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

《听听那冷雨》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合理。
因为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字——“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这一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分)这句运用叠词(1分),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1分),同时叠词具有音韵之美,读来自有节奏感(1分),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字的喜爱、引之为傲的心情(1分)。
3.文中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4分)参考答案:“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4.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6分)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作者与祖国分离,唯有“雨”成为二者的联系。
“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5.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
(6分)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滴滴点点滴滴”等,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6.文中取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的语意,在表达感情上具有什么作用?(4分)时光转瞬即逝,惊醒作者的思乡之梦,这样写更能深刻透彻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得不到慰藉的痛苦心情。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鲁人版必修2

永远的乡愁
清清爽爽新新 淡淡的土腥气 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美感
听不到雨 失落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 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 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 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 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 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 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 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 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 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 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雨听 听 那 冷
小时候,乡愁是一
枚 头小,小母客的亲邮在票那乡,头。我在这 长愁大后,愁乡愁是一
张窄窄多的船票渐,我在这 头,新后在娘来在呵那,生头乡。愁是一 方矮矮雨的坟墓灯,我在外 头,母声亲在里影头。 湾浅浅而中的现海在峡,外,乡我愁在是这一
头,大陆在那头。
•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 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 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 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 明。
凝练准确的文字 诗化隽永的语言
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雨、听雨、体会雨
时
空
回想体味
今
台北街巷
走入霏霏细雨,想入非非
品雨
汉字寄情
嗅雨 观雨
嗅春雨,情思涌动 观台北云雨,走入历史
昔
美国落基山
难睹云情雨意
听雨
听雨大陆秋,回首人生
听屋瓦雨乐,品柔和情韵
听雨日式古屋中,感秋意,思故园
听雨在公寓时代,雨乐成绝响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
听
那
余 光 中
冷 雨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层次大意,品味文章的情感 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解和把握文中 所运用的大量古典诗词和对偶、排比、 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本文中“雨”的意象的丰富内涵, 理解听“冷雨”的感受和作者的“乡 愁”。
课文写作背景
《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其时 正值大陆“文革”后期,海峡两岸的同 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 可通邮。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 港,1950年到台湾,离开大陆已经25年 了。几十年来,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 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 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 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 土观念,抒发了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 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四 作者感叹时光的飞逝。
15、将记忆拉回25年后的现在。作者无法
淋一场故乡的雨,只落得些白发,还是
层
仅能做一个广义的中国人。
走入霏霏
想入非非
汉 字 寄 情
脉络整理
回归现实 故国之痛
回归现实 伞下听雨 (前后照应)
大陆听雨
嗅雨 观雨 听雨 古屋听雨
公寓时代
情
走
回 无雨可听
思
入
首
涌
历
人
动
史
生
今——昔——今
第七段结尾处“雨,该是一滴湿漓 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如何理解?
• “该”表示推测,“谁”表示 声音隐隐约约——存在,但并不清 晰。
• 这两个词的不确定性,增强了 雨意的迷离和文意解读的多重性。
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提 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
A. 把文人雅士的爱好, 与雨交融写,突出了 他们的雅兴。竹楼之 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
《听听那冷雨》全文及注释

台湾现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名篇《听听那冷雨》已经以节选的形式进入了中学教材,由于其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变化多端的句式、对古诗文大量的引用、众多的修辞手法、少量的外文词语的音译甚至干脆直接沿用外文单词,给该人的赏析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文根据高校文科教材对全文进行了校订,对个别词在文中加以注音并用脚注的形式增加了较为详尽的注释。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zhé )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1,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1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
意大利艺术家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灰暗。
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jū)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1。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2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一.教学内容:听听那冷雨二.教学目的: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可以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三.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土,故土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
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地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祖籍,1949年随父母去了,1950年迁居,之后,就一直在、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如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教案一、课程背景分析:《高中语文选修4教材》是安徽省教育厅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其中,选取了海子的《听听那冷雨》,旨在通过学习这篇现代诗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这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以及艺术对于人类精神的抚慰和启迪。
本教案主要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旨在通过对《听听那冷雨》这篇诗歌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理解《听听那冷雨》这篇现代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美学的基本知识,如音韵、意象、节奏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批评思维。
过程与方法:1.通过感知、解读、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氛围。
3.通过导读和导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通过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把握《听听那冷雨》这篇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诗歌资料、相关文学理论知识。
五、教学活动组织安排:步骤一:导入(5分钟)请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雨景,并请他们形容一下这种景象。
引导学生想象雨的声音、味道、触感等,为后面的诗歌学习做准备。
步骤二:感知诗歌(10分钟)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录音中的雨声、风声,并请他们在心中描述这种雨的声音。
随后,播放歌曲《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用音乐表达雨声的方式。
步骤三:理解诗歌(20分钟)1.导读诗歌,让学生试图猜测诗的主题,并请他们在诗中找出支持自己猜测的依据。
2.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正文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正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听听那冷雨》具有百读不厌的艺术魅力,无愧于佳作中的精品,是高中新课标选修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正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画制作:/
பைடு நூலக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