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杠杆教案
12.1-杠杆教案

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备注:主备课:___________ 辅备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教材分析:杠杆是简单机械中的重点,它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较为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深刻的体验,但学生知识体系中还没有成形的杠杆的概念,也没有具体分析杠杆使用进程和杠杆五要素的经验。
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成理论体系,并再将这一理论体系反过来应用到实际杠杆的使用过程中。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
2.会画力臂。
3.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会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1.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
2.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1.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2.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
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备用:剪刀(两种)、羊角锤(木板、钉子)、电工钳、订书机、镊子、瓶盖起子、啤酒一瓶(没开启)等。
2.学生自备:每个学生自备2~3件属于杠杆的生活用品。
教学流程:一、预习提示1.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转动的硬棒(可以是弯曲的)叫做杠杆,这个固定点叫。
的力叫动力,的力叫阻力,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用公式可表示为。
动力臂L1是阻力臂L2的几倍,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
二、目标定向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八年级第十二章12.1杠杆教案

上册教案word上册教案word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复习上节课讲解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前一章知识点功和机械能有一个巩固和强化。
预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移动地球。
”——阿基米徳阿基米德的想法是否能够实现?如果硬棒足够长和结实,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符合实际,启发学生深上册教案word入思考这种想法的理论依据。
上册教案word上册教案word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通过观察三幅图提出三幅图所使用的器械叫做简单机械,人们应用这些简单机械可以从事简单的生产实践活动,并观察这些简单机械在工作时具有的共同点,同时总结人们使用简单机械的意义。
考点/易错点1、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上册教案word上册教案word通过分析上述图像得出杠杆的相同点总结出杠杆定义及五要素1.杠杆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五要素(1)绕着固定点转动的固定点叫支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如何找动力和阻力,认清动力臂和阻力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上册教案word考点/易错点2、杠杆平衡条件思考:F1L1与F2L2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上册教案word考点/易错点3、判断是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当L1=L2时,F1=F2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当L1<L2时,F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当L1>L2时,F1<F2省力——省力杠杆(费距离)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费力杠杆如下图所示上册教案word省力杠杆如下图所示:上册教案word上册教案word 考点/易错点4、力臂的画法下图中那个是支点?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杠杆,要剪开较硬的物体,使用哪种剪刀最合适()【答案】B【解析】判断一个杠杆是什么类型的杠杆,通常采用比较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长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12.1杠杆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12.1杠杆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分类,包括一、二、三类杠杆。
2. 力臂和杠杆平衡:讲解力臂的概念,以及杠杆平衡的条件。
3. 杠杆的原理应用:介绍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力臂的概念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和力臂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工具。
2. 学具:学生用手中的笔和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剪刀、钳子等工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为什么能起到省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力臂的概念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杠杆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和纸,画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并标出力臂。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定义: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分类:1. 一类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
2. 二类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
3. 三类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生活中你见过的杠杆,并画出其示意图。
答案:略A. 撬棍是一类杠杆,因为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B. 剪刀是二类杠杆,因为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C. 钳子是三类杠杆,因为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答案:A一根杠杆,动力为10N,动力臂为2m,阻力为15N,阻力臂为0.5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1 杠杆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 杠杆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杠杆的概念,区分一、二、三类杠杆。
2. 力臂和杠杆的长度:讲解力臂的概念,分析力臂与杠杆长度之间的关系。
3. 杠杆的平衡条件: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4. 杠杆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力臂的概念及杠杆的长度。
2. 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演示文稿。
2. 学具:学生手册、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讲解力臂的概念及杠杆的长度。
3. 平衡条件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衡条件的应用。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应用杠杆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衡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定义与分类一、杠杆:能够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分类:1. 一类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
2. 二类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距离。
3. 三类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
七、作业设计实例1:撬棍(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实例2:剪刀(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实例3:钳子(动力臂小于阻力臂)2. 答案:实例1:一类杠杆,因为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省力费距离。
实例2:二类杠杆,因为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不省力不费距离。
12.1 杠杆(教学设计)

12.1 杠杆(教学设计)12.1杠杆(教学设计)12.1杠杆一、自学目标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指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展开有关排序。
3、能够对杠杆展开分类,并能够根据实际须要挑选适宜的杠杆。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难点: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约3分钟)情景设置1、出示一把弹簧测力计,告知学生它的量程,问:能否用此测力计,测出某位同学的体重?学生回答:不能(教师设计活动意图:使学生的认知与原有知识发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2、真的无法吗?恳请看看大屏幕。
(用课件表明现代版曹冲称象的图片)明确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小小弹簧秤能够称出大象轻呢?3、老师:用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靠的是什么原理?学生回答:杠杆原理。
(杠杆是人们使用的最简单的机械,无论机械多么复杂,都是由杆、轮、链组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杠杆的知识,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定能找到现代版曹冲称象的秘诀!)(二)新课讲授自学指导一:写作课本76―77页,提问以下问题(约15分钟)1.生活和自学中哪些地方我们使用了杠杆?2.杠杆的概念是什么?从课桌上摆放的生活工具中找出属于杠杆的工具3.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强调力臂的画法,学生用自学的知识指挥教师进行作图。
4.课件显示:实物图片(已画好五要素)教师介绍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并用课件显示曲柄、铡刀的杠杆示意图5.学生顺利完成学案上的有关题目,并展现。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1、阅读、理解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请学生从课桌上摆放的生活工具中找出属于杠杆的工具,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同时,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2.1杠杆专题教案-《力臂的理解和作图》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案:12.1杠杆专题教案—《力臂的理解和作图》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重点是力臂的理解和作图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力臂的概念,学会如何作图找力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知道力臂在杠杆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臂作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对杠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臂的作图方法,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力臂。
重点:力臂的概念,力臂在杠杆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直尺、三角板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杠杆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力与力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力臂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力臂的含义。
3. 作图方法讲解(10分钟)讲解如何作图找力臂,引导学生运用直尺和三角板进行力臂的作图。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几个有关力臂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力臂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道有关力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5分钟)六、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杠杆,并标出力臂。
A. 以力的作用点为圆心,力的方向为半径画弧,与杠杆相交点即为力臂。
B. 以力的作用点为起点,力的方向为直线,与杠杆相交点即为力臂。
C. 以力的作用点为起点,力的方向为射线,与杠杆相交点即为力臂。
D. 以力的作用点为终点,力的方向为射线,与杠杆相交点即为力臂。
答案:C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力臂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复杂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实例,思考力臂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 第1节 杠杆》优秀教案

《杠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避.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作图、识图的能力.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示意图和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画出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教学准备钉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相关多媒体课件等.设计思路本节课从“拔图钉”的活动引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着列举一些生活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观察工具的使用过程,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认识杠杆.通过体验一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体会这些杠杆的五要素.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视频引入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国最大的机械臂,它可负载1吨.它神奇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如此复杂的机械其实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一节杠杆.(二)合作探究1.杠杆活动一:拔钉子木板上钉了一些钉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拔出来吗?如果不能,老师为你提供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还有一个小木块,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图钉拔出来.活动二:认识杠杆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拔钉子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省力?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请观察老师展示的图片中的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物理学中,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活动三:认识杠杆的五要素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页,认识几个与杠杆相关的名词.展示交流请一个同学汇报学习成果以螺丝刀撬图钉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杠杆的五要素.学生观察扳手开瓶的视频,找出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学生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动手体验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剪刀剪树枝,用镊子夹砝码,用钓鱼杆将鱼吊离水面.体会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在哪里.展示交流请小组汇报实验的体会.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作出这些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作图、展台展示.释疑解惑对杠杆的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其它同学帮助解答.如杠杆是否必须是直的?力臂必须在杠杆上吗?如何正确的画出力臂?2.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点拨杠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呢?我们在实验时让杠杆处于哪种平衡状态方便呢?观察讨论(1)拿出直尺悬挂(图1),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静止,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2)在杠杆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3)再在杠杆另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4)再移动一侧钩码的位置,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5)要使杠杆平衡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探究.学生实验时教师拍摄出学生的实验过程.教师点拨这是老师随机拍摄的同学们实验过程,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播放第一个同学的实验视频.交流展示这位同学没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钩码.加了钩码后又来调平衡螺母.教师点拨刚开始为什么要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交流展示刚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杆重力的影响以便于测量力臂.播放第二个同学的实验视频.交流展示第二个同学的错误是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教师点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拉?交流展示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杆上便于测力臂.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操作,继续探究.学生继续改进操作实验,展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教师点拨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关系了,为什么还要进行多次测量呢?交流展示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作业(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12.1杠杆 教案

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杠杆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情景预设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
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
五、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 杠杆
教学内容:杠杆主备人:沈恒峰审核人: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理解杠杆五要素的定义;(2)、会作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授课类型:实验探究课
三、实验器材与教具:羊角锤、开瓶器、多媒体、铁架台、杠杆、钩码、重垂线、直角尺等
四、教学重点:认识杠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五、教学难点: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通过古希腊的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事迹和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
利用阿基米德撬地球的图片,初步让学生注意到人的手作用在硬棒上使棒转动的力、地球压在硬棒阻碍硬棒转动的力,中间还有一个支撑着杠杆的点,从而先引出今天要讲的新内容。
学生活动1: 拔钉子开汽水瓶
让学生思考,然后找出工具的共同特征——都能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学习目标1:识别杠杆
自学指导1:(1)阅读教材76-77页认识杠杆五要素
支点(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学生阅读课后78页报道: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杭州动物园上演现代版曹冲称象。
想一想周老师利用称量只有200N的弹簧秤,为什么能称出了一头毛重约2.4吨的大象。
引出另外两个物理量——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力臂(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由周老师成功称象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小的弹簧秤能称起如此巨大的象?阿基米德的设想和周老师的成功称象究竟是为什么?他们都擅长使用工具——杠杆。
当堂练习1:找出五个物理量及其画法。
利用实物投影收集学生做练习的情况,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主要讲解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知道如何测量其力臂,化解实验难点。
教师: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它在某个位置静止,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那么杆杠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跟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有关系。
(2)杆杠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2:每2人一组实验,给出实验器材,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要记录什么数据。
要求学生把测得的数据填在课件表格对应位置。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让杠杆平衡( 静止);
②在杠杆支点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③移动左右两端钩码的位置,让杠杆再次平衡;
④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⑤将数据记录提交。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收集所有学生的实验数据,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讨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通过数据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由此得到式子:F 1·l 1= F 2·l 2 。
这就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再分析个别组学生做得出错误数据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
通过下面例子来复习总结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当堂训练2
1、画出下图中 F '和 F "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 "的大小。
2、根据左图的情况在右图中画出支点及动阻力臂
3、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 ,AB 长60cm ,现在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再对有关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讨论与交流,每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准备下节课在班上报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
九、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一、杠杆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 : ①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② 动力 ( F 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 阻力 ( F 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 动力臂 ( L 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⑤ 阻力臂 ( L 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三、 杠杆的平衡条件:F 1 l 1=F 2 l 2 四、杠杆的种类: 十、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