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骆驼祥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名著赏析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名著赏析:《骆驼祥子》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骆驼祥子》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难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历程。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或大学本科中文专业的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 熟悉小说的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思想主张;- 掌握本书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10分钟):- 通过介绍鲁迅以及《骆驼祥子》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主要内容(40分钟):- 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荣贵、西门吹雪等,并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所代表的社会角色;- 引导学生剖析小说的题材和情节,理解作品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如封建家庭、社会阶级、性别歧视等;- 解读作品的核心主题和思想,如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奴隶道德的束缚、个体的人生意义等;- 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如鲁迅独特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和对白的运用。
3. 课堂讨论与互动(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如人性的善恶、个体的道德选择等;- 鼓励学生就小说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发表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人生智慧,拓宽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综合分析学生的讨论和观点,总结《骆驼祥子》的主题和意义;-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进行反思,促使他们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思考。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说的内容;演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音频片段,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小说的氛围。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3、语言艺术: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也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许杰:《论<骆驼祥子>》,1948年10月《文艺新辑》第1辑
3、对于人性与命运的深刻体察
祥子骆驼一般的顽强生命,仅仅表现在肉体的吃苦上,表现在正面的人生努力上,而不表现在对灾难的承受力和反抗力上。憨厚沉默的祥子实际上也生着一颗善感脆弱的心。他显然不是挣扎到完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放弃人生追求的,而是从生活经验中预计到未来也是黑暗就停止奋斗的。当外在的力量压迫生命的时候,祥子总是既没有去分析压迫的根源,引出抗争的愿望;也没有去内省自己的个性,增强反抗的力量。每一次的打击,都只是更深地引起祥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他总是自问:要强又怎么样呢,烟、酒、色都对他更增添一份诱惑力。在虎妞和夏太太的伤害中,固然是她们设好圈套让祥子钻,但同时也是由于祥子缺少足够的意志力战胜自己的本能冲动。祥子自己对此没有进行丝毫反省,而只是简单地认为“说真的,自己并没有什么过错。一切都是她布置好的,单等他来上套儿。毛病似乎是他太老实,老实就必定吃亏,没有情理可讲!”在与车夫们的关系上,祥子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但一旦自己受到挫折,却容易暗中琢磨,按自己的思路从别人的生活中引起奋斗没有价值的悲思。小马儿祖父说“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这里包含着对过往悲惨生活的沉痛诉说,也包含着对群体共同抗争的深切呼唤。但祥子显然忽略了后面一层意思,只是再一次自问“要强有什么用呢?……何不得乐且乐呢?”祥子这一生命意志方面的缺陷,使得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在客观上已经超越了城市贫民、下层劳动者的范围,而指向对普遍人性的思考。
《骆驼祥子》是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其成功首先在于,作品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
高中语文《骆驼祥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2、研讨高妈和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3让学生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教学重难点1、研讨高妈和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2、讨论祥子的悲剧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优秀代表作,它标志著老舍小说的成熟,也是老舍小说的最顶峰,是五四以来小说中颇受读者喜爱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长篇之—。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1.老舍〔1898—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主要作品有小说?二马?、?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话剧?茶馆?等。
2.?骆驼祥子?的背景及人物形象作品描写的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它通过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
小说的主人翁——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了产的青年农民,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
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
祥子——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形象。
三、回忆指导要求1、回忆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2、阅读小说应注意的几点:〔1〕掌握情节,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揭示社会意义;〔2〕学习、品味语言,揣摩写法;〔3〕阅读过程和方法的总结:读作品,作笔记〔摘抄、批注、后记、摘要、心得体会……〕,提问题,再读作品,查资料,得观点,出成果〔指写成小论文〕。
四、问题研讨1、作者描绘高妈这一艺术形象,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八单元第16课《骆驼祥子》——高妈

第16课?骆驼祥子?——高妈老舍,中国宏大的作家、剧作家,呕心沥血写下?骆驼祥子?。
又有谁能够知道,在那个不堪受辱的年月,悄悄地投入太平湖,是走向太平,还是走向不归路?这是历史的悲剧,还是人生的悲剧?骆驼祥子?作为一部揭示城市底层劳动者凄惨命运的现实主义巨著,不仅代表着老舍创作水平的顶峰,还代表着我国30年月文学的水平与成就。
它展现出一幅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亮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老舍笔下塑造了祥子这样的主要人物,也塑造了一些鲜活的小人物形象。
高妈就是其中之一。
聚焦于一件事,是态度,也是才智——纽约:“一次只效劳一位旅客〞世界上,最紧锣密鼓的地方可能要数只有10平方米的纽约中心车站问询处。
每一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匆忙的旅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盼望能够马上得到答案。
对于问询处的效劳人员来说,工作的紧急与压力可想而知。
可柜台后面的那位效劳人员看起来一点也不紧急。
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静自假设。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湿透,布满了焦虑与担心。
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
“是的,你要问什么?〞他把头抬高,集中精神,透过他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
但是,这位效劳人员却旁假设无人,只是连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10分钟之内,在第15号月台出车。
你不用跑,时间还多得很。
〞“你是说15号月台吗?〞“是的,太太。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马上将留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帽子的那位身上。
但是,没多久,那位太太又回头来问一次月台号码。
“你刚刚说是15号月台?〞这一次,这位效劳人员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太太了。
高二选修《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骆驼祥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分鉴赏人物形象;2、培养初步的作品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研讨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2、讨论祥子的悲剧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黄包车的幻灯片)看到黄包车,我一下子想到的是的《》,黄包车是那个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老百姓都叫它洋车,祥子为了有一辆自己的洋车,没命的拉车,攒钱,可他偏偏命苦,攒到最后也没能买上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旧中国的北京城,从西直门乘上祥子的黄包车,一路来体味人力车夫祥子挣钱的辛苦和坎坷的人生历程。
本学期同学们已经阅读过《骆驼祥子》这部精彩的作品,并且也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
因此,对这部作品大家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急于拿出来和全班同学分享,现在我们就“‘名著’共欣赏,疑义相与”。
二、回顾阅读课指导要求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㈡阅读小说应注意的几点:⒈掌握情节,结合环境,分人物,揭示社会意义;⒉学习、品味语言,揣写法;⒊阅读过程和方法的总结:读作品,作笔记(摘抄、批注、后记、摘要、心得体会……),提问题,再读作品,查资料,得观点,出成果(指写成小论文)。
三、时代背景《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
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
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
作者选择了祥子原来具有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说明了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
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
第14课 骆驼祥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

作品导读 《骆驼祥子》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它通过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
小说的主人公——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了产的青年农民。
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
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
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 合了辙.(zhé) 嘟囔.(nan ɡ) 瑞蚨.祥(fú) 茔.葬(yínɡ) 放饷.(xiǎnɡ) 俏.皮(qiào ) 2.多音字仆⎩⎪⎨⎪⎧ 前仆.后继pū仆.人pú 挨⎩⎪⎨⎪⎧ 挨.边āi 挨.批ái 号⎩⎪⎨⎪⎧ 分号.hào 号.叫h áo 当⎩⎪⎨⎪⎧ 相当.dānɡ当.铺dànɡ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转zhànɡ账帷zhànɡ帐惆chànɡ怅⎩⎪⎨⎪⎧ 周yú瑜揶yú揄训yù谕 ⎩⎪⎨⎪⎧ 酒zuì醉憔cuì悴精cuì粹 ⎩⎪⎨⎪⎧ qiào 俏皮讥qiào 诮陡qiào 峭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在2015年5月31日结束的香格里拉对话中,国防部发言人就中国礁岛问题进行了重申,可谓喋喋不休....。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注重国际合作,不能‘自拉自唱....’。
”李克强总理说。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2、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研讨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2、讨论祥子的悲剧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黄包车的幻灯片)看到黄包车,我一下子想到的是老舍的《骆驼祥子》,黄包车是那个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老百姓都叫它洋车,祥子为了有一辆自己的洋车,没命的拉车,攒钱,可他偏偏命苦,攒到最后也没能买上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旧中国的北京城,从西直门乘上祥子的黄包车,一路来体味人力车夫祥子挣钱的辛苦和坎坷的人生历程。
本学期同学们已经阅读过《骆驼祥子》这部精彩的作品,并且也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
因此,对这部作品大家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急于拿出来和全班同学分享,现在我们就“‘名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回顾阅读课指导要求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㈡阅读小说应注意的几点:⒈掌握情节,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揭示社会意义;⒉学习、品味语言,揣摩写法;⒊阅读过程和方法的总结:读作品,作笔记(摘抄、批注、后记、摘要、心得体会……),提问题,再读作品,查资料,得观点,出成果(指写成小论文)。
三、时代背景《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
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
高中语文 现当代小说部分 高妈《骆驼祥子》节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2021年整理)

北京市高中语文现当代小说部分高妈《骆驼祥子》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京市高中语文现当代小说部分高妈《骆驼祥子》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京市高中语文现当代小说部分高妈《骆驼祥子》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的全部内容。
高妈-—《骆驼祥子》节选一、温故知新——欣赏高妈的出场同学们还记得《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吗?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这样的出场方式,我们在鲁迅小说《故乡》中也见过,你能想起是哪个人物吗?二、研读文本-—体会高妈的“厉害”1.课文研读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说高妈厉害,她自己也这么承认;她的厉害是由困苦中折磨中锻炼出来的。
”“厉害”一词在北京话里有丰富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厉害"这个词?你们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理解的依据吗?2。
根据课堂中老师所选片段,概括一下高妈的性格特点。
三、再读文本——由高妈看祥子高妈与祥子的对话,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高妈的“独白”.因为在高妈长篇大论的谈话中,几乎听不到祥子的一句插话.因此,同学们从本文得出的对祥子的印象符合人物在整部小说中的特点—-沉默寡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2、研讨高妈和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3让学生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教学重难点1、研讨高妈和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2、讨论祥子的悲剧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优秀代表作,它标志著老舍小说的成熟,也是老舍小说的最高峰,是五四以来小说中颇受读者喜爱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长篇之—。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1.老舍(1898—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主要作品有小说《二马》、《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话剧《茶馆》等。
2.《骆驼祥子》的背景及人物形象作品描写的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它通过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
小说的主人翁——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了产的青年农民,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
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
祥子——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形象。
三、回顾指导要求1、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2、阅读小说应注意的几点:(1)掌握情节,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揭示社会意义;(2)学习、品味语言,揣摩写法;(3)阅读过程和方法的总结:读作品,作笔记(摘抄、批注、后记、摘要、心得体会……),提问题,再读作品,查资料,得观点,出成果(指写成小论文)。
四、问题研讨1、作者描绘高妈这一艺术形象,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2、作者塑造了一个不善言谈的祥子的形象,用了什么方法?结合课文谈谈理解。
3、本文在叙述高妈和祥子的对话中,我们看出,几乎是高妈一个人在喋喋不休,祥子似乎是在陪衬,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析。
4、关于祥子悲剧的原因有这样一些观点:其一、祥子个人的性格造成了祥子的悲剧;其二、万恶的社会把祥子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你对这些观点有何意见?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5、有人认为祥子最后的欺骗他人、逛妓院等等恶劣行为是自甘堕落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祥子对这个社会的消极反抗,你赞同或是否定这些看法吗?请说说理由。
五、拓展延伸虽然旧中国的北平与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就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求生存发展这一问题上,还是有很多共性的。
假设在今天,有像祥子一样的人物,从农村来到城市,梦想着靠自己个人的努力寻求安稳的生活——1、我们会怎样对待他的奋斗?2、应当如何引导他们对社会生活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3、对于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我们能从《骆驼祥子》中得到什么启示?六、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写小论文明代于谦在其《观书》中这样写道:“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好了,我们刚才通过分析高妈和祥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及其关于祥子命运悲剧的探讨,我想大家对这些问题一定有自己新的看法和见解。
下面就请大家选取一个角度来对《骆驼祥子》这部小说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写成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第七单元《小二黑结婚》教案一、教学目的及要求赵树理的章回小说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1、人物形象分析2、思想意蕴三、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化、大众化特色难点:思想意蕴四、教学过程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分析二诸葛、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两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对儿女自由恋爱,想以家长身份主宰儿女婚姻;两人都封建迷信,阴阳八卦、黄道黑道,规矩颇多。
但两人也有不同。
二诸葛是虔诚的迷信,迷信成了他认识生活、对待生活的唯一标尺;三仙姑是虚假的迷信,迷信成了她欺骗别人、害人利己的法术。
二诸葛既是一个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厚道的父亲;三仙姑则是一个无情的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牺牲女儿的前程。
思想意蕴赵树理曾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
\'《小二黑结婚》便是作者在太行山区工作时,面对现实困惑而作的艺术思考。
小说描写的是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小说抨击了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尚。
作品完满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
它表明,在解放区,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变革。
而且在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成为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充满自信,敢于斗争的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并且正在深入发展。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主题和题材:赵树理小说总是选取那些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主题,但在选材上却并不追求轰轰烈烈,而是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以小见大。
如《小二黑结婚》以解放区仍然存在包办婚姻的行为做突破口,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揭示出反封建思想斗争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物形象塑造:赵树理小说的突出贡献就是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
他一面热情讴歌了二黑和小芹这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像二诸葛、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
深入挖掘农民内在的美好品德是赵树理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于是往往寓批评于诙谐幽默之中,善意的讽刺与热情的歌颂结合在一起。
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结构上,他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注重故事的连贯与完整,故事性强,适应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
在三组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手法和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并常给人物起绰号来加强其性格的鲜明性,如二诸葛、三仙姑等。
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大量使用经过提炼加工的地方农民的方言口语,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
五、作业第九单元《红旗谱》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作者及《红旗谱》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4、体会老一代农民对封建剥削压迫的觉醒和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4预习提示: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掌握故事梗概。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诚然,承燕赵大地灵气的滋养与培育,这里,有胡服骑射、敢为天下先的英明国君赵武灵王;有英勇大义、智慧宏达的蔺相如等贤臣名相;有廉颇、乐毅等慷慨重义、勇气过人的猛将;有荆轲、高渐离等不畏强暴、挺身抗命豪杰侠士。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这里又产生了许多撼人心魄的故事,从万古流芳的狼牙山五壮士、敌后武工队到惊心动魄的地道战、地雷战、雁翎队……河北大地上上演的这一幕幕英雄传奇,在作家们的心中映下浓浓的投影,于是一部部讴歌英雄业绩,描绘英雄壮举的鸿篇巨制带着炫目的光彩,向我们走来,那一位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也一一走进了我们心里,令我们热血奔涌,豪气干云。
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英勇护钟却壮志未酬的英雄-----朱老巩。
二:教师简介作者及《红旗谱》的内容及主题梁斌,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当代作家。
《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反映了他们由单枪匹马的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斗争的过程。
课文《护钟》节选的便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活动:小组讨论,理清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朱老巩、严老祥、虎子、冯兰池、严老尚等。
环境: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故事情节:1段:序幕2~27段:开端28~78段:发展、高潮79~80段:结局81~86段:尾声四:质疑研讨方法:分小组研讨,最后老师总结答案。
(一)再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时代背景如何?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文句吗?讨论后总结如下:1、通过人物的装扮描写,交代社会背景(冯兰池……他穿着蓝布长袍,青缎坎肩……,他把辫子盘在帽盔上……)2、通过人物语言描写,交代社会背景(朱老巩说:锁井镇上,大半个村子的土地都是你冯家的……,土豪霸道们靠着银钱,土地,挖苦咱庄稼人……)3、护钟斗争后的环境描写,暗示古钟被砸,宛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心灵渐渐苏醒。
作者通过上述描写,交代了小说的典型环境: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冀中平原,一方面反映了土豪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凶恶、剥削的本性和老一代农民的觉醒与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理清情节,感受朱老巩的英雄壮举方法:让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一位同学来复述故事梗概,其他同学做补充,抓住文章脉络(可在课前布置预习)第一部分(1)冯兰池要砸古钟。
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地点。
第二部分(2~80)朱老巩护钟。
其中包括:准备护钟、舍命护钟、护钟失败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81~86)朱老巩含恨去世。
(三)根据故事情节讨论:1、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来护钟,锁井镇的父老乡亲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找出反映他人反应的语段,指明朗读。
[讨论后明确]:朱老巩准备护钟的决定一出,首先遇到的是老祥嫂和朱全富的劝阻,在朱老巩与冯兰池进行殊死搏斗时,锁井镇的父老乡亲除了严老祥站出来相助外,其他人却置身事外,眼睁睁看着,除了偷偷落泪外,没有人施以援手。
2、锁井镇的古老乡亲的这种表现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讨论后总结]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土豪地主的嚣张气焰只会畏缩、胆怯、甚至已经麻木于地主的剥削,这就使冯兰池这样的地主阶级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也正是他们的袖手旁观,给朱老巩与冯兰池的斗争涂上了失败的灰色。
3、朱老巩护钟失败的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讨论后总结]这样的结局告示人们,要获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个人奋斗式的斗争,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四)人物形象分析1、尽管朱老巩护钟失败,但这位“燕赵侠士”的形象却鲜明地铭刻于我们的印象之中,这要归功于小说成功的人物刻画手法,那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呢?给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学生讨论后明确]小说主要运用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主要刻画了朱老巩、严老祥、冯兰池、严老尚等人物。
2、分角色朗读朱老巩与严老祥对话、朱老巩与老祥大娘的对话、朱老巩与朱全富的对话、朱老巩与冯兰池斗争时的对话,小组讨论朱老巩是怎样一个人?教师抽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