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9760804
迟浩田接管人民日报社那一天

迟浩田接管人民日报社那一天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35期1976年10月7日,北京军区副政委迟浩田奉命率3人小组进驻人民日报社,控制住深受江青、姚文元器重的亲信人物,掌握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舆论喉舌,是粉碎“四人帮”行动的重要环节。
受命于唐山抗震救灾前线1976年10月6日深夜,在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身在指挥中枢的北京军区副政委迟浩田,和萧选进副司令员、万海峰副政委商量了要办的几件事,刚刚回到帐篷里,电话铃急促地响起。
对方在电话中向迟浩田传达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通知:明天一早返回北京,中央将派专机来接。
请抓紧准备一下。
迟浩田询问:“回北京是什么任务?”对方回答:“不清楚,你回来后就知道了。
”放下电话,已是7日零时7分。
迟浩田心中感到,必有大事发生,马上给北京打电话,向主持北京军区工作的秦基伟政委打听。
秦基伟也颇感吃惊,说:“我一点也不知道啊!”思考片刻,他又说:“这大概是中央定的,叫你回来就回来吧。
”迟浩田思来想去,怎么也睡不着,干脆起身,开始整理好衣物,把洗漱用品、书籍、笔记本装进包里,把秘书、警卫员叫到跟前,神色严峻地说:“天亮后咱们一起回京。
到北京后,兵分两路,你们回原单位,不要跟着我了。
”秘书和警卫员一听首长所言,都面露惊讶之色,但也没有多问。
后来迟浩田回忆说,当时他觉得,回北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万一自己“出事”,不要连累了身边工作人员。
7日清晨8时许,北京飞来的专机按时到达,萧选进、万海峰到机场送行。
大家都不知道此行的缘由,都请迟浩田多多保重。
迟浩田笑着向大家摆摆手,说:“没事,没事,后会有期。
”逐一敬礼、握手,从容登机。
一小时后,专机在北京东郊通县机场降落,果然有中央办公厅的黑色轿车在等候,有人陪同迟浩田先到一处休息。
对方告知:午后参加重要会议。
耿飚将军的热情拥抱10月7日上午,正在办公室工作的《北京日报》总编辑孙轶青接到来自上级的电话,要他午后到中南海参加会议。
通知中明确,此事严格保密,不向任何人、包括自己家人透露信息。
新闻标题的类型和结构

新闻标题的类型和结构新闻标题作为报纸上一种特殊的文字集合体,虽然字数不多,但其样式已比较稳定成熟,自有其自己的类型和结构.现分述于后。
一、新闻标题的类型(一)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新闻标题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许多类别。
最常见的有两大娄,即单一型标题与复合型标题;实题与虚题。
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是按标题的构成来划分的。
只有主题的标题,即为单一型标题;既有主题又有辅题的标题,即为复合型标题。
主题与辅题以字号大小作为区分的标志。
在多行标题中,字号最大的一行即为主题,其余为辅题。
主题是标题的主要部分,辅题是标题的次要部分.单一型标题,包括一行题(即一行主题,无辅题),也包括双行主题(无辅题)。
至于三行主题(无辅题),极为少见,且实用意义不大。
复合型标题是由多行题组成,至少为两行。
它的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两种.复合型标题按组合方式划分,可有引题一主题一副题型,引题一主题型和主题一副题型三种。
关于标题的称呼,“主题”因与文章中的主题易混淆,也有称为“主标题" 143的,余下类推为“引标题”和“副标题"。
不过,较为流行的称呼,仍是“引题"和“副题”。
(二)实题和虚题根据表现方法和表现重点不同,新闻标题可分为实题和虚题两种.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称为实题.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称为虚题。
实题,着眼于叙述,着重表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事件等等。
虚题,着眼于说理,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实题和虚题都是表达编辑对新闻内容认识的结果.不同的是,实题是通过个别表达认识的结果.虚题是通过一般表达认识的结果.例如:廉政不可无监督监督不可无群众(引题)贵阳交警支队开门刹风(主题)(《法制日报》1993— 1O-19)引题“廉政不可无监督监督不可无群众”讲的是原则、道理,主题讲的是个别的具体事例.虚题,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种,概述一种道理。
如上例的引题。
第二种,提出一种要求。
如:《忘关煤气阀切忌点明火(主题)本市连续发生煤气起火事故(副题)》。
1949-1976《人民日报》非主流关键词

1949-1976《人民日报》非主流关键词1949『关天茶舍』 [人文]1949-1976《人民日报》非主流关键词偶然找到了《人民日报》49-97数据库,一路读下去,大感兴味,特别是1976年以前的。
它真实的反映那个时代吗?满眼望去,大话、空话、套话连篇。
今天好汉,明天混蛋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那个时代的确就是这样的。
有人说《人民日报》是共和国的历史草稿,这话说的真好。
好了,进入正题。
我打算选取一些现在很火的,当时另类的关键词,也算从一个侧面看历史吧。
《人民日报》非主流关键词之飞船(1949-1976)从1955年10月3日《征服宇宙》算起,到1976年7月8日《苏修把科学技术主要力量用于扩军备战,打着“科学组织劳动”旗号,残酷压榨本国劳动人民》止,《人民日报》一共刊登了带有飞船关键词的文章560篇。
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那会中苏正度着蜜月,《《人民日报》》是把苏维埃联盟的成就当作自己的成就来赞扬的,从57年10月到65年3月,飞船一词在《人民日报》上就出现了540次,其中绝大多数内容是祝贺苏联**飞船成功发射,成功着陆,祝贺者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另外就是科普性的文章,介绍苏联的宇航事业成就,而且还多次刊登中国各城市人民群众欢呼苏联成功发射,不乏无限欢乐、奔走相告这类词汇。
下面摘录小段,感受一下气氛。
据新华社12日讯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的卫星式宇宙飞船“东方号”并顺利返回地面的消息,使北京、上海、天津和沈阳各界人民非常振奋,人们到处奔走相告,怀着无限欢乐的心情祝贺苏联人民的这一伟大成就。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在得到消息后,抬着扎有红绸的报喜牌,敲锣打鼓向人们报道这个喜讯。
北京天文馆的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少先队员们高呼“社会主义万岁!”北京大学整个校园沸腾起来。
学生会主席王德洋和各系的许多学生,纷纷到苏联留学生宿舍,向苏联同学握手祝贺。
论传统媒体对重大灾害报道的突破性发展——以《人民日报》对唐山和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到 20 0 8年 的汶川大地震 ,我国的传 统媒体对 重大 灾害 的报道取得 了长足 发展。主要表 现在 对新 闻报道价值 的
倍加 重视 ,信 息公 开 中的浓 重人 文关怀,携手网络媒介多维度 、深度 报道等三个方面 。这充分反 映 了改革开 放 三十多年来传 统媒体 在灾害报道 中的历史性 变革 。
里 ,中国 的经济 面貌 、政 治话 语和 国 内外 舆论 环境
人 定 胜天 的革 命精 神抗 震 救灾 ( 副题 ) 。后 一篇报 》
道 的导 语 是 :“ 国河 北 省冀 东地 区 的唐 山一 丰南 我
一
都 发 生 了翻 天 覆地 的变 化 ,由大众 传媒 所 主导 的信
息 传 播 景 观 更 是 经 历 了量 的 飞 速 扩 张 和 质 的 巨大 突 破 。但 是针 对这 两 次 巨大 的灾 害事件 的报 道 却有 天 壤之 别 。传统 新 闻媒介 如 《 民 日报 》在这 三十 人 年 中也 经历 了显 著 的变 革 ,我 们将 其对 这 两场 地震
关键词:唐 山大地震 ;汶川地震; 人 民日报 ; 灾害 事件 ;抗震救灾
中图分类号 :G 1 . 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0 7 20 )0 - 1 1 0 6 3 8 4 (0 9 4 0 2 - 5
0 引 言
17 9 6年 7月 2 8日的唐 山大 地 震和 2 0 年 5月 08 11 真 实性 和 时效性 的 改进 . 唐 山大地 震 发生 的第 二 天 ,1 7 9 6年 7月 2 9日 《 民 日报 》只发 了两 篇报 道 : 河 北省 唐 山、丰 南 人 《
报 道 中 所 彰 显 的 上 述 这 些 新 闻价 值 要 素 却 有 很 大
1976年《人民日报》逝世消息汇总(下)

1976年《人民日报》逝世消息汇总(下)第四届人大代表、中国民航总局顾问查夷平先生逝世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九月五日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顾问查夷平先生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六年八月十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查夷平先生在我党的领导下,于一九四九年任旧中央航空公司副总经理时,积极参与组织旧中国、中央航空公司人员起义,对祖国对人民做了有益的贡献。
查夷平先生追悼会于九月四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送了花圈。
(1976年9月6日《人民日报》)郭小川同志逝世王震副总理参加了追悼会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讯前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郭小川同志,于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不幸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郭小川同志的追悼会今天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人王常柏主持,中央组织部负责人高淑兰致悼词。
悼词中说:郭小川同志一九三七年九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热爱党、热爱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为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他在文艺战线工作多年,写了不少歌颂党、歌颂革命的好作品。
他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他曾同“四人帮”作过斗争,“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排斥和打击。
他热烈拥护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欢呼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
参加追悼会的还有,中央组织部、文化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社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以及郭小川同志的生前友好和亲属。
(1976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同志在京逝世王震副总理等参加追悼会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七日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同志(《八路军军歌》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者)因病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七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84年前福建《人民日报》揭秘

84年前福建《人民日报》揭秘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你可曾知道,早在84年前的1933年11月中旬,福建福州有一份同名的《人民日报》,曾一度引起很大震动。
笔者采写《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一书期间,胡秋原独家披露了半个多世纪前执掌《人民日报》的台前幕后。
为区别起见,这份“福建事变”(亦称“闽变”)时期的《人民日报》,我们姑且称之为福建《人民日报》。
冠名“人民”显特色福建《人民日报》的前身是《福建民国日报》与《国光日报》。
《福建民国日报》是国民党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代行省党部职能)的机关报,《国光日报》则是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于1933年1月28日在福州创刊的报纸。
它们之所以整合为福建《人民日报》,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那是在东北沦陷两年间,通州也陷落了,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5月31日与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划冀东22县为“非武装区”。
不仅如此,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表现英勇的第19路军,竟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剿共”。
蒋介石当局的用意很明显:一方面,让第19路军与红军作战,使其两败俱伤,以收渔人之利;另一方面,第19路军入闽,必定给广东的陈济棠造成威胁,加深闽、粤两军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火拼,以利消灭异己。
对此,第19路军将领虽有所识破,但进驻福建毕竟有一省地盘,可以割据一方,保存实力,徐图发展。
6月1日,第19路军将领在福建通电反对《塘沽协定》,于是南京政府对该军军饷和武器时有留难,或指责其“剿共”不力。
随着被蒋介石排挤出国的陈铭枢归来,尤其10月26日,红军与第19路军签订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与福建政府及十九路军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进入倒计时。
11月初,潘汉年率中共代表团(秘书黄火青、警卫员吴振英)应邀直达榕城,住在福建省政府教育部。
继而,“福建事变”的司令部由香港转移福州,胡秋原一行先遣人员抵达后,领导者先后在东街的蔡廷锴住所、乌山的蒋光鼐住所召开会议,布置起事筹备事宜。
打开装着那段历史问题的套盒

打开装着那段历史问题的套盒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我们打开最大的一个盒子。
那是1966年6月1日在中国最权威的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色神”。
它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这是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移风易俗的伟大事业。
”然而,下一个盒子里是,1966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工农兵群众、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著作的群众运动,开创了劳动人民直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纪元。
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指示,是当前我国文化革命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然而,里面的一个盒子我们打开,那是1967年,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林彪的讲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创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创举。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思想革命化,挖掉修正主义根子,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里面的再小些的盒子,我们打开,那是1967年天安门百万革命群众大会上,红卫兵代表的话:“这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革命。
”然而,它的里面,我们再打开一层盒子,那是1977年5月16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共同发表的编辑部文章:《文化大革命永放光芒》。
那是全国最权威的指导言论。
再打开里面一层的盒子,那是1977年8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在大会上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那是十一年以前的同一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百万红卫兵,文化大革命在北京如火燎原。
然而,再打开里面套着的另外一个下些的盒子,当我们打开,那是198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中写道:“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人民日报7月4日

能干能处能忍(人民论坛)徐文秀《人民日报》(2013年07月04日04 版)有一类干部,工作上呱呱叫、很能干,但往往个性强、太自负,自以为是“不合群”、“难搭伙”。
此谓“能干”不“能处”,结果常常闹得不可开交而干不下去。
还有一类干部,很能干,也能相处,但遇到一点委屈、不公、误解,往往就受不了、熬不住,四处找人“要说法”,讨价还价“闹情绪”,生气赌气“撂担子”。
不“能忍”,往往使这类干部跌倒在成功前的一米线上。
这样的事情未免令人惋惜。
我们固然要有容才、容人的雅量,但对于干部来说,也有一个自身修为的问题。
不能处,将来怎么能胜任领导岗位,带领他人?不能忍,将来怎么能临大事、当大任?从很多人的成长经历看,有本事很能干、善团结好相处、懂修为忍得住,乃是前行路上的三道门和三道坎,跨过去了就别有洞天,绊住了就会栽倒摔跤。
不能处,更多的原因还是出在自身。
不少干部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百炼成钢,有能耐、长才干,却也容易陶醉于鲜花和掌声之中,飘飘然、陶陶然、昏昏然,在“温水煮青蛙”中被“捧杀”。
尤其是有的人一干出点成绩,“我是谁”便逐渐模糊,“我能干”、“我有功”的意识逐渐凸显,或居功自傲、孤芳自赏,或刚愎自用、我行我素,习惯了“个人说了算”、“老子天下第一”。
这说到底,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功劳的问题。
个人能力再强,也难一人完成所有的工作。
成就一番事业,总是众人齐心协力、相互补缺的结果。
如果只突显个人能耐,必然搞得乌烟瘴气、矛盾四起,从而失去干事创业的合力。
相互拆台必垮台,相互补台才有戏。
有“功劳不必在我”的认知,懂得宽人律己,才会和谐共事、共同前进,团结出生产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干又能处,才是更大的本事和能耐。
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直便宜占尽、好处得尽、好事捞尽。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时候,碰到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的种种憋屈、窝火的人与事,遇到种种难以名状的挫折、失败,怎么办?有的人拿得起、放得下、跳出来、守得住,富有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