也是与新作品的创作者及鉴赏者共同对歌词的解构、意义重组。

在对流行歌曲进行审美活动时,许多听众对流行音乐歌曲中“音乐”部分的感知度较高,而对于“歌词”部分鉴赏者的感知度相对较低——如《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5,表情艺术在抒发情感方面更为直接、更能与鉴赏者产生审美共鸣。

现在许多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在创作表达和审美导向的安排上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方面重视传统素材、歌词对于歌曲的定意作用,不仅重视作曲、编曲的编排,也重视歌词的文本诠释和表达。

如龚琳娜所改编演唱的《小河淌水》,以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在编曲和演唱上拓展了民歌的表现技法、情感表达空间,且基本遵从了原作歌词的创作思路和审美导向;另一类较为普遍,更加重视从作曲、编曲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创新,而对歌词方面的表达相对显得薄弱一些,在极致的时候甚至只是把歌词作为歌曲的陪衬,仅凭借着音乐、演唱或者舞台等方面来表达作品,并不强调歌词的审美导向作用,如华晨宇演唱的歌曲《春》:树枝上/长着嫩叶一片/如一个舞台/上面站着春天整首作品歌词由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创作,歌词简短,并没有过多艺术内涵和深层次的情感。

在作曲、编曲、配器和演唱上,创作者却赋予了该作品非常大的变化,不仅让简单重复的歌词唱出了不断变化的层次感,同时也拓展了艺术表现的张力,把听众的情绪推动到新的高潮),感染力非常强。

有的听众解读出作者对自然本真的追寻,有的听众解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听众解读出作者单纯的、无意识的情感表达……对于原作者而言,改编后作品的审美导向已经和原意有一些差距了,甚至是截然相反、过度解读;但正是鉴赏者从歌词中解构出超乎于作品本意的更多内涵和思想,更加肯定了他们在艺术接受和审美中的自由地位。

如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所表达的,“富于主体性的读者可以自由地解读作品……作品瓦解,面对读者的‘无中心文本’才算诞生,读者可自行其是”6,强调了鉴赏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以,听众可以对歌曲进行自由解读、意义解构,在音乐和歌词文本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属于自己的美学体验。

当然,“单纯从读者决定论或者由作品决定论出发来看待文学艺术作品,显然都有失偏颇”7,歌词的意义和审美结果“应该是作者、作品和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8。

随着信息的高效交互和艺术审美思想的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发展对传统的歌词审美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流行音乐高速发展的今天,歌词的艺术接受、作品解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创作、如何表达、如何解读歌词作品,又应该如何从这些作品中获得美学体验和审美经验,这是词作者和鉴赏者都应该思考的。

注释: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81页2 (波兰)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第50页3 (德)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霍桂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第249页4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第279页5 转引自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77页6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90页7 同上8 同上参考文献:[1]童庆炳, 主编.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牛宏宝.现代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波兰)罗曼·英伽登.陈燕谷等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5](德)伊瑟尔.霍桂恒译.审美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6](意)艾柯.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7](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译.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8](法)巴特.屠友祥译.文之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