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选拔干部 推动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30周年党建工作征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选拔干部推动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
选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历来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领导干部是地方建设和发展的领路人,选好、用好领导干部是关系到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人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能否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满意,是检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标准。
因此,选出、用好群众满意、地方信任、领导放心的领导干部,是新时期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
如何科学选拔干部,加强和改善组织工作,结合XX区组织工作的实际,我们有如下的看法:
一、更新选人用人理念,把提高公信度作为实现科学选拔干部的检验标准。
组织部门作为党管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要坚持以扩大民主为取向,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要努力做到“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为人民群众选人用人与依靠人民群众选人用人相统一。
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用人权也是人民赋予的,是受人民群众委托而为人民群众选人的。
因此,选人用人要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取向,选拔任用的干部,必须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而依靠人民群众选人用人,是选准用好干部的基本前提。
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实行群众和领导相结合,才能真正把人选准用好。
二是坚持群众公认与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相结统一。
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是对人选和选人的双重要求,是人选素质要求和组织上选人用人要求的
有机统一。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把群众认和德才兼备、注重实绩高度统一起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把公信度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价值取向。
既要注重选拔任用那些开拓创新、敢闯敢为、雷厉风行的干部,也要使用那些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还要格外关注长期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不让埋头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从而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二、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把好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道关口”。
民主推荐是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首要体现,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道关口”,对选准用好干部至关重要。
我们要紧紧抓住四个环节大胆创新、积极实践。
一是注重扩大群众知情权。
我们在民主推荐前,积极做到公布干部选任的原则、条件、方法和程序,公布班子职数、职位要求、职位空缺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公布组织部门选任干部的过程、环节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进行民主推荐、民意测评、考察情况,从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拔的积极性。
二是扩大民主推荐范围。
人民的公仆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是干部推荐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在召开领导干部大会推荐的基础上,积极吸收部份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和离退休老干部参加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从而有效扩大群众在干部民主推荐环节的参与面,把“群众公认”体现在“源头”上。
三是建立责任推荐制度。
即署名推荐并写明推荐理由。
明确规定不管是个人提名,还是组织推荐提名,都要在提名推荐表中如实反映提名人、
被提名对旬、任职意向和提名理由等,减少人为因素夺推荐过程的影响,更大程度地唤起推荐人的责任心,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规范了推荐人的推荐行为。
四是实行差额推荐办法。
通过多个人选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把最优秀的干部推荐上来,真正实现好中选优。
三、竞争促使公开透明,把竞争机制作为实现科学选拔干部的重要手段。
把竞争机制作为实现科学选拔干部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积极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
加强公开选拔工作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
一是建立经常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加强职位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便于因岗择人,加强统筹协调,实行定期集中的公开选拔。
从实践看,一年开展一次较为适宜,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工作流程,合理设定公开选拔的时间周期,认真把好报名关、笔试关、面试关和考察关。
二是完善科学规范的考试机制。
公选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通过考试甄别“会考试”与“会干事”的干部,因此在考试的安排上要加大三个“比重”:即在考试中加大面试的比重,面试成绩要重于笔试成绩;在笔试中加大主观性题的比重,以利于测试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面试中加大岗位能力测试的比重,以更好地检验应试者是否胜任所报考的岗位。
三是完善公选人选的考察机制。
针对公开选拔跨地区、跨单位、跨部门的特点,要采取区别于传统考察的方法,注重运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广泛听取平行单位、上级单位、业务联系单位和周围群众的反映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避免“失真”。
四是完善公选结果运用机制。
做到“三个结合”:与延伸选用相结合,积极探索“一考多用“的办法,逐步把公开选拔结果运用到干部的日常考
察和选配工作中;与储备人才相结合,对所有进入面试的干部建立人才档案,纳入到后备干部队伍进行管理和培养;激励干部相结合,通过公开选拔,进一步树立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形成奋发、竞争、进取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选人用人监督管理,完善公平用人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必须建立健全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惩戒相补充的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监督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实现对选人用人工作的全方位监督。
首先,突出抓好一把手用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
选准人,用好人,一把手是关键。
要明确规定一把手选拔任用干部的职责、权力和具体行为、应承担责任等,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一报告两评议”制度,规定各级领导班子和一把手每年要向定期报告履行岗位职责和贯彻执行条例情况和选拔任用干部情况进行评议。
其次,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的干部选拔作用监督体系。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把干部选拔任用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注重发挥纪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监督作用,及时征求意见,了解考察对象或拟任人选的有关情况。
建立一批以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的选人用人监督队伍,加强对领导道听途说访举报信息有关检查、评比、评议信息,正面典型、先进人物以及工作经验方面信息的收集。
在选任干部工作各个关键环节上,发挥干部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提前公布职位、条件,给群众参与的空间和时间。
加大对干部选任情况的检查力度,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坚决纠正。
再次,加强群众监督。
一是落实群众在干部考核中的语语权。
干部生
活在群众中间,其德才表现如何,工作实绩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
在干部考核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民意调查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实绩分析和综合评等多种途径获得信息进行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二是合理确定群众参与监督的范围比例。
扩大群众参与程度,并不意味着人人参与,科学地确定群众参与的范围比例显得尤为重要。
要切实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未经民主推荐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违反程序的,必须严肃处理,确保群众的参与权落到实处。
要兼顾做好群众参与的数量与质量,将参与主体与评议对象的知情度、关联度和责任度作为根本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干部的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范围,提高评议的真实性与可靠度。
(XX区管委会林国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