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合集下载

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划分

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划分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

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优先发展东部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 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 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重大举措。”
西部部经济地带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大部地势低平, 利于开发
地形崎岖或海拔 较高,不利开发
距海较远,不利开放,距海远,较封闭, 区位较差 区位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思想保守,竞争意识不强 第一产业比重大 改革开放晚 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便
产业结构较合理 改革开放早
其他 文化教育水平高,交 通便利
经济优势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经济地带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地带 东部 地带 中部 地带 西部 地带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机构数(个) 2364 1936 1122
高等学校 数(所) 350 266 165
科学家工程师 人数(人) 907437 378919 258654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 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三个地 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沿海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

面积占全国13.6%,人口占全国42%。

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辽宁中南部、京津唐、沪宁杭地区都集中于此,重要的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分布在这一带。

从全国看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设施的基础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与海外有传统的经济联系,信息灵通,对外交通便利。

对外开放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广西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开放区都在这一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外引内联和对外、对内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使这一地带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基地,海洋开发的基地,培养向全国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国传送新技术、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若干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容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这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横向联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商品性、创汇型的农业生产,把长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为环太平洋带上的重要经济地域。

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9个省区,面积占全国29%,人口占全国35.6%。

这一地带能源、各种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

东北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内蒙古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大部分省的农业比较发达,是中国粮、油、棉、糖的重要产区。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三大经济区

三大经济区

27.6
27.4
-3.8
西部
16.5
16.0
16.4
14.1
13.8
-2.7
(结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论 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1、为什么我国会出现较明显的东、中、西三个 地带性差异?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 2、试说明自然因素对三个经济地带的影响。
史实:东部—海上丝绸之路及与日本、朝鲜等的交往 中西部—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交往
差异:海运—运量大、运费低,可到达世界各地 陆运—运量小、运费高,受路线限制性强
3、试分析历史上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分布特征。
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东南沿海;20世纪 30年代一度西移(抗日);1949年——东部沿海等地。
自然条件:东部—气候适宜,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 中西部—多干旱或高寒,地形多高原山地, 自然条件恶劣,开发利用难度大
地理区位: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 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优越的条件
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状态
—历史上东部和西部地区对外交往的史实有哪
些?比较海上运输和陆上运输的差异。
异很大,因此各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也出现差很 大异。为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根据自然资 源的分布,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把我国划分为 三大经济地带。
请阅读下列图表,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差别有哪些?
(1)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1999年)
地带
国内生产总 人口总量
值(%)
(%)
人均 GDP 人口自然增 每万人高校 (元) 长率(%) 在校生(人)
读图,思考:
1、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各自包括哪些省区?面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能力迁移: 案例研究:
四川盆地
比 较 都江堰
吐鲁番的葡萄
吐鲁番盆地
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 产业比重最小
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 比重越大
巩固练习
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___A
A、北京、上海、南宁 B、重庆、武汉、南京 C、天津、大连、合肥 D、沈阳、长春、哈尔滨
巩固练习
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__D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探讨: 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影响因素 自 地形 然 因 素 气候
自然资源
社 城市化水 会平 因 科技、教 素 育和文化
对外开放 程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丘陵、平原为主,地势 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海拔较
低平,便于开发利用
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 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 ②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 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发展的差异
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最高、西最低,差距还在扩大 ②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东部快、中西部相对缓慢
与区域的位置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气候、地貌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自然 环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 主要依据。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又存在差异,而三 个经济地带也有不同的特征、差异,应该因地制 宜发挥各自优势,安排各自开发整治的重点,加 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 展。
10. 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A )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长白山—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8. “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 (B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
9. 目前进入西藏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下列四条进藏公路中,海拔 最高的是 ( D ) A.青藏公路 C.滇藏公路 B.川藏公路 D.新藏公路
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3.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能 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的有( AC ) A.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 B.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多 C.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沈阳
鞍山 本溪
辽中南
京津唐 北京 天津 唐山
辽阳 大连
沪宁杭
上海 南京 杭州 珠江三角洲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 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 ,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 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 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 •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1、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 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 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 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 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 2、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 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 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 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 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 • 3、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 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 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 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2
2014-12-16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即省(自治区、 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
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就是在省、县之间增加一级政 区,实行四级制(这是近几年的新发展,82年宪法 上尚未认可)。另外,在有些自治区,下辖自治州, 州以下有县,也是四级制。 这就使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建制层次形成 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
3


2014-12-16
2.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系


23个省 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
2014-12-16
4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

【华北】5: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3: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2014-12-16
5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
1
2014-12-16
1.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 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 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第一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出现于什么时代?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三级行政区划制度? “省”作为我国的一级行政区划,是从什么时 候开始的? 清代的行政区划格局是怎样的? 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 三级制和四级制的行政区划体系 全国共34个行政区划单位

【华东】7: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 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

【中南】6: 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 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2014-12-16
6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

【西南】5: 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 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5: 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 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三、西部大开发

1999年,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出台。 西部大开发的 范围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 、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区市。整个西部 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1%,1999年末人口约占全 国的2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75%左右。据发展改 革委统计,2000年到2008年,国家已安排西部大开发新开工 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00多亿元。水利部统计, 2000年至2009年9月底,国家累计安排西部地区中央水利投 资1270亿元。2009年,国家计划西部大开发新开工18项重点 工程,投资总规模为4689亿元。至2009年,通过国家支持、 自身努力和开展对外合作,西部地区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正 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近代工业起步早 改革开放起步早
工业基础薄弱 开放程度,外资、 技术引进少
三、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
地 地 带 位 优势 主要问题 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 最好,城 东 市化水平 部 和科技水 平最高 A、主要的农业基地 A、能源原材料不足 A、发挥沿海优势建设外 B、工业发达 C、 B、北方淡水资源短 贸、国际金融、海洋开发 交通便利 缺 C、城镇密集区 基地B、技术创新,开拓 D、经济国际化程度 有环境污染 高新技术产业C、发展第 高 E、 D、大江大河下游涝 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科技文化水平高 F、城市分布最密集 年汛期防洪问题突出 A、能源、矿产丰富 A、铁路运输力不 A、发挥资源优势,建成 B、林牧业发达,粮 足B、生态问题突 能源和原材料基地,B、 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大力发展农业C、加强东 出 C、有色金属、重工 西向运输通道建设,扩大 业发达 C、黄河长江洪涝 对外贸易D搞好大江大河 D、交通以铁路、河 问题 大湖治理 运为主,有边境优势 A、稳定农业播种面积, A 、工农业基础较薄 A、沿边经济有较 提高单产,改善生态环境 弱,教育、交通落 大优势 后B、西北地区土地 B、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B、资源丰富,尤 其是能源、矿产、 荒漠化严重,西南 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地形崎岖,交通不 C、开发能源,建设动力 基地 便
中 部
承东 启西
西 部
发展
落后
总结:每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重点都不一样,为了实现 三大经济地带共同发展,应采取“协调发展”的 战略。一是地区间的协调:即各地区的经济发 展差距逐渐减少;二是产业间的协调:各地区 产业的发展应该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逐步形 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东部加快 产业结构升级,中部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 设,西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国家急需资 源)

1954年撤销
10
2014-12-16
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带
10
9
12
一、主干知识
划分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三大经 经济差异 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济地带
自然因素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表1:地带性经济差异形成原因
气候 自然 地貌 因素 地理 区位 产业 结构 社会 民族 经济 心理 因素 历史 基础 开放 政策 东 部 中西部 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 干旱区或高寒区,海拔较 势低平,利于开发 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面向大海,有开放性和便 距海远,长期封闭,不利 利的海运,利于发展开放 于发展 型经济 产业结构较优,二、三产 一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 业远大于一产业,生产力 水平较低 水平较高 思想观念开放,竟争意识 思想观念保守 强

2014-12-16
7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


【港澳台】3: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2014-12-16
8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区划
一、经济协作区 二、三个经济地带 三、七大经济区划


2014-12-16
9
一、经济协作区

解放初期,在省之上曾一度设置六大行政区: 1. 东北行政区 2. 华北行政区 3. 西北行政区 4. 华东行政区 5. 中南行政区 6. 西南行政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