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周处》教案
《周处》教案(通用3篇)

《周处》教案(通用3篇)《周处》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处》教案(通用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处》教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
【文学知识】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
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
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
【正音正字】(或)说shuì 蹉跎cuōtuó 朝zhāo 彰zhāng【积累词语】重点掌握:并尤冀俱竟始具蹉跎朝闻夕死令名彰【朗读课文】【课文简介】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
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
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
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
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
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
《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周处》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改过、树立正确人生观念的品质,认识到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 对故事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勇敢的人?”(2)引导学生思考勇敢与改正错误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布置思考题,如:“周处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为勇敢的人?”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强调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勇于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五、课后作业:2.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勇敢和改正错误的故事,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文章的质量、观点的明确性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3.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结合家长的意见,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周处》的故事内容,了解周处的人物形象及其成长过程。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周处的优秀品质,如勇敢、正直、谦虚等。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认同周处的优秀品质,将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周处的故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周处》的故事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周处的优秀品质及其对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对周处优秀品质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将周处的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周处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自身的启示。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品质,与周处进行对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周处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周处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自身的启示。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品质,与周处进行对比。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周处的优秀品质,并思考如何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周处的品质对学生的启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周处》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周处优秀品质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学生将周处品质融入到自身的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七、教学准备1. 课文《周处》的相关材料。
《周处》教学教案

《周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周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周处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推理和判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2)引导学生从周处的故事中汲取道德教育的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周处的故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启示。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情节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推理和判断人物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周处》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处的时代背景。
(2)简要介绍周处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周处的生平事迹和主要经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从周处的故事中汲取道德教育的启示。
4.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周处的故事。
(2)让学生选择一个生字词,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周处的故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增强理解和应用能力。
《周处》教案(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共3篇

《周处》教案(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共3篇《周处》教案(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1《周处》教案(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周处》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了解《周处》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3.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周处》的基本情节。
2. 理解文章中的手法和语言风格。
3. 分析文章的寓意和主旨。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周处》这个故事。
2. 教师讲解《周处》的基本情节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意思和思想。
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文学知识和阅读技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法。
2. 情境教学法。
3. 小组讨论法。
4. 课外拓展法。
五、教学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评分。
2.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3.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这方面技能。
2.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此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态度的培养,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视野和审美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周处》教案(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2《周处》教案(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处的历史背景和身世,了解他孝顺和勇敢的事迹。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周处》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周处》的故事情节,了解周处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周处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一章:导入教学内容:1. 介绍《周处》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周处》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评估要点:1. 学生对作者和作品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主题和情节的思考和提问。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周处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周处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评估要点: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周处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处的人物形象,包括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成长变化。
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深入理解周处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周处的人物形象。
评估要点:1. 学生对周处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包括友情、成长、自我认知等。
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
评估要点:1. 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活动:评估要点: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上《周处》word教案

《周处》
课型
新授
课时/总课时
1-2/2
三维教学目标
1.了解古文写人叙事的方法。
2.体会简练深刻的语言特点。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懂得闻过即改的可贵。
2.周处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
PPT,教案。
3.主动向贤人请教:寻访二陆
4.勇于改过:终为忠臣
课堂小结
《周处》给我们的启示?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业
1.熟读课文,梳理文意。
2.抄写本:抄写原文和注释。(各一遍)
完成作业
教学后记:
8.尤剧:更加厉害。
9 .或说(shùi):有的人劝说。或:有的人
10.冀:希望
11.蛟或浮或没:或,有时。
12.始:才
13.为:当作
14.更:轮番。
15.改励:改过自勉。
16.蹉跎(cuōtuó):年岁已大。
17.二陆:指陆机,陆云。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18.平原:指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
19.清河:指陆云,字士龙,世称陆清河。
20.患:祸害。
21.修改: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22.贵: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
23.朝闻夕死:早上听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
24.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25.皆:都。
26.彰:显露。
27.竟:最终。
28.朝:在早上
29.夕:在晚上
沪教版《周处》优质课教案

《周处》教案执教班级:七(2)班,执教者:张玉平【教学目标】1从周处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从“改”字入手,体会他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2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脉络,感悟本文的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从周处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从“改”字入手体会他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2难点:感悟本文的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周处“处”字发音导入。
适当拓展古代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关联。
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学情预设:对于这个点,没有关注过。
可以适当举例,比如从学生熟知的语言材料入手。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可能会比较晦涩难懂,如果没有达到激起学习兴趣的效果,马上转入下一个阶段,以竞赛形式进行。
二、巩固预习内容:字音、断句、重点字词等。
形式:竞赛。
三、从周处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从“改”字入手,体会他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思路及脉络:从最后一句话,“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八个字入手。
1、周处后来成为忠臣?了解周处,对比少年时候的情况。
出示知识卡片,比较文中,周处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状况?后来呢?2、周处如何从少时的凶强侠气到后来的一代忠臣?请关注“改”字。
3、试着从文中找出“改”字的句子。
遂有自改意欲自修改遂自改励4、按照学生找到“改”的顺序设问。
例:年少的周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能从哪句话看出来,请读出原句。
这句话是详写还是略写呢?渗透写作手法的教学,也就是难点。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斩杀蛟龙,上山杀虎。
5、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让我们得到哪些启示?一个人是可以改变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当堂测试】【布置分层作业】(根据当堂分数,布置分层作业)1、本课知识要点小卷子,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
学情分析:1号,16号、22号可能完不成当堂测试,选作此项作业。
【选作】2、继续“道德长跑”随笔之《周处的故事告诉我__________》【必做】3 、拓展阅读《世说新语》故事,完成《陈中举》篇,丰富文言文阅读体验,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处》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注释、工具书,基本把握故事内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圈画关键词句,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
妙写法。
3、让学生从周处的生活经历中体味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教学重点:基本把握故事内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体味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历史上的周处
文韬: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吴书》。
武略: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周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
弦绝矢尽,播、系不救。
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
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
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周处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恶少,他到底恶到什么程度呢?他又是如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周处》中。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个别朗读
2、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三、深入理解
1、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周处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的?
“凶强侠气”
2、“凶强侠气”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
凶——凶暴
强——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3、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凶”“强”“侠气”?
凶——为乡里所患暴犯百姓三横
强——尤剧杀虎斩蛟或浮或沉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
侠气——或说处……即有求于己则义不容辞
4、“凶”“强”“为乡里人所患”我们可以理解,但“侠气”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
理解中多少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为什么也会“为乡里所患”呢?你怎么理解?引导学生意识到:“讲义气”的前提是“辨是非”。
5、周处的人生在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6、周处当时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为周处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的要求:
有承前——对过去的反思和悔恨
有启后——对未来的思考和决心
(不要误将他人的惧怕当作尊敬,应当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尊敬。
)
四、理解写法
1、周处想要改变自己后,他做了什么事情?
“入吴寻二陆”
2、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入吴寻二陆”呢?(引导学生从“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入手思考。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处内心受到的刺激很大,要彻底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处想要从贤人处获得方法和信心
3、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
学习再迟也不晚——明道理
前途尚有希望——析现状
立志必定成功——鼓信心
4、对比周处(238-299)和陆云(262-303)的年纪,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周处年少时候,陆云还没有出生,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
5、这个故事中虚构出陆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陆云对周处说的话,对比之前学过的先秦寓言故事。
)
故事的道理不再通过作者之口说出,而是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说理不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而是融入故事之中,从而使道理与故事浑然一体,更加自然,是写作手法的进步。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