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

合集下载

任脉 - 中医本

任脉 - 中医本
任脉
Ren Meridian, RN.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出会阴, 沿腹、胸、颈正中线 上行至咽喉部,止于 口唇下。支脉环绕口 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经脉循行原文
任脉者,起于中极 之下,以上毛际, 循腹里,上关元, 至咽喉,上颐,循 面,入目。
(二)主治概要
➢下焦病:少腹疼痛、二便不通、遗精、月 经不调、痛经。
【主治】
不孕不育、癃闭
妇科病——月经不调、带下、痛经、阴挺 泌尿系统疾病要穴
小儿遗尿
癃闭
【刺灸法】直刺1~1.5寸;癃闭患者宜斜刺; 孕妇慎针。
关元穴(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5寸
气海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气海
5寸
生殖泌尿系统病——遗精阳痿、不孕 不育、遗尿、小便不利
近治作用 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主治】
肠腑病证——腹痛、泄泻、便秘、痢疾
特殊作用——元气虚损病证:体虚瘦弱、虚劳
下焦病要穴 强壮要穴
艾灸养生
“灸 针必 必加 取关 三元 里” ,
《扁鹊心书》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刺灸法】直刺1~1.5寸;孕妇慎针。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痛、腹胀、泄泻。 脾胃病证要穴
中脘
足三里
【刺灸法】直刺1~1.5寸。
膻中穴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 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咳嗽、气喘、胸闷、呃逆、噎膈 【主治】 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
缺乳、乳痈等胸乳疾病。
咳嗽
【刺灸法】平刺0.3~0.5寸。

医学课件-任脉

医学课件-任脉
任脉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调节生殖系统
任脉的通畅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影响免疫功能。
维护免疫功能
任脉与情志有关,其通畅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调节情志
任脉养生保健的方法
可以在任脉的穴位上进行按摩,如关元、气海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按摩
针灸
艾灸
饮食
可以通过针灸刺激任脉的穴位,以达到更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04
总结词
任脉的病理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这些病变的原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
消化系统疾病
任脉与消化系统也有关联,任脉病变可能引发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任脉与神经系统相互络属,因此任脉病变也可能导致失眠、健忘、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
在运用任脉治疗时,要树立整体观念,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心理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
可以多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多向同行交流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提高治疗效果。
博采众长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殖系统疾病
任脉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当任脉发生病变时,可能引发痛经、月经不调、阳痿等生殖系统疾病。
任脉的病理表现与原因
总结词
任脉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和外敷等。治疗思路为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同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通过刺激任脉上的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通过手法作用于任脉,以舒经活络、调和气血和缓解疼痛等。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以达到调理脏腑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将中药制成膏药或外洗剂,敷于任脉病变处,以达到舒经活络和缓解症状治疗

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功能主治

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功能主治

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功能主治1. 任脉的循行路线任脉是中医学中的一条重要经络,其循行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位:1.起始于下腹部:任脉的起始点位于下腹部,具体位置在脐下三寸处。

2.经过胸腹部:任脉自下腹部往上行经过胸腹部,与前阴脉相互交会。

3.经过喉咙:任脉经过喉咙的部位,与督脉相交。

4.经过面部:任脉继续往上行,经过面部,分布于两颊、鼻唇沟和口唇等部位。

5.结束于鼻腹部:任脉最终汇聚于鼻腹部,具体位置在唇部正中线上。

2. 任脉的功能主治任脉在中医学中具有多种功能主治,通过调节任脉的运行状态,可以对人体产生以下一些效应:1.调节生殖系统:任脉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任脉的流动情况,可以达到调节月经、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效果。

2.增强免疫力:任脉的循行路径与免疫系统相交,调节任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3.改善心血管功能:任脉的流动与心血管系统息息相关,合理调节任脉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缓解压力:任脉在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调节任脉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平衡心理状态。

5.促进消化吸收:任脉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效果。

6.调节气血运行:任脉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任脉可以平衡气血的循行,防止气血不畅引发的疾病。

7.延缓衰老:任脉的调节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合理调节任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机能。

以上仅为任脉功能主治的一部分,任脉还与多个脏腑器官相交,其功能影响相当广泛。

在中医诊疗中,医生会结合具体病情,通过调节任脉的流动情况来达到治疗效果。

所以,在中医治疗中,任脉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总结:任脉是一条重要的经络,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主治,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和帮助。

任脉资料汇总

任脉资料汇总

任脉功能
■ 总任诸阴 ,为阴脉之海 ■ 主胞胎
任脉病候■ ຫໍສະໝຸດ 气 , 带下 ,腹中结块等症腹部14穴
■ 腹部14穴 ,在前正中线上以脐为主要标 志。
■ 曲骨 当前正中线上 ,耻骨联合上缘的 中点处。
■ 中极 当前正中线上 , 当脐中下4寸。 ■ 关元 当前正中线上 , 当脐中下3寸。 ■ 石门 当前正中线上 , 当脐中下2寸。 ■ 气海 当前正中线上 , 当脐中下1.5寸 。
■ ⑶神阙穴因消毒不便 ,一般不宜针刺 ,多用隔 盐灸;
■ ⑷针刺膻中穴时一般不用电针 , 防止电流通过 心脏 ,造成心脏停搏;
■ ⑸天突穴应沿着胸骨后方刺入 ,不宜深刺也不 宜向左右刺 , 以防刺伤动脉和肺尖。
■ 华盖 当前正中线上 , 平第1肋 间。
■ 璇玑 当前正中线上 , 天突下1 寸。
膻中
■ 主治 ①咳喘 ,胸痛。 ②乳少 ,乳房胀痛。
■ 配伍 ①配厥阴俞可宁心安神主治心悸、 失眠; ②配少泽可通经活络主治乳少。
■ 用法 平刺0.3~0.5寸; 可灸。
头颈部3穴
■ 头颈部3穴以胸骨上窝、 结喉、颏唇沟为标志。
■ 用法 直刺1~1.5寸; 可灸。
胸部6穴
■ 胸部6穴 ,在前正中线上 , 以 肋间隙为主要标志。
■ 中庭 当前正中线上 ,平第5肋 间 , 即胸剑结合部。
■ 膻中 当前正中线上 , 平第4肋 间 ,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 玉堂 当前正中线上 , 平第3肋 间。
■ 紫宫 当前正中线上 ,平第2肋 间。
■ 配伍 ①配阴陵泉可清热利湿主治尿黄阴痒; ②配复溜、三阴交治疗阴道炎; ③配百会可治疗遗尿。
■ 用法 直刺1~2寸;可灸。
气海

任脉

任脉

【现代报道摘录】 五更泻 用中药外敷神阙穴,取肉桂、鸡内金各3g, 硫黄、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新鲜葱头3~5 节,捣烂,加醋共调成糊状,平摊于神阙,用纱布覆盖, 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 慢性腹泻 隔药饼灸,取丁香、肉桂、甘松、山标各 等分,加入适量面粉,用温水合成药饼(用针将药饼刺 数孔),药饼置神阙上,再将鸡蛋大小艾绒置药饼上, 灸3~5壮,次日按原法,并加灸中脘穴即可。 产后尿潴留 将盐炒黄填入神阙穴,再将葱压成0.3cm 饼状置盐上,将艾炷置饼上,灸1—4壮。 荨麻疹 用闪罐法,每日1次,可连续治疗3次。
11.建里Jiànlǐ(RN11)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 中上3寸 【取法】仰卧位,当脐中央至中脘之间 (4寸)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操作】直刺1.0~1.5寸。 【主治】 ①胃痛,腹胀,肠鸣,呕吐, 不嗜食。 ②水肿。 【配伍】 ①配水分,主治肚腹肿胀,呕哕。 ②配内关,主治胸中苦闷,呃逆。
一、循行分布 起于胞中,出于 会阴,上循毛际,循 腹里,上关元,至咽 喉,上颐循面入目。 络脉:任脉之别, 名曰尾翳,下鸠尾, 散于腹(《灵枢· 经 脉》)(图16-6)
【经脉循行归纳】 内行部分:起于胞中,沿腹内,至咽喉, 环唇口,循面入目。 外行部分:起于会阴部的会阴穴,向前循 阴毛部,经腹胸正中线至颈正中,止于面部 刻唇沟正中的承浆穴。
生育 生养之本 生殖、生长
②“任主胞胎”
(二)病候:
任脉起于胞中 经脉之气失调 经前阴上行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任脉之别络,起于鸠尾,散于上腹 “实则腹皮痛” “虚则痒搔” 泌尿生殖系统病证:带下,不孕,月经不调, 早泄,阳萎,遗精,疝气。 下 腹 部 病 症:少腹疼痛,女子盆腔肿块。

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与督、冲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该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和可治疗神志病。

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

经脉循环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任脉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单24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生理功能(1)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主治病症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

病候表现任脉不通可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疝气等症状。

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等症状。

病机分析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

任脉

任脉

中脘
主治 ①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
②黄疸,癫狂。 配伍 ①配天枢可和胃降逆主治吐泻; ②配足三里可调和胃气主治胃痛、泄泻; ③配胃俞可宽中理气主治呃逆、胃脘胀 痛。 用法 直刺1~1.5寸;可灸。
胸部6穴
胸部6穴,在前正中线上,以

肋间隙为主要标志。 中庭 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 间,即胸剑结合部。 膻中 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 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玉堂 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 间。 紫宫 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 间。 华盖 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 间。 璇玑 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 寸。
承浆
廉泉
天突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痛。
②咽喉肿痛,暴喑,噎膈。 配伍 ①配膻中、尺泽治疗咳嗽、哮喘; ②配内关、中脘治疗膈肌痉挛。 用法 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 方,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可灸。
廉泉
主治 ①舌下肿痛,舌强不语。
②暴喑,吞咽困难。 配伍 ①配中冲、然谷治疗舌下肿; ②配通里、心俞治疗失语。 用法 向舌根斜刺0.5~0.8寸;可灸。
经络腧穴学
主讲教师:鲁光宝 针灸教研室
任脉
(the Ren Meridian, RN) 2学时
循行
功能
病候
腧穴
任脉循行
《素问· ,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 《难经· 二十八难》: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 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
会阴部1穴
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会阴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腹部14穴

腹部14穴,在前正中线上以脐为主要标 志。 曲骨 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 中点处。 中极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关元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石门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气海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脖 阴交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神阙 脐中央。 水分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下脘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建里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中脘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太 仓 上脘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巨阙 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鸠尾 当前正中线上,当胸剑联合部下1 寸。尾翳

任脉

任脉

【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共性 调气要穴 特殊性
膻中 气海 中脘
疏利上焦气机 疏利下焦气机 疏利中焦气机
天突 RN22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暴喑,咽喉肿痛。 2.呃逆,噎膈。
【应用】暴喑、失语配廉泉、通里、照海; 咳喘配膻中、尺泽;
膻中 RN17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 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理气活血,宽胸利膈。 【主治】1.咳嗽,气喘,气短。 2.心胸痛,心悸,心烦。 3.噎膈,呃逆,呕吐。
【应用】咳喘配天突、肺俞、定喘;
呕吐、呃逆、噎膈配膈俞、中脘、气海; 产后缺乳配乳根、少泽。


(四)腧穴

本经共有24个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 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 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 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中极 RN3(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功效】助阳利水,调经止带。
特点: 膻中:(1)宁心安神-心包募穴。 (2)气会穴;气病配此穴。 (3)通乳 紫宫、华盖、璇玑、天突: 清利咽喉 天突:(1)长于止咳平喘 (2)调理气机
廉泉 RN23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 上缘凹陷处。 【功效】通利咽喉,舒舌理气。 【主治】舌下肿痛,舌强不语,中风失语,暴喑, 吞咽困难,喉痹。
3、主治要点 下腹部腧穴治下焦病:中极治膀胱病,关元、气 海治肝、肾、大肠及妇科病,且可回阳救逆治虚 证。 上腹部腧穴治中焦病:中脘治脾胃病。 胸部腧穴治上焦病:咳喘,胸痛,噎膈;膻中兼 治乳病;天突兼利咽喉。 颈部颏部腧穴治局部疾病:廉泉治舌咽病;承浆 治口腔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会阴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别名]下阴别,屏翳,金门,下极,平翳,海底。

[穴义]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

[名解]1)会阴。

会,交会也。

阴,阴液也。

会阴名意指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

本穴物质来自人体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后为交会状,故名会阴。

2)下阴别。

下,指本穴位于人体下部。

阴,阴液。

别,别走。

下阴别名意指上部降行至此的地部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

本穴物质为汇聚的地中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相通,汇聚的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故名下阴别。

3)屏翳。

屏,屏障也。

翳,羽毛做的华盖也。

屏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不光为地部经水,亦有大量的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经水,性温热,在由本穴回流体内时亦蒸发出大量水湿之气,此水湿之气如同人体的卫外屏障一般,故名屏翳。

平翳名意与屏翳同。

4)金门。

金,肺金特性之气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金门名意指本穴有大量凉性水气循任脉上行。

理同屏翳名解。

5)下极。

下,下部也。

极,极点也。

下极名意指本穴位于人体的最下部。

海底名意与下极同。

6)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本穴物质一是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二为督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三为冲脉之气的冷降之液,故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及天部的凉性水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天部之气则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生发任脉经气。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曲骨任脉足厥阴之会。

[别名]尿胞,骨端,屈骨端,回骨,耳骨。

[穴义]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

[名解]1)曲骨。

曲,隐秘也。

骨,肾主之水也。

曲骨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

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故名曲骨。

2)尿胞。

尿胞,膀胱腑也。

尿胞名意指本穴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

本穴与膀胱募穴中极穴相邻,中极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

3)骨端。

骨,水也。

端,顶端也。

骨端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湿吸热上行后在本穴达到了天部的最高点。

本穴物质为会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热而上行,至本穴后则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点,故名骨端。

屈骨端名意与骨端同,屈为亏缺之意,指任脉经气由此开始冷缩下行。

4)回骨。

回,回来也。

骨,水也。

回骨名意指任脉下行至会阴穴的经水气化后又回流而上。

5)耳骨。

耳,肾之主也。

骨,水也。

耳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

6)任脉足厥阴之会。

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同时亦有厥阴肝经飘散而至的水湿风气,故为任脉足厥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传于中极穴。

[功能作用]收降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中极膀胱募,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别名]气原,玉泉,膀胱募,气鱼。

[穴义]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名解]1)中极。

中,与外相对,指穴内。

极,屋之顶部横梁也。

中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穴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中2)气原。

气,气态物也。

原,源也。

气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之气为任脉气血的生发之源。

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水湿浓度大,吸热后可胀散为强劲的天部阳气,本穴如同人体之气的生发之源,故名气原。

玉泉名与气原同,玉指金性之气,泉指气血输出为源源不断。

3)气鱼。

气,气态物也。

鱼,阴中之阳也。

气鱼名意指一穴的水湿之气亦有一定的温热之性。

4)膀胱募。

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高浓度水湿之气,散热冷缩后则外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故为膀胱募。

5)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本穴物质不光为任脉的天部水湿,还有足三阴经飘行至此有天部水湿,故本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别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吸热后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膀胱经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4关元小肠募,足三阴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下纪,次门,三结交,丹田,大中极,关原,中大,大海,溺水,大困(应带三点水),昆仑,持枢,五城,产门,脖秧,子处,血海,命门,血室,下肓,精露,利机,子户,胞门,子宫,子肠,肓之原,气海。

[穴义]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被关卡不得上行。

[名解]1)关元。

关,关卡也。

元,元首也。

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

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

关原名意与关元同。

2)下纪。

下,指任脉的下部气血。

纪,为头绪、整理之意。

下纪名意指任脉上传的气血物质在此得到整顿。

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故名下纪。

3)次门。

次门,此是与石门穴相对而言。

石门穴是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中滞重水湿的主要关卡,本穴相对于石门穴来说其关卡滞重水湿的功用则处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门。

4)三结交。

本穴位处腹正中线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为人体重力场中心的横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沟处足三阴经及胃经热胀后的高温态湿热水气都会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热往上部、高处走),足三阴经及胃经有气血物质交于本穴,故名三结交。

5)丹田。

此为道家术语,道家称此部位为丹田,故名。

6)大中极。

参看膀胱募中极穴之名解,本穴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比中极穴要高,故名大中极。

7)大海。

大,巨大也。

海,大水也。

大海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8)溺水。

溺水,处于水的围困之中也。

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范围巨大,身处其中如溺水之状,故名溺水。

大涃名意与溺水同,涃指被困于水中之状。

9)昆仑。

昆仑,广漠无垠之意,此指穴内气血充斥大范围内的各个天部层次。

10)持枢。

持,把持也。

枢,门户的转轴也。

持枢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输向人体各部。

11)五城。

五,数量词,此指五脏六腑。

城,城市也。

五城名意指本穴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各部物质。

12)产门。

产,生产也。

门,门户也。

产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产。

子处、子户、胞门、子宫、子肠名意与产门同。

13)脖胦。

脖,脖子。

胦,中央。

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循人体前正中线而上行。

14)血海。

血,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

海,大水也。

血海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为温热之性。

血室名意与血海同。

15)命门。

命,生命也。

门,门户也。

命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盛衰关系到人的性命生死。

16)下肓。

下,下部也。

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

下肓名意指腹内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输体表。

肓之原名意与下肓同。

17)精露。

精,气也。

露,暴露也。

精露名意指任脉上行水气外露于滞重水湿之上。

18)利机。

利,便利也。

机,巧也。

利机名意指本穴气血为阴柔的水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19)气海。

气,气态物也。

海,大水也。

气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小肠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5石门三焦募。

[别名]利机,精露,丹田,命门,端田。

[穴义]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名解]1)石门。

石,肾主之水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石门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石门。

2)利机。

利,便利之意。

机,古指弩箭的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

利机名意指本穴承传的阴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3)精露。

精,水化之气也。

露,显见之意。

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

4)丹田。

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部位为丹田。

5)命门。

命,性命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命门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

6)端田。

端,尽头也。

田,地也。

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气方可上行。

7)三焦募。

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三焦经气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6气海[别名]脖蔑,丹田,下肓,下言,气泽,膊蔑,季蔑。

[穴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名解]1)气海。

气,气态物也。

海,大也。

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

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蔑。

脖,脖子也。

蔑,中央也。

脖蔑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

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

下,下部也。

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

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

下,下部也。

言,肺之声也。

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蔑。

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

蔑,中央也。

膊蔑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蔑。

季,季肋也。

蔑,中央也。

季蔑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阴交任脉冲脉之会。

[别名]少关,横户,少目,丹田,小关。

[穴义]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1)阴交。

阴,阴水之类也。

交,交会也。

阴交名意指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

本穴物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胀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故名阴交。

2)少关。

少,与老相对,阴也。

关,关卡也。

少关名意指任脉上行的气血中滞重的水湿之气被关卡于下不得上行。

小关名意与少关同。

3)横户。

横,横向而行也。

户,户门也。

横户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气在此为横向上行。

本穴物质为气海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水气散热冷缩而处天之下部,此冷缩之气只能横向下传神阙穴,故名横户。

4)少目。

少,小也。

目,肝所主之风也。

小目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以微弱的风气向上传输。

5)丹田。

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腹下皆为丹田,故名。

6)任脉冲脉之会。

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亦有冲脉外散的水湿之气,故为任脉冲脉之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