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品社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教案上海科教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我发现_教科版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我发现_教科版

二年级下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我发现_教科版一、说教材今天我为大伙儿说课的内容是《我发觉……》,它是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第四册三单元中的第一个活动主题。

这单元另两个活动主题分别是《我也做研究》、《我们的科学小组》。

这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通过发觉、研究、展现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合作意识。

《我发觉……》那个主题包括两个子内容,它们分别是《多有味的现象》和《哪里有科学》。

这一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它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爱好、并乐于动脑动手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享受制造带来的乐趣。

而《多有味的现象》那个内容侧重激发学生的探究爱好,是组织本单元教学活动的基础与铺垫。

在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后,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活动目标如下:1、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好奇,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看周围的事物;2、培养学生探究的爱好;3、教育学生如何解答你发觉的现象。

其中第2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要想使学生成为一个发觉者、创新者,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也强调要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而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无味,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因此,我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差不多学习方式,依照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自制电脑课件,通过声、形、像的有机结合,加强直观性、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情,从而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

采纳情形激趣、角色体验、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活跃,把道理寓于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

如何有效运用以上方法,我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说明。

三、说学法新课程提出要注重进展学生的个性,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样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进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的激发。

《有趣的发现》教案

《有趣的发现》教案

《有趣的发现》教案(一)设计意图和思路:我所执教的《有趣的发现》一课,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活动主题一:我发现……的第一课时。

1、设计意图:本节课,所有的活动环节都围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为主线开展。

让所有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不仅感受到快乐,而且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2、设计思路:一开课,我播放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爱看、爱唱的《蓝猫淘气三千问》的主题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于是,卡通形象蓝猫就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出现了。

为了让学生知道,要想寻找到有趣的发现,就要从认真观察开始。

于是我采用了“比眼力”的游戏导入,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通过游戏,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从潜意识中已经感受到: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有趣的发现。

在活动过程中,我共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讲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观察实物找发现和大自然探秘。

这三个环节,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不仅让学生有充分活动、观察的时间,还有静下心思考、交流的空间。

在“讲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观察身边的一些小小的现象开始的。

课前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通过亲自动手查阅、课堂上的交流,科学家的故事会给学生以启迪和信心,并能激励他们进一步去研究这些现象。

有了这种意识,就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

我设计了蓝猫送礼物,观察实物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创设一种神秘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发现的欲望。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些花、鱼、乌龟、标本都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课堂上引入了活物,更能激起学生们观察的兴趣。

学生们将观察到的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发现: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并且也从发现中感受到了快乐。

让学生在乐中学就是这节课的主旨。

为了将学生发现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于是设计了第三个环节“大自然探秘”。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们的科学小组

我们的科学小组

科教版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
第一课:我们的科学小组
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p47-p49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体会集体的智慧;
2、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欢声笑语中迈向更大的成功。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随时随地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活动小组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教学准备
知识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成立科学兴趣小组
1、同学们讨论:怎样成立科学兴趣小组
2、建立兴趣小组档案
组名姓名喜欢的活动
二、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组名
组员
指导老师
内容
三、议一议:活动的收获。

二下品生 第三单元 我们去发现(主题二)

二下品生    第三单元  我们去发现(主题二)

二下品生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主题二)我也做研究编委:使用人:时间:教材简析:通过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它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动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快乐。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的意识和能力,主动去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学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

4、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分享别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资料及资源网的运用:教参书、教育局资源网等教具学具的准备:幻灯片资料卡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我研究什么教学过程: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同学们,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开始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多看,多想,多问,做生活的有心人。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你想知道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你想成为聪明的孩子吗?那就出发吧!我们一起去发现世界的奥秘!揭题板书:我研究什么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搞研究吗?今天我们也来当“小科学家”,大家高兴吗?那么,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对研究的一些看法吧!(播放课件)1、图中的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水坑怎么干的)2、他是怎样解决的?(观察、记录、询问老师、查找资料)3、小结:小男孩所做的事就是研究,而且是了不起的研究。

研究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动脑,把脑海中的大问号变成感叹号,我们就会成功。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活动一、奇思妙想“小科学家”们,你准备研究什么,把你的研究问题向大家介绍一下吧!生汇报后小结:同学们,你们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真聪明!老师喜欢你们这些“小问号”。

活动二、锲而不舍1:说一说,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准备怎么去研究?生各抒己见,师给予鼓励2:先从你们感兴趣,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开始吧!问题选定以后,讨论一下,看看需要做些什么准备?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上海版科教品社二下《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说课稿

上海版科教品社二下《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说课稿

上海版科教品社二下《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是上海版科教品社二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现象的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奥秘。

2.科学实验: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科学知识:结合生活现象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4.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和发现。

但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有限,需要通过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的操作,逐步积累和丰富。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别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学的奥秘。

3.实验: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我发现》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我发现》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我发现》教案《我发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喜欢问各种问题,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乐于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对各种自然现象或生活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多有趣的现象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课前,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科学家的故事及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并查找有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也可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同学、家长、长辈等交流,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知识。

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下面老师给大家播一首歌。

播放《天地之间》这首儿童歌曲。

学生如果会唱,让学生跟着录音一起唱,如果不会唱可让学生认真听。

唱完后(听后)可问学生:你从这首歌中了解些什么?你想说什么?(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再说)师提问:歌曲中唱到:“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多么神奇,谁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你想不想变得聪明无比呀?其实呀,你如果想变得聪明,就要在平时对周围的事物多留神观察,通过观察去发现事物的奥秘,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开始的。

你如果能够从现在起就坚持这样做,说不定你以后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2、《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引导学生看课P33插图及文字。

提问: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可简单讲一讲这几位科学的故事。

师小结:牛顿、瓦特、张衡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因为他们平时爱观察、爱发现。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游戏《找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玩“找不同”的游戏:出示图片。

1.教师准备一些图片(两张为一组,两张图片大体相同但有细微区别)。

二年级品社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教案上海科教版

二年级品社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教案上海科教版

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教学目的1.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相关的科学常识;2.学习用观察、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乐于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3.鼓励学生收集民间谚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好奇心,喜欢问各种问题,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生产生强烈的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共同欣赏《天地之间》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天地之间》。

(有了这首既充满童趣又充满激情的儿歌的渲染,学生的探索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便能被迅速调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去发现1.观察画面,谈谈收获。

出示课件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A、中国小男孩张衡望着美丽的星空出神,他想知道天空究竟有多少颗星星;B、英国小男孩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在思考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C、英国小男孩瓦特看见水开了,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问祖母壶盖为什么会跳舞。

2.教师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少年时的故事给我们以启迪,但更多的还是信心。

大家知识面广,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科学家、发明家少年时代的故事,你能讲一讲你们所了解的科学家少年时的故事,说一说那些科学家是怎样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发明吗?(学生讲故事)老师可以适当的讲几个故事,如:爱迪生、张衡等。

三、游戏教师组织学生玩“找不同”的游戏:出示课件1.教师准备一些图片(两张为一组,两张图片大体相同但有细微区别)。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两张图片的异同(图片出示的顺序可以由简到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这两幅图,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看哪个小朋友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

3.教师总结:我们一同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去欣赏花草虫鱼的可爱,去探索风雷雨电的形成,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只要留心观察,多看、多想、多问,做生活的有心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小小科学家。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i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i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单元备课:A、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我发现……”、“我也做研究”、“我们的科学小组”三个主题活动内容,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

通过发现、研究、展开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本单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B、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2、有好奇心,喜欢问各种问题,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3、乐于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5、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6、培养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去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学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7、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体会集体的智慧;8、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随时随地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品质;9、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欢歌笑语中迈向更大的成功。

C、单元教学建议:●单元首页介绍:首页是本单元的起始部分,主题文字和背景图相互映衬,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老师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唱《天地之间》这首既充满童趣又充满激情的儿歌。

有了这种气氛的渲染,学生的探索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便能被迅速调动起来。

接下来是一组各国科学家、发明家少年时代的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伟大科学家、发明家少年时的故事无疑会给孩子们以启迪,但更多的还是信心。

具体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上台当小老师,讲一讲他们所了解的科学家少年时的故事,说一说那些科学家是怎样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发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相关的科学常识;
2.学习用观察、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乐于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3.鼓励学生收集民间谚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好奇心,喜欢问各种问题,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产生强烈的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共同欣赏《天地之间》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天地之间》。

(有了这首既充满童趣又充满激情的儿歌的渲染,学生的探索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便能被迅速调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去发现
1.观察画面,谈谈收获。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A、中国小男孩张衡望着美丽的星空出神,他想知道天空究竟有多少颗星星;
B、英国小男孩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在思考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
C、英国小男孩瓦特看见水开了,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问祖母壶盖为什么会跳舞。

2.教师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少年时的故事给我们以启迪,但更多的还是信心。

大家知识面广,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科学家、发明家少年时代的故事,你能讲一讲你们所了解的科学家少年时的故事,说一说那些科学家是怎样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发明吗?(学生讲故事)老师可以适当的讲几个故事,如:爱迪生、张衡等。

三、游戏
教师组织学生玩“找不同”的游戏:出示课件
1.教师准备一些图片(两张为一组,两张图片大体相同但有细微区别)。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两张图片的异同(图片出示的顺序可以由简到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这两幅图,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看哪个小朋友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

3.教师总结:
我们一同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去欣赏花草虫鱼的可爱,去探索风雷雨电的形成,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只要留心观察,多看、多想、多问,做生活的有心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小小科学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神奇的大自然”课件。

2.哇!树叶竟有这么多的形状,真是太奇妙了。

小朋友们,这可是知识啊,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得知识是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呢!
二、说说你的发现
三、记下你的发现
小朋友,你们的发现真多,而且还很有趣。

小小的发现里可蕴藏着很多知识,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从一些发现走向成功的!你们想不想解答这些小问题?那首先就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写下来,也可以画下来。

四、多有趣的现象
1.教师:夏日炎炎,“知了”在树上不停地鸣叫,孩子围在树下对知了的叫声产生了好奇,不明白小小的知了为什么能够叫得这么响。

小朋友,你们平时观察、发现过吗?
2.学生纷纷回答,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
3.指导看图:孩子们为了弄清事实,有的捉“知了”观察,有的查找资料,终于发现了“知了”发音的秘密:原来“知了”是通过扇动大大的翅膀发声的。

4.“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唱歌的?”大家讨论讨论。

5.看图讲故事,连环图:天空中一团乌云正往西边飘去,奶奶忙着收衣服。

问题:奶奶怎么知道要下雨了?
A、奶奶引导孙女观察云,看看它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

(质疑:“天上的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B、奶奶用以回答孙女的是一组民间谚语,以儿歌的形式告诉大家可以看云识天气。

C、学生读读儿歌,再说说儿歌的意思。

五、展示发现
1.除了云,下雨前你有什么发现?跟大家说说吧!
2.教师小结:“发现”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发现”就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代名词。

大家的发言为这一话题的展开提供了范例,大家都明白,原来这就是“发现”,我也可以“发现”。

六、学习记录
1.把有趣的发现记下来。

看看学生的作品并做示范。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你能说一说我们身边的科学吗?(看图)出示课件
2.小结:我们将生活中一些小小的发现列举出来了。

原来,连煮蛋、跳绳、洗碗这么小的事情里也有科学,很多科学常识就蕴藏在这看似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里。

二、汇报交流:
1.说说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发现。

(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日的经验、观察,谈谈自己的想法。


2.延伸: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事情。

3.交流讨论;
4.小结:生活中,只要多看一看,多问一问,多想一想,我们就能发现许多科学小常识。

三、榜样引路:
1.列举一个学生记录的预防晕车的一些办法。

CAI出示:
◆坐车的前一天睡好觉。

◆坐车前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饿着肚子。

◆坐车时,不要看报,看远处的景物。

◆服晕车药
◆不要老想着自己会晕车
2.说说你从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中受到什么启发。

3.教师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只有留心观察,才会学到许多科学小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