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第11课新文化运动课件岳麓版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初中八年级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的教学风格、学⽣的理解和接受能⼒⽽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

好的课件像磁⽯,能把学⽣分散的思维⼀下⼦聚拢起来;好的课件⼜是思想的电光⽯⽕,能给学⽣以启迪,提⾼整个智⼒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就由为⼤家带来初中⼋年级历史课件:《⾟亥⾰命》,欢迎各位参考借鉴!初中⼋年级历史课件篇⼀:《⾟亥⾰命》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亥⾰命》是⼈教版⼋年级历册第⼆单元第8课的内容。

《⾟亥⾰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命⼈⼠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命之前的社会变⾰的爆发⼒。

由经济技术变⾰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讨论⾟亥⾰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学情分析 1、⽣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年级学⽣经历过⼩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环境下看问题。

2、⼼理学习能⼒探讨:⾰命史本⾝就带有丰富的激情⾊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亥⾰命的历史运动⼜显得极其振奋⼈⼼。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件,⼜有⾏⾊⽣动的⾰命运动背景。

将⼆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学习理论,帮助学⽣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动的《⾟亥⾰命》电影精彩⽚段引⼊课堂教学,以简便易⾏及形象的多媒体影⾳将历史事件变得⽣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的眼到、⼼到、⼿到效应。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
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作用:开启民智,促进文化平民化,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解释作用,民智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 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 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6—57页完成新文化运动概况表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人物 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
旗帜/口号 民主、科学
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西方的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
反对专制
近代自然科学、科 学态度、科学精神
反对愚昧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 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 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 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代表 鲁迅 陈独秀
文学 革命
后期
提倡 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 宣传 马克思主义 。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 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

胡适
文体内容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 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张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鲧禹治水 山海经
洪水滔天鲧(gǔn)窃帝之息 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 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开始
从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曾在此居住)
第二卷开始改称《新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曾经一度以该刊为机关刊物。
开始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2)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蔡元培,字鹤卿,中国近
代革命家、教育家,1916年
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 道儒家伦理学说。
维护专制制度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黄侃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干不了,谢谢。”
内容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积极影响
民主
专制
提倡_____科_,学反对___ _; 迷信
提倡______, 反对_______;
提倡____新__,道反德对_______; 旧道德
提倡____新__,文反学对_______。 旧文学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八年级上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八年级上

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某某”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某某与科学的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生预习指导】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在课本勾画,补充即可。

注意做到要点化、序号化)一、《新青年》与新文化阵营1.背景:袁世凯下令__“尊孔读经”__,声称“孔子之道”是立国的根本。

2.兴起:__1915__年,__陈独秀__在某某创办《__青年杂志__》,后改名《__新青年__》。

3.代表人物:__陈独秀__、__李大钊__、__鲁迅__、__胡适__,等。

4.主要阵营:《__新青年__》。

二、“某某与科学”1.内容:提倡某某,反对专制,提倡__科学__,反对愚昧,提倡__新道德__,反对旧道德。

2.矛头:斗争锋芒直指礼教和孔孟儒学。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__救国救民__真理的热情,促进了__马克思主义__在中国的传播。

三、文学革命1.标志:它的显著标志是提倡__白话文__反对文言文,提倡__新文学__,反对旧文学。

2.内容:(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__文学改良争议__》,大力提倡白话文;(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__文学革命论__》,公开打出了“__文学革命__”的旗号;(3)1918年5月,鲁迅发表《__狂人日记__》和《__阿Q正传__》,把__白话文__的形式和__反对专制__的内容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X。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PPT
意图:使学生养成知识小结的习惯,增强构建宏观知识 体系的意识。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意图:通过表格形式使学生直观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 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思想阵地。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 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动,有助于培养辩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
证唯物主义观点。 又对政治经济发挥
反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历 史学习,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他们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习缺乏 主动性,学生对课外书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对于 历史的知识仅局限教材,课外知识十分有限。
❖对策: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偏重于基 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兼顾知识性与趣味 性,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积极性。
1.以情景式教学为主,补充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 文资料。
依据: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走进历史人物、事 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合作探究、启发——发现法与讲授法等多种教学 手法结合。
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胡适、鲁迅等 代表人物勇于创新 、积极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的历史
使命感。
重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 和意义
重 动?
点 与 难
依据:新文化运动 所倡导的思想在当 今社会建设过程中 仍具有现实意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课件(共31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课件(共31张PPT)


军阀割据
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 的动乱之中
1、二次革命的原因、时间、领导人、 结果? 2、袁世凯为复辟做的准备有哪些?洪 宪元年是指那一年? 3、护国战争的原因?时间、领导人、 结果? 4、军阀割据主要派别及人物与他们所 控制的地方?军阀割据带来的影响?
1.袁世凯为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作出了哪些“努力”
C.皖系
D.滇系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户涕泪,一个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 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材料中“民贼”指谁? 袁世凯。 (2)材料反映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袁世凯复辟帝制。 (3)孙中山对此事的态度如何? 孙中山号召誓死讨伐袁世凯,坚持捍卫民主共和制 度。
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
1.镇压二次革命; 2.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3.下令解散国民党; 4.解散国会; 5.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中华民国约法》; 6.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7.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
可指定继承人; 8.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四、军阀割据
段祺瑞
张作霖
陆荣廷
从这张地 图上,你感觉 当时中国处于 怎样的一种局 面?用一个词 形容一下。
冯国璋、曹锟
唐继尧
国 家 四 分 五 裂
四、军阀割据
派系 军阀 直系 皖系
奉系 滇系 桂系
控制地区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 、福建等省 东北 云南、贵州 广东、广西
一、二次革命 1.原因: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刺杀国民党领导人宋
教仁;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 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2.时间: 3.过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高效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高效课件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高效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高效课件
想传播的先驱

阅读课本p56-p58,完成新文化运动的表格:
时代背景
政治混乱、军阀割据、尊孔复古逆流
技术、政治制度革新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
播。 标志事件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 告青年》一文,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等
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主要内容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意义
(58页最后一
二、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进步性: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序号 被崇拜者
儒1家 孔子 思2想 孟子
票数 157 61
1
孙中山 473 民主
2
陈独秀 173 共和
3
蔡元培 153
民主共3和 孙中山 17
3、北洋军阀割据的不利影响?
经济破坏、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4、护法战争爆发时间?结果? 1917年、失败
5、通过民主革命和专制独裁的斗争,我们得到的启示?教训?
启示: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训:1、 力量涣散—— 只有革命党、没有革命军
2 、力量弱小——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 巩固导入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D】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2、(2021·湖北十堰·3)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一批又一批先
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变法图强 ②“自强”“求富”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 (2) 名师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 (2) 名师教学PPT课件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感受新文学的魅力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儿微云 ,地上吹着些儿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课堂小结
背景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vs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开始标志:《青年杂志》创办 领导阶层: 进步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现 象 一: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
儒家传统思想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现 象 二: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化学实 验室
1921年金陵女子大学毕 业生
2、人民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FOR HISTORY
1919年 中国
NEWS1919年 中国 政治新闻 五四运动北京学生的愤怒
辛亥革命的困惑
史家之见
“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 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 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 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民主 科学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迅
历史现场一:统治者的“梦想”
“尊孔复古”
孔子之道,自
古才长新,与天 无极。本大总统 躬膺重任,早做 夜思,恢复孔教,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 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为 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