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说略
文化遗民的遗与逸——以胡思敬为例

或問 WAKUMON117No.25,(2014)pp.117-132文化遗民的遗与逸——以胡思敬为例吴晗怡摘要:本文以清末民初的江西遗民胡思敬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遗”、“逸”对峙的研究框架内,考察其在清覆后的遗民生涯及隐逸生活。
强调先为士而后能遗,还原胡思敬首先作为儒家士大夫的身份认同。
通过梳理胡思敬的生死观、华夷观、新旧观,解答其甘为遗老的选择逻辑。
继以思想、言论、行为三个方面,梳理胡思敬的“遗”,以“田园生活”、“有限交往”梳理胡思敬的“逸”。
终以探讨其“遗逸之辨”的背后,明体达用的生命实践。
关键词:清遗民隐逸胡思敬士大夫一、研究回顾关于胡思敬的个案研究,已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展开。
江西师范大学刘慧的硕士论文《胡思敬仕履及其心路历程研究》以时间为文轴,梳理胡思敬的生平事迹,着重剖析胡思敬在大变局下的心路历程。
南昌大学雷鸣的硕士论文《胡思敬年谱》,更为直接地以年谱的形式梳理胡思敬的一生,分青年、壮年与晚年。
厦门大学李平亮的博士论文《卷入“大变局”——清末民初南昌的士绅与地方政治》,则有几千字的篇幅论及胡思敬,将其定义为地方士绅和前清遗民这一双重身份,探讨南昌地方士绅在大变局下的政治取向。
南开大学李泽昊的博士论文《胡思敬史学与思想研究》,则更为细腻而立体地将胡思敬还原为一名书生、官员、士绅、遗民、藏书家、史家,探讨其坚定的儒家价值取向、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和对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愫,着重分析胡思敬的史学活动;对胡思敬的著作,包括《国闻备乘》、《戊戌履霜录》、《驴背集》、《大盗窃国记》、《审国病书》、《盐乘》、《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以及其辑刻的《问影楼舆地丛书》和《豫章丛书》等都做了一番梳理,不可谓不细致而全面。
《胡思敬史学与思想研究》一文,以史学和思想两条主轴,还原胡思敬大变局下一儒生的本来面貌,可谓胡思敬研究的集大成者。
其他具体而微的研究,譬如《胡思敬撰述〈国闻备乘〉初探》、《孤亭兀坐一轩眉》、《略论胡思敬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诗文》、《胡思敬与〈戊戌履霜录〉》、《胡思敬的〈盐乘〉——对近代正统派的一个剖析》等等论文,对胡思敬的著述进行专题探讨,亦是将胡思敬定位为一个正统、保守、顽固、守旧的史家、文人、士大夫,在此基础上批判其落后的政治取向,肯定其作出的文化贡献。
古代中国社会廉洁政治的历史沉思-读王夫之《读通鉴论》

贪腐行为是封建社会政治中的顽疾。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虽然也极力打造吏治清明的形象,但少有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一书,对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述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近1400年间的史实进行考察,分析了历代王朝反贪腐的情况及利弊得失,提出了自己的廉政主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政治镜鉴。
郭树伟《古代中国社会廉洁政治的历史沉思——读王夫之<读通鉴论>》一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概括了王夫之的廉政主张,即应把廉政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定中,视廉洁政治为基本国策;加强官员廉政教育,廉政应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反对官员“清而矜、清而伪、清而朋、清而钝”;重视胥吏贪腐预防,提出“简法治吏”措施。
本版从今日起,分三期刊发此文,敬请关注。
——原编者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著述甚丰,《读通鉴论》、《宋论》是其代表作。
《读通鉴论》一书对古代中国社会从秦汉到唐五代时期的政治举措作了考察。
其中,对历朝统治者反贪腐、澄清吏治的措施和效果的考察,是这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书所揭示的历代王朝在廉政方面的利弊得失,尤其是贪腐亡国的深刻教训和廉政主张,为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留下了有益的镜鉴。
一、应把廉政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定中(一)《读通鉴论》一书认为,统治者应把廉政作为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国策之一,在确立政治、经济、法制、思想文化宣传等方面制度时,都应顾及廉政的内容。
对此,王夫之揭示了隋唐两朝经济政策和廉政制度失误的教训。
他指出,隋文帝“重税渔民、竭泽而渔、财聚民散”的贪吝财政政策,导致了国家的分崩离析;而唐朝改隋朝“贪吝财政”为“散财于民”的财政政策,又引发了“朝士以贿而容奸、逆臣亦以贿而自固”、“竞为奢侈”的官员文化风尚,以致“贿赂之败人国家,如鸩之必死”,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鲜明的警示。
王船山《读通鉴论》考论

作者简介 : 刘荣( 1 9 8 5 - ) , 女, 山东临沂人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向主要为明清哲学与思想。 ①《 船 山全 书》 湖南 : 岳麓 书社 , 2 0 1 1 年版 , 下引该《 全 书》 者, 只标册数及 页码 。 ② 了解是 书的研究状况 , 可参考笔者 的 《 近 百年 来王船 山 ( 读通鉴论 ) 研 究述评 》 一文 , 待刊 。
世所推崇。“ 船 山学 ” 研究 至今 如火 如荼 。《 读通 鉴论 》 乃 船 山众 多 著 作 之 一 种 , 8 O多 年 来 学 术 界 对 该 书 的探 讨 和研 究 一 直 没有 中 断 过 , 且 成 果 丰
赡 。但 鲜 为 人 知 的是 , 在《 读通鉴论 》 一书 自2 0
③ 王兴 国在 《 清末 民初船 山学论述评 》 一 文中考察 了清末 民初 的一些政治 家、 思 想家对船 山言论的利 用之得 失与影响 , 这 虽然 间接地 向我
们表 明 了《 读通 鉴论》 在 清末民初 流行的一些 史实, 但并 未深论之所 以流播 的原 因、 表现等 问题 , 见《 船 山学刊 》 1 9 9 4 年第 1 期。 ④ 如汪茂 和点校 、 王之 春 : 《 王夫之年谱 》 , 中华 书局 , 1 9 8 9 年 ; 王孝鱼 : 《 船 山学谱 》 , 广 文书局 , 1 9 7 5 年 ; 张西 堂 : 《 王船 山学谱 》 , 商务 印书
同 的角度 进 行专 业化 的和学术 化 的研 究 。
农, 学者称为船 山先生 。其毕生著作数量夥矣 , 煌 煌 1 6 册的《 船 山全 书 》 ① 应是迄今 为止对王船 山
学 说 和 著 作 作 全 面 广 泛 而 又深 入 的整 理 、 出版 之 大成。不惟如此 , 其学 堂庑广 阔、 议论 深切 , 为 后
王船山《唐诗评选》之比较批评论略

王船山《唐诗评选》之比较批评论略
王船山《唐诗评选》一书发表于200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了三百多首唐诗,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本重要的唐诗选择集。
王船山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唐诗评选》的出版,也使中国的诗歌意识得以唤起,让我们重新审视唐诗及其创作的价值。
《唐诗评选》出版以来,受到了各界的好评,更是引来了各路评论家的评论。
有人认为,本书的收录唐诗数量虽少,但能够把握唐诗的精髓;有人认为,本书在筛选上有着个人偏见,收录的诗中有着一定的正统思潮;有人认为,本书在收录上重点凸显唐诗的杰出作品,而忽略唐诗的另一面。
综合这些观点,可以分析出王船山《唐诗评选》的比较批评论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王船山视唐诗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段,所以《唐诗评选》收录的唐诗不仅有杰出作品,也有一些普通但有价值的作品。
这是王船山精心挑选的唐诗,他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唐诗的精髓,以及体现唐诗创作的不同方面。
其次,王船山认为唐诗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所以他也会尽量把握历史的特点。
尤其是在征引方面,他会尽可能多地纳入不同时代的唐诗,以便我们更加全面的看待唐诗流派的演进及其文化内涵。
再者,王船山在书中收录的唐诗中,有较多的正统唐诗,有较
少的另类唐诗,这反映出他的思想观点。
他的态度是认可唐诗正统文风,但同时也保持着一定的开放态度,认可不同流派唐诗的存在价值。
从比较批评论略上看,《唐诗评选》是王船山以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唐诗,传承唐诗的精神和文化精髓,以及尊重不同流派,以便让我们更充分地理解唐诗的价值。
因此,《唐诗评选》在当代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预示着文化传承的巨大重要性。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作者:毛健来源:《船山学刊》2018年第02期摘要:《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中有比较丰富的“法治”思想: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突出了“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治理国家方面,船山还隐约认识到根治官场贪污腐败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将吏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在重视官吏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强调在制度的范围内对官吏进行监察、考核,对官吏贪污贿赂的犯罪行为依法严惩,把法治作为惩罚贪官污吏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与现代法治中预防官员腐败与制度反腐的立法精神相一致,足见王船山“法治”思想之远见。
关键词:王船山;《读通鉴论》;法治《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呕心沥血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历史及人物事件,分析历代政治兴亡得失及其经验教训,希望以史为鉴,探求社会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希望。
在该部著作中,不乏有丰富的“法治”论述,本文以此为基本史料,对王船山《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进行探讨。
一、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治惟其人,不惟其法”王船山对秦汉以来历朝盛衰兴亡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尤其是刻骨铭心地反思了明朝灭亡的教训,他结合自己在南明永历小朝廷遭受宦官奸臣构陷的亲身经验,在“人治”与“法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从本质上说,王船山是一个恪守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国家治理层面,他更倾向于儒家倡导的圣君贤相的人治观。
不同之处在于:王船山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儒家过分强调人治的观念,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突出了“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其大著《读通鉴论》中频繁且大篇幅地论述“法治”思想。
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无论任人与任法,都是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任何一方的缺失或滥用,都会给国家治理带来严重后果。
王船山《唐诗评选》之比较批评论略

王船山《唐诗评选》之比较批评论略王船山《唐诗评选》是一本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唐诗选辑,它收录了多位唐代文学家如白居易、李白、韩愈等的名作,以及一些传奇故事和神话等等。
它不仅为人们熟知的唐诗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且为其他传统文献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资料。
王船山的《唐诗评选》以五类为基础,有歌诗、诗词、诗颂、诗牒和宋诗五类。
他从现有的各类唐诗中,精选了最出色的诗作,使之成为经典。
在他的选择上,采取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以辩证、庄重、客观和审慎的态度筛选诗作,重视批评性质,注重诗歌技巧和文学价值,力求创造一部诗歌性价比最高的选集。
在王船山选诗的过程中,他从众多的诗作中挑选出了自己最喜爱的诗人和诗作,并以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去评判他们。
他坚持以解析诗句、比较诗行的方式来筛选优秀的诗句,他的评判标准也是以文学价值、思想意义、文句艺术等为准绳的。
他还从多元的文学角度从中挑选出最优秀最值得称道的诗作,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王船山选诗的努力也为当时的文学发展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成果被认为是重要的文艺精品。
他精心挑选、精心研究的优秀诗作,最终汇集成《唐诗》这部大型诗集,极大地扩大了对唐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在王船山的努力下,唐代诗歌得到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但是也不可否认,王船山《唐诗评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评,一些人指责他太过主观,缺乏科学、客观的评判标准;有些人认为,他受到当时书院文化的影响,有内容和文体偏颇;也有人认为他的很多收录诗作没有足够的挑剔,出现了不少文字质量较低的作品。
总的来说,王船山的《唐诗评选》不仅为研究唐诗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资料,而且也促进了唐诗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
然而,也需要从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反思这部书籍,批评它的局限性,以及改进其内容和评判标准,以便于对唐代文学有更全面、更负责任的研究。
王船山论李泌与陆贽投稿:高荒荓

王船山论李泌与陆贽投稿:高荒荓船山分析评论了中唐两位宰相,李泌与陆贽。
认为李泌品德高尚,志深识远,多谋善断,进退自如,是一位“默挽人心,扶危定倾”的大政治家、谋略家。
陆贽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博学多才的大政治家、政论家。
但在深谋远虑、通权达变方面,陆贽不如李泌。
他们都对平定中唐藩镇之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重大历史贡献。
船山史论,为中华民族增添了经邦治国的宝贵思想财富。
关键词:李泌;陆贽;历史贡献;二人比较;历史借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又一个空前强大繁荣的朝代,史称“汉唐之盛”,至今被中国人和全世界所有华人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这不仅是因为唐朝出了李世民这样具有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英主,被北方突厥等各少数民族藩国与部落尊为“天可汗”;还涌现出了一大批贤相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财家,他们不断地克服唐朝各时期所出现的各种政治危机、军事危机、经济危机,特别是民族危机,多次使唐朝转危为安。
正如大思想家王船山所指出:“唐多才臣,而清贞者不少概见,贞观虽称多士,未有与焉。
其后如陆贽、杜黄裳、裴度,立言立功,赫奕垂没于世,而宁静淡泊,固非及志行之所及也。
唯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三:宋�Z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余年之中,而朝廷乃知有廉耻,天下乃藉以�V安。
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焉。
”①王船山高度赞赏了“唐多才臣”,在这里重点称赞了唐玄宗开元时期的三位名相:宋�Z、卢怀慎、张九龄。
他们都以“清贞”著称,一位是“清而劲”,一位是“清而慎”,一位是“清而和”,正是他们清贞廉洁,“宁静淡泊”,“远声色,绝货利”,“而朝廷乃知有廉耻”,从而辅佐唐玄宗开创了远超汉、宋的“开元之盛”。
充分说明了“唐多才臣”的重要的历史作用。
文中提到的陆贽,是中唐德宗时的名相,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两位历史人物之一,另一位则是唐德宗时的宰相李泌。
下面先介绍李泌。
一、论李泌李泌(722―789),字长源,原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迁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唐德宗时封为邺侯。
“志定而学乃益”

作者: 林火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47-47页
主题词: 王船山;读书;梁元帝萧绎;社会主义;引文;西魏;出处;投降;古今;首都
摘要: <正> “志定而学乃益。
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读通鉴论》卷十七,以下引文未注出处的同此)王船山在论梁元帝萧绎焚书时这样说。
公元554年冬,西魏发兵攻打梁的首都江陵。
城破,萧绎投降,被杀。
魏兵入城时,萧绎焚毁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自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
王船山指出,萧绎自取灭亡,“未尝非读书之故”;因为他的读书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无异,“玩物丧志”,“读书止以导淫”。
王船山认为,读书必须有志,无志而读书是不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帝
窥伺之心”,是景帝的过失。认为太后欲让景帝“舍太子而立梁
亚夫不奉诏救梁王,是深明景帝借吴除梁之意。
王”并非史实。
卷三
批驳淮南王刘安“谏伐南越”的主张,认为“越之不可
赞成刘安的主张,认为征伐南越之举非仁义君子所为,不但
4 武帝 不收为中国也”,肯定武帝平瓯、闽,开南越的历史功绩。 劳民伤财,而且得不偿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统,传承风教的正统大儒形象。
的重要目的。
尽管如此,胡思敬认为,王夫之的学术还是存
二、《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的主要内容
在一定的缺憾,这主要是指《读通鉴论》中存在不
胡思敬认为《读通鉴论》的偏颇之处主要集中
合史实之处及有悖儒家礼教纲常之言。在《王船山 在两汉三国史论部分,“魏晋以后可议者绝少”[3],
光武
又贿重金以求偷生,有损节义,令人愤慨。
贬斥谯英散金救父的行为,“为善者其惧矣”!
圣人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之论,不仅适用于子道,
国以民为重,社稷次之,怎可“以子道当君道”?且章帝承
卷七 而且适用于君道。章帝继位之初,不应轻信鲍昱、陈宠、第 “明帝惨刻”之后,下诏补救前朝之失,此正是“天子之孝也”。 12
一、胡思敬与《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 胡思敬(1870~1922),字漱唐,江西宜丰人, 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曾任辽沈道监察御史、 广东道监察御史等职。监察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 职位颇重,负责纠察地方,弹劾官员,评议朝政。 两年间,被他弹劾的官员包括两江总督端方、两广 总督袁树勋、四川总督赵尔巽、尚书载泽、善耆、 徐世昌等等多名权臣,他甚至反对皇族、亲王总揽 朝政。这种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为其博得很大的
评论严尤上谏伐匈奴一事。认为匈奴不可不伐,不能以
认为严尤上谏伐匈奴是正确的。君王“佳兵好战,古未有不
卷五 严尤之言而废秦皇、汉武的功绩。王莽伐匈奴,“为久远计, 败亡者”。秦的灭亡,汉的衰败,均是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 10
王莽 未尝非策”。其败是因为用人不善所致。严尤之策,“与赵普 所致。王氏所谓“尤不当言匈奴不可伐,但当言莽不可伐匈奴”,
唯眉山苏氏好为纵横驰骤之论,同时流辈已有攻其
史论著作之一。受资料所限,尚无法确定其具体的
失者。船山固尝辟苏氏之学,岂复自言而自蹈之?
撰写时间。据笔者推测,应是在 1908 年前后①。1913 年,胡思敬将《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付南昌
身为遗老,当鼎革之交,箕踞谩骂,殆亦有激而然, 如韩子所谓“物不得其平者”。[3]
1
量放在边庭,以防御外敌入侵。汉朝设南北两军于京畿,“兵
惠帝
与两汉“诸吕、窦、梁”之乱相比,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更难控
积强于天子之肘腋”,只能是“召乱而弗能救亡”。
制。因此,君王所要警惕的是勿将兵权授之“奸人”。
张释之为人正直,为官廉洁,天下有目共睹。他不畏强权,
卷二
张释之任廷尉时,多在“可为”之事上做文章,“畏强御
章帝 五伦之言,亟反先帝“严察”之法,而应“从容调燮以适于 察鲍昱、陈宠、第五伦三人所言,皆是劝君务为宽厚之策,其并
中”,使国事“不以相激而堕于偏”。
未挟“怨怼君父”之心,王氏所论太过偏激。
卷七
东汉外戚之害,“自马后始”。章帝封诸舅,实乃马后之意。
〈读通鉴论〉辨正》的卷首,他写道:
因而在其中选取 19 处作为辨正对象(见表 1)。
表 1 19 处辨正
序号 来源
王氏论述的主要内容
胡氏辨正的主要内容
设立南北两军是汉朝兵制的一大善策,且两军兵力单薄,不
“明王有道,守在四夷”。贤明的君王应将国家的军事力
卷二
足以镇压四方。若使藩镇各拥重兵,则势必会威胁中央的安全。
──────────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5BZS005)
收稿日期:2016-06-23
作者简介:杨晓敏(1978-),女,吉林四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近代文献。
-83-
第 39 卷第 1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 年 1 月
乘》,还有编纂未成的《大清通纪》等等。编选、刊
班固作史,寓褒贬于论赞,郑渔仲讥其不知史
汲黯责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是“贼道之说”。黯行
认为汲黯此言切中要害,符合历史事实。汉初采用黄、老之
卷三
5
黄、老之术,“协其君以从己”,他对武帝“不终于崇儒以敷 术治国有其历史必然性,不能武断的加以否定。王氏对汲黯“虚
武帝
治,而终惑于方士以求千”,负有责任。
造谤辞,横回口语”的作法实不足取。
卷三
对汲黯辞任淮阳太守而自请为中郎的作法不以为然,认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7.01.019
An Analysis of Comments on Wang Fuzhi’s Dutongjianlun
YANG Xiao-min1, LI Ze-hao2
(1. College of Art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Ideology,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116028, China)
摘 要:详细论述了胡思敬的《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一书的撰述动机、主要内容、史论特点,认为
该书不仅是研究王夫之学术思想不可忽视的参考资料,而且也是清末民初传统守旧人物历史撰述的一个典型。
关键词:胡思敬;《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王夫之;《读通鉴论》
中图分类号:K2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1-0083-05
胡思敬生平嗜书,著述甚丰。他居京师时,虽 俸禄微薄,却经常流连于书肆,“搜求经籍。老仆负 囊从其后,无所不收,盖亦无所不读”[1]。辞官后, 胡思敬在南昌创建“退庐”书楼,藏书达 40 余万卷 之多,为其赢得杰出藏书家的名望。胡思敬的著述 包括《退庐诗集》《退庐文集》《古文辞类纂补》以 及大量属于史部的撰述,如《戊戌履霜录》《王船山 〈读通鉴论〉辨正》《圣武记纂误》《盐乘》《国闻备
Key Words: Hu Sijing; Comments on Wang Fuzhi’s Dutongjianlun; Wang Fuzhi; Dutongjianlun
《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是近代江西著名 史学家和藏书家胡思敬的一部很有特色的史论著 作,其内容是对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读通 鉴论》的论述(集中在两汉三国部分)进行考证与 辨析。为充分揭示此书利用这一珍贵的 历史文献,本文从史学角度对其做一系统探讨,愿 就正于方家。
2
敢于直言上谏,深为诸侯所惧。以“缄口于淮南”便判定其“市
文帝 而行于所可伸者”。他只不过是故意博取正直的名声而已。
直”,有欠公允。
周亚夫不奉诏救梁,纯粹是军事策略上的考虑,由此认为周
太后宠爱梁王,景帝以“传位于王”一语试探太后,“窦
卷三
与景帝有密约是没有根据的。景帝以“传位于王”一语“启藩王
3
婴正辞而太后怒”,招致景帝对梁王的妒恨。七国之乱时,周
张汤是“奸邪巧佞”之徒,汲黯身为大臣,不能坐视奸臣当
6 武帝 为他是“干求持权”,欲与张汤争荣辱,非君子之道。
道而不顾。他的做法正是尽人臣之分,表现出其忠君爱国之心。
对傅介子诱杀楼兰王一事十分称赞。认为“夷狄者,歼
王氏所言,“非儒者所宜出也”。中国不同于“夷狄”之处在
卷四
7
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因此傅介子所 于其有礼义教化,能以信义服人。“忠信笃敬,蛮貊可行”,而舍
卷五
9
溺于流俗,真是可悲啊!而傅喜的贤仁也是令人怀疑的,他 应以肯定的。虽然傅喜与王莽一样,也是外戚,但傅的贤仁不可
哀帝
与王莽相比,只是“幸而未败”。因此,圣王之治,首先要正 否认。在他为官时,“内以安傅氏之心,外以救王氏之失”,其守
俗,以“辨男女内外为本”,切勿“权移于妇人”。
节不屈的品格世所公认。王氏对傅喜的评价太过苛刻。
刻《豫章丛书》使他声名昭著。此外,胡思敬还在
法,以为诸生决科之文,未可施之著述。以予观之,
家乡开办图书馆、举办书院,捐资医局等,积极推
非独史法为然,即汉唐诸家专集,亦罕有轻议古人
动了当时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时人所称颂。
者。《东莱博议》成于乾道四年,乃少时程试之作。
《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是胡思敬重要的
声望。胡思敬自己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为官廉正, 严于自律,是典型的儒家正人君子式人物。然而, 他却具有极其守旧的政治立场,在反对维新变法和 政治改革上非常坚定。时至 20 世纪之初,改良维新 的观念已经风靡朝野,官员中顽固守旧者实寥寥无 几,因而清政府未理睬胡思敬的主张,于是,胡氏 毅然辞职,脱离官场,隐退南昌。民国成立后,胡 思敬曾与升允、刘廷琛、于式枚等密谋恢复帝制, 1922 年 4 月 30 日病逝。
退庐刊印,这当是此书最早的刊本。
这里凸现了这样的见解,即史家撰史的态度应
胡思敬的《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不是通 慎重,不可随意游戏笔墨,而王夫之在撰书之时,
常文人的就史论史,他撰述此书的动机甚为明确, 由于倾注了作为前朝遗臣的强烈感情,故而造成了
在对王夫之的学术及《读通鉴论》有一定深度的理 是书的“小疵”。胡思敬认为,这种凭“意气”论史
解后,专为“去其小疵,存其大纯”而作。所谓“大 的作法实不足取,“论一偏,道德之意变为申韩,
纯”,主要是指以下三点:一是夫之之学有传经之功。 荀卿之学流为李斯,将有变本加厉之患,不可不慎
二是其学有卫道之力。三是夫之有扶持明教之心[2]。 也”[3]。可见,胡氏十分重视传统史学的道德“戒鉴”
由此可见,王氏在胡思敬的心目中,是一位捍卫道 功用,纠正王氏的“偏颇”之处也就成为是书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