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实践论文

合集下载

马概课程论文

马概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来分析网络游戏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成绩:指导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来分析网络游戏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矛盾的观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分析网络游戏。

做到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认识网络游戏。

关键词:网络游戏;分析;认识网络游戏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随着时代发展,玩网络游戏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展,同时对于网络游戏利弊的讨论也日益激烈,因此对于如何正确分析看待网络游戏问题是必要性的。

用哲学原理去分析网络游戏,是我们都应当认真面对、思考及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用矛盾的观点原理分析网络游戏根据矛盾两面性的观点,网络游戏也具有两面性。

有人玩网络游戏自杀了,有人玩网络游戏杀人了,于是很多家长要联名上法院状告网络游戏,还有很多社会学者也凑在里面,网上发贴子说,网络游戏大部分是有害的,是毒品、是电子海洛因,甚至四处放言:网络游戏毒害青年和少年啦,任其发展将来国家要灭亡啦、民族要灭亡啦。

但是从矛盾两面性的观点来看,网络游戏既然会带来伤害但也会有好的一面。

根据统计,网络游戏并没有使社会的自杀概率升高、没有使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增多,恰恰相反,网络游戏倒是拯救了很多自杀者的生命、打消了他们自杀的念头。

一位网戏玩家讲述:“我在玩《传奇》时就结识这样一位玩家,当我PK他时,他说,你打死我吧,反正我也不想活了。

我很诧异,后来慢慢了解,他父亲患了癌症,姐姐被拐卖,他活得很痛苦,他的故事我告诉了游戏行会里的朋友们,大家都乐意帮他,我们行会老大号召会里凑了3000多元钱去看他,这位少年看到我们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喉咙噎了半天才哭出来说,他长这么大从来没想到世界原来这么美好,他会活下去。

马概论文

马概论文

课程论文课程名称:_____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__ 学院名称:专业年级:______ __ __学号:___________ ____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论文题目:______ 试论科学实践观_________成绩:____ 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 ___________试论科学实践观摘要:关键词:科学实践观;形成;含义;发展;意义正文(一)在马克思以前,许多思想家都论述过实践,但他们都不能给实践以科学的说明。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而客观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的实践指的是所谓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

他们对实践的认识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轻视实践或不能正确理解实践活动,未能形成科学的实践观。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是从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又进一步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生活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形成的中心环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在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思辨实践观以及吸取和深化了费尔巴哈的生活实践观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确立起来的。

马克思扬弃了旧哲学及其实践观的局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科学的实践观。

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蕴涵着哲学主题的转换:由着重解释“世界是什么"转向追问“世界应当是什么",由主要说明“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转向反思“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深刻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所实现的“实践转向”的哲学革命的实质。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的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不仅同旧哲学划清了界线,而且为创立新哲学提出了纲领。

所以,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概念,把实践看作是沟通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成方式、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实践的本质既不是片面的主体性,也不是片面的客体性,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主客体相统一的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范文推荐文章关于英国的政治论文热度:关于论文心得体会范文【600】字热度: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热度:国际反恐面临的形势论文热度:当今国际形势分析论文热度: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希望你能有所感触!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篇一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英文标题】Marx's Theory of Practice and Marxist Practice 【作者简介】(法)汤姆·洛克莫,美国杜肯大学哲学系教授。

130年前,马克思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很多理论至今仍是我们的研习对象。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思考西方所谓的理论和实践(Praxis)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哲学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走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的理论不会自动实现,它的实现将取决于人们对其感兴趣的程度。

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某种阐释,这构成了试图通过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马克思的立场的种种努力。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及德国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理解是十分复杂的。

人们引述它的次数远比分析它的次数多。

这种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却不知甚解的状况使得许多深受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鼓舞的人也搞不清楚个中要义。

比如,在一篇著名的文章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题目中,其所指的其实是“关于实践”的理论,这种理论本身并不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这个理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因此,这种说法通常只是指出问题的所在,而不是去解决它。

还有其他一些遗留问题比如怎样去理解实践、怎样将它作为一种标准去衡量真理、标准意味着什么,以及怎样去理解真理等等难题都有待进一步澄清。

马克思所关注的正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2)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2)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2)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篇二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显示,大学生缺少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此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对马克思的感性认识,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感性认识教学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党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本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您的作用”为题调查528名大学生,结果如下: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性认识,他们大都只从挂图中见过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

马克思论文2000字

马克思论文2000字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浅谈马克思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浅谈马克思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浅谈马克思理论实践研究论文马克思对于我国的社会进程有着极大的影响,他多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马克思理论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马克思理论论文篇1:《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论述了世界各民族从狭隘的、孤立的、封闭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

重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一步探索其方法论意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世界历史理论。

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马克思的这一重要学说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蕴含的意义也日益凸现出来。

世界历史理论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在于马克思提出了一些具体观点,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用“世界历史”的眼光考虑社会历史问题。

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在马克思的视野里,世界历史概念是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人类诞生以来的整个历史,也即人类生存生活的历史。

这一点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明:“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1]另一方面,特指“现代社会产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各民族由过去相对孤立的发展走向全面的彼此影响、彼此渗透、彼此融合的历史状态和趋势”。

[2]1.2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预读: 摘要: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摘要: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应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框架和教学方式;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立足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专题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旨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长久以来,“原理”课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教师难免陷入了完成知识讲解和课堂互动讨论的两难之中.如何做到既能完成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又能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任课教师,既要认清课程性质,把握教材精神、立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又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紧抓课程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专题式教学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学要点基础上领会课程精神,根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从高校“原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等因素出发,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突破口(一)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大学开设的“原理”课与中学的政治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原理”课需要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以下两个明显问题.首先,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接触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关于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等等.高校“原理”课中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其次,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重复.中学的政治课主要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热爱.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原理”课依然是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与中学政治课一脉相承的是,两者都应该坚持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都涉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应该侧重思想性和政治性,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校“原理”要继续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把握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中学政治课不同的是,高校“原理”课要在中学政治课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更加立足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惑,让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例如,在高校“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基本原理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专题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程重点、难点突出,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根据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的特点,要克服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教材内容重复和教学方法重复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和传统教学方式.(二)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原理”课由三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传统教学理念是立足教材体系,也拘泥于教材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独立展开阐述.“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授课理念,不再对教材做全面撒网式的泛泛阐述,不再仅是对教材表面性知识的初层次阐述,而应该“抓大放小”,站在21世纪的高度,围绕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浅论,开展专题式的讲授,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而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可以简单讲解,甚至让学生自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还应大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专题式教学中略讲的概念和知识点可以放进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学,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专题式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突出“原理”课的方法论功能和实践功能,改变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面面俱到的灌输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教材的取舍和把握,突出重点和难点,采用专题教学,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解答学生的困惑.(三)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传统教学框架立足传统教学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开讲授.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彼此在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环环相扣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题式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专题的设计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各专题之间应当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还应具有贯通的理论逻辑,在专题内容的逻辑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考虑和设计,把握好三个组成部分间各个范畴和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在专题的选取上,要注重教材的相关性.例如,在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历史观专题时,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教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可以突破教材的框架,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来讲解.(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能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问题意识鲜明,既能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体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讲授,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除了立足课程重点、难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专题式教学、问题专题式教学、讲座专题式教学、讨论专题式教学等.如案例专题式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能生动具体地阐述观点说明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问题多方面的探讨,学以致用.讨论专题式教学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而案例和讨论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开阔的现实视野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题式教学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时代感.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原理”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有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魅力,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本质性、深刻性和思想逻辑性,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的形象和面貌.(一)专题式教学要明确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原理”课的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是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仅仅围绕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从感悟的启迪、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行动的引导四个方面来选择和设计专题.(二)专题式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虽然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从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命题(观点)、方法和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推进、浑然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互一致、高度统一的.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专题式教学要特别注意三个部分的联系,在专题的选取和设计过程中,重点阐述相关专题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专题间的联系和贯通,凸显各自专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二是必须重视对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把握.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贯彻到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三)专题式教学要立足现实,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专题式教学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有问题意识,立足现实,立足学生的现实困惑,重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这样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闪光点和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长期从事“原理”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笔者总结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几个主要困惑.困惑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去将近170年,对当代社会现实是否适用?有何当代意义和价值?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现实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在专题教学中以当前收入差距、“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如何处理好收入分配差距和扩大内需之间的问题.困惑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释.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本质认识.任何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都不能违背这个本质.困惑三:马克思是因为“仇富”才成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吗?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可以详细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友谊,重在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是完全一致的,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应该怎样作出自觉和主动的人生选择.困惑四:什么是共产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光明不光明?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要立足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立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阐述中应该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出讲解,如公民与市民的区别、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的区别、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共同体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以问题作为教学起点和着力点,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凸显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起学生共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性质为依据,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立足学生现实困惑,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原理”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参考文献:[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2]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3]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4]高宁,刘松乔.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类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69-72.[5]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49-53.[6]叶启绩.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与整体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6-36.[7]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修订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11-15.。

马概论文

马概论文

简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已经上了两个月,将近大半的课程了,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的淡化,大部分同学不能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种现象不仅我们学校存在,也普遍存在于全国其他高校。

中国社科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定程度上表明需要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树立、提高、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课堂内容应兼顾两面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对立统一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也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存在着正面和反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告诉我们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事物的正面也要认识事物的反面。

我们的课堂上过分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正面性,而部分同学则过分的夸大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之处,这都是不利于我们正确的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

我们需要树立、提高、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青年学生普遍存在叛逆心里,你越肯定对的事物他就越要证明这件事物的错误、不足之处,鉴于这个原因,我建议课堂上课适当穿插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之处,对不足之处做出解释,然后再举例说明这些不足之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小部分并不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或者老师提出网络上有些扭曲的观点,让同学们反驳这些观点,在反驳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举办各种形式的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活动要树立、提高和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需要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提高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提供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动力。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需要举办各种形式的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活动。

何种形式呢?除了平常的征文比赛、青马班培训等外,可以借鉴校内的一些社团活动,其一:举办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辩论赛,同学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会养成以辩证的眼观看待问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有哲学
有一天,我在校农行排队要取钱。

忽然,听到有人在很大声的讲话。

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男生很着急的在跟工作人员讲话。

男生着急的问:“我把钱存错卡了,怎么办?”工作人员平静的说:“转账过去就可以了。

”男生说:“可关键是我不知道那张卡的密码啊。

”工作人员问:“自己的卡怎么会不知道密码?”“不是。

那张卡是我捡的。

”“捡的怎么不还给人家呢?”“不是,我是想看看里面有多少餐费。

”工作人员又说:“那你得去找那个人叫他把钱转过来给你。

”男生更着急的说:“可是,我不知道那个人是谁啊!卡上也没写名字。

怎么办啊?我妈知道了会骂死我的。

”……钱取完了,我走了……
我觉得他好悲剧,我只能暗自冷笑,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金钱观引发的悲剧性大惨案。

一、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也分为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常言道: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对于钱这种物质能不见钱眼开的人为数不多,而又有几人面对那从天上掉下来的钞票能真正的做到拾金不昧呢?拾金不昧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正确认识物质认识世界的世界观——金钱观。

一个人对金钱观的认识如何决定了他在金钱面前的态度。

那个男生如果能正确地认识金钱观,能够很好地认识金钱这中物质,那么他就不会吃到那个苦果。

他的思维被金钱这种物质所决定,是唯物主义者,以至于他看到金钱就想往自己的口袋里塞,即使不是自己的。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到拾金不昧,而那个男生却不能呢?
二、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亲情关系是人类固有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日常品行与父母的教育有关。

父母教育得好,孩子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要
是父母教育不当,对小孩的某些不良行为不加以教育的话,就可能会有“小孩偷瓜,大孩偷牛”这种现象了。

虽然,把男生的这件事用这种现象加以解释有点太过了,但是,我想说的是:那个男生之所以会吃到那种苦果与父母的教育是有关系的。

如果男孩的父母从小就有跟他教育拾金不昧的精神,我想他不会把捡来的卡往自己口袋塞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的。

(二)普遍性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东西。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有钱能使鬼推磨。

人类社会通过金钱来交易,人类交易依赖于金钱,金钱是人类交易的工具。

人与金钱的这种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

那个男生之所以捡到卡就往自己的口袋装与人对金钱的需要是脱不了关系的。

因为人与金钱的这种分不开的联系,所以能真正做到拾金不昧的人少之又少。

(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父母的教育是非本质联系,一个人的品性如何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的本质与自己的发展过程。

本质好了,对世界的认识正确了,就可以做到拾金不昧了。

那男生都已经是大学生了,拾金不昧的含义他自然懂得,所以,主要还是因为他自己的本质问题。

生活有哲学。

在生活的细小方面我们都能找到哲学的影子,可以应用哲学解释生活,剖析生活。

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生活中应用哲学,了解哲学,掌握哲学。

从而实现、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