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成语梳理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重点文言翻译

必修四文言翻译《季氏将伐颛臾》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自己的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遇到危险却不去保护,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憎恨那种不愿直接说自己想得到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不怕民众贫困就怕社会不安定。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文: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服从,那么就发扬教化礼仪来招抚他们。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的宫廷内部啊。
《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如果黄河以北地区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黄河以东地区,把黄河以东地区的粮食运往黄河以北地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咚地敲击战鼓,交战开始了,士兵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而已,但是这也是逃跑啊。
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细蜜的渔网不入池塘,鱼和鳖就吃不完。
斧头根据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就用不完。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重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强调,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着东西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狗和猪吃的是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革命党人)凭借着坚毅不扰的精神,与民国的敌人搏斗,多次遭遇挫折失败。
2、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1、《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们了。
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担忧不安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成语梳理

《季氏将伐颛臾》成语梳理1.祸起萧墙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2.分崩离析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3.季孙之忧解释: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
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开柙出虎解释:柙: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5.既来之,则安之释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6.大动干戈〖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虎兕出柙〖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高中语文必修四理解性默写

必修四背诵复习《季氏将伐颛臾》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冉有归咎他人推卸自己责任的句子是:,。
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冉有替季氏粉饰攻打颛臾之回测居心的句子是:,。
,。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面对弟子的推诿之词,孔子以良史之言为论据,。
又以形象比喻,批驳了弟子之后,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典守者难辞其咎的句子是,,,?4.《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声色俱厉地批评冉有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的句子是:。
5.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认为应如何对待臣服归顺的百姓:,。
6.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阴谋的句子是:,,。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2.《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熟语是:。
4.《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提到对百姓进行教育,可实现敬老目的的句子是:,,。
5.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运用比喻指出统治者面对百姓饿殍遍地却责怪年成的荒谬之处的句是:,:‘,。
’6.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醒统治者不怨天尤人,就会“寡人之民”“加多”的句子是,。
而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使别国人民归顺本国的做法的句子是:,。
7.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的句子分别是和。
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氓》1.《氓》中女子借“,”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
2.《诗经·氓》中的“,”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3.《诗经.氓》中,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结果显示“,”,随后女主人公提出“,”以完成婚事。
4.《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2015-2016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苏教

季孙氏家族
季孙氏家族是周朝的贵族, 拥有颛臾地区的控制权。
颛臾地区
颛臾地区是一个富饶的领 土,拥有重要的军事和经 济资源。
《季氏将伐颛臾》概述 - Overview
这篇文言文描绘了季氏家族为了争夺颛臾地区而采取的军事行动。
主要人物介绍 - Main Characters
季孙氏
作为颛臾地区的统治者,他们渴望扩大自己的 势力。
2015-2016高中语文第一 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 件苏教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古代文言文,讲述了季氏为了争夺颛臾而发起的战 争。本课件旨在深入解析这篇作品的背景、概述、人物、情节、技巧和主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背景介绍 - The Background
战国时期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 国,一个充满争斗和权力 纷争的时代。
将军
领导季氏的军队,为实现季氏的目标而努力奋 斗。
故事情节展开 - Story Development
1
季氏发起进攻
由于对颛臾地区的贪欲,季氏决定
颛臾的抵抗
2
发动战争,希望能够控制这片土地。
颛臾人民不愿被征服,展开了英勇
的抵抗,为自己的家园而战。
3
最终胜利
在激烈的战斗后,季氏最终夺取了 颛臾地区的控制权。
权力和野心
作品探讨了权力和野心对人性的影响以及 权力争夺的无情性。
战争的代价
通过描写战争中的牺牲和破坏,反思了战 争的残酷性。
课堂讨论问题 - Discussion Questions
你对季氏将伐颛臾的 动机有何看法?
你认为季氏家族为什么要 争夺颛臾地区?有何目的?
战争对颛臾地区和人 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季氏将伐颛臾》1、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是:是社稷之臣也(这是,表判断)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正确,形容词)(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动词)君有疾在腠理(小病,名词)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急速地,副词)(3)夫: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指示代词,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成年男子的统称,“夫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句首发语词)(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5)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是谁之过与(过错,名词)过犹不及(超过,动词)(6)相: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名词)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7)固:固而近于费(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8)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军事行动)天下事有难易乎(事情)不事产业(从事)(9)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编借口、找借口)(10)来、安既来之,则安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使……安定下来)2、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介词结构后置)译: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尔)(宾语前置)译:这恐怕要责备你吧。
(3)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译:这是鲁国的臣属啊(4)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省略句)译:从前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5)何以伐为?(宾语前置)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译: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宝玉在匣子里毁坏了。
(7)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结构后置)译:谋求在国内发动战争。
《寡人之于国》1、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解释)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2、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数: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shù几,几个)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ǔ计算)数罟不入洿池(cù密,与“疏”相对)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ò屡次)(2)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野芳发而幽香(开放)(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通“只”,只是)中通外直(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4)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兵刃既接(兵器)穷兵黩武(战争)草木皆兵(士兵)(5)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shēng,尽)驴不胜怒,蹄之(shēng,能承受)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优美)(6)王:王好战,请以战喻(名词,大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动词,称王)(7)凶: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形容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8)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副词,更加)今:(增加)(9)走:弃甲曳兵而走古:(跑)今:(行走)(10)填:填然鼓之古:(拟声词,鼓声)今:(动词,填入)(11)鼓: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12)生、死、丧:使民养生丧死(生、死:形作名,活的人,死的人;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13)树:树之以桑(名作动,栽种)(14)衣:五十者可以衣帛(名作动,穿)(15)谨: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16)罪:王无罪岁(名作动,归咎)3、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是亦走也(判断句)译:这也是逃跑啊(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译: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苏教版必修四文言文字词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 )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力就.( )列,不能者止。
‟危而.( )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相矣?且尔言过.( )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 )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 )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 )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既来.( )之,则安.( )之。
今由与求也,相.( )夫子,远人不服,而.( )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 )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一、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何以伐为?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4、无乃尔是过与?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二、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高二语文下册《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重点讲解

高二语文下册《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重点讲解【原文欣赏】《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成语梳理
1.祸起萧墙
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例句: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2.分崩离析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例句: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3.季孙之忧解释: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
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4.开柙出虎解释:柙: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5.既来之,则安之
释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
6.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虎兕出柙
〖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
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