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中国城市化差异

中部地带城市化
• 中部———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完善城市 结构体系。 • 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正处于高速发展 阶段中期,部分省份大、中城市相当密集,已初步形 成城镇体系的框架 • 但部分省份城镇体系不完整,缺乏经济中心城市或 者承上启下的经济次中心城市,且城市空 间分布 过于分散。
The end,thank you!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经 发展 济 基础 因 素 产业 结构
发展基础薄弱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 较大,乡镇企业不 发达,生产力水平 较低,经济发展相 对迟缓 交通线路较少, 运输条件较差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 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 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 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西部地带城市化
• 西部———以发展大城市为核心,推进西部大开 发。 • 从总体上来说,西部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处于高速发 展阶段的初期,城镇体系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 人口素质不高,部分省区自然条件严峻,生态脆弱。 • 很多城市为资源开发性城市,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 施建设缓慢。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
• 中部——应以国际国内城市职能分工为视角,加快 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整合,从大区域角度构筑以中 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城市结构体系。要进一步发 挥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武汉、长沙、合肥等作为 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其产业结 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全球及中部 经济圈的视角,对其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 定位,积极承担区域性国际城市职能。在积极发展 大城市的同时,中部地区还应把小城镇纳入城市群 的整体发展中,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西部——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大、中城市。集中开发、集 中投资,依托中心城市,选择若干基础好的中等城市,重点对 其进行建设,增加其辐射力。目前,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前景 的城市群就是以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 区和以陇海线上的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这两个地区城 市 群均位于与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上,并已具备相当 的经济基础。加快以它们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在西部 大开发中必然可起主导和先导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内陆 边境口岸,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城市建设。西部省区应更加 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投资比例,吸引东部传 统产业向西部转移,为此,国家也应加大对西部城市化发展 的扶植力度,进一步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三大经济带

同 影
响
因 素
社会和经济原因: 社会经济基础存在
着地域差异,心理
特征不同,东部地
区的产业结构相对
较优;东部改革开
放起步早
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1、大力发展农
林牧和交通;
2、有步骤、有
重点开发能源、
矿产,因地制
宜发展加工工
业;
3、
改善生态环境;
4、大力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
C、有色金属、重工 B、生态问题突出
业发达
C、黄河断流、长江洪
D、交通以铁路、河 涝问题
运为主,有边境优势
A、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 源和原材料基地;B、大力 发展农业; C、加强东西向 运输通道建设,扩大对外贸 易; D、搞好大江大河大 湖治理
发展
A、沿边经济有较大 A、工农业基础较薄 A、稳定农业播种面积,提高
GDP(1999)
最多 (59%)
较多 (27%)
较少(13%)
经济发展 速度
人均GDP
发展速度
GDP增长 GDP所占比重
的变化
最多 最快 最快
逐年增加
较多 较快 较快
减少
较少 较慢 较慢
减少
(1)东部 西部
(2)变大 原因分析:①改革开放政策:东部地区近代工 业发展最早,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晚;②在历史时期形成的 民族心理特征不同,东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有 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较落 后;③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远大于 第一产业,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相对较大,生 产力水平较低。
D.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是全方位的,总体而言东部地带经 济、科技发达,而中西部相对落后贫穷
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

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安徽桐城余双红1、沿海内陆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2、三线建设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从战略需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的不同,将我国各地区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
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其中三线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为支援前线的战略基地,所以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3、20世纪80年代多样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
最常见的有:(1)三大地带。
“七五”计划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
随着西部大开发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中国东部沿海14个省市去掉港澳台,加上北京);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
(2)七大经济区。
1、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上海)六省一市;2、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两省一区;3、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三省;4、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两省两市一区;5、西北地区(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三省两区;6、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三省一区一市;7、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中国共有34个省、市、区,这里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台湾、香港、澳门)。
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优先发展东部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 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 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重大举措。”
西部部经济地带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大部地势低平, 利于开发
地形崎岖或海拔 较高,不利开发
距海较远,不利开放,距海远,较封闭, 区位较差 区位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思想保守,竞争意识不强 第一产业比重大 改革开放晚 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便
产业结构较合理 改革开放早
其他 文化教育水平高,交 通便利
经济优势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经济地带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地带 东部 地带 中部 地带 西部 地带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机构数(个) 2364 1936 1122
高等学校 数(所) 350 266 165
科学家工程师 人数(人) 907437 378919 258654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 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三个地 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1-3-1东、中、西差异

济发展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地区优 势, 发展第三产业 和集约农业, 发挥
主要农业基地、 能源 、 原材 东部 工业区,交通尤
料 不足,环
经济 其是 海运 便利, 境污染严重,
技术创新优 地带 城市化、科技化、 江河下游多 势,产品向 高、 国际化水平高 洪涝灾害 精、尖 方向发展
自主·学习区
第1课时
经济地带 范围(包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川(蜀)、 渝 、 ⑩
辽、 冀、 京、 津 、 黑、吉、 ③
括的省级 行政单 位)
鲁、 苏、 沪、 浙 、⑦ 内蒙古 、 贵(黔)、 ④ 云(滇)、 闽、粤、⑤ 桂 、 晋、豫、鄂、 藏、 陕 (秦)、 ⑪ ⑥ 琼 (暂未包括台、⑧ 湘 、 皖 、甘(陇)、 宁 、 ⑨ ⑫ 港、澳) 赣 青、新
(1)三大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 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部最发达,________部次 之,________部较落后。
互动·探究区
第1课时
(3) 从 图 中 可 看 出 , 经 济 发 展 速 度 最 快 的 是 ________ 部 , ________部次之,________部较慢。 (4)根据材料结合区域产业结构有关理论分析, 哪个地区农业经
渝 10 个
互动·探究区
第1课时
划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优越 雄厚 较高 高
较优越 较薄弱 较低 较低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能力迁移: 案例研究:
四川盆地
比 较 都江堰
吐鲁番的葡萄
吐鲁番盆地
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 产业比重最小
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 比重越大
巩固练习
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___A
A、北京、上海、南宁 B、重庆、武汉、南京 C、天津、大连、合肥 D、沈阳、长春、哈尔滨
巩固练习
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__D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探讨: 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影响因素 自 地形 然 因 素 气候
自然资源
社 城市化水 会平 因 科技、教 素 育和文化
对外开放 程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丘陵、平原为主,地势 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海拔较
低平,便于开发利用
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 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 ②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 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发展的差异
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最高、西最低,差距还在扩大 ②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东部快、中西部相对缓慢
与区域的位置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气候、地貌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自然 环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 主要依据。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又存在差异,而三 个经济地带也有不同的特征、差异,应该因地制 宜发挥各自优势,安排各自开发整治的重点,加 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 展。
10. 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A )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长白山—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8. “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 (B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
9. 目前进入西藏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下列四条进藏公路中,海拔 最高的是 ( D ) A.青藏公路 C.滇藏公路 B.川藏公路 D.新藏公路
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3.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能 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的有( AC ) A.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 B.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多 C.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沈阳
鞍山 本溪
辽中南
京津唐 北京 天津 唐山
辽阳 大连
沪宁杭
上海 南京 杭州 珠江三角洲
高中地理-1.1.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北方
优势:森林、煤、石油、铁
资源丰富
发展重工业
限制:水资源不足, 能源工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改革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南方
优势:热量、水分充足 有色金属、生物、 水力资源丰富 发展冶金工 业和轻工业
限制:洪涝灾害、环境污染、 山地丘陵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注重生态保护
人均GDP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特征:东部最高, 中部次之,西部最 低。呈东、中、西 梯度排列方式,且 发展水平的差距还 在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5年): 东部最快,中部、西部较慢。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西部 57%
10个
人口 43.1% 34.4% 22.5%
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
12个+3 9个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12个
范围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 粤桂琼(不含台港澳)
自然条件
优越
划 经济基础 分 依 发展水平 据 对外开放
程度
雄厚 较高 较高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
二、自然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以东部季风区为例
三大经济区 三、经济区域差异
三大经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 省级行政区有哪些?划 分依据是什么?
2005 东部 中部 面积 16% 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基础知识回顾
三、西部大开发 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 1.目的: 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 2.范围:包括西部地带的1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 内蒙 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 广西壮族自治 区,共12个省级行政单位。
基础知识回顾
3.西部地区优势及不足 (1)优势: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 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油气、 水能、土地 资源。 人才、 (2)不足:基础设施 落后, 技术、资金 匮乏。
高频考点讲练
触类旁通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2008年高考广东卷)20世纪80 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 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 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1:见图1。
较高 发达
较低 欠发达
高 发展早, 发展基础 基础好 产业结构 较合理 交通便 交通运输状况 捷、海陆 联运方便
低 发展较晚,基础 较差 不合理
交通通达度差、 交通不便
高频考点讲练
例1 (2010年山东淄博模拟)读下表,完成 (1)~(3)题。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
东部 200 1991 0 种植业(%) 59.73 51.9 林业(%) 4.2 3.5 牧业(%) 26.28 27.0 渔业(%) 9.79 17.6 中部 200 1991 0 66.4 57.5 4.89 3.9 25.52 32.7 3.2 5.9 西部 全国
基础知识回顾
4.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 资源优势转变为 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 势。 (2)缩小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 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 现共同富裕。 (3)加强民族团结 ,保持 社会稳定 与边疆安全 。 (4)扩大国内市场 需求,实施 可持 续发展 战略。
基础知识回顾
1991 2000 1991 2000
65.96 4.64 28.34 1.05 62.9 4.1 31.2 1.8 63.13 4.51 26.43 5.93 55.6 3.8 29.7 10.9
高频考点讲练
(1)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 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 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 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 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
温馨点拨 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我 国已先后开始实施了五大标志性工 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 送、青藏铁路和退耕还林(还草), 实现了东、西部地区的“双赢”。
高频考点讲练
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 带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 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高频考点讲练
基础知识回顾
进程快 ,工业产值比 重高, 外资企业 、中 进程相对滞后 ,工业 民营企 外合资企业、 产值比 低 ,以 传统 工业化 业 已占到相当大的比 型 工业为主体 重,高新技术 产业蓬 勃发展 水平高 、城市分布 密 水平低、城市分布密 城市化 度大 度小
对外开 放程度
高
低
基础知识回顾
温馨点拨 (1)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经济 地带包括除港、澳、台外的所有临 海的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市;中部9 省呈“T”型分布。 (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的发展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 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基础知识回顾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 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
主要方面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加工制造业 和第三产 业 相对发达,工业以 产业结构 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 业 为主
农业 经济比重大,西 部工业以 重型产业 为 主,中部具有一定 过 渡性 特征
基础知识回顾
二、南方与北方 1.界线: 秦岭—淮河 一线。 2.北方地区 暖温带、中温带 (1)所跨温度带: 及寒温带。 (2)有利资源条件:森林 、煤炭、 石油、铁矿等丰富。
基础知识回顾
(3)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 、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4)经济(工业):我国主要的重工 业地区和能源基地 。 (5)当前任务:调整 产业结构 、扩 大对外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