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_三年级_上学期_科学_试题_教案_学案_资料_大全_(7)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科学1.1 学习目标: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步骤。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
二、第二章:我们的地球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位置、形状、结构,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了解地球的环境问题。
三、第三章:动植物的世界3.1 学习目标: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生物兴趣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方式,动植物的分类和保护。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了解动植物的保护。
四、第四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4.1 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
4.2 教学内容: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温度,物质的变化类型和条件。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分析物质的变化原因。
五、第五章:生活中的科学5.1 学习目标: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2 教学内容: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六、第六章:声音与音乐6.1 学习目标: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索音乐的基本元素,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和音乐素养。
6.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音调、节奏、音色等音乐基本元素。
6.3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生进行声音实验,学习音乐的基本元素,并进行音乐创作。
七、第七章:光与色彩7.1 学习目标:认识光的基本性质,理解色彩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和审美能力。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身边的物体:观察和描述身边的物体,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2. 简单的机械:学习简单的机械原理,如杠杆、滑轮等。
教学活动:1. 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进行简单的机械实验,如杠杆实验、滑轮实验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观察记录,了解他们对身边物体的认识程度。
2. 评估学生在简单机械实验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我们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消化等。
2. 科学实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沸腾实验、食物的消化实验等。
教学活动:1. 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
2.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沸腾实验、食物的消化实验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观察记录,了解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认识程度。
2. 评估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周围的环境:观察和描述周围的环境,了解环境的特点和变化。
2. 环境保护: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活动:1. 观察和描述周围的环境,记录下来。
2. 学习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环境保护的活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观察记录,了解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程度。
2. 评估学生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我们身体的变化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2.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2. 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这些方法。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科学探究方法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2. 生物的基本特征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生物,描述它们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表格。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完成一篇关于某种生物的短文。
第三章:探究物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2. 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质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和相互作用(如酸碱反应)。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实验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完成一篇关于物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短文。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1.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2. 学生能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宇宙的基本知识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特征。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习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1.2 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学习在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保护环境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等。
2.2 生物的生活环境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3.1 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学习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发育过程。
3.2 植物的繁殖方式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第四章:人体与健康4.1 人体基本结构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4.2 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章:简单机械5.1 力的作用学习力的作用,了解力的表现形式,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5.2 简单机械的使用学习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杠杆、滑轮等,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声音与音乐6.1 声音的产生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探索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6.2 音乐的基础知识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如音高、音长、节奏、旋律等。
实践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和合唱。
第七章:地球与天空7.1 地球的结构学习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层、地壳、地幔、地核等。
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7.2 天空中的现象学习天空中的基本天文现象,如太阳、月亮、星星、行星等。
探索天空中的变化和规律。
第八章:水的奇妙世界8.1 水的特性学习水的特性,如透明、无色、无味、液体状态等。
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表面张力。
8.2 水的净化与保护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习节约用水的措施。
第九章:能量与能源9.1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学习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探索能量转化的实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通用8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
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
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
(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精编】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精编】一、教学内容本教案是针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案内容包括以下单元:1. 单元一:我爱科学2. 单元二:人的五官3. 单元三:动物世界4. 单元四:植物的世界5. 单元五:食物和营养6. 单元六:物体与材料7. 单元七:天气与季节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 熟悉科学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单元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概念。
2. 培养科学思维: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性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2.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3. 探究性研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安排本教案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如下:1. 单元一:我爱科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家的工作。
- 教学内容:介绍科学的定义、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的应用。
-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活动法。
- 教学资源:科学书籍、实验器材。
2. 单元二:人的五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的五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 教学内容:介绍人的五官的功能和重要性,如眼睛、耳朵、鼻子等。
-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活动法。
- 教学资源:模型、图片资料。
3. 单元三:动物世界-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点,如鸟类、昆虫等。
-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活动法。
- 教学资源:动物标本、图片资料。
4. 单元四:植物的世界-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它们的生长过程。
-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它们的生长过程,如花草、树木等。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种子的结构与传播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一节: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第三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第三章:空气与呼吸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与作用第二节: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三节:空气质量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掌握空气的成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空气的成分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
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空气成分实验器材、呼吸系统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植物、动物、空气与呼吸的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调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植物部分:植物特征、分类、生长过程。
2. 动物部分:动物特征、分类、生活习性。
3. 空气与呼吸部分:空气成分、呼吸系统、空气质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分类图、空气质量调查表。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对于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2. 学会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方法3. 科学思维的培养三、教学重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科学思维的培养五、教学准备:1. 科学教材或相关资料2. 实验器材和工具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2. 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章:观察与实验一、教学目标:1. 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的方法2. 实验的方法3. 问题解决的能力三、教学重点:1. 观察的方法2. 实验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问题解决的能力五、教学准备:1. 科学教材或相关资料2. 实验器材和工具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介绍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观察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
2. 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 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科学试题卷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Ca-40,Cl-35.5)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图形能形象地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变化,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
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A .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 .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2、胆矾(CuSO 4·5H 2O )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药品,下列关于胆矾的说法错误的是( )A. CuSO 4·5H 20是纯净物B.胆矾溶液中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电荷总数相等C.游泳池的池水中往往定期加一些胆矾,是因为铜离子有一定的杀菌作用D.金属钠放入胆矾溶液中有红色的铜被置换出3、用如图所示的四种机械提起同一重物,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 ( )4、研究了被试者血浆、肾小管第一部分中液体以及输尿管中液体里面P 和Q 两种物质的浓)A 、葡萄糖、蛋白质B 葡萄糖、尿素C 、尿素、蛋白质D 、尿素、葡萄糖5、如图所示,AB 、AC 、AD是三个高度相同、长度不同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无任何摩擦阻力地沿斜面滑下。
当它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分别是v 1、v 2、v 3,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v 1最大B .v 2最大C .v 3最大D .v 1、v 2、v 3一样大6、在下图所示的情景中,力F 对物体做功的是 ( )二.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H =7的溶液加水稀释后,PH 值会小于7B 、空气中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上方有白烟出现C .ag 锌放入bg 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质量为cg ,则c >bD 、实验室做氢气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色8、如果实验室只提供下列六种物质:①锌粒②水③氧化钙④氧化铜⑤硫酸⑥碳酸钠。
若使用的仪器不限,从缺乏试剂的角度分析,下列实验中,无法完成....的是( )A、制苛性钠B、制氢氧化铜C、制金属铜D、制氧化钠9、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CuO+2Al高温3Cu+Al2O3,反应结束后,为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
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只有④B.②③C.③④D.①③④10、某气体的成分可能含有H2、CO、N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
该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将全部生成物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都增加,则该气体的成分不可能是( )A.CH4B.CO和N2C.H2和CO D.CO和CH411、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原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通过调节流量阀,使最终排出的溶液呈中性(见右图)。
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处理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假设两种碱溶液的密度相同),在废水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碱的流量阀应作的调节为( )A.保持不变B.加大流量C.减小流量D.无法确定12、利用实验可以鉴别生活中的一些物质。
下表列举了四种待鉴别的物质和对应的鉴别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正确的是()A、图①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B、图②是用H2还原CuO来测定CuO中铜元素的含量C、图③是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水D、图④是用适量的KClO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214、根据上图所示的两盏白炽灯的铭牌,可以知道()A.甲灯一定比乙灯亮B.正常发光时,甲灯的电阻大于乙灯的电阻C.正常发光时,甲灯的电功率是乙灯电功率的4倍D.正常发光时,甲灯消耗的电能是乙灯消耗电能的4倍15、用四个完全相同的滑轮和二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图中两个滑轮组,用它们分别提起重为G 的物体,不计摩擦,设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 1和F 2,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和η2则 ( ) A .F 1 > F 2 η1= η2.B .F 2> F 1 η1=η2.C .F 1 = F 2 η 1 = η2.D .F 1>F 2 η1>η216、斜面长10米,高2米,机械效率80%,将一重为400牛的物体沿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则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为 ( ) A .180牛; B .100牛; C .80牛; D .20牛。
17、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需要进行如下实验步骤: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各注入2毫升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毫升淀粉酶溶液放置5分钟;③向各试管滴入1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冰块、沸水和37℃水中维持温度5分钟;⑤观察实验现象。
以上实验步骤最合理的顺序应为,( )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18、李先生体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则他体内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 、肾小囊或肝脏 B 、肾小管或胰岛 C 、肾小球或胰腺 D 、肾小球或垂体 19、如图是手负重(指能承受的最大物重)示意图,当手臂按图示方向伸展时,下列图象能表示负重大小与手臂伸展程度大致关系的是( )20、 跳绳是冬季的一种健身运动,旁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而亲自跳起来就会感到运动量是相当大的。
有位同学对此做了专门研究:跳绳者的质量是m=50 kg ,跳绳者的重心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右图所示。
根据所给条件可估算出此跳绳者在1分内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g 取10N/kg )( )A .168.75WB .135WC .75.6WD .67.5W 21、 电度表盘上标有“3000R/kWh ”,单独使用某一用电器时,电度表的转盘在100秒内转5转,由此可知,该用电器的功率为:A .40瓦B .60瓦C .20瓦D .100瓦22、教室里有多盏电灯亮着,每关闭一盏电灯,教室中工作着的电路 ( ) A .总电流减小,总电阻增大 B .总功率增大,总电阻增大C .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减小D .总功率减小,总电阻减小23、如图所示,某人分别用300牛和200牛的力,将同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从地面上直接搬到车上和通过斜面搬到车上。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用300牛的力搬运容器时做了300焦的功 B.用200牛的力搬运容器时做了200焦的功C.用200牛的力搬运容器时做了300焦的功D.通过斜面搬运容器时不能省功图乙F 2图甲F 1A B C D24、下列现象中,属于内能转化机械能的是:A 、用打气筒打气,气筒壁发热B 、锯木头时,锯条发热C 、衣服晒在阳光,温度升高D 、试管中的水加热后,把管塞冲开 三.填空题、简答题(共48分) 25、(2分)已知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H +、Ag +、Cu 2+、Na +、OH -、NO 3-、CO 32-等八种离子中的几种,取该溶液少许,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则原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一定有 。
26、(4分)往一定量的酸(或碱)溶液中逐滴加入某碱(或酸)溶液至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的pH 随滴加的某溶液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 ⑴有同学根据右图中的曲线判断实验中采用了A 和B 中的哪一个装置的操作? 该同学判断的依据是 。
⑵在以上实验中用了酚酞作指示剂,能够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的实验现象是 。
27、(6分)把过量..的稀盐酸加入盛有少量镁粉、铁粉、铜粉、氢氧化钾的混合物的小烧杯中,经充分反应后,加水稀释并过滤,在滤纸上剩下的物质是 ,所得滤液中最多可能有 种溶质,它们的化学式是 。
28、(6分)固体化合物A 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B 是盐。
为了确定它们的成份,各取适量两种固体粉末混合均匀,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流程:根据实验现象回答:(1)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判断化合物A 为 ,B 为________。
29.(8分)家用电灭蚊器的发热部分使用了PTC 发热材料,它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使用时发热体直接连入家庭电路,当发热体的温度为60℃时,则此时电功率为 W ,当发热体温度继续上升时,电灭蚊器发热体的电功率会 (最后两空选填“增大”、“不变”、“减小”)。
现有一个“110V,4W ”的电灭蚊器,如果接在220 V 电源上,使其正常工作,需串联一个 欧的电阻,该电阻消耗 的功率是 瓦。
30.(8分)饮水机是一种常用的家用电器,其加热水槽部分工作220V 1W原理电路图如图所示,其中S 是一个温控开关,R 1为电加热管,当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时,水被迅速加热,达到预定温度时,S 自动切换到另一处于保温状态。
请回答下列问题:(1)A 、B 是两种不同颜色的指示灯,它们的电阻很小。
如果用红色表示正在对水加热,黄色表示保温,请标明指示灯的颜色,应该是A 为_______色,B 为 色。
(2)若饮水机加热时加热管的功率为550W ,加热水槽储水0.55kg ,假设加热管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将20℃水烧开(标准大气压下),则加热需要_______分钟.(水的比热是4.2×103焦耳/(千克. ℃)).如保温时加热管的功率为88W ,则电阻R 2的阻值_________欧(不考虑温度对阻值的影响)。
31、(8分)下列表示糖类在人体内的部分转化图解,回答以下问题:糖元A B C E F食物中的淀粉 葡萄糖 血糖 CO 2+H 2O 体外 (消化道) D G 脂肪(1)A 、B 、D 、E 分别表示什么生理过程?A 、B 、D 、 、E (2)人体调节C 过程的激素是 ;(3)G 表示糖类氧化分解后释放的 ,CO 2和H 2O 属于 ; (4)F 过程的途径有哪些? 。
32、(6分)右面是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示例:[4]左心房)(1)某人患感冒,若静脉注射药物,则该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 (填数字)。
(2)当人体发生煤气中毒时,血液中的一氧化碳首先通过图中 [ ] 进入心脏。
(3)人体进食后,经过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脂类物质由图中[ ] 进入心脏。
(4)在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含有静脉血的是 (填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