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一中高一语文预习学案: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训练
苏教版语文高一《听听那冷雨节选学案新课标

听听那冷雨(节选)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
落基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
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
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仓颉.(ji é) 滂沱..(p āng tu ó) 蜗.牛(w ō) 杉柏.(b ǎi ) 氤氲..(y īn y ūn ) 忐忑..(t ǎn t è) 羯.鼓(ji é) 啾啾..(ji ū) 皑.皑(ái ) 雾霭.(ǎi ) 2多音字二、字形⎩⎨⎧⎩⎨⎧⎩⎨⎧舔盘子舔舐犊情深舐磅礴磅滂沱滂秋风萧萧萧秋雨潇潇潇 三、词义1重点词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岑寂:寂静。
2相关成语石破天惊:唐代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后多用来比喻文章或议论新奇惊人。
3近义词坚苦·艰苦“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
“坚苦卓绝”是指在艰难困苦中,有超越寻常的坚忍刻苦的精神。
“艰苦卓绝”是形容斗争十分艰辛,超出寻常。
“坚苦卓绝”侧重指人的精神刻苦;“艰苦卓绝”指在险恶的条件下,斗争艰苦。
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生机勃勃·生气勃勃。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鲁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
2. 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
3. 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
【学法指导】诵读,鉴赏交流【课前预习】一、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幼时在家乡读书。
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
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
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
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
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
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
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
诗的代表作是《乡愁》。
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鉴赏文本语言美。
2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探究文本的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美读鉴赏法。
【学习流程设计】板块式教学【资料卡片】《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的时候。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学习板块一】(10分钟)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A 课文第1自然段,抒写作者因乡愁生“冷”雨的总体感觉及生成的缘由;第2自然段作者用诗的联想,感觉“冷雨”的历史文化意蕴,借以抒写对故土的深挚思念;第3、4段,抒写“雨是女性”的诗意感觉及久别故土的隐痛;第5至11段,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那种“窗外在喊谁”的凄迷;第12段是结尾,写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恋,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B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再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C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落基山,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作者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夫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楼,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的中国历史,似乎是“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D 作者还写了“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寒濑()舔舐()啁啾()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
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
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
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冷雨的内涵和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冷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互动问答:设置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课堂参与度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 等奖(苏教版高一 必修)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 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和重 点语句的含义
了解作者余光中 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散文的文体 特点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文学 作品的鉴赏能力 和审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 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图书馆资源:利用图书馆的书籍、 期刊等文献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工具
黑板和粉笔
投影仪和PPT
实物展示台
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
拓展资源推荐
推荐资源:相关书籍、文章、网站等 推荐理由: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在线学习 效果评估:通过作业、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 通渠道: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 和建议,及时 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需求。
定期评估和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馈 和表现,定期评 估教学方法和内 容,及时调整教
语文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仓颉()氤氲()黔()首米芾()滂沱()淅沥()蠕()动羯鼓()寒濑()惊悸()岑()寂
2.解释下列词语。
料峭:
氤氲:
岑寂:
蓊郁:
寒濑:
文本研习·重点突破
1.读第一段,思考:联系自己想家心理,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2.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
3.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2)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3)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当堂检测】
作者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学习反思】。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鉴赏表达技巧,体会美的意境。
3、在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
教学难点:1、鉴赏表达技巧,体会文本美的意境、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具器材:课件教时: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体验一、新课导入以一首小诗《乡愁》(余光中)导入新课: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名家配乐朗诵学生用心聆听,感悟。
引入新课大家是否被感动了,心潮是否涌动了?那么是被什么感染了呢?大家点头示意,齐声回答“思乡”。
小评这样一首小诗高度浓缩了思乡情愫,乡思是自古咏唱不衰的感情。
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游子的思乡之作——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用幻灯片放映作者简介学生自由阅读了解。
教师解说余光中先生曾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任何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中国,最美最母亲的过度”课堂预设:这些演讲话语会给学生心灵以冲击,可以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感受。
三、研习文本【活动体验】过渡语:“任何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那么是哪儿的雨夺走了作者的汉魂唐魄呢?问题一: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给你什么样的感悟?作者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的雨?为什么? 提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1、4、5、6、8,示意学生快速找出,回答。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可以快速发言。
学生合作解答美国太初有字↓ ↓台湾亡宋之痛↓ ↓大陆公寓时代交错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作者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找出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依恋之情的句子和段落,并能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
3、赏析本文的情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1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思乡之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 裾.边()滂沱..()薄荷..()万籁.( ) 窥.见()氤氲..()舔舐.( )晌.午( )潺潺..()纤.手()岑寂..()擎.天()啾啾.( )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三、整体感知: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分别在1--7段中找出一处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如果说1---7段是作者站在一个阔大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感受“雨”和“听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大陆的深深怀恋,那么9--10段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感受对故乡的思念的?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四、探究文本:日式瓦屋“听雨”虽然单调,但它却能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二、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炮制()贮足()熨帖()泥泞()憬悟()涟漪()斫折(
2、根据课文补充词语。
出奇__胜死心__地 __影自怜想入__ __ 料料__ __ __ __沥沥淋淋__ __ 难以__效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它也能使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弦易辙。
改弦易辙:
⑵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
一触即发:
⑶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堪称:
典范:
4、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①,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②,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③。
A、①确信
②摧残③诬蔑
B、①确信②摧毁③蔑视
C、①坚信②摧残③诬陷
D、①确定②残杀③诬蔑
5、《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______为主线,表达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__________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思想。
6、联系《夜雨奇袭》,就《夜雨诗意》一文中的某一句话发表自己体会、看法。
7、写出三句和雨有关的古诗句,注明作者、出处。
三、我疑我思
《听听那冷雨》当堂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
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
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吓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
听听那冷雨。
(有增删)
1.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
什么好处?
2. 从文章1、2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举
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
3.“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