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纵断面设计3-2
纵断面设计知识点

纵断面设计知识点纵断面设计是道路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确保道路在纵向上能够满足交通需求、安全要求和舒适性要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纵断面设计的知识点,包括纵断面的基本概念、设计要求以及常用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一、纵断面的基本概念纵断面是指沿着道路纵向方向的剖面图,用于展示道路的高度变化和坡度情况。
在纵断面中,通常会标注道路中心线的高程、道路的纵坡和跨越河流或其他地形的桥梁或隧道等。
二、纵断面设计的要求1.符合基本交通要求:纵断面设计应确保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并满足不同车辆的行驶需求,例如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等。
2.满足舒适性要求:纵断面的设计应尽量减少颠簸和震动,确保驾驶员和乘客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
3.考虑交通安全:纵断面设计应考虑道路的视线要求,保证驾驶员能够看清前方和路口等重要信息,并能进行安全驾驶。
4.防止径流积水:纵断面设计应考虑降雨时的径流情况,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避免道路积水,确保道路畅通。
5.保护环境:纵断面设计应考虑周边环境,减少对自然和人造环境的破坏,并进行合理的噪音和震动控制。
三、纵断面设计的常用方法和技巧1.坡度设计:在纵断面设计中,需要根据道路类型和所处区域的地形条件确定合适的纵坡,以确保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性。
较平缓的纵坡可以减少车辆的能量消耗,而较陡的纵坡则可以提高车辆的制动效果。
2.跨越工程设计:对于需要跨越河流、山谷或其他地形的道路段,纵断面设计需要考虑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位置、高度和坡度,以确保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
同时,还需要保护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3.水平曲线设计:纵断面设计中的水平曲线设计用于调整道路的曲线半径,以提高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水平曲线应合理布置,在满足车辆安全行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曲线的长度和变化率。
4.坡度转换设计:在纵断面上,需要考虑坡度的转换点,即上升坡与下降坡之间的过渡段。
合理的坡度转换设计可以减少车辆的冲击和加速,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五、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P139)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 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 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 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和坡段。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一)坡长限制 坡长--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坡长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 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限制:陡坡路段
1.最小坡长限制 :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 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 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 布置。
最大纵坡(%)
3
456 7 8
9
➢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 坡可增加1%。
➢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 用原有公路的改建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 加1%。
(3) 自然因素: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规定如表3-9所示。
最大纵坡
表3-9
道路勘测设计 第8讲 纵断面设计3-2(新)

下半支曲线在竖曲线终点的切线上的竖距h’为:
( L x) 2 h' 2R
L-x
i2
h’
h
8
(2)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x2 x2 h PQ y P yQ i1 x i1 x 2R 2R
下半支曲线在竖曲线终点的切线上的竖距h’为:
( L x) 2 h' 2R
为简单起见,将两式合并写成下式,
x2 h 2R
式中: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h——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 与坡线的高差。
9
(4)竖曲线上任一点外距E :
T12 上半支曲线x = T1时: E1 2R 下半支曲线x = T2时: T2 2 E2 2R
2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 (1)坐标原点建立在抛物线顶点
1 2 y x 2k
A B
式中:k——抛物线顶点 处的曲率半径
3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 (2)坐标原点建立在竖曲线起点
1 2 y x i1 x 2k
式中:k——抛物线顶点 处的曲率半径 ;
第三节 竖曲线
1.定义: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 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 之差代替,用ω 表示,即 ω =α 2-α 1≈tgα 2- tgα 1=i2-i1
i3 凹型竖曲线 ω >0 α i1
由于外距是变坡点处的竖距,则E1 = E2 = E,
园林工程(教案)

园林工程教案<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
《园林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该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特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于一体。
1、案例分析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设计实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案例调查并进行调查资料分析,以合作组的形式为其他学生作案例分析报告,回答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
2、课堂研讨教学安排学生预习、复习工作,查找新信息、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上课后进入知识连接环节,学生发布查找的园林工程的新信息,教师主讲重点和难点,学生串讲易懂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抢答,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惑,教师或学生小结当堂内容。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
3、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时间压缩,将空间移位,将丰富多彩的操作现场搬到屏幕上,使同学感受情景教学。
4、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考察,使学生亲眼目睹园林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施工的技术要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5、技能考核式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分解成“任务”,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园林工程与施工技术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减少教师的课堂板书内容,节省时间增加课堂讨论内容;制作CAI 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课程组教师积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推进多媒体教学条件建设,目前本课程已实现100%的教师能独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2、网络教学:建立了《园林工程》精品课程网页,将《园林工程》课程的教案、课件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全部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
开发“网上答疑”系统,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纵断面设计 》课件

遵循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如公路工程勘 察设计规范、公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通则 等。
纵断面设计的实际操作
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性
良好的纵断面设计能够提高道 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减少 事故发生的可能。
纵断面设计的实际案 例
介绍一些成功的纵断面设计案 例,如在山区建设的公路项目。
纵断面设计的数据处 理
纵断面设计的定义
纵断面设计包括路线选择、路基、设计速度和土石方等纵断面设计能够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并节约建设成本。
纵断面设计的基本要素
设计要素的概 述
纵断面设计包括路线 选择、路基、设计速 度和土石方等要素的 综合设计。
《纵断面设计 》PPT课件
本PPT课件旨在介绍纵断面设计的概念、基本要素、技术方法、实际操作、应 用与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
纵断面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纵断面设计是指在道路、铁路等交通工程中,根据地形条件和设计目标,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布置 和调整,以满足交通需求和工程要求。
路线选择要素
考虑地形、交通需求 和经济因素,选择最 佳路线。
路基要素
确定道路的纵向坡度 和横向曲线,确保交 通畅通和行车安全。
设计速度要素
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 流量,确定设计速度。
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方法
1
纵断面设计的基本步骤
2
根据设计要求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纵断
面设计。
3
确定纵断面的调查方法
通过地形测量、地质勘察等方法获取数据, 分析地貌特征和地质条件。
纵断面设计的总结
纵断面设计包括路线选择、路基、设计速度和土石方等要素的综合设计,其对交通工程的通行能力、安全性和 舒适性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纵断面设计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环境友好。
纵断面设计-纵坡及坡长

纵断面设计-纵坡及坡长第一节概述路线纵断面图: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
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
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路线纵断面图的构成:纵断面图上由两条主要的线和文字资料两部分构成;(1)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2)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线,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两种线形要素所组成。
直线(即均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水平长度及纵坡度表示的。
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坡度的大小,用高差与水平长度之比量度,即路线纵断面图上的标高:(1)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一、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和坡长限制(一)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纵坡大小的取值必须要通过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后合理确定。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1)汽车的动力性能:考虑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按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来确定。
(2)公路等级:不同的公路等级要求的行车速度不同;公路等级越高、行车速度越大,要求的纵坡越平缓。
第三章纵断面3-1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 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 边缘的高程。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 竖曲线
四、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1. 理想的最大纵坡i1: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车在油 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V1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 度。V1取值,对低速路为设计速度,高速路为上述 载重车的最高速度。
f i1
i1=λ D1-f
D1
容许速度V2: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其 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速度的1/2~2/3(高速路取低 限,低速路取高限)。
七、缓和坡段
《标准》规定,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 表3.0.17-2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 度的规定。 缓和坡段:纵坡值:不应大于3% 长 度:不小于最小坡长要求 线 形:宜采用直线。在地形困难路段可 采用曲线; 注:曲线半径较小时,缓和坡段长度应增加。 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 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 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 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 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 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 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 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 等方面的要求。
《路线设计基础知识》PPT课件

设计速度≤100km/h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当交通量超过四个车道的通行能力 时,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路基也应采用相应宽度。
设计速度为100km/h的四车道一级公路,当预测交通量接近适应交通量高限时, 路基宽度宜采用26.00m。
二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包括行车道、路肩、爬坡车道等组成部分。
三、四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包括行车道、路肩以及错车道等组成
部分。
路
基
路肩
车道
中间带
车道
车道 路缘带
硬路路
缘
缘
带
带
车道外侧线
车道分界线
车道外侧线
路肩
车道外侧线
路 车
基 道 车道中线
路肩
土路肩
路肩 2020/车11/21 道
车
道
中交跨世纪
5
公路横断面
• 路基宽度
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紧急停车带、爬坡 车道、加(减)速车道、错车道时,还应包括这些部分的宽度。
各级公路整体式断面路基宽度
2020/11/21
中交跨世纪
6
公路横断面
• 路基宽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宽度,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表2.1.2-1中的“一般值”。 设计速度为120km/h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宜采用28.0m的路基宽度。当地形条件及 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采用表2.1.2-1中的“最小值”。
路线设计基础知识
主讲:李丽
中交跨世纪
1
2020/11/21
主要内容
➢ 公路横断面 ➢ 公路平面 ➢ 公路纵断面 ➢ 线形设计 ➢ 平面交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竖曲线外距E:
T2 L T E ,E 2R 8 4
A
跳转到第一页
(4)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x2 x2 h PQ y P yQ i1 x i1 x 2R 2R
下半支曲线在竖曲线终点的切线上的竖距h’为:
2 ( L x ) h' 2R
L-x
跳转到第一页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表4-3)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1. 设计速度为120km/h、l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 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 纵坡值可增加1%。 2.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 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 加1%。
i3 凹型竖曲线 ω >0 α i1
1
跳转到第一页
i2 ω
凸型竖曲线
α
2
ω <0
2.竖曲线的作用:
(1)其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 变坡点的突变。 (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3. 竖曲线的线形 《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线形。 抛物线的纵轴保持直立,且与两相邻纵坡线相切。
跳转到第一页
2.合成坡度指标
(1)最大允许合成坡度值:
(2)最小合成坡度: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 0.5 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 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跳转到第一页
3. 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跳转到第一页
六、坡长限制
内容: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陡坡路段 1.最短坡长限制 《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短坡长不应小于 2.5Vm 。 城市道路最小坡长按表4.2.4选用。
跳转到第一页
2.最大坡长限制
《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大坡长限制。
跳转到第一页
2.最大坡长限制
(一)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
v2 V2 V2 a , R R 13R 13a
根据试验,认为离心加速度应限制在0.5~0.7m/s2比较 合适。我国《标准》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值,相当于 a=0.278 m/s2。
Rmin
V2 , 3 .6
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
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①在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 ②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 ③非汽车交通比率高的路段。
例如:某二级公路,有一平曲线半径为250m,超高横坡为 8%,该路段纵坡度为4.8%,则合成坡度为
i1=λ D1-f
D1
容许速度V2: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其 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速度的 1/2 ~ 2/3(高速路取低 限,低速路取高限)。
i2=λ D2-f
跳转到第一页
五、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 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 道、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 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 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在弯道超高横坡渐变段上,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 不出现反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 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跳转到第一页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 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1)包含抛物线底(顶)部; (2)不含抛物线底(顶)部。
1 2 y x 2R
式中:R——抛物线顶点 处的曲率半径
A
B
跳转到第一页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2 I ih i 2 0.082 0.482 9.33% 9%
跳转到第一页
第三节 竖曲线
1.定义: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 和,称为竖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 之差代替,用ω 表示,即 ω =α 2-α 1≈tgα 2- tgα 1=i2-i1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 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1)包含抛物线底(顶)部; (2)不含抛物线底(顶)部。
1 2 y x i1 x 2k 式中:k——抛物线顶点 处的曲率半径 ;
i1——竖曲线顶 (底)点处切线的坡度。
B
A
跳转到第一页
6 .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 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 坡应平缓一些, 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 等方面的要求。
跳转到第一页
二、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 度值。 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量小。 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3000-4000 1
4000-5000 2
5000 3
跳转到第一页
四、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1. 理想的最大纵坡i1: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车在油 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V1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 度。V1取值,对低速路为设计速度,高速路为上述 载重车的最高速度。
f i1
R=k。
若竖曲线不包含抛物线顶点,则竖曲线半径指竖曲 线的顶(凸竖曲线)或底(凹竖曲线)部的曲率半 径。可按下面的方法计算:
跳转到第一页
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r,
dy 2 r 1 ( ) dx
3 / 2 /
d2y dx2
dy d2y 1 i, 2 k dx dx
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 r = k(1+i2)3/2 竖曲线底部的切线坡度 i1 较小,故 i12 可略去不 计 ,则竖曲线底部的曲率半径R为: R = r ≈ k
或 Lmin
V 2 3 .6
跳转到第一页
2.时间行程不过短 最短应满足3s行程。
Lmin V V t 3.6 1.2 则 Rmin V 1.2 L min
跳转到第一页
三、高原纵坡折减
1.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 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 汽车的驱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 降。另外,汽车水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2.《规范》规定:位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 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 表 3-8 的规定予以折减。折减后 若小于4%,则仍采用4%。
i2
h’ h
跳转到第一页
(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x2 x2 h PQ y P yQ i1 x i1 x 2R 2R
下半支曲线在竖曲线终点的切线上的竖距h’为:
2 ( L x ) h' 2R
为简单起见,将两式合并写成下式,
x2 y 2R
式中: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y—— 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 与坡线的高差。
跳转到第一页
九、合成坡度
1.定义: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 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 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2 2 I ih iz
式中: I——合成坡度(%); 2. 最大允许合成坡度值: ih——超高横坡度或路拱横坡度(%); iz——路线设计纵坡坡度(%)。
二次抛物线竖曲线基本方程式(通式)为 1 2 y x i1 x 跳转到第一页 2R
2.竖曲线诸要素计算公式
(1)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 L = xA - xB
L R , R L
(2)竖曲线切线长T: 因为T = T1 = T2,则
L R T 2 2
B
i
2
对竖曲线上任一点P,其切线的斜率(纵坡)为
dy x iP i1 dx k
当x=0时,ip=i1; 当x=L时, i L i i p 1 2
k
抛物线顶点曲率半径:k
L L i2 i1
竖曲线半径R系指竖曲线顶(底)部的曲率半径。
若竖曲线包含抛物线顶点,则
跳转到第一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竖曲线外距E:
上半支曲线x = T1时:
下半支曲线x = T2时:
T12 E1 2R T2 2 E2 2R
由于外距是边坡点处的竖距,则E1 = E2 = E,
故 T1 = T2 = T
T2 E 2R 或 R 2 L T E 8 8 4
跳转到第一页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跳转到第一页
八、平均纵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