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后尽开颜”(《七律•长征》)的概括。 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 运用手法方面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 节奏感,因而颇有一些数字句成为全篇的警策所在,成为千古妙句。比如《七律• 登庐山》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之后,又有数字句“云横九派浮 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答友人》在“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 微”之后,又有数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些数字或为地理 方位,或为江流走势,或点亮神话物证,或对天象进行人间剪裁,都令人联想到“李 白文章,锦心绣口”,展开了一番别有情致的天上人间的精神畅游和文化对话。 (节选自杨义《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相关,而这可谓渊源有自,在古籍 《唐诗纪事》中可寻到例证。 B.毛泽东写诗词用数字,创作具有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有一些使用数字的诗(词) 句简直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C.毛泽东在写诗词时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水千 山只等闲”等皆可为证。 D.因为毛泽东以数字入诗词,语言凝练,所以诗词形成了一种大的怀抱和境界。 下列诗(词)句,不符合“用数字写战争写得气势淋漓”的一项是 ______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C.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只是为了展现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 度,甚至写出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 B.毛泽东写战争时使用一些数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有的诗词渲染了战争的氛 围,有的诗词则张扬了战争的气势。 C.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和鲜丽独特的意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组合,使一些数字句成为 千古妙句。 D.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涉及地理方位、神话物证和个人想象等内容,可以和李白文 章相媲美。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砸壶 周天红 山茶湾一个村子突然就炸开了锅。九爷要砸茶壶。那把茶壶可不是一般的茶壶,那 可是九爷的命根子。一把茶壶,进山的老板最高开了三万元的价钱,九爷都没舍得 卖,这下居然要砸了? 山茶湾满山遍野是茶树,家家户户都有,少说也有一两亩地。开春时节,一挑一背 地往观音桥那场镇上送,比年关赶过年场的人气还旺。山茶湾最出名的不是茶树也 不是茶叶,而是茶壶。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可是老传统。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6年1月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
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朝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
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元明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
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
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
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移交。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命题学校:大连市第24中学命题人:王远香校对人:张岩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
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
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
我们既承接了上个世纪自觉地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
‚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
‛(卡尔〃雅斯贝斯)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
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
‚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
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
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
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
陆良县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īng è)残羹冷炙(cán gēng lěng zhì)B. 颠簸(diān bǒ)琼浆玉液(qióng jiāng yù yè)C. 狂澜(kuáng lán)沧海一粟(cāng hǎi yī sù)D. 奇货可居(qí huò kě jū)赴汤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疾病也越来越少。
B.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每周增加两节自习课。
C.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誉为“现代文学巨匠”。
D.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3. 下列词语中,与“前程似锦”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前途无量B. 顺风顺水C. 一帆风顺D. 风调雨顺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黑暗的夜晚。
B. 那座山,仿佛一条巨龙,蜿蜒在远方。
C.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一股洪流,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D.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了整个房间。
5. 下列句子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这个小镇,安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B. 小明学习很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夜幕降临,星星点点,仿佛一颗颗钻石镶嵌在夜空中。
D. 那场雨,下得很大,仿佛要把整个城市淹没。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剥削(bō xiāo)呆滞(dāi zhì)祛邪(qū xié)B. 炽热(chì rè)漫延(màn yán)酝酿(yùn niàng)C. 沉默(chén mò)拖延(tuō yán)摧残(cuī cán)D. 演绎(yǎn yì)拥挤(yōng jǐ)悲壮(bēi zhuàng)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A. 陶醉(táo zuì)沉浸(chén jìn)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B. 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 lì)豁然开朗(huòrán kāi lǎng)C. 惊愕(jīng è)残羹冷炙(cán gēng lěng zhì)沧海一粟(cāng hǎi yī sù)D. 奇货可居(qí huò kě jū)赴汤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遥不可及(yáo bù kě jí)8. 下列句子中,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二中学2014_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5年7月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
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
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
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
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
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
“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
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
“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
老子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在后来的制度道教经典里得到进一步发挥。
如《元始说先天道德经》第五章称:“恍恍惚惚,万物之鬼宅。
道行真化,杳冥之灵室。
虚无至大,元居道安。
”该书将“道”与“安”联结起来,形成“道安”的短语。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道安”概念呢?如果我们稽考一下“道安”之前的“元居”二字就能够发现奥妙。
“居”字上面是“尸”,这当然与死人有关,“尸”之下的“古”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来镇慑,“古”字上头的“十”表征武器,而“口”是器皿形状,先民们在安放死者时要用密咒,将之刻写于龟甲、树皮等载体上,收藏于器皿内,再加上石刀之类武器镇守,这就是“古”的原初意蕴;以“古”置于“尸”下,表示对“尸体”的守卫,此即为“居”的本义,此等意义可以从上文所用“鬼宅”“灵室”两个词中得到进一步佐证。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

2015年7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9分)( ) 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柳 梢 青 黄 简 病酒心情。
唤愁无限,可奈流莺。
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
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8.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的妙处。
( 5分) 9.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陶渊明《》 (2)屈心而抑志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 。
屈原《离骚》 (3)登斯楼也,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登岳阳楼记》 乙 选考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1) (2)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60分) 有人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有人说,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能审视灵魂,他们才有未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同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语文 l.D(不是“推广作用”,而是“取代作用”,文本中有“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剧的走红台词”的信息提示。
) 2.B(将“未然”误作“已然”,文本中有“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为剧本式写作让位”的信息提示。
) 3.A(轻重失度,文本中有“作家本身功底之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的信息提示。
) 4.A(提起) 5.C 6.B(“肆开边隙”是“大肆开启边境的纷争”之意,“隙”是“纷争”之意,如《鸿门宴》中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7.(1)有一个喝醉了酒后胡乱说话的人,诏令已经宽恕了他的死罪,章最后还给他定罪并杀了他。
云南省陆良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云南省陆良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福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网络时代,听书软件、读书软件使传统阅读受到,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不断被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
读书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只有纸质书可以提供。
听书犹如灌书,当然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和要义听进去,但是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这样的浅层次阅读,经不起反复咀嚼、消化。
只有注重读书的仪式感,边读书边提笔写笔记,将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以便将来查找时,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精读。
()。
读书不可以改变容颜,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抢时间、挤时间阅读,与时间赛跑是唯一的办法。
比如,新年,我们可以按当年的计划列出书目,只要年末能读完一半,就是初步胜利。
三、五年过去,自然与之前的自己有所不同,谈吐、眼界、格局一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冲击有章可循伊始略胜一筹B . 冲突有据可依开始更胜一筹C . 冲突有章可循开始略胜一筹D . 冲击有据可依伊始更胜一筹(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种传统阅读,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B . 这种读书软件,难以替代人工程序C . 这种人工程序,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D . 这种读书软件,是难以替代传统阅读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折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使人们不断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
B . 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C . 这折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D . 这影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不断压缩人们读书时间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三上·市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高一语文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和.泥和.面搅和.和.稀泥 B、匀称.称.职对称.称.心如意C.处.暑处.境处.于处.世为人 D.昭.示召.唤着.慌千里迢.迢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抱负威慑流芳百世源远流长 B.寒喧署名曲意逢迎各行其事C.偏袒蒙味重蹈覆辙针贬时弊 D.学藉暴燥浮想联翩山青水秀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老先生溘然长逝,直到今天,我才勉强把心里想说的话陆续理清楚,然后点点滴滴到纸上。
②据此间报纸会议是全封闭式的,只有在谈判休息时,才可以看到有人在草地上漫步。
③中国交响乐团向海内外作曲家发出征集交响乐管弦乐的,作品题材、内容不限,只求风格、手法为更多的听众喜闻乐见。
A.写宣称启事 B.渗宣称启示 C.写披露启示 D.渗披露启事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
”班主任严肃地说。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C.他为什么要发火呢?他碰到了什么问题?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5.选出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A.这篇报告,我写不好。
B.这是王小刚的一支精致的派克钢笔。
C.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D.县里通知说,让李乡长本月20日前去报到。
6.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的呼吸。
②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西装,一个马褂。
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④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A.①拟人②比喻③夸张④借代 B.①比喻②夸张③拟人④借代C.①比喻②借代③夸张④拟人 D.①拟人②夸张③借代④比喻7.与上下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夜色浓了,灯亮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冷成金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
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
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
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21日,有删节)1.下列关于“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量”阅读并不能使人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反而会使人空虚和焦虑,所以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B.经典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它永不过时。
C.经典阅读和基础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D.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如同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安装得越早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立体、平面。
我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已经消逝。
B.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具有吸引力的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并不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C.中国四大名著中所表现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可以予人以熏陶和激励。
D.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能使人更从容地面对海量信息,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使世界变得更真实和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大名著中的故事集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B.小说与诗词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后者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爱读诗的人,一定热爱生活。
C.对年轻人来讲,现在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但他们普遍存在焦虑感,不知道应该知道什么,使他们出现前辈人未有过的恐慌。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可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廷瓒,字宗器,巴陵人。
景泰五年进士。
知淳安县,有惠政。
丁母忧,服除,迁太仆寺丞。
贵州新设程番府,地在万山中,蛮僚杂居,吏部难其人,特擢廷瓒为知府。
至则悉心规画,城郭、衢巷、学校、坛庙、廨舍,以次兴建。
榜谕诸僚受约束。
政平令和,巡抚陈俨上其治行。
帝令久任。
九载秩满,始迁山东左参政,寻进右布政使。
弘治二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
廷瓒自令至守,淹①常调②者逾三十年。
至是去知府止三岁,遂得开府。
以生母忧归。
服阕,还原任。
都匀苗乜富架、长脚等作乱,敕廷瓒提督军务,同湖广总兵官顾溥、贵州总兵官王通等讨之。
副使吴倬遣熟苗诈降富架,诱令入寇,伏兵擒其父子。
官军乘胜连破百余寨,生系长脚以归。
群蛮震慑。
廷瓒言:“都匀、清平旧设二卫、九长官司,其人皆世禄,自用其法,恣虐,激变苗民,乱四十余年。
今元凶就除,非大更张不可。
请改为府县,设流官与土官兼治,庶可久安。
”因上善后十一事,帝悉从之。
遂设府一,曰都匀,州二,曰独山、麻哈;县一,曰清平。
苗患自此渐戢。
论功,进右都御史。
八年召掌南京都察院事。
甫数月,命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
越二年,进左。
廷瓒治尚简易,于吏事但总大纲,结群蛮以恩信,不轻用兵,而兵出必成功。
郁林、云垆、大桂诸蛮及四会饥民作乱;以次讨平,两广遂无事。
十三年复召掌南院。
未行,卒。
赠太子少保,谥襄敏。
廷瓒有雅量,待人不疑,时多称其长者。
至所设施,动中机宜。
其在贵州平苗功为尤伟云。
【注解】①滞留②常调,官制用语。
又叫“常调官”。
宋朝判、司、簿、尉及其摄官,依不同出身、任数、考数、举主员数,是否流外,升转录事参军或下州令、录,称为常调。
以此法升转之官,则称常调官。
时有俗语说: “家常饭好吃,常调官好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淳安县,有惠政知:主持,管理B.知淳安县,有惠.政。
惠:通“慧”,聪明C.丁.母忧,服除,迁太仆寺丞丁:遭……丧D.廷瓒有雅.量,待人不疑雅:宽宏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延瓒惠政的一组是()(3分)①吏部难其人,特擢廷瓒为知府②至则悉心规画,城郭、衢巷、学校、坛庙、廨舍,以次兴建③遣熟苗诈降富架,诱令人寇,伏兵擒其父子④请改为府县,设流官与土官兼治⑤遂设府一,日都匀,州二,日独山、麻哈;县一,日清平⑥郁林、云垆、大桂诸蛮及四会饥民作乱,以次讨平,两广遂无事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邓廷瓒在贵州做知府时,政治安定法令平和。
巡抚陈俨上报了他为政的成绩,皇帝让他长久在此地任职。
九年任期满,才离开此地。
B.弘治二年,邓廷瓒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在贵巡察安抚,此前一直没有升职。
这时距离他当知府只有三年。
C.都匀的苗人乜富架、长脚等人制造叛乱,邓廷瓒在讨伐平定叛乱后,向皇帝上报善后的事共十一件,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D.廷瓒有宽宏的度量,对人不怀疑,当时人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他所筹划的事常常能切中要害,实行的措施常常能适应时机。
7.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元凶就除,非大更张不可(4分)(2)廷瓒治尚简易,于吏事但总大纲,结群蛮以恩信,不轻用兵,而兵出必成功。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②,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③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④。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⑤。
【注解】①此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姓裴的舍人,目的是向其请求援引。
②上林:即上林苑。
汉武帝时的御苑。
此指唐宫苑。
③阳和:指仲春二月的和暖之气。
④捧日心:三国魏程昱年青时:曾梦上泰山,两手捧日。
此处喻辅助君王之心。
⑤华簪:达官贵人的冠饰。
8.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5分)答:9.诗的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对援引的请求,但表达得含蓄有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小题1分,共6分)(1)怅寥廓,,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2)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4)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兰亭集序》)(6)三岁为妇,;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氓》)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一(4)题。
(25分)天上·人间女真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李大壮心疼。
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
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
吃不舍得,穿不舍得。
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成了,端午那天,三口人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
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
冯秋萍还不舍得穿。
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
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
五年来,李大壮头一次回老家过年。
头两年他留在广州,看厂房,老板多给他开二百块钱,加上省下的往返路费和花销,里外里等于多挣几千块钱。
第三年,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
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
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
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
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生孩子,来例假,妇科病,哪样不疼?她不肯吃药。
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
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
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