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合集下载

常见植物的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

常见植物的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

甘蔗脱毒
甘蔗脱毒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去除甘蔗植株体内病毒 的过程,使其恢复健康生长。常用的脱毒方法包括热处理、 化学处理和微茎尖培养等。
快速繁殖
脱毒后的甘蔗植株可以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 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幼嫩的茎尖或根尖培养出大量 的无病毒植株。
案例效果
通过甘蔗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可以快速获得大量无病毒 的甘蔗种苗,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常见植物的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
目录
• 植物脱毒技术 • 植物快速繁殖技术 • 植物脱毒与快速繁殖的应用 • 植物脱毒与快速繁殖的前景与挑战 • 案例分析
01 植物脱毒技术
热处理脱毒
总结词
通过加热植物组织,使病毒粒子失活或抑制其复制,从而达到脱毒目的。
详细描述
热处理脱毒通常是将植物组织暴露在高温下,如热水或热蒸汽,使病毒粒子失 去活性。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植物,尤其是难以通过其他方法脱毒的植物。
在园艺上的应用
花卉产业的发展
01
通过植物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繁殖各类花卉苗
木,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
园林绿化的优化
02
无病毒种苗生长健壮,抗性强,能够改善城市绿化效果,提高
园林景观品质。
切花和盆栽植物的生产
03
利用植物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可以大量生产优质切花和盆栽
植物,丰富人们的家居生活。
马铃薯脱毒与快速繁殖案例
01 02
马铃薯脱毒
马铃薯脱毒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去除马铃薯植株体内病毒的过程, 使其恢复健康生长。常用的脱毒方法包括热处理、化学处理和微茎尖培 养等。
快速繁殖
脱毒后的马铃薯植株可以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在人工控制 的条件下,利用幼嫩的茎尖或根尖培养出大量的无病毒植株。

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中的应用

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中的应用

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美丽、多样化花卉的需求不断增加,花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而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正是促使花卉领域获得更多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植物组培技术的基本概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植物组培技术的基本概念。

植物组培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细胞或组织为材料,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和再生的技术。

通过体细胞培养、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大量与母株一致的无菌植株,从而实现快速繁殖和新品种选育。

2. 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育种中的应用在花卉领域,植物组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育种工作中。

传统的育种方法,常常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而且效率低下。

而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育种速度和成功率。

通过体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优良母株,为育种工作提供充足的材料。

还可以通过诱导突变、基因工程等手段,创造出更多具有抗病虫害、耐逆性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3. 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生产中的应用除了在育种方面发挥作用,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花卉繁殖和生产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病毒污染、种子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而植物组培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对繁殖材料进行无菌培养和再生,可以获得无病害、无虫害、且性状稳定的植株。

这为花卉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花卉质量。

4. 个人观点与展望对于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中的应用,我认为其发展空间广阔,前景十分看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植物组培技术将会为花卉产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我期待未来,在植物组培技术的推动下,花卉品种将会更加丰富多彩,生产效率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花卉世界。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中的应用。

从育种到生产,植物组培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花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

展望未来,我相信在科技的不断推动下,植物组培技术将会为花卉产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机遇。

浅谈组培苗的脱毒及应用

浅谈组培苗的脱毒及应用

浅谈组培苗的脱毒及应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几乎都会受到病毒的侵染,尤其是无性繁殖的植物,病毒严重影响果树、蔬菜、花卉和树木等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植物的死亡,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世界每年因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粮食作物达200 亿美元,经济作物达600 亿美元[1]。

第九次国际病毒委员会公布的病毒数量达到了2000 多种,归属于6 个目87 个科19 个亚科349 个属。

1 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及为害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种,如昆虫传播、土壤传播、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传播,甚至有些病毒可以通过种子传播。

植物感染病毒之后主要表现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2 个方面:内部症状主要有组织病变坏死、茎部微管组织和叶部坏死、产生激素、引起组织增生或产生各种类型的内含体,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受到干扰,叶绿素、花青素及激素等的产生受到改变;外部症状主要有变色、坏死、畸形等相应的异常症状。

植物感染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比较大的,如葡萄的扇叶病毒可使葡萄每年减产10%~15%,非洲可可树的肿枝病可使产量减少50%以上,马铃薯的退化病毒可使产量减少50%~70%。

对于观赏性的植物,病毒导致花朵变少变小,甚至畸形、变色,从而失去观赏价值。

2 植物脱毒的方式2.1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1952 年Morel 等从感染花叶病毒和斑萎病毒的大丽花植株上切取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并获得脱毒苗。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是利用了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的特点,病毒主要通过微管组织进行转移,而茎尖不含有微管系统,茎尖中的叶原基能分泌生长素抑制病毒的增殖,所以茎尖几乎不含有病毒或病毒的浓度很低,通过剥离茎尖或根尖进行培养,可获得脱毒苗。

剥去茎尖的大小是脱毒的关键,一般剥取0.1~1mm 茎尖进行培养,茎尖太小难于成活,茎尖太大脱毒效果差。

何新民等[2]对“红姑娘2 号”甘薯进行培养和脱毒研究,结果表明,剥去茎尖0.3~0.5mm 时,脱毒率为100%,当剥去茎尖0.6~0.8mm 时,脱毒率为93.3%。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前景摘要:综述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研究进展、意义及其应用植物组培脱毒技术的培养条件,并重点阐述了组织培养方法及其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以及病毒检测的重要性,最后浅析了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名贵花卉;应用;病毒检测;前景1组织培养技术概述1.1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危害植物的病毒、植物菌原体、类细菌有几百种,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也不下500多种,绝大多数植物种类是靠无性繁殖的,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而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

自从2O世纪5O年代发现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脱除严重患病毒病植物的病毒,恢复种性,提高产量、质量,组织培养脱毒技术便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有不少国家已将其纳入常规良种繁育体系,有的还专门建立了大规模的无病毒苗生产基地。

1.2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white于1943年首先发现,在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植株生长点附近病毒的浓度很低,甚至没有病毒,并且病毒的含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

Morel等在这个启示下,于1952年利用感染花叶病毒的大丽菊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

自1952年以来,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或热处理与分生组织培养结合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实例有100余种,其中最成功的实例之一是马铃薯的脱毒培养Ⅲ。

随着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2O世纪5O年代末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脱毒获得成功。

7O年代初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为利用原生质体培育无毒植株提供了可能性。

1975年Shepard_5 通过对瘟染病毒的烟草原生质体的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

1972年Navarro等将果树嫁接方法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两者有机结合,创立了一种新的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即茎尖显微嫁接法。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能够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脱毒和基因转化。

在植物学研究和植物育种领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领域。

1. 快繁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快繁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的一小部分组织或细胞,通过体外条件培养,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繁殖速度,缩短繁殖周期,是进行新种质创制、遗传改良和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快繁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和微繁殖等。

1.1 离体培养离体培养是将植物体表层(如幼叶、幼茎)或内部组织(如胚乳、子叶)分离出来,移入含有适当营养盐和植物生长调节物的培养基中培养。

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合适的植物生长激素,可以诱导组织分化和再生形成新植株。

1.2 愈伤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是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损伤后,经过细胞分裂和组织再生形成的一种未分化的组织。

愈伤组织培养是利用这种特殊组织进行快速繁殖的一种方法,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植物生长调节物,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再生形成新植株。

1.3 微繁殖微繁殖是利用植物的微小芽或胚珠进行快速繁殖的方法。

通过培养条件的控制和植物激素的添加,可以诱导微小芽或胚珠快速生长并形成新植株。

2. 脱毒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植物体内可能携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因此会影响到组织培养的效果。

脱毒技术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一种重要技术。

脱毒技术能够有效地清除植物体内的病原体,提高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繁殖效率。

2.1 生物脱毒生物脱毒是利用生物制剂对植物体内的病原体进行清除的方法。

通过培养环境中添加含有特定菌株或真菌的生物剂,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健康再生。

2.2 生理脱毒生理脱毒是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理代谢特性进行脱毒的方法。

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和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可以激活植物的生理代谢活性,加速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再生。

植物脱毒组培的方法和原理

植物脱毒组培的方法和原理

植物脱毒组培的方法和原理
植物脱毒组培是一种通过细胞或组织培养技术去除植物组织中的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方法。

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母本植株:选择健康没有病毒污染的植物作为母本植株。

2. 提取母本组织:从母本植株中提取出组织,如叶片、茎段、种子等。

3. 建立细胞或组织培养:将提取的组织转移到营养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和激素,促使组织细胞分裂和生长。

4. 建立病毒感染模型:将营养培养基中加入病毒悬浮液或病毒感染的植物部分,使细胞或组织感染上病毒。

5. 选择抗病株系:在病毒感染的条件下,筛选出能够抵抗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组织,这些细胞或组织可以表现出无病毒或低病毒含量的状态。

6. 培养和繁殖抗病株系:将筛选出的抗病细胞或组织进行继代培养,使其继续增殖和繁殖。

植物脱毒组培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或组织培养条件的控制:适宜的培养基成分和激素浓度能够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同时也能够改变细胞的物质代谢和
抵抗能力,有利于抗病性的培养。

2. 细胞再分化的能力:在培养条件下,植物组织细胞有再分化为器官样组织的能力,可以通过再分化获得无病毒细胞或组织。

3. 病毒感染的选择性:某些植物病毒在体内能够引起明显的病症,但在体外无法复制,通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去除病毒复制的环境,可以选择出无病毒的细胞或组织。

4. 细胞或组织的抗病机制:植物组织细胞通过产生抗病蛋白、抗氧化物质等手段,形成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通过培养和筛选可以选择出具有这种抗病机制的细胞或组织。

植物脱毒组培方法的应用可以用于繁殖无病毒植株、培育新品种、保存稀有植物等。

植物组织培养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从而培育新品种。
三、植物新品种培育
3、细胞融合 通过原生质的融合可部分客服有性杂交不亲和,从而获得体细
胞杂种,创造新物种或优良品种。
三、植物新品种培育
4、选择细胞突变体 离体培养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
变体,进而育成新品种。
四、生产植物次生代谢物
利用植物组培技术生产一些价格高、产量低、需求量大的次 生代谢产物,其具有一些特定的功能,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五、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1、常规的植物种植资源保存方法耗资巨大,种 质资源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2、通过抑制生长或超低温贮存的方法离体保存 植物种质资源,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还可挽救那些濒危物种。
3、离体保存还可避免病虫害侵染和外界不利气 候及栽培因素的影响,可长期保存,有利于种 质资源材料的远距离交换。
江西野生金线莲
六、人工种子
1、人工种子是利用人工种皮包被植物组织培养中得到的体细胞胚。 2、人工种子可为某些珍稀物种的繁殖、转基因植物、自交不亲和植物、远缘 杂种的繁殖提供有效的手段。
任务二 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 生产中应用
目录
01
植物离体快速繁殖
02
植物种苗脱毒
03
植物新品种培育
04
植物次生代谢物生产
05
Hale Waihona Puke 植物种植资源保存06人工种子
一、植物离体快速繁殖
1、植物快繁是植物组织培养在生 产中应用最广泛,产生较大经济效 益的一项技术。
2、植物快繁具有不受季节和气候 等条件限制、可周年生产、生长周 期短、繁殖速度快、种苗整齐一致 等优点。
4、植物组培种苗脱毒广泛应用于花卉、果树、 蔬菜、苗木等植物。

植物组培技术及其在花卉上的应用

植物组培技术及其在花卉上的应用

繁 殖 组 织 培 养 脱 毒
目前已有人通过花的组织培养成功的获 得无毒的植株。 Eg:大丽花 通过花培的方法,可以使大丽花的脱毒 苗的成功率提高20%左右,茎尖培养脱毒 只有3%~5%。
茎的基础上,Murashige等提出了微体 嫁接技术,即茎尖分生组织嫁接在试管中经脱毒培养 的砧木上而得到完整植株。 微体嫁接技术解决了某些木本植物利用茎尖培养 发根难、生长缓慢的问题,并可使复合侵染的病毒分 离。 Eg:大丽花 大丽花茎尖培养出来的新茎不生根,把脱毒植株 的茎嫁接到健康的砧木上能得到完整的无毒植株。
四、问题及展望
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已得到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 区的重视,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 步走向工厂化和商品化。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植物病毒的防治任应 以培育无毒苗木、原种为主,而植物组织培养脱毒 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以事在 必行。对培养基和实验用具的进一步简化,可以降 低组织脱毒苗的生产成本,有助于大面积推广。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的推广和利用,目前迫 切需要与相应的全国性管理体系进行配套。对无毒 种质的保存技术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3、抗血清鉴定法 特异性高,测定速度快,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植物病毒鉴定中最有用方法之一。 3.1原理 刺激抗体产生蛋白质抗原。抗原与抗体间能发生高度专 一性的血清学反应(免疫反应) 3.2方法 3.2.1叶绿体凝集法 3.2.2块茎沉淀法 3.2.3环形接口法 3.2.4酶联免疫法:用梅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微量测定法。现 在灵敏度较高和常使用的方法。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 其在花卉上的应用
一、植物组培脱毒技术概述 二、植物组培脱毒方法及其在花卉上的应用 三、病毒检测 四、问题及展望
一、植物组培脱毒技术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培养技术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前景摘要:综述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研究进展、意义及其应用植物组培脱毒技术的培养条件,并重点阐述了组织培养方法及其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以及病毒检测的重要性,最后浅析了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名贵花卉;应用;病毒检测;前景1组织培养技术概述1.1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危害植物的病毒、植物菌原体、类细菌有几百种,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也不下500多种,绝大多数植物种类是靠无性繁殖的,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而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

自从2O世纪5O年代发现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脱除严重患病毒病植物的病毒,恢复种性,提高产量、质量,组织培养脱毒技术便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有不少国家已将其纳入常规良种繁育体系,有的还专门建立了大规模的无病毒苗生产基地。

1.2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white于1943年首先发现,在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植株生长点附近病毒的浓度很低,甚至没有病毒,并且病毒的含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

Morel等在这个启示下,于1952年利用感染花叶病毒的大丽菊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

自1952年以来,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或热处理与分生组织培养结合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实例有100余种,其中最成功的实例之一是马铃薯的脱毒培养Ⅲ。

随着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2O世纪5O年代末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脱毒获得成功。

7O年代初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为利用原生质体培育无毒植株提供了可能性。

1975年Shepard_5 通过对瘟染病毒的烟草原生质体的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

1972年Navarro等将果树嫁接方法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两者有机结合,创立了一种新的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即茎尖显微嫁接法。

这一技术的创立,为果树的无病毒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近几年来,应用上述技术在一些很难脱毒的植物上,如菊花、唐菖蒲、矮牵牛、球根鸢尾、风信子、水仙、文心兰、香石竹等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1.3 研究组织培养技术的意义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来生产脱毒苗可以实现防治目的,可以消除危害植物的病毒、植物菌原体、类细菌对植株的危害,使植株原来的一些优良性状重新表现出来,同时由于消除了病毒的影响,植物的生长性能大大增强,能有效提高植物生长指标和经济指标。

研究表明,脱毒试管苗比常规苗有更好的生长性能,较高的商品价值和生产利用价值。

花卉苗木脱毒后花色鲜艳,品质优良,提高了其观赏价值和商品性;经济林和用材林苗木脱毒后,能保持其优良性状,生长迅速,增加结果量,提高果实品质和木材利用率;农作物脱毒后表现出生长良好,单位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而且如果脱毒苗移栽后管理得当,防治措施做得好,再次感染病毒病的机率比较小,因此植物组培脱毒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1.4 培养条件运用于脱毒的组培条件及培养基种类很多。

主要生态因子:光照强度一般在1000~2000 lx,日照时8~12小时;温度(24±1)℃;湿度7O ±5 ;pH值5.8±0.1;培养基有MS、White、B5、N6等为主体的添加培养基,较为广泛应用的是MS培养基添加2,4-D,6-BA,NAA等。

其中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添加6-BA 0.5~2 mg/L,2,4-D 0.5-2 mg/L ,NAA 0.2~0.5 mg/L为宜;分化培养基以MS添加6-BA 0.5~3 mg/I ,2,4-D 1~2 mg/L,NAA 0.2~0.5 mg/L为宜;生根培养基以1/2MS添加NAA 0.2~0.5 mg/I 为宜。

此外,4~5 mg/L PP 有利于芽的分化,0.3 mg/L ABT在生根过程中也较多运用。

常见的激素组合是MS+6-BA+NAA或MS+ 6-BA+2,4~D。

此外,也有许多单独添加植物激素的情况,但所用浓度略微偏高。

作为生长激素主要有IAA、IBA、NAA、2,4-D,细胞分裂素主要有6-BA、BAP、KT、ZT、GA ,一般来说,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促进芽的形成而抑制根的形成,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利于根的形成而抑制芽的形成。

2组织培养方法及其在花卉上的应用2.1 茎尖培养脱毒茎尖培养是切取茎的先端部分或茎尖分生组织部分进行的无菌培养。

最先开始采用的是Robbins,于1922年切取无菌发芽植物的芽先端长约1 cm部分,接种到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后来,White对番茄根尖培养也进行了研究。

在百合上,利用茎尖培养获取无病毒植株或获得脱毒种球,能有效消除百合潜在病毒(LSV)、黄瓜花叶病毒(CMV)等病毒病危害,促进生长。

香石竹一旦感染病毒病就不能治愈,目前解决此问题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香石竹的茎尖脱毒培养。

茎尖培养根据培养目的和取材大小可分为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和普通茎尖培养。

严格地讲,茎尖分生组织仅限于顶端圆锥区,其长度不超过0.1mm,最小的仅有十至几十vm。

用这种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可获得无毒植株。

但是,这么小的茎尖实际上很难取得,且培养成苗的时间也很长。

因此,在实际培养中,常常采用带有叶原基的生长锥来培养。

这种稍大的茎尖容易培养,并且也可能得到无毒的植株,茎尖越大成活率越高,后期生长也越旺盛,而操作技术越简单。

如菊花0.6 mm以下的茎尖脱毒效果可达100 ,但成活率仅为37%。

2.2 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为提高脱毒效果,有时将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结合起来,即先把植株放在一定温度的环境下生长一段时问,再取其茎尖进行培养。

首先应用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相结合方法是Thomson,于1956年将感染X,Y病毒的马铃薯放在暗处发芽,当芽长到1~2 cm 时用35℃处理7~28 d后,取5 mm的茎尖培养而获得了无毒植株。

宋瑞林、韦晓霞等利用此方法脱除了切花菊的番茄不育病毒。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用热处理和茎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无病毒母本苗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于用茎尖培养或热处理脱毒的果树病毒,此种方法尤为重要。

采用这种方法,即使用大的外植体,也能增加无病毒株数 ]。

用热处理过的嫩梢进行茎尖培养或将试管苗进行热处理,之后再茎尖培养,可提高脱毒率。

在MS培养基上,附加5 mg/L病毒唑培养唐菖蒲,再经38℃~4O℃热处理,切取微茎尖两次,去除了危害唐菖蒲的3种主要病毒TMV、CMV和TVY。

百合珠芽经(50±1)℃热水处理40min,培养30 d后,切取0.8~1.0 mm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脱毒率达100%。

采用试管芽(37±1)℃热水处理30 d+ 0.2~0.3 mm微茎尖培养处理方法,可以有效脱除水仙病毒。

2.3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通过植物器官或组织的培养来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从愈伤组织再分化出芽长成植株而获得无毒苗的方法。

许宏冠、舒秀珍等以感染单一病毒(TA V)的菊花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经愈伤组织分化而得到脱除TA V 病毒的植株。

利用这种方法先后在马铃薯、天竺葵、大蒜、草莓等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

2.4 原生质体培养脱毒Shepard(1975)报道,从感染PVX的烟草叶片的原生质体中可获得无毒苗,他所得到4l4O棵再生植株中有7.5 为无毒苗。

病毒丧失的原因可能与愈伤组织培养的情况相同,是由于病毒不能有均等的机会侵染每一个细胞,因此从病叶或茎的健全部分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再由原生质体作为原始材料可获得无病毒的植株。

Shepard的研究还发现,被PVX与PVY双重侵染的植物叶片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培育出的植株,有95% 是无毒的,但对这种现象未能做出解释。

2.5 繁殖组织培养脱毒目前已有人通过培养花的组织成功地获得了无毒的植株。

这一培养方法对柑桔品种尤为有效,因为侵染柑桔的大多数病毒均不能种传。

将柑桔类的珠心组织分化成不定胚,最初获得成功的是Rangan等(1958)。

1969年Rangan等对单胚性柑桔类进行了研究,并由珠心经培养获得了胚分化的成功,其成功率是所用珠心的l0~20,每一个珠心分化了15~2O个胚。

Bitter等(1972)以及Navarro等(1977)正是利用柑桔病毒不能进入珠心和胚珠组织这一特性,从单胚性柑桔类的无病毒化为目标,成功地培育出了健康无毒的柑桔。

1974年日本大泽胜次等,首先发现草莓花药培养出的植株可以脱除病毒,并得到了植物病理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的证实。

此外,还有采用花药培养(NiirT1i一2001)、花芽组培(zh01a一1992)获得无毒百合植株的报道。

大丽花花培方法可以使脱毒苗的成功率提高20倍左右,茎尖脱毒只有3~5%。

2.6 茎尖微体嫁接脱毒在茎尖培养的基础上,Murashige等提出了微体嫁接技术,即将茎尖分生组织嫁接在试管中经脱毒培养的砧木上而得到完整植株n 。

微体嫁接解决了某些木本植物利用茎尖培养发根困难、生长缓慢的问题,并可使复合侵染的病毒分离。

1983年Navarro等在试管培养l0~14 d的梨新梢上,利用长为0.5~1.0 mm带3~4个叶原基的茎尖进行试管微体嫁接,最后获得无毒苗。

利用这种方法以后相继在桃、柑桔、苹果等上也获得了无毒苗。

此外培养大丽花茎尖培养出来的新茎不生根,把脱毒的茎嫁接到健康的砧木上能得到完整的无毒植株(Morel和Martin(1952))。

3 病毒检测通过上述脱毒方法获得的组培苗,还不能肯定是否完全脱除了病原物,必须经过检测证明是脱除了这类病原物的无毒苗,才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比较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以满足科研、教案和生产的实际需要。

最初人们是通过症状表现来判断的,以后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荧光染色技术、免疫学技术即免疫荧光、免疫电镜、ELISAl_5 及PCR 方法。

这些技术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有效检测作用。

利用文心兰的茎尖生长锥诱导出原球茎后,通过症状观察、生物接种、电镜观察和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了CMV、TMV、CYMV、ORSV 等4种常见兰花病毒病的检测,成功地建立了3个品种的文心兰脱病毒无性系。

4 前景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已得到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步走向工厂化和商品化。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植物病毒的防治仍应以培育无毒苗木、原种为主,而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已势在必行.对抗病毒物质研究的逐步深入,会大大增加组培脱毒技术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对培养基和实验用具的进一步简化,可降低组织脱毒苗的生产成本,有助于大面积推广。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的推广和利用,目前迫切需要与相应的全国性管理体系进行配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