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谢坑金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物探方法在谢坑矽卡岩型金铜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_周云海

第20卷第4-5期 矿产与地质V o l.20,N o.4,5 2006年8月M IN ER AL RESO U RCES AN D GEO LO G Y Aug.,2006物探方法在谢坑矽卡岩型金铜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①周云海,王备战,樊金生,毛小贤(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陕西西安710068)摘 要:在青海省循化县谢坑矽卡岩型金铜矿勘查中,利用激电异常结合高精度磁测异常确定了矿化体的位置、规模、产状,取得了显著的探矿效果。
关键词:物探方法;应用效果;铜金矿勘查;激电;高精度磁测;矽卡岩;青海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6)04-05-0548-04 谢坑铜金矿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查,在循化县境内的岗察岩体接触带附近先后发现了双朋西铜矿、谢坑铁-铜共生金矿等矽卡岩型铜-金矿点,但真正可供工业上开采利用的矿点不多。
由于受先前仪器设备的精度和地勘费用诸多因素的制约,投入的地质勘查工作有限,找矿效果不突出。
近年来,随着矿产品的升值、矿产开发投入的多元化及物探仪器设备精度的提高,为进一步综合勘查找矿创造了条件。
经过三年的重新勘查,物探在该区找矿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循化县谢坑矿区已经成为青海省重要的铜、金矿产地之一。
1 地质概况谢坑铜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端,青海省循化县岗察岩体东段。
大地构造位置属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青海南山冒地槽褶皱带同德-临潭复式向斜北翼之岗察复背斜。
出露地层为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及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下岩组。
岗察背斜枢纽北西端倾伏,东南端扬起,轴部为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两翼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群。
断裂构造有NW向和N E 向断裂,NW向断裂分布于岗察复背斜两翼,由层间滑脱发育而成,部分地段被闪长岩脉充填,N E向断裂属平移断层,部分地段见有石英-碳酸盐脉的充填。
矿区侵入岩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闪长岩,侵位于岗察背斜轴部,呈岩株状,是同一成因不同期次的产物,且由中性向酸性演化,属印支-燕山期“I”型花岗岩系列。
青海谢坑铜金矿床石榴石矽卡岩成因研究

第22卷 第5期2008年10月现 代 地 质GE OS C I E NCEVol 122 No 15Oct 12008青海谢坑铜金矿床石榴石矽卡岩成因研究王 星1,肖荣阁2,杨立朋2,王 斌2(11青海省有色地质七队,青海平安 810600;2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收稿日期:2008207202;改回日期:2008208230;责任编辑:戚开静。
基金项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科研项目(2008-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基金项目(GP MR200646)。
作者简介:王 星,男,高级工程师,1965年出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工作。
Email:dx w20@1631com 。
通信作者:肖荣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出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Email:rgxiao@1631com 。
摘要:传统矿床学研究认为,只能是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矽卡岩,但是近年来在一系列矽卡岩矿床的研究中发现,矽卡岩原岩并非纯的碳酸盐岩,一些矽卡岩原岩成分接近矽卡岩的成分,因此传统的矽卡岩型矿床成因也值得重新认识。
青海省循化县谢坑铜金矿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现的石榴石矽卡岩和石榴石透辉石型矽卡岩矿床。
通过系统研究该矿床矽卡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矿化矽卡岩岩石化学特征及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泥灰岩和辉石闪长岩类岩浆岩的极其一致,因此该矽卡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矽卡岩,而是热液作用下的岩浆岩及泥灰岩的自变质成因矽卡岩。
关键词:矽卡岩成因;岩石地球化学;自变质成因;谢坑铜金矿;青海中图分类号:P618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8)05-0733-10Genesis of Garnet Skarn of the X i ekeng Cu 2Au D eposit i n Q i n gha i Prov i n ceWANG Xing 1,X I A O Rong 2ge 2,Y ANG L i 2peng 2,WANG B in2(117th Team of Q inghai Geological Prospecting B ureau of N on 2Ferrous M etal,P ingan,Q inghai 810600,China;21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 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 o the traditi onal m ineral deposit geol ogical data,skarn is only for med fr om inter mediate 2acid mag ma contacting and rep lacing carbonate,but skarn original r ocks are not pure carbonates and their com 2positi ons of s ome skarn original r ocks are cl ose t o those of skarn in recent studies,s o the traditi onal genesis of skarn deposit w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Xiekeng Cu 2Au deposit,Xunhua County,Q inghai Pr ovince,which was found in 1990’s,is a garnet 2skarn 2type and garnet 2di op side 2skarn 2type deposit .Petr oche m ical characteris 2tics and geoche m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ele ments and trace ele ments of the m ineralized skarn are rather si m ilar t o those of the marlitic 2sedi m entary and pyr oxene 2di orite 2type mag matic r ocks,therefore,this kind of skarn is not the traditi onal skarn but the skarn which is f or med by aut o 2meta mor phis m of mag matic r ock and marlitic 2sedi m entary in the hydr other mal p r ocess by syste matically studying on the geoche m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karn .Key words:genesis of skarn;petr ol ogical geoche m istry;genesis of aut o 2meta mor phis m;Xiekeng Cu 2Au deposit;Q inghai Pr ovince 青海省循化县谢坑铜金矿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现的石榴石及石榴石透辉石型矽卡岩矿床,矿体埋藏浅、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谢家沟金矿矿床地质简介

谢家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第一节控矿剪切带特征一、剪切带的一般特征谢家沟金矿区及其外围发育一组平行产出、总体走向NE30°的韧性剪切带构造,产状115~120°∠75~85°,矿体为韧性剪切带构造所控制。
每一条韧性剪带宽50~80m不等。
图3-7 谢家沟金矿控矿模式图第二节矿体地质特征该矿床主要脉带为3号脉带。
目前工程已基本控制的主要脉带有3号脉带,矿体赋存在NE300延伸,宽80-100m的剪切带中。
一、3号脉带:3号脉位于F3断层的下盘,为目前控制储量最多的脉带,由3-1、 3-2、表3-6 矿脉特征一览表3-3、3—4、3-5、3-6、3-7、3-22八个矿体组成,其资源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70.2%,主要分布在基线东0-80米范围内。
矿化体严格受剪切带控制,工业矿体虽然在走向上有时尖灭,矿化蚀变带沿走向非常连续稳定。
① 3-1#矿体:80线至115线之间,走向延伸控制长度1000余米,延深控制从259m水平至-250m水平,近600余米。
259m标高至327标高水平95线附近形成工业矿体。
四条矿脉走向均为NE15°-20°,呈左行雁行式排列。
单矿体体厚度3-15m不等,品位4-8×10-6,以蚀变岩型矿化为主。
在主应变带中心和脉体边部NW向节理发育地段形成石英-硫化物细脉群矿体,局部地段也见50-80cm宽的石英硫化物脉。
富矿体呈襄状或豆荚状产出,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延伸均不大。
矿脉体北部为F3断层截断,上盘矿体呈左行移位,但移位距离不超过10m,矿体下盘矿体相对上移,而上盘矿体相对下移,位移距离不超过20m。
矿体矿化不均匀,沿走向,倾向品位变化均较大,局部富矿段品位超过200×10-6。
另外,矿体为NW向脉岩截断,但在走向上没有形成较大位移。
而在脉岩两侧矿体品位升高易形成富矿体,表明脉岩形成过程中,具有一期重要的叠加成矿作用。
青海地区铜金矿特征及找矿方法

青海地区铜金矿特征及找矿方法摘要:文章以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为例对青海地区近年取得铜金矿找矿突破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地质学;有效找矿方法;水系沉积物测量;高精度磁法测量;地电化学技术;地质剖面;“缺位”预测;祁漫塔格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是中国新的十大资源接替基地之一,也是青海省重要的铁、铜多金属矿产基地之一。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大中型矿床8处,它们是尕林格铁矿床、四角羊铅锌矿床、卡而却卡铜钼铅锌铁矿床、虎头崖铅锌矿床、野马泉铁多金属矿床、它温查汉铁多金属矿床、沙丘地区铁多金属矿床、肯得可克钴金铋矿床(图1),并有多处小型矿床和矿点。
随着大量矿床的发现和祁漫塔格成矿带规模的扩大,引发了众多学者对祁漫塔格成矿带研究的新一轮高潮。
本文基于这些矿床的发现过程,运用多种技术方法,集成使用,总结出一些经验,以期进一步推动祁漫塔格的找矿工作。
1区域地质背景及矿产分布特征祁漫塔格地区位于青海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印支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带西段,构造上处在祁漫塔格-都兰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缝合带中。
区内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中元古界狼牙山组、上泥盆统牦牛山组、石炭系大干沟组和四角羊组、上三叠统鄂拉山组等,其主要岩性为结晶灰岩、大理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变质粉砂岩、板岩、千枚岩和玄武-安山岩等,成为本区矽卡岩型矿床的良好围岩。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褶皱以轴向nww向的复式背向斜构造为主。
断裂构造十分发育,nww向、nw向和近ew向断裂组成了主体构造骨架,图1青海省祁漫塔格一带区域地质矿产图1—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2—新近系油砂山组碎屑岩、含油砂岩、泥灰岩; 3—上三叠统鄂拉山组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夹砂岩; 4—下石炭统大干沟组灰岩、砾岩、砂岩; 5—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中基-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 6—奥陶系—志留系滩间山群中基性火山岩、千枚岩、结晶灰岩; 7—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混合岩; 8—三叠纪花岗闪长岩; 9—三叠纪钾长花岗岩; 10—三叠纪二长花岗岩; 11—二叠纪花岗闪长岩; 12—二叠纪二长花岗岩; 13—泥盆纪花岗闪长岩; 14—地质界线; 15—不整合界线; 16—断层; 17—小型铜矿床; 18—中型铜矿床; 19—铜多金属矿点; 20—中型铁多金属矿床; 21—中型钴铋金矿床; 22—中型铁矿床; 23—大型铅锌矿床不同级别和序次的断裂构造的交汇聚合部位,往往是成岩成矿的有利部位。
青海赛什塘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富集规律

矿
产 勘 查
V0 l _ 6 NO . 3 Ma y, 201 5
MI NERAL EXPL0RAT1 0N
青 海 赛 什塘 铜 矿 成 矿 地质 特 征 及 矿床 富集 规 律
王军 升 , 王 玉 往
( 1 .有 色金 属 矿 产 地 质 调 查 中心 , 北京 摘 要 1 0 0 0 1 2 ; 2 .北 京 矿 产 地 质研 究 院 , 北京 1 0 0 0 1 2 )
砷 矿 床 。区 内矿 种类 型 丰 富 , 是 青海 铜 多 金 属 重要
成矿 带 。
岩浆热 液改造 型 ( 9 0年 代 以西安 地 质矿 产研 究 所为 代表 的成 因观点 ) ; ④ “ 层夕卡岩” 型( 9 0年 代部 分
学者 的成 因观点 ) ; ⑤ 喷流 沉积一 斑岩 型叠 加型 ( 近
塘 式 ”铜 矿 。矿 体 的 形 成 主 要 受 断 裂 构 造 、 岩体构造与接触带构造 、 地层与构造 、 岩相 等控 制 。
关 键 词 成 矿 地 质 特 征 矿 床 富集 规 律 赛 什塘 铜 矿 青 海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1 8 . 4 1 ; P 6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4— 7 8 0 1 ( 2 0 1 5 ) 0 3— 0 2 2 4— 0 8
几年 的成 因 观 点 ) ¨ 。本 文 在 以往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结合 最新 理 论 成 果 ’ , 从 大 地构 造 背景 、 矿 床 地质特 征 以及地 球化 学 特 征 等方 面 进 行 研究 , 结 果 表明, 赛 什 塘成矿 带形成 于 印支一 海西造 山带 , 成矿
青海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青海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属于新生代与古生代的垮塌构造成矿带,是青藏高原腹部富集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之一。
该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如下:一、地质特征1.矿体与矿化类型: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矿体类型为脉状、管状和肢状。
矿化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石英闪长岩脉型、斑岩和蚀变岩型等。
2.岩石类型与构造类型:区内主要岩石类型为二叠-三叠系海相沉积岩和新生代火山岩。
其次是二叠纪花岗岩体和三叠纪花岗岩体。
矿区构造类型为多克隆构造和裂隙构造,属于垮塌构造较为活跃的地区。
3.矿体分布特点: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中的矿体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央与西南部的山脊上,呈带状分布的特点。
4. 成矿物质来源: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区内分布广泛的古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岩和岩浆岩。
不同年代和类型的岩石经过动力学和热液作用后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矿化作用。
二、成矿模式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主要是沉积岩、火山岩和岩浆岩经历多种成因作用,形成围岩矿化,再通过蚀变作用,形成矿体矿化。
成矿过程包括多个阶段:1.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阶段: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富集钾、硅、钇等元素的花岗岩体和拉斑岩体。
这些岩浆的晚期阶段常常形成高温、高压和高盐度的热液,对周围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进行了充分的蚀变和矿化作用。
2. 较晚阶段的成矿作用:最后一次成矿作用主要以蚀变为主,使得矿床中的石英、斑岩和蚀变岩等围岩充分矿化,矿物种类更加丰富。
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造山带演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引发地壳重力坍塌,较为复杂的垮塌构造形成了多道断裂/岩浆通道,大规模热液流体在其中的运移作用下沉积于目的地,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矿床。
此外,在成矿过程中,蚀变作用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矿床的品位和规模。
总之,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一座具有高程度元素富集特点的新生代-古生代矿床。
其成矿过程表现为多个阶段的多样性作用控制,综合作用才能成功生成大规模的矿床。
青海赛什塘铜矿区-类矽卡岩-研究

青海赛什塘铜矿区”类矽卡岩”研究青海省赛什塘铜矿隶属于赛什塘-日龙沟铜多金属成矿带。
矿区含矿地层中有一类岩石与典型矽卡岩的矿物组成类似,称其为”类矽卡岩”,通过对类矽卡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类矽卡岩”是泥灰岩在区域变质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类矽卡岩”实则为钙硅角岩。
标签:赛什塘类矽卡岩稀土元素钙硅角岩1大地构造位置赛什塘铜矿区位于青海省中东部,行政区划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赛什塘牧场所辖。
赛什塘铜矿床属鄂拉山铜多金属成矿区内的一个中大型矿床[1],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柴达木地块东南缘晚古生代裂陷带该成矿区位于西秦岭印支褶皱带西缘的海南三叠纪沉积盆地内[2],为北北西向的构造~岩浆活动带,其西与鄂拉山断裂为界,与柴达木地台邻接。
2“类矽卡岩”提出矿区的主要含矿地层为一套早二叠世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构成的沉积建造,各类岩石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主要岩性有变质长石砂岩夹粉砂质千枚岩、碳酸盐岩、片岩、板岩等[3,4],矿区地层中有一类岩性较为特殊,经野外及室内观察发现二者矿石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等与典型矽卡岩岩石有别,有学者称其为“类矽卡岩”,多发育在条带状大理岩与条带状变质粉砂岩或黑云母千枚岩的换层部位,多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常可见矿体赋存于其中。
基于其与成矿关系密切,很值得研究。
为此,笔者从稀土元素角度对该“类矽卡岩”及其上下层位岩石进行对比研究,对“类矽卡岩”提出一种新的认识。
3“类矽卡岩”的矿物成分传统意义上,大部分的矽卡岩都产在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其物质成分主要为钙铁镁铝的硅酸盐矿物,如石榴子石、透辉石、钙铁辉石等,称其为正矽卡岩[5,6]。
矿区“类矽卡岩’的组分较为简单,矿物成分主要有单斜辉石、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其次为石英、方解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方镁石、硅灰石、斧山石等。
单斜辉石多为半自形晶-自形晶,浅绿色-深绿色,根据其化学成分与端元组分计算(见插图1.a),可知它主要以钙铁辉石为主,其次为透辉石。
青海赛什塘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本 处于海 相碳 酸 盐岩 的范 围 (一2 ~5 ) 2个 石 ‰ ‰ ,
英 脉 型 铅 锌 矿 石 样 品 中 方 解 石 的
一
C( D 为 P B)
5 2 c 一8 4 e 基 本 属 于 侵 入 碳 酸 岩 范 围 .%和 .% ,
二岩 性层 矿体厚 度 大 , 走 向、 向延 伸 稳 定 , 矿 沿 倾 是
2 主 要 成 矿 类 型
2 1 层 控 改造 型 .
( )赋 矿 层 位 1
矿石 中各 种 硫 化 物 的硫 同位 素 组 成 6 S变 化 范 围为 一 . 7 0 5 3 % , 均为 一 . 7 o显 示 出 7 4 % ~ . 7 c平 02% , 明显 的沉积 硫特点 。 3个 大 理 岩 样 品 中 方 解 石 的 碳 同 位 素 组 成
金 属硫 化物在 层矽 卡岩 、 不纯 硅质岩 中呈层 状 、 条带( ) 、 纹 状 浸染 状 、 脉浸染 状产 出 , ( ) 与 细 矿 化 体
围岩无 明显 界线 。矿 体 与 层矽 卡 岩 、 纯 硅质 岩 及 不 碎 屑岩 、 大理 岩等 整合接 触 并 同步 褶皱 。矿 ( ) 化 体 受 后期 叠加 改造 明显 , 矿 石 结构 构 造 中仍 保 留有 但
式。
关 键 词 赛 什 塘
层 控 改 造 矽 卡 岩
斑 岩 成 矿 模 式 文 章 编 号 :6 4— 8 1 2 1 )2— 10— 5 17 7 0 (0 0 0 04 0
中 图 分 类 号 :6 4 P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区主 矿体 的赋矿层 位 , 也是矿 区 的主要含 矿层位 。
[ 收稿 日期 ]0 0一O O 21 1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