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述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述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述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摘要:人类与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根基是优良的景观环境。

为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需要在技术、文化、设施上强化发展,景观设计能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展现自身魅力的价值型和独特性主要是依靠艺术的相互渗透。

近几十年来,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绝非一星半点,在西方艺术思潮逐渐侵入我国本土的同时,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也随之产生。

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对社会的很多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同样也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论文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含义做了介绍,并根据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还详细阐述了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含义关键词: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景观设计;影响;城市景观的逐渐形成和完善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论文根据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变迁历程,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的渗透影响促进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让景观设计更具艺术价值和独特性。

以下主要围绕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内涵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一、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对景观的影响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作为景观设计工作中的中心思想,在设计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强调人工美,在设计布局上体现专注、严谨和规则,让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图案美、形式美。

在西方的建筑物中,能够明显看出西方建筑重视壁画和雕刻,而且西方建筑在形状设计上追求几何美,建造空间一定是呈现某种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扇形、直线等。

而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上,追求有理有条、秩序分明,有严格的主次关系,在重点突出设计特征的同时让空间布局和边界划定清晰明了。

欧洲国家的文化发展随着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兴盛也逐渐表现出包容性,在设计风格上更是体现出当代推崇的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三者中的极简主义使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雕塑艺术中得到重要运用,景观设计中也逐渐渗透了极简主义,保持极简主义的设计师在对景观设计的整体风格定向时和形式化、抽象化使用时都让极简主义的风格得到完美表现;后现代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革命后,产生于信息计算机时代和高科技发展时代过程中的文化现象;解构主义是在外形和精神的基础上体现其结构特征性,也让景观艺术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特征。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比较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比较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比较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却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角度比较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模式,以期给我们的未来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二章: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比较分析2.1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在西方,对自然的认识基于科学的理性思维,强调的是主宰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是存在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依存、互动和平衡的关系。

2.2 中西方文化传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认识论和人类观念决定了它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影响。

在西方,源自于对自然的理性认识的主导地位,其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成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决策方式。

一方面,由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西方社会在发展技术手段的同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推动了环保思潮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因为其技术手段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西方未能实现完全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尊重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对“天人合一”、“天命所归”、“顺应自然”等理念推崇有加,以达到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为命题。

这种追求和平衡的思想传承至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无可替代。

第三章:中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比较3.1 西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分析纽约市垃圾处理中心—Fresh Kills LandfillFresh Kills Landfill是位于纽约市史泰登岛的一个垃圾处理中心。

1986年,该地被关闭,之后通过数十年的治理,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世界典型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之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绿色空间的组成部分,包括公园、广场、绿地、林地等,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保障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规划原则和方法。

意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在于:1.保障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保障城市空气、水质等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

通过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和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规划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

规划和设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品味和文化水平,提供恰当的绿地设施和服务。

2.综合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环境、交通等多种因素,促进城市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发展。

3.节约开发。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节约开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减少绿地开发面积,减少因开发绿地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保护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遵循环保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和谐。

规划方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城市环境。

分析城市空气、土壤、水质等情况,了解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2.制定规划方案。

综合考虑城市居民需求和环境因素,制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确定绿地的类型、数量、分布等要素。

3.确定场地和功能。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中各绿地的场地和功能,根据不同绿地的功能要求,设计相应的设施和景观。

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梳理与探讨

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梳理与探讨

技术与应用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梳理与探讨Carding and Discussion of W estern Urban Planning Thoughts Since the20th Century李言LIYan(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School of A 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Lanzhou Jiao t ong University)【摘要]自19世纪末田园城市诞生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中,城市规划理论经历了极大的发展,在指导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百多年间,科技发展引起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的变革,使得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城市规划何去何从。

文章对20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探讨了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应该如何借鉴。

[Abstract]In the more than a century since the birth of the idyllic city at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urban planning theory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and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guiding urban construction,planning,and development.Over the past100years,the political,economic,and ec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led scholar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consider the future of urban plann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urban planning idea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nd discusses how China's current urban planning should be used for reference.【关键词】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思想[Keywords]rationalism;humanism;urban planning;theory;thought1引言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了社会、政治、科技等的复杂学科。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发展的作用分析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发展的作用分析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发展的作用分析1引言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独一的且具有活力的基础设施,一直起着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积极作用;另外,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被重要生态措施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得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追求城市便利舒适的生活。

不可避免地,城市化的进程步伐的加大也引起了更种潜在的问题。

最典型的是使得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边界的扩大使得城市外围的绿地不断减少,无形中加大了对该区域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的威胁。

另外,由于该区域绿地起着支撑中心城区人居生态环境,引导城市形态的扩展的重要作用,故需采取有效措施来统筹和管控该区域绿地。

2城市规划区绿地2.1 广义绿地在《辞海》中,绿地是指与环境融合一起创造自然条件,来满足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植条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

其中公园、街道绿地、林荫道等绿地是供公共使用的;附设于工厂、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内部的专用绿地和住宅绿地是供集体使用的。

另一种:无论是自然植被或者人工植被,涵盖了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只要是生长着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作为城市规划的专门术语,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其中包括公共绿地、生产和防护绿地两个中类。

所以廣义绿地可以泛指各种拥有绿色植被的土地,或者特指城市建设用地中某一大类用地类型。

2.2 城市规划区绿地城市规划区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形态存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用于改善城乡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起到美化城乡作用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的规划和管控,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的绿地统筹和管控。

3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作用3.1 绿地系统可以创造城市的人居环境园林绿地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去处。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于人 口密 度 小 的 城 市 边 缘 地 区 。城 市 的 东 南 部 和 西 部 有 较 大 的 生 态 保 护 地 。靠 近 城 市 中心 区 有 五 峰 公 园 、荷 苞 公 园 等 较 大 的 公 园绿 地 。 从 绿 地 系 统 建 设 进 程 看 ,规 划 的 和 实 际 的 绿
地 建 设 速 度 较 慢 ,跟 不 上 城 市 总 体建 设 进 程 。
然而近年来规划工作又出现了一些不顾实际的绿地效益分析情况较为常见的方法是片面夸大单位面积绿地的效能或将从自然规律上本不属于城市系统的大量绿地也纳入计算范围造成似乎城市绿地建设已经很不错了的假象给政府决策造成严重的误导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20 年 02
第 3
6月
中 山 大 学 学 报 论 丛
S UN YA sEN r UNr 、 SnY F0RUM
V0 . No. 122 3
Jn u . 20 02
浅 谈 城 市 绿 地 系 统 规 划 应 注 意 的 问题
郭 文 成
( 山 市环 境 保 护研 究 所 ,广 东 佛 山 5 8 0 ) 佛 2 00
属 物 。而 不 是 整 个 规 划 的 基 础 。从 实 践 上 看 。我 们 目前 所 执 行 的城 市 规 划 的 理 念 和 工 作 方 法 ,在 城 市 生 态 系统 建 设 方 面亦 存 在 着 不 少 问 题 。主 要 表 现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1 建 筑 优 先 .绿 地 填 空 . 当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到 一 定 阶段 后 ,特 别 是 进 入 后 工 业 时 代 后 。城 市 建 设 的 目标 必 然 向追 求 更 高 质 量 生 态 环 境 转 变 。 为 达 此 目的 ,理 论 上 最 佳 的 规 划 程 序 应 是 “ 敞 空 间 优 先 ” 开 。 中 国 目前 的城 市 规 划 ,大 体 上 仍 停 留在 工 业 时 代 的模 式 上 。特 别 表 现在 “ 筑 优 先 ” 的思 建 维 与 工作 方 式 上 ,绿地 用 地 指 标 十 分 紧 张 。绿 地 经 常 被 规 划 师 用 作 填 充 “ 宜 建 筑 用 地 ” 不

西方城市绿地相关理论及建设简介

西方城市绿地相关理论及建设简介

西方城市绿地相关理论及建设简介[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功效的一种用地。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规划理论逐步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色特征,城市绿地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平。

其成就可以为我国城市绿地发展与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城市绿地,西方城市,绿地规划。

在我国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中,采用了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的概念。

城市绿地是指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居民休闲活动场所,美化城市景观以及减震避灾的功效。

正是因为城市绿地对城市建设的巨大作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城市绿地的建设,城市绿地面积和质量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比中国城市绿地建设而言,发达国家城市绿地从数量、质量、规划理念等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城市绿地建设及相关理论,对我国城市绿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放空间概念国外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的概念,而是采用“开放空间”(Open Space)一词。

对于“开放空间”,国外各学科的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中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

1906年英国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中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或者用地中建筑物占地少于1/20,其余用地部分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堆放废弃物,或是未被利用。

也有的英国文献中把开敞空间的定义为:“所有具有确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通路并能用开敞空间等级制度加以分类而不论其所有权如何的公共公园、共有地、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及林地”。

美国将开敞空间定义为:“城市内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者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者为调节城市建设而预留下来的土地,城市中尚未建设的土地并不都是开敞空间,城市绿地具有:娱乐价值、自然资源保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风景价值”。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中的有机要素,是连接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纽带,在保持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低估和替代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有深远的意义,结合马龙城市绿地系统现状,提出了加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马龙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人口的集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局部绿地景观缺失等问题。

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质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1、马龙绿地系统建设发展现状马龙中心城区位于通泉街道,2010年城市人口3.61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78%,建成区绿地率35%,近年来,马龙区紧紧围绕省住建厅绿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和曲靖市绿美城市三年行动安排,聚焦“增绿提质”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要求,大力开展“口袋公园”建设,2022年马龙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8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01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274.07公顷,绿地率达40.01%,绿化覆盖率达41.90%,公园绿地面积70.6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0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46%,做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其中城区现有综合公园1个,社区公园4个,专业公园2个,游园1个。

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马龙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建设得到了较大提高,城区居住环境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相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中心城市绿量依旧严重不足,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城市绿地景观破碎,缺乏整体性,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方面也有相关原因,笔者就马龙城区目前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探讨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
作者:何菲楠李玲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0期
摘要:在对西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的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身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演变过程。

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的研究,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

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山水城市”的新思想,展望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山水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其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出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

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

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二,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

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

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915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其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战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

正是在20世纪城
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三,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

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

麦克哈格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绿地规划观点。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在先秦时期就显露出来,但是形成系统理论较晚。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一,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

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

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二,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

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三,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面选取我国几个代表城市,如四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以及近几年的新兴城市,如大连,青岛,上海等。

简要的分析一下其绿地系统规划方案。

1,北京--青山环抱--山地绿化占市域面积62%,三环环绕--五、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延长线,七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市区和郊区,由绿色通道串联公园绿地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市区以外宜林山地全部绿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构成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平原植树造林,治理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开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市区与郊区绿地有机结合。

2,上海--根据绿地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地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地大循环,市域绿地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

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

西安如同北京的规划,保持原有道路方格网的不动,采用环状加楔形的绿带规划模式,使得西安的古城墙保存完好,形成一个环形畅通的部分。

河南洛阳的绿地系统是块状绿道式;苏州的绿地采用混合式,古城中假山假水城中园,其余是真山真水园中城,使得历史文化名城得以保护。

像大连,青岛,哈尔滨这类新型城市,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用中国山水诗,中国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

我国在这个事情开展园林城市建设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2000年,北京,合肥,深圳,中山,上海浦东等20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可见中国的绿地系统规划开始从建国初期的盲目模仿,一味追求规模等不利于发展的模式向更加人性化的模式过渡。

就是将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生态人文理念融于其中,全面协调的就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有中国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田国行.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