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2 信息交流
武汉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考研重点笔记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第一章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信息科学基础:一、信息的基本概念(一)信息的定义R.V.L哈特莱(1928)“信息”是符号。
香农(1948)信息是通信的内容,是“用来消除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
维纳(1948)信息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钟义信信息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二)信息的特征普遍性,动态性,依附性,相对性,可传递性,共享性,可加工性(三)信息的分类按信息发生领域划分: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消息资料知识按主体的认识层次划分:(重点掌握)①语法信息。
②语义信息。
③语用信息。
二、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信息科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兴学科群体。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其中尤其是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信息论的发展三个发展阶段:狭义信息论阶段、一般信息论阶段、广义信息论阶段。
◆◆系统是自成体系的组织,是相同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由此形成的内在组织形式或内部秩序即为系统的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构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的外在活动形式或外部秩序,称为系统的功能。
◆◆要素、结构、系统、环境和功能构成系统的基本关系。
◆◆控制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作用,使其不致任意活动或越出预先(有意或无意)设置的范围。
控制三要素,即主体(施控者)、客体(受控者)和控制媒介(传递者)。
这三个要素组成一个整体,相对于某种环境而言,具有控制功能,这就是一个控制系统。
三、信息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信息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包括一个方法和两个准则。
一个方法是指信息方法;两个准则是指功能准则和整体准则。
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方法是核心,功能准则与整体准则是信息方法能够正确实施的保证。
(一)信息方法第一章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管理科学基础一、管理和管理科学(一)管理和管理科学的定义代表性的定义:●●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信息管理学基础05---信息交流

(3)针对性 交流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如果没有 交流的对象,将是不可想象。中国古代有句 话,“对牛弹琴”。因此,人在进行信息交 流时也会对交流的对象进行选择。
(4)及时性 及时是信息交流的催化剂。及时的反馈 有时会使交流不断深入。当交流的双方时 间拉得比较长时,交流有时会失去现实意 义。
(5)实义性 信息交流不单是信息载体的交流,更重 要的是信息内涵的交流。换句话说,信息 载体的交流是信息交流的外在躯壳,信息 内涵的交流才是其实质所在。
③ 信息的多向被动的传递
信息发送者根据广泛的接收者的要求, 向他们提供信息资料的传递。
多向被动的传递最主要的形式是借阅服务
例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书刊资料阅览 和借阅服务,网站信息服务等。 来到信息中心或图书馆的用户、点击网 站信息的用户是主动的,而信息传递本身是 被动的,故也称为无向被动传递。
网络信息服务实质上是网站通过对大量信息进 行选择、评价、整理之后存贮于相应的网站主页或 栏目中,给用户提供导航、搜索服务;阅览、借阅 同样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贮之 后,按照检索语言的要求,上架存放,或输入到计 算机信息系统中,供信息用户前来借阅和查寻。这
(2)对信息反馈的要求
③ 适度
信息反馈不足,应该反送到信息发送者的信息 没有反送回来,信息发送者难以作出满足信息接受 者需要的反应;信息反馈过度,不应反馈的或超出 信息发送者研究和工作范围的信息反送回来,既加 重了信息发送者的负担,又不能得出信息接受者满 意的结果。因此,既要防止反馈不足,又要防止反 馈过度,适度地进行信息反馈。
4.1.2 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定义2:
信息交流是社会活动中信息借助于某 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递通道而实现 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传输 和交换行为。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
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武汉大学出版社)考研复习笔记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笔记第1章 信息与信息管理1、信息的含义、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和性质★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而在通信领域,信息被看做有序程度(或组织程度)的度量和负熵,是用以不确定性的东西。
从本体论层次上来看,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方式。
即:“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从认识论层次上来看,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即: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在认识论层次上,没有主体就没有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认识论层次和本体论层次信息概念比较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同时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信息的特征和性质: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7.信息的不可变换型和不可组合性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2、社会信息化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① 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② 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③ 企业信息化阶段④ 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我国经济信息化:☆ 1993年底,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决策机构“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在北京正式成立,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担任主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交流过程的特点
信息交流过程,必须有一个信息传递者(Sender, 简称S),他是信息的初始来源,实际上是信息生产者; 一个信息接收者(Receiver,简称R),他实际上是信息 的最终利用者。
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当我们分析交流过 程时会发现,信息的流动永远是S流向R,是一种时间不 可逆过程。 信息交流还必须是交流双方的目的行为,即S与R均是 故意要传递与接收信息。若仅有一方故意,则不属于信 息交流行为。也就是说,R有信息需求,S有目的地提供。
互联网、传真、电话、电报、 刻制光盘、拷贝磁盘、录音、 广播、电视、邮政、身势、 录像、照相、绘画、文献、 旗语、钟、鼓、灯、烽火、 档案、古迹、文物、口语等 口语、实物等
共时信息交流与历时信息交流的关系
d
电 话 、 共时 信息交流 面谈 历时
互
联
信函
文献 档案记录文物
信息
交流
网
t
共时 与历时 的关系 交流 交流
(3)S—R直接交流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 既有共时交流,又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 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 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
(4)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
(5)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 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
2.3.2 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信息交流分为直接交流(零栈交流)与间接交流(栈交流), 直接交流是由S、R直接完成信息传递。而间接交流由于交 流者双方(S,R) 无法直接实现,信息交流需要在人与人之 间完成。
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或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 或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 (R或S),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 信息栈代理S或R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信 息栈被称为代理者(A),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
2.3.4 信息交流中的交换过程
信息交换过程是指信息自S流向R,而R则以相应行 为对S予以回报的过程。
(1)S—R式。信息直接从S流向R,S与R直接完成交流,这 种交流回报可以是经济式的,也可以是社会式的。 (2)S—A—R式。在S(A)—R传递中,R只与A联系,而A与R的 联系既可以是经济式也可以是社会式的,它们之间的联系 独立于S—A的关系。同样在回报关系上,S—A中S所获的回报 来自于A,而A又从R获得回报,R所给予的回报可以传递、 也可以不传递给S。虽然信息具有传递性,且是S→R,但回 报却不具备传递性,而且往往是滞后的传递。
2.5.2信息变异的障碍
1.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的衡量标准是S的表出信息,它是描述 信息栈及R在收到S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时,接受到的 信息与S表出信息的相似性的度量。
信息失真原因:
①技术或通道障碍导致信息失真。 ②信息栈过多导致失真。 ③社会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④自然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的形式
①物理失真。所谓物理失真是指信 息传递所依赖的物质系统(包括载体及 符号)在传递信息时发生失真。
信息交流
人-自然信息交流 人-生物信息交流 人-人的信息交流
2.1.2 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定义:信息交流 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 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 息的过程。
传统上理解的信息交流是在同一时间平面 上实现的,是一种横向交流或共时交流,亦即 此时此地或此时彼地的交流。
2.4.2信息扩散原理
1.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
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是指信息在传递或扩散 过程中,如果信息源S所处的外围介质(包括自然介 质、社会介质)是同质均匀分布的话,则S的信息传 递就成一种各向对称结构。
多向对称的形式: ①传递速度对称; ②传递内容对称; ③传递空间(或距离)对称; ④传递的信息强度对称。
2.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
从空间方面来说,设S为信息源,并设其在t时 刻以声音向外传递信息。信息是以各向对称形式发 送的,呈圆周对称形状。如果以他声音的压强为信 息特征,显然,压强大,则信息被感受的可能性就 大,当压强减至一定程度时,信息就无法被接受者 感知。(论证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也存在信息递减,即S所发生 的信息,时间越久,衰减越严重。 除了物理空间的信息密度递减外,在精神空 间中亦是如此。在时间轴上,知识也存在一种积淀 过程。现代所获知的信息中,10年后可能有1/3是 被剔除的,20年后可能就有一半是过时的 。
科学信息在时间上的压缩
A—— 科学事实 B—— 科学假说、构想、 理论 C—— 形成一定的科学基 础或知识领域的假说、 构想、理论和规律的总 和 D——世界观性质的科学 信息
2.5 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2.5.1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信息交流过程的核心是信息传递,但任何信息 的传递都伴随着载体和符号的运动。在载体变换过 程中,符号要发生转换,即信息要从一种载体中的 符号形式转换成另一载体中的符号形式。在载体位 移过程中,符号表现为保持状态。 信息交流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表现为载体 变换、载体位移、符号转换与符号保持四个方面。
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有档案馆、 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 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有新闻、 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
栈的职能
职能: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 换、存贮、积累和选择;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信息栈虽然经常被R当成直接信息源,但实质上 它仅仅是信息交流中的一个节点,其真正的信息 来源是分散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信息生产者 S,他们是社会信息的初始来源。信息中心、图 书馆、数据中心等的职能只是信息传递的社会机 制。
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的比较
共时信息交流或横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 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而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 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填补过去 和现在的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和发展提 供条件。
信息交流
共时交流(消除空间障碍) 交 流 手 段 历时交流(消除时间障碍)
信息栈拓扑图
S R 均匀介质
S R
图 2-7 信息栈拓扑结构图
多向对称性法则的引申原则(二)
②多路传递法则
多路传递法则,又称多通道原则,它是 指在S至R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除了S与R的直 接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通道,经过 或不经过信息栈而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R。
多路传递法则的理论基础:
a.信息是可以分享的; b.信息是可以分栈传递的。
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2.1.3 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1)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是信息 的初始来源,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
(2)信息接收者,或称受信者,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 用者。 (3)交流通道,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对于S 和R而言,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是交流双方的感官 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其他通道 或技术系统仅仅是这些感官通道的扩展、延伸或变换。
2.2.4 门泽尔 —— 社会学领域
正式交流:依法组织,具有正轨渠道,受法律保护 非正式交流:自由自愿的交流
2.2.5 维克利 —— 信息学领域 S – C – R 模式
2.3 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
一个信息链:
著者(S) 出版社 书店发行系统 采编部 图书馆系统 图 2-4 著者到读者的信息流 零售店 流通部 读者(R)
信道 信源 编码器 解码器 信宿
噪声
2.2 信息交流的模式
2.2.2 拉斯韦尔模型 —— 政治学领域 (5W模式)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提出著 名命题: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 列5个问题:
2.2 信息交流的模式
2.2.3 施拉姆 —— 传播学领域
2.2 信息交流的模式
②语义改变。指信息传递过程中, 语义转换造成信息的损失。 ③语用衰减。所谓语用是指信息对 于接收者R的价值。信息的重复提供其 价值会迅速减低。
2.信息附加
造成信息附加的原因包括: 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信息交流 过程中由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附加 信息产生的因素。 ②技术因素。 ③社会因素。
多向对称性法则的条件及其引申原则
多向对称性原则的适用条件是同质均匀分布的 外部介质,当这一条件不成立时,也就导出了一些新 的信息扩散规律。这就是多向对称的引申原则,具体 包括: ①信息传递的拓扑原则(信息栈拓扑图) 拓扑原则是指信息从S传递至R时,如果是均匀介 质环境,则S—R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传递。但若是非均 匀介质条件下,S—R信息流就要出现拓扑变换,即在传 递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信息栈”来传递信息,因为信 息介质的每一次改变都要经过一次转换 ,都要经过 “信息栈”予以变换。
(6)支持条件,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它包括:①自 然条件,如光、声、电、空气在传导信息时的作用;②技 术条件,包括各种通讯技术、存贮、处理技术等等;③社 会条件,即信息交流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法律、政策、经 济条件、信息机构及相关组织的建立。
2.2 信息交流的模式
2.2.1 通讯的数学模型 —— 通讯领域 (无线电通讯,机器控制) 香农,韦弗1949年在贝尔电话实验室提出
上图中节点可以进行信息的存贮、转换、处理、传递, 称为“信息栈”。信息栈(以W表示),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 程中所经过的环节。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之为“零栈交 流”。其余可以称之为“栈交流”。
信息传播的栈模式
零栈交流
S
R
W1 W2
Wn
图 2-6 信息传播的栈模式
信息栈的特征和职能
根据信息栈W的功能特征将其分为时间栈 和空间栈。
2.3.3 信息传递模式
(1)多向主动传递 多向主动传递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 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 。 (2)单向主动传递 单向主动传递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