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船山的太和观念

合集下载

论王船山人欲失其和思想及其矫治

论王船山人欲失其和思想及其矫治
第 3 5卷 第 2 期
2 0 1 4年 4月
衡 阳 师范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2 Vo l | 3 5
A pr.2 0 1 4
的 过 度 欲 望 ,导 致 人 世 间 的 和谐 之 序 被 打 破 ,人 欲 失 其 和 。 船 山认 为 和 者 于 物 不 逆 , 因此 如 何 达 到 和 谐 ,最 关 键 的 是 如 何 矫 治人 世 间 因 满 足人 之欲 望 而 产 生 的 不 和 谐 问题 ,船 山 认 为 以 礼 调 适 并 矫 治 能 有 效 解 决 僭 礼 行 为 而
的状 态 。人 是 宇 宙 中 有 生命 、有 思 维 、有 意 识 的
高级 动 物 ,既 有 理 智 ,亦 有 情 感 。面 对 物 质 生 活
的诱 惑 ,人 难 免 有 欲 望 的 产 生 。 而 这 个 欲 望 ,正 是人 之 内 心 世 界 、人 与 人 、人 与 社 会 、人 与 自然 的矛 盾 与 冲突 的根 源 。 有 关人 欲 问 题 ,是 中 国古 代 哲 人 一 直 关 注 的
指出了 “ 养人 之欲 ,给人 之求 ,使 欲必 不 穷 乎 物 , 物必 不屈 于欲 ” [ 2 】 3 。荀 子 提 出人 欲是 人 正 当 的 物 质需 求 ,而 不 是 超 出 人 的 理 性 之 外 的其 他 欲 望 。

天 人 本 合 其 害在 人欲
在儒 家看来 ,人 的 欲 望 是 无 止 境 的 ,这 是 人 之 贪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 0 3 1 3 ( 2 0 1 4 ) 0 2 — 0 0 0 1 - 0 6

王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

王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

王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陈来船山的《张子正蒙注》(以下简称正蒙注),作于其67岁,而修定于72岁,足以代表他的晚年思想。

在正蒙注中,他自中年以来通过各种著述所表达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一种综合和熔铸,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自然,正蒙注所采取的话语形态是“横渠学”的,但这种横渠学的话语不能仅仅被看作为船山晚年所借用的、一种由文本的制约所带来的表达方式,应当说,这是船山思想归宗返本的自觉选择。

换言之,横渠学的话语之于船山,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偶然的形式,而是他经历一生思考选择后所确定的学术形态,这从他自撰墓铭的“希张横渠之正学”可以得到完全的证明。

张载的《正蒙》一书,是其晚年所编集,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年时的《易说》;而取自易说的部分,在收入正蒙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作了修改。

在他死后,门人苏眪等将此书区分而为十七篇,在南宋前期已成定本。

朱子虽然没有为正蒙一书作注,但为其中的《西铭》作过注释,而且朱子一生中讨论《正蒙》的言语亦复不少。

《正蒙》在明清时代有不少学者为之作过注释,一般来说,明清学者为《正蒙》作注者多是朱子学者。

1船山一生对横渠最为尊崇,他对横渠的了解也主要来自《正蒙》,他在晚年作《张子正蒙注》,而且明确宣明“希张横渠之正学”,表明这既是他在学术思想上的自我定位,也是他的学术宗旨和归宿。

一、贞生死以尽人道今人阅读正蒙,尤其是第一篇《太和篇》(下引篇名皆省去“篇”字),多视之为一种论天道的宇宙论,也就是主要从自然哲学来了解张载的思想。

船山的理解则大不然,也因此,我们在看他的正蒙注的时候,会看到他明显地注重其人道论的意义,这成为他的正蒙注思想的重要特点,很值得注意。

正蒙注太和篇绪言:2此篇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圣之功、下学之事,必达于此,而后不为异端所惑。

盖即太极图说之旨而发其所函之蕴也。

3首先,船山指出,太和一篇力在揭示道、物、性的宇宙论根源(即道何所出,物1亦有主张气学的学者为之作过注,如韩邦奇曾作《正蒙解结》,但韩氏见到刘近山《正蒙会稿》后,便将他自己的注解付之于火而不传。

王船山“合两之道”之生死观阐释——以《西铭》与《太和篇》两篇

王船山“合两之道”之生死观阐释——以《西铭》与《太和篇》两篇

摘要:文章以张子《正蒙》之《西铭》《太和篇》两篇作为探索线索,对船山之生死观做一了解。

《西铭》所云:“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乃船山对生死的一个重要见解,即所谓“贞生死以尽人道”,不论生或死,吾人皆以贞德而一以贯之,安生安死,亦如《孟子·尽心上》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对船山来说,生与死只是一组对立概念,又举凡天地之间皆是如此,皆是对立概念之表现,诸如穷通、祸福等,吾人皆要贞德以对,尽道其中,此即船山所谓“两端一致”。

关键词:西铭;贞生死;聚散吾体;全生全归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20)01-0009-08一、前言(一)贞生死以尽人道《正蒙》乃张子学问之精髓所在,其中,《太和篇》与《西铭》,又是《正蒙》之核心;《太和篇》为《正蒙》之首篇,而《西铭》本为《正蒙》之末篇,《西铭》与《太和篇》,义理可说一致。

至于船山之《正蒙注》,则颇能把握张载之精神。

本文拟透过船山对此二篇之批注来一窥船山、张子之生死观。

船山将所有对立概念,皆收摄于“乾坤并建”之义理,因此生死亦是阴阳的一种表示方式,此如张子之见。

面对生死,船山提出:“贞生死以尽人道”,如张子所言:“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1]圣人能尽道于天地、生死、祸福之间,而不觉累,对此两端能一以贯之;一致者,即神也,一以贯之者,则以德性贯通,无论生死、祸福,皆以德性面对。

船山晚年,舍弃程朱义理而归结于张子,其中《西铭》一文,更与船山“乾坤并建,两端一致”之义理相符。

《西铭》全文之重点,当在末四句,即:“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然本文主题为生死观,故仅举最后二句“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以为探讨之对象[2]357,此二句大意是:无论天道、命运如何加诸于己,吾人都将以德性而为酬复①。

若将此义推归为《正蒙》全文结论,亦无不可。

依于船山,《西铭》之指示重点,即在于“贞生死以尽人道”,生与死皆有至道存焉![1]7生死、散聚皆性中本有,乃生命中真实之一环,并无虚妄;生死之间,皆应尽道,两端虽不同,然殊途而同归。

“阴”与“阳”辩证和谐视野下的王船山诗学观word资料9页

“阴”与“阳”辩证和谐视野下的王船山诗学观word资料9页

“阴”与“阳”辩证和谐视野下的王船山诗学观王船山,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生于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作为晚明之际的治《易》学大师,船山先生立足于“《易》之本意”“天人之理”与“孔子所赞”的理念,秉承晚明以来新兴崛起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对汉代以来的术数理论进行梳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适时改造了宋《易》观念,使得《易》从象数到义理、从起源到流变、从卜筮原书到后代的阐发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庞大系统,为《易》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本文以《易》为构建船山先生诗歌观念、诗学本体(美学本体)与诗歌史观的核心理念,探讨船山先生的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活动的《易》学特色,并对一些由此而产生的关键的诗歌艺术范畴进行分析,了解其与《易》的内在结构,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晚明诗歌史观的侧面。

一、“阴”与“阳”的和谐:船山诗学的本体理论“阴”与“阳”这一对哲学范畴自先秦出现以来就广泛受到学者的关注。

《周易?系辞上》中就强调:“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同时也强调:“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极数之来之谓占。

通变之谓事。

阴阳不测谓之神。

”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无时无刻不处于阴阳的变化之中,无论是天上的星辰还是铺展开来的地形,都能够继承这种阴阳之道,能够做出相对配合的行动。

这些行动理所应当包括人的诗歌创作活动与文学批评活动。

船山先生在对《诗经》的批评活动中,也是时时带有“阴”与“阳”的相互对立的观念,并透露出对“易”之道的尊崇,他在《诗经?》中强调:静而专,坤之德也,阴礼也。

阴礼成而天下作以成物。

故曰,后妃之美也。

是故成天下之物者莫如专;静以动处,不丧其动,则物莫之有遗矣。

,微物也;采之,细事也……目无旁营,心无遽获,专之至也。

夫苟浮情以往,几幸以求,盈目皆是而触手旋非,取物已勤而服躬不审,则违捋之绪……故君子观于而知德焉。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今年是张载一千年诞辰,其学极具有普世性与济世性,而且深刻高远,但是对其思想的研究、传播与之思想应该有的影响实在不能匹配。

尤其在关学发祥之地的陕西,没能得以很好传承。

后来接续张载思想的,应该首推王夫之,次而曾国潘,再次毛泽东,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与其践形思想如出一辙。

如果能在张载诞辰千年的今天,以求真求善的精神,排除意识形态因素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对于张子之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疏理,理出来一头绪,沿着张子到王船山,再而曾国藩、毛泽东,岂不是一条光明大道吗?思想学问一定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才有说服力,当然思想也一定离不开传承,否则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以久存!如此,周学盛矣!孔孟之道盛矣!关学盛矣!湖湘之学亦盛矣!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思想盛矣!关学以治世安民为其宗旨,切问近思,博学务实,极重致用。

船山之学,缘在明末之兴亡图存之际,本在张载之气论,其后践形付诸社会,则有后来之曾国藩、毛泽东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罕见的成就,今日思之,对于王夫之思想的研究更感到要投重兵进行研究,否则将愧对中国传统文化。

王船山在人生论方面,与理学家之致知穷理,与心学之注重发明本心,正好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学说堪称践形说或事说。

船山之说从人道出发,强调“人之独”,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应“以人道率天道”,以人为领导自然。

他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之独而禽兽不得与,人之道也。

故知斯三者则可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以此矣。

”(思问录内篇)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乎能思能勉,而船山正看中人之能思能勉,“忧勤惕厉”,人虽属于天地自然,但并不看重自然。

人所看重的是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个当然,也就要遵循一个理,合于这个理之自然就是人道,就是人异于禽兽者的地方。

这个依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者就是礼教,礼教其内以仁为本,其外是合仁爱之仪礼。

船山又说:“能不以慕少艾妻子仕热中之慕,慕其亲乎?能不以羊乌之孝蜂蚁之忠,事其君父乎?而后人道显矣。

王船山的天人合一思想探微

王船山的天人合一思想探微
人讲性 , 专 就人 而言 , “ 天命 之谓 性 ” , 在天日
体与个体之 间的和谐共存 , 为个体完成 自我提
供 内生 的环 境 , 才 是 真 实 的群 体 或 整 体 。再 从 天人 合一 中 的 天来 看 , 显然 是 系 统 的 或 整 体 的 思维 , 作 为宇 宙生成 起点 以及 全 体 的天 ( 太 极 图 案) , 不是 原 子 主 义 的 , 亦 不 是 二 元 对 立 式 或 重 此 轻彼式 的 , 而是共 存 共 生 的整 体 , 这 也正 是 船
之性” 之纯、 人性之善的“ 身体” 图像 ; 最后通过“ 践形” 的方式而实现此 两种图像的现 实
的合 一 。这 一 天人合 一 思想 , 对 宋明理 学天 理人 欲 、 对 立 的天 人 图像及 其 话语 系统 , 具 有
纠偏救 漏 的意 义 。
关键词 :王船山; 天人合一; 天显 ; 身体 ; 践形
表 性 的阐 释 思 路 是 生 存 论 路 向 的 , 如 张 再 林 的

六 经与 正名 思想 : 理解 船 山天人合 一 思想 的基础 性前 提
船山自认为其思想是 “ 六经责我开生面 ” 的 结果 , 也 即是 说 , 船 山 自认 其 思 想 , 一 是 在 根 本
点上 是直 承 六 经 而来 , 是 六 经 中根 本 思 想 与方
上述两段话里的器与气是在无他物亦无间隙的意义上来论述的都是指器或气的全体而道理者正是此全体内部聚散变化天显的道路与道理故道者器之道道只有相对此全体才成为道或者更确切的说气是太极天的存在义道是太极天的活动义活动义只有相对于存有义才有意义而且从人的认识角度来看由于人能看到的只是器所以器更根本从器中才能见道对于人来说身体才是根本从身中才能见道

王船山的本体哲学——为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建系40周年而作(一)

王船山的本体哲学——为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建系40周年而作(一)

王船山的本体哲学——为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建系40周年而作(一)〔内容摘要〕船山哲学继承张载哲学有其内因外缘。

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希冀开出一个形上学存有论世界,即“太和”世界,并对“太和”与“太虚”的意蕴作了分梳,对“道”、“太极”的形上学本体的根底是什么,如何存有作了多层面的追究。

船山本体哲学,是对于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精髓的彰显。

〔关键词〕道太和和合“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1〕,这是王船山《自题墓石》中的话,是他仰慕横渠之学的心声的表露。

于是他在晚年作《张子正蒙注》〔2〕,继承张载思想,建构其本体论哲学体系。

一任何哲学理论思维的建构,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想资源的吸收和继承,亦是对哲学先辈们理论思维资源的批判。

前者是文化传统的民族人文精神的延传的需要,后者是哲学理论思维创新的需要。

延传和创新,两者不即不离,不可或缺,无延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创新,便流于千遍一律,平庸无奇。

王船山对宋明理学各派学说,大体遵循上述原则。

他在比较程朱与陆王对于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后,选择了沿着程、朱外在事理、物理追究的途径,而又批判二程的“游、谢之徒,且岐出以趋于浮屠之蹊径”;朱子后学“流为双峰,勿轩诸儒,逐迹蹑影,沉溺于训诂”〔3〕。

明确否定王守仁对于心(良知)的穷究,激烈指斥:“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为刑戮之民,为阉贼之党皆争附焉,而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理事之狂妄,流害以相激而相成,则中道不立、矫枉过正有以启之也。

”〔4〕由于王船山把对阳明学的批判与明亡的“天崩地裂”悲愤情结纠缠在一起,因而,这个批判不免有过激之处。

哲学的批判,意味着哲学的选择。

“呜呼!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5〕。

王船山认为,横渠之学上承孔孟之道统正传,下救来兹的偏失邪说,即使圣人复起也不能改易的圣学。

虽其学如皎日丽天,但由于张学传于关中,其门人弟子不多而又没有很好发扬光大;张氏本人素位隐居,与当时钜公耆儒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不相“羽翼”。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李长泰(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船山哲学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从船山哲学是中国传统道统精神的传承、气学思想的发用展现、时代开新的体用致和三个层次上进行逻辑确证。

三层逻辑是哲学视阈下的体、用、和的三层和合逻辑。

船山人本思想与儒家人学、民本和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人本思想与儒家道统传承的一致性;船山人本思想与气学思想和合,气的使用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本即是以气为本思想的运用;船山人本思想与气学的经世致用在现实社会中开新致和和合,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体用合一而致和。

关键词:王船山;人本思想;和合逻辑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21)01-0010-0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哲学是以气为核、以人道为依的哲学,其目的是为了拯救社会和人心而达到天下安身立命。

船山哲学中是否有人本思想?船山哲学的最终要旨是以人为依和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是船山哲学的重要思想。

船山哲学的人本思想指向三个方面:与道统精神的和合、与气用思想的和合、以开新体用的和合,由此,逻辑上船山人本思想在体、用、和三个方面得到确证,如图1。

图1船山人本思想要旨确证逻辑图船山人本思想的确证从哲学的体、用、和三个视阈上展开,即是说这三个方面的意思:船山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道体的本根传承和延续,是精神之体;船山人本思想是船山气学思想的运用展现和发用;船山人本思想是时代开新致用的体用合一。

本文拟从船山是否有人本思想的视角来确证船山哲学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船山人本思想的道统本根和合逻辑船山人本思想得到确证的第一层逻辑是船山人本思想与儒家人学、民本和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人本思想与儒家道统传承的一致性,也即与传统本根保持了逻辑一致性。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以人道为依。

船山的学术思想依据古圣先贤的经典,又超越圣贤思想,入古建今,古今融合,凸显了人的天理与致用的双层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限制 , 但 更 细致 地 注解 加 入 了新 的 内容 , 经 常
会扩展 出全新 的话语 系统 。另 一 方 面 , 《 张子 正 蒙 注》 不 是章句 , 而 是义 理 的重 构 , 我们 不 看 《 正 蒙》 的原 文 , 只看船山的注解 , 完 全 可 以 看 到 一
个完 整 的理 论 。实 际 上 , 横 渠 对 太 和 讲 的并 不 多, 可 能 只是用 来 指最 有 包 含性 的东 西 ; 而 船 山 则 更 多地讨 论太 和 , 把 太 和 的 内容 充 实 起来 , 并
注》 、 《 思问录》 是船 山在哲学思想上的三部主要
著 作 。而且 , 这 三 部 著 作 有 各 自的 分 工 , 《 周 易
且 当作 其 理 论 的重 要 一 部 分 。乃 至 于 可 以说 ,
对太 和 的 理 解 就 构 成 了船 山 与 横 渠 的 一 种 差
内传》 是船山对周易的重新 注解 , 而易学是船 山
子 正蒙 注》 。
儒 张横渠 。明末 的 重 要 儒 者 很 多 , 在 哲 思 领 域 讨论 最多 的是 刘 蕺 山和 王船 山 。刘 蕺 山 的工作 侧重 于心 性领域 , 王船 山的 工作 则 侧 重 于 天道 ,
他 回归横 渠 , 并 对 横渠 所 讲 的太 和 、 天 道 等 做 了 更细致 更 具 体 的解 释 。这 个 理 论 框 架 中 , 太 和 是处 于最 高 的一层 , 与道 、 太虚 、 气、 神、 太极 、 阴 阳乃 至 于象 、 形、 器 等 观念 一 起 构成 了船 山的 宇
会 反对 船 山对 太 和 的理 解 。 因此 , 本 文 主要 依
接下 来解 释 “ 中涵 浮 沉 、 升降 、 动 静 相 感 之 性, 是生 纲组 、 相荡 、 胜负、 屈伸之 始 。 ” 船 山说 :
中涵 者其体 , 是 生 者其 用也 。轻 者 浮 , 重 者
据《 张 子 正 蒙 注 》的 文 本 , 来 考 察 船 山 所 讲 的
的学 问 根 本 。《 张子 正蒙注》 是 对 横 渠 学 的 发 挥, 尤其 是 天 道 的 方 面 。《 思 问 录》 则是船 山 自 己的讨论 , 可能是因为在《 张子 正 蒙 注》中 已经 有 细致 的 讨 论 , 所 以《 思问录》 很 少讨论 天道。 所以, 我 们讨 论 船 山 的太 和 观念 , 主要依据 《 张
l j ; 学刈2 。 4 年 第 2 期
论 王 船 山 响 太 和 颊 矗
鲁 鹏 一
摘 要 :船 山在 注解 张横 渠 的《 正 蒙》 时, 呈现 了一种 完整 的 宇宙论 , 也 与 横 渠有 一
定 的不 同。 太和是船 山 宇 宙论 中 涵盖 最 广的 一 个 观 念 , 也 与 多个 重要 观 念 有 密切 的 关 系, 可 以说 理 解 了太和就 能理 解船 山理 解的 宇 宙形 态。我们 这 样 来对 王船 山的 太和 观 念 进行把 握 , 首先, 根 据《 张子正 蒙注》第一段 的 完整表 述 , 梳 理 太和 的 大致 结 构 。其 次 , 讨 论船 山对 太虚 、 太极 的解释 , 以此 而理 解太和 本 然状 态。再 次 , 讨论 船 山对 阴 阳、 气神 、 体 性 的解释 , 以此 理解 太和 的 内容 。最后 , 在 上 述讨 论 的基 础 上 , 完整 清 晰地 列 出太和 的 各
别 。虽 然按 照 横 渠 的 思 路 推 演 下 去 , 可 能 并 不
作者 简介 :鲁鹏一( 1 9 8 0一) , 男, 山东栖霞人 , 北京 大学历 史学系、 高等人 文研 究院博士后 , 哲 学博 士 , 北京 ,
1 0 08 71。
2 6
论 王 船 山 的 太 和 观 念
太和。 Βιβλιοθήκη 沈, 亲上 者 升 , 亲下 者 降 , 动 而趋 行 者 动 , 动 而赴


太和 所谓 道
止 者静 , 皆 阴阳和 合 之 气 所 必有 之 几 , 而 成 乎情
之 固然 , 犹 人之 有性 也。铟缢 , 太 和 未 分 之 本 然; 相荡, 其 必 然 之 理 势 。胜 负 , 因其 分 数 之 多 寡, 乘乎 时位 , 一 盈 一虚 也 。 胜 则伸 , 负则屈 ; 胜 负屈伸 , 衰王死 生之 成 象 , 其 始 则 动之 几也 。 此 言天地 人 物 消 长 死 生 自然 之 数 , 皆 太 和 必 有
个层 面 ; 并且 考察船 山的几个 观念 与 太和 的关 系 , 说 明太和 的重要 性 。 关 键词 :王船 山 ; 太和 ; 太虚 ; 太极 ; 阴阳 ; 气神
明末 儒 者 王船 山作 为 理 学 后 期 的 重 要 人
物, 经 过早 年 的复 杂心 路 历 程 之后 , 晚年 归 宗宋
宙论 。我们 主要 讨 论 太 和 , 但 太 和 是 指 最 高 的
那 种东 西 , 难 以直 接 描 述 , 又必须通 过气神 、 阴
因为《 张子正蒙注》 是一种注解性 的文本 , 那 么就 涉 及 到 横 渠 原 文 与 船 山 注 解 之 间 的 问
题 。一方 面 , 注解虽 然 是 基 于原 文 , 也 受 到原 文
之几。 ( ]
《 正蒙 ・太 和 篇 》的第 一 句 讲 “ 太 和 所 谓
道”, 提 纲 挈领 , 集 中表达 了横 渠 的宇 宙 图 景 , 而
船 山的解 释 也 呈 现 了他 对 太 和 的理 解 , 下 面 我 们 逐句 引 用 讨 论 之 。首 先 来 看 对 于 “ 太 和 所 谓
阳等概 念 才 能 构 筑 起 对 太 和 的理 解 , 所 以讨 论 太和 , 就会展 现 船 山宇宙 论 的整 体 图景 。 船 山虽 然没 有像 刘 蕺 山那 样 的思 想 历 经三
变, 但 也有 早 年 入 路 、 中年 积 累 、 晚 年 成 熟 的过
程 。在 晚年成 熟 阶段 , 《 周 易 内传 》 、 《 张子 正 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