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与造园家

合集下载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一、园林造景特点大体归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二、分别细述个个特点:1.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2.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3.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4.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5.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6.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世界知名十大园林设计大师之戴帆 山西大同造园

世界知名十大园林设计大师之戴帆 山西大同造园

世界知名十大园林设计大师之作品介绍戴帆是共振景观集团(R+G)的设计总监。

共振景观集团(R+G)是世界知名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集团之一,工作领域涉及土地规划、城市设计和规划、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旅游规划、产业规划、工程设计、战略研究等方面。

共振在城市规划、建筑理论与设计语言创新方面的贡献是21世纪世界建筑领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园林起源的精深因素——神话传说,以上是园林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事实上,园林的萌芽离不开人类的精神活动。

在精神活动上,园林的萌芽则源自于先民对自然的崇拜信仰和由此产生的神话。

正如《圣经》中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古兰经》中的天园一样,中国的古典园林也有一个神话的模板——昆仑神话和蓬莱仙境。

这当然是一种冒险,思想既是一种试验、同时也是自由、是去试错的行为。

把人的本性描述为去犯错误,其实想说的是宽恕错误,也就是“思想自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戴帆最新的建筑作品“空谷幽兰——中国山西大同造园”将于2014年12月亮相法国里昂“造-建筑中国”建筑设计展。

在“空谷幽兰——中国山西大同造园”中,戴帆(DAI FAN)所领衔的共振将前卫的建筑结构观念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建造超现实的建筑意象,将生活、艺术和宗教用一种无法抗拒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模糊了现实与梦境。

在2014年10月举行的“共生国际建筑展”中,戴帆展示了新的建筑概念作品“空间、时间以及超越“,一起参展的还有英国扎哈•哈迪德、奥地利蓝天组、日本矶崎新、美国的理查德•迈耶建筑事务所等在国际上活跃的建筑师,共振的作品表现了卵生的建筑空间哲学,空间万物产生在一个卵形物中,卵是混沌,蒙蒙灰云,一团大气或初生状态,它体现了中国时间和空间回转往复的特质。

作为年轻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戴帆在近年开始引起艺术界与设计界认真的注意。

在二十一世纪的即将走完的前15年中,中国的建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摧毁传统并以追求西方的生活与理念为圣经,在这样一种价值观迷失的社会生态下,戴帆不是一个简单的继承者,也不是一个完全摧毁古老形式和思想的革新者,而是用新的观念加上他个人的经验和想象重新创造,不善效法而是自成典范,个性化运用他的经验并最终超越规则。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差异之比较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差异之比较

园林景观yuan lin jing guan8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差异之比较◎王怿然摘要:中国园林因其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意蕴而闻名于世,它不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在不同朝代的变换之中,中国园林的发展愈来愈快,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和造园艺术,它们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哲学、文化运用到一种极致。

而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他们就像中国园林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二者在各自的构造、色彩、构景要素等方面的处理上自成体系,从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中国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一、皇家园林发展过程正如《周礼》纂写的那样,皇家园林始源于殷商时期的“囿”,它就是指在圈定的自然环境之内,种植树木,饲养动物,挖山造池,以满足供皇家娱乐、生活、生产、通灵、打猎之用;到秦汉时,中国园林的发展更进一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就是由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这也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不同种族文化冲击,使得中国文化变得如此丰富,同时也影响着园林的发展,因而皇家园林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得到极大发展,但规模远远不及秦汉时期,此时属于皇家园林的转折期;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强盛,经济发达,皇家园林表现出辉煌气派的风格;宋代,由于道家思想受文人墨客的大力赞赏和推崇,它成为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也影响了园林的发展,因此,皇家园林也有了极其显著的变化。

它突破了秦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造园传统,将诗情画意引入园林,成为皇家园林发展的一次高潮;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因此皇家园林的建造达到最高水平。

二、私家园林发展过程据文献记载,私家园林始源于汉代,因为刚处于发展阶段,造园还不太成熟,因此对于私家园林的形式、内容、结构、规模等多以皇家园林为范本,进行模仿和参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佛道盛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样的思想得到文人墨客的大力推崇,因此,崇尚隐逸,寄情山水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在唐代之前,由于是一个战乱分裂的时期,儒、道、佛百家争鸣,彼此阐发。

造园四要素

造园四要素

的确,山水是自然美的典型。“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我么的富有诗意!园林里只要有了水,便显得一切都活了起 来。若说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这也不算过分吧。
有些大型风景胜境,象无锡的太湖,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四川的九寨沟,都得幸于天然之水。而许多私人庭园则也是 得山水之助,承前人“引水注入”之法,平地凿池造一个水体,临水堆山,岸边植柳,架桥建屋,这叫理水。
堆山叠石是一种艺术创作和艰辛劳动。“山无定形,而有定理”,要想堆叠出一座上好的假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 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自有丘壑,又要掌握娴熟的叠石技术,这样叠出的假山,才能假山不假,既有真山之理,又有假山 之趣。青萍老人曾经对叠石作过这样概括:“宜整不宜碎,石纹仔细配,突出峰秀顶,毫无人工为。”
叠石假山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写意假山,一是相形假山。
先说写意假山。它是取真山的山姿山容,气势风韵,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再现在园林里,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这类以 某种真山的意境创作而成的山体,会给人一种亲切感,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品味的山体,会给人一种亲切感,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品 味的余地。各地园林都有成功的实例。南京瞻园南端假山,俨然一幅偌大的山水画。据说它是南京工学院已故教授刘敦桢先生的 作品。他抓自然山水中最具代表性的局部,采取与真山更接近的表现手法堆置山体,外表用石,背里用土,土石结合,自成一 体。它的成功,在于具“虽由人作,宛如天然”的高超艺术,引人观瞻,引人欣赏。
造园四大要素(一)
来源: 作者: 日期: 2008-01-03
提起古典园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楼台亭阁,假山池沼,曲径小路,嘉树奇葩。这些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它正表明我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和多种艺术风格。
那么,造园家是用什么艺术手段构造园林,引起了人们的游赏兴味的呢?

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资料

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资料
园叠山的匠
心独运之笔。
重点建筑物——嘉树堂,景界开阔足以观赏全 园,池的北、东两岸重在建筑的经营,但疏朗有致, 着墨不多,其形象与池西南岸的天然景象成强烈对 比,知鱼槛突出于水面,
形成东岸建筑的构图中心,
与对岸突出的石滩“鹤步
滩”相峙,而把水池的中
部加以收束,划分水池
的南、北两个区域。
水池南北长、东西窄,于东北角上作出水尾,以 显示水体有源有流。而适当划分,则可减少水池形状 过分狭长的感觉,再用平桥及廊桥划分两个层次,南 端作成小水湾架石板小桥,
广寒殿旧址上建“白塔”。康熙年间,
北海沿岸建筑坍废,中海东岸崇智殿
改为万善殿。
南海南台一带环境清幽空旷,顺治年间稍加修
葺,康熙年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改南台
之名为瀛台,把其分为相对独立的宫苑区,北堤上新
建勤政殿,另外还有一组宫殿建
筑群,共四进院落,自北而南呈
中轴线对称布列。
勤政殿以西为互相毗邻
朴素。
西园为其附园,康熙时原为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
方。建筑少而疏朗,完全为一处清水涟漪、林茂花繁
的自然环境。
2、 避暑山庄 从修筑“芝径云堤” 入手,利用平地和山区 丰富的泉水开辟湖泊, 然后在把山麓一带的地 形稍加整理,以便导引水源而汇聚湖中,宁可保留大 自然粗犷的风格也不流于纤巧雕琢。(康熙)
地貌特点: ①包含了几乎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②山岳风景、平原风景、湖泊风景三大景区鼎列; ③有很好的借景条件; ④三大水源构成完整的水系,能充分发挥水的造景作 用,来表现水的静态和动态美; ⑤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三)无锡 寄畅园
布局:水池偏东,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
骨架。
主体部分为狭长形水池“锦汇漪”为中心,池的西

四大园林

四大园林

英国园林英国园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

(一)“庄园园林化”时期英国庄园园林学派园林的第一个阶段(18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造园艺术对自然美的追求,集中体现为一种“化”风格。

(二)“画意式园林”时期就在勃朗把自然风致园林洁净化、简练化,把庄园牧场化的时候,随着18世纪中叶浪漫主义在欧洲艺术领域中的风行,出现了以钱伯斯(WilliamChambers,1722~1796)为代表的画意式自然风致园林。

(三)“园艺派”时期英国学派的成功,使英国式自然风致园林的影响渗透到整个西方园林界。

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现代色彩的职业造园家逐渐成为一个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同时也使得造园艺术逐渐受到商业利益的控制和驱使。

生活的丰富和信息交流的日益简便。

伊安·麦克哈格,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及系主任。

由于他出色的设计和对园林事业的巨大贡献,他一生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包括1990年由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和最近刚刚获得的享有盛誉的日本城市设计奖。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

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

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

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

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

中国有哪些古典园林著作

中国有哪些古典园林著作

中国有哪些古典园林著作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典园林著作一些,欢迎大家阅读!中国古典园林著作《园冶》《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同时,《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著作《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史》是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中所划分的五个时期,既分别作总的论述,也着重列举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评介,俾便于读者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个别的形象来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宏观的、整体的理解。

一些著名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往往历经百年乃至数百年的一再改建、踵事增华,它们本身的变化即可以折射出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上的演进情况。

前四个时期由于缺乏实物,只能依据文献和极少数遗址情况而或详或略。

最后一个时期有大量实物保留下来,因而选择了三十一个例子按园林的三大类型分别集中为三个专节加以介绍。

中国古典园林著作《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彭一刚。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提起古典园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楼台亭阁,假山池沼,曲径小路,嘉树奇葩。

这些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它正表明我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和多种艺术风格。

那么,造园家是用什么艺术手段构造园林,引起了人们的游赏兴味的呢?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造园家择取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并且采用我国诗画创作的传统手法,大胆地取舍糅合,创造出多采多姿的既有自然之美,又不拘自然之俗的园林景物形象。

中国古典园林还有一大特色,即形美与意美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的祖先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深知“无文景不意,有景景无情”的道理,善于用书画墨迹对优美的景物形象加以润饰、使之达到“寸山多致,片石生情”的艺术境界。

因此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堪称造园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并非各自孤立地存在于园林空间,而是融合成为一体,彼此照应,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空间。

而同时,又由于它们都是造园要素,各自又有独特的个性和作用,各有它自已的存在方式和外部特征,则又可以作为单独的欣赏对象。

由于造园家们在具体运用造园要素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于是也就出现变化多端,丰富多采的景观效果。

山水“秦汉造园典范”和大量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已经把自然山水作为欣赏对象。

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具有林壑之美,也就有了画意诗情。

媚山秀水足可供人们“游目骋怀”,它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山水景观的美感作用实在不可等闲视之呢。

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囿”,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的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

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基调。

山水称得上是造园的第一要素。

山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造园家在完成土建工程之后,即可凿池堆山,把简单的地形改造成有山有水,微波荡漾,峰峦起伏的城市山林空间,这叫迭山理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9/03在许多艺术创作领域,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都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有人认为应该多了解作者,进而更深入地解读作品;另有人主张作者的匿名性,让作品自己说话。

持这种观点的以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最具代表性,1967年他发表了《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一文,倡导将作品从作者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实现一种更为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

园林可以和造园者分离吗?世界历史上营造的园林无数,有一些园林,没有思想,面貌平庸,或者只是模仿、组合他人的成果,这样的园林最多只能算是一件产品,人们不会关心其设计者。

然而历史名园则完全不同,它们或是做出了原创性的探索,或是激发出特殊的情感,或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他们不是产品,而是艺术,代表着一个时代在造园领域的成就,对于这样的园林,我们无法将作者与作品分离。

看到维康府邸(Vaux-le-Vicomte)、凡尔赛(Versailles)和索园(Sceaux)等这些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园林,我们又怎么能回避造园家勒·诺特(Andre Le Nôtre)呢?他所开创的那种宁静而开阔,统一又变化,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园林风格就被称为勒·诺特式园林。

不了解勒·诺特,我们甚至都无从研究17世纪以后的西方园林历史。

对名园而言,我们需要确定作者的身份。

勒·诺特是宫廷园林师,本人也出生于造园世家。

无可否认,历史上许多名园是由造园师设计的,但是,造园与其他艺术领域有很多不同,文学、绘画、音乐的作者身份相对单纯,而园林创作者的身份就复杂多样。

我们来看近代由法国艺术家设计的两个著名园林。

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Marrakech)有一处园林,蓝、黄、红、紫、绿色的地面、墙体、座凳和花钵赋予这座园林绚丽的色彩,光线穿过浓郁的树丛投向蔚蓝色的住宅和蓝边镶嵌的水渠及镜池,使得浓荫覆盖的园林更显神秘。

这个园林最初的主人是法国画家马约尔(Jacques Majorelle),虽然他创作了大量以摩洛哥风景和村庄为题材的画作,但这座园林才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1923年马约尔在马拉喀什购买了这块土地,随后用了近40年的时间建造并养护着这座园林。

1962年马约尔去世后,园林逐渐荒芜,直到1980年被法国服装设计师依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买下。

随后圣·洛朗修复了这座园林,并补种了大量新的植物,园林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我不太清楚这个园林对马约尔艺术的影响,但是在圣·洛朗的服装世界里,明艳而和谐的色彩正如花园一样,这座园林一定激发了他的艺术创作灵感。

另一处是位于法国吉维尼(Giverny)的莫奈(Claude Monet)花园。

莫奈的后半生一直都在营建这座园林,在其中种植了上百种树木花草。

花园里各种色彩的植物互相搭配,错落布置,协调地生长在一起,形成丰富完美的色彩组合,犹如巨大的调色板。

莫奈还引附近的河水入园,挖掘了一个池塘,建造了一座日式小桥,池中种满睡莲。

莫奈的晚年都在画这座园林,创作了上百幅睡莲绘画。

莫奈的花园就是艺术家的画布,花园的布局是按画意安排的,他自己就表示“花园是我最美的作品”。

在马拉喀什和吉维尼的这两处园林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排着长队购票参观绝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园林艺术,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对园子特殊的主人和设计者的浓厚兴趣。

在中国,画家或诗人为自己造园是一个普遍现象。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依据天然山水地貌,整理地形植被,以诗画创作的艺术手法,构筑建造了辋川别业。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以辋川为背景,写下了他最美的诗作。

王维成就了辋川之禅意,辋川也影响了王维的诗境画境。

只有理解了王维的诗和画,才能理解辋川。

类似的还有唐代白居易在洛阳建造的履道里园,宋代司马光在洛阳建造的独乐园,元代倪瓒在太湖边修建的“清閟阁”,等等,他们不仅是园主人,也是诗人、文学家或画家,还是造园家。

只是到了明代,随着计成、张南垣等造园专业人士的出现,园林才更多地由造园师设计建造,但是园主、诗人、画家或其他艺术家仍然广泛地参与到造园实践中。

有时造园师和艺术家的身份就是交叉重叠的,最好的造园家往往也是画家,又精通诗文,这种身份的叠加才能建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

园林是否与造园家相关,那要看怎么来定义园林,如果将园林看作是产品,可以复制,园林和造园家的关系如同是鸡蛋和母鸡,吃鸡蛋未必需要知道是哪只鸡下的。

但我更将园林视为是艺术,作为艺术品就一定离不开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和艺术家是无法分离的。

无论是王维的辋川还是莫奈在吉维尼的园林,都是园主人以艺术思想建造了园林,而反过来园林又造就了他们的艺术。

阅读名园离不开研究造园家的思想。

如果抛弃了作者的情感,只是从空间、序列、构图、虚实等分析研究园林,那就只能看到园林的表面,而无法深入园林的精神。

主编:王向荣教授2019年2月16日刊首语园林与造园家刊首语/ Preface PREFACETranslator: WANG Xiyue Chief Editor: Prof. Dr-Ing. WANG Xiangrong February 16th, 2019Gardens and the Garden MakersThe correlation of authors with their works in many artistic creation fields is a popular topic.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author should be known firstly so that the works could be comprehended while others argue that the author be anonymous to have the works understood. Roland Barthes, the French philosopher has been most representative for the latter view. He publishedThe Death of the Author in 1967 advocating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works from author authority to achieve a more free and open reading space.Can garden be separated from its designer? Of the countless garden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the human history, those with limited ideological inspirations, mediocre looks or high imitation and follow-suits of others are at best landscaping products, so few people care about their makers. Nevertheless, those famous gardens in the history have been completely different because they virtually conceive original explorations and inspire special emotions with high artistic standards. They are more arts than products for their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ndscaping achievements of an era so we cannot separate the works from the designers.When appreciating the greatest gardens in French history such as Vaux-le-Vicomte, Versailles and Sceaux, how could we disregard the designer Andre Le Nôtre? His creative garden style featured by tranquil openness, unified variation, wealthy splendor, majestic grandness has been called Le Nôtre Gardens. Without knowing Le Nôtre,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gardens after the 17th century could hardly be studied.For those famous gardens in the history, we need to identify the author. Le Nôtre is an imperial garden maker born in a garden makers’ family. Undoubtedly many well-known gardens were designed by garden makers, but there is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garden making and other artistic fields. The authorship of literature, painting and music is relatively simple while that for the landscaping is complex and diverse. Let us look at two famous garden cases of French artists in modern times.In Marrakech of Morocco, there is a garden with grounds, walls, benches and flowerpots brilliantly colored with blue, yellow, red, purple, green so when sunshine penetrates dense bushes to reflect the azure houses and blue-selvedge canals and mirror ponds, certain mysterious inspirations arise to the visitors with the dense shades in the garden. The first owner of the garden was Jacques Majorelle, a French painter who created plenty of paintings on Moroccan landscapes and villages, yet it is this garden that became his most famous work. Majorelle bought the plot of land in 1923 and spent nearly 40 years for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After Majorelle’s death in 1962, the garden became desolate and in 1980 was bought by French fashion designer Yves Saint Laurent for restoration and additional planting to make it what it is like today. I’m not quite sure how this garden had affected Majorelle’s artworks, however the bright harmonious colors in Saint Laurent’s world of clothing have resembled the beautiful colors of the garden which should have prompted Laurent’s artistic creation inspirations. Another case is Claude Monet’s Garden located in Giverny, France. Monet spent his later part of life building the garden where over a hundred species of trees and vegetation were planted in mixtures to grow harmoniously in well dislocated terrains forming rich immaculate color combinations like a huge palette. Monet introduced water of nearby river into an excavated pond in the garden for extensive growth of water lilies and buildup of a Japanese bridge. Monet kept painting the garden in his later years creating hundreds of painting works of water lilies. To this end, Monet’s garden is the artist’s canvas and the garden was built to meet the ideological needs of painting. He said, “the garden is my most beautiful work.”Both gardens in Marrakech and Giverny are now visited by numerous tourists every day. They stand in long queues to buy tickets not only to enjoy the landscape are, but also to meet their keen interest in the special owners and designers of the garden.It is common in ancient China that painters or poets built gardens for themselves. Wang Wei, the poet and painter of Tang Dynasty constructed Wangchuan Villa with poetic painting and artistic method based on local natural landscape terrain and vegetation. In his most well-known poems “None is visible in empty mountains but someone’s voice is heard.” and “Clear bright moon casts light on pine woods while creeks flow above stones” the beauty of Wangchuan is portrayed. Wang Wei accomplished the tranquil peaceful mood of Wangchuan while Wangchuan had affected the poetic ideation of Wang Wei. Only by understanding Wang Wei’s poem and painting can the Wangchuan Suburban Villa be comprehended.Similarly, Lvdaoli Garden was constructed by Bai Juyi in Luoyang in Tang Dynasty, Sole Paradise Garden by Sima Guang in Luoyang in Song Dynasty and Qingbi Pavilion by Ni Zan by Taihu Lake in Yuan Dynasty. They are not only garden owners, but also poets, litterateurs, painters and as well as garden makers. It was up till Ming Dynasty when more professional garden designers such as Ji Cheng and Zhang Nanyuan came to design and construct gardens, still the owners, poets, painters and other artists were largely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actice process. The identiti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artist may overlap sometimes, which means to some extent the best designers are often also outstanding painters and poets. Such dual identities integrate to construct gardens with due poetic inspirations.Whether gardens correlate with its makers depends on how we define it. If regard it as products that can be replicated, the correlation of landscapes and gardens with the maker is like that between an egg and a hen: it is unnecessary for the egg eater to know which chicken is the hatcher. However, I prefer to regard it as art. Artwork is inseparable from creation of artists so art and artists cannot be separated. For both Wangchuan Suburban Villa by Wang Wei and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 the garden owner’s artistic ideologies helped build the garden and in turn the garden helped create artworks of the owners. Comprehending famous gardens deserve studies of the garden makers’ thoughts. If the garden makers’ emotions are neglected and garden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only from space, sequence, composition, virtual reality etc., we could only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the garden and unable to dip into the spirit of 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