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林清玄如果生命里只有喜乐,生命就不会有深度,生命-推荐word版 (12页)
林清玄书摘

林清玄书摘
1、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2、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3、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4、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5、若有广大的心,一片茶叶,也可以跨泰山、超北海,与千里外的知音相逢聚叙。
若有细腻的情,一片茶叶,也能润灵台、破孤闷,与我们最微细的心思相会同行。
——林清玄《玄想》
6、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林清玄《玄想》
7、能观悲喜,有觉悟的心,获得与失去都是很好。
不能观照,执迷于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
——林清玄《在云上》
8、那些因舍而空出的,必有更好的东西来填补;那些舍去的并未消失,是为了生发更好的而存在。
——林清玄《在云上》
9、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林清玄《在云上》。
林清玄精品哲理性散文

林清玄哲理性散文林清玄精品哲理性散文林清玄精品哲理性散文:如来的种子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人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些困惑。
黄桑禅师说法里有这样一段:“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请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偏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偏照也。
”把一个人的“心”提到与众生请佛平等的地位,稍为可以解开一些迷团。
一个人的心在佛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时又大到可以和诸佛相若的位。
在新竹狮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第,壁上用苍润的楷书,写上“心即是佛”四个大字。
同样的,在江苏西园寺大雄宝殿里也有四个大字“佛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摆在前面,总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其实,这四个字学问极大,它有十六种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意义几乎是一样的,以心字开头有四种组合:“心即是佛,心是即佛,心佛即是,心即佛是”,以佛字开头也有四种组合:“佛即是心,佛是即心,佛心即是,佛即心是”,几乎完全肯定了心的作用,佛在这里不再那么高深,而是一切佛法全从行念的转变中产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不再从“空”的角度在经文中索解,有时一个平常心就能在佛里转动自如了。
我最喜欢的讲佛法是“维摩经”里的一段,维摩诺间文殊菩萨说:“何等为如来种?(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恙、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人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文殊并且进一步解释:“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这里,文殊把人世间烦恼的意义肯定了,因为有一个多情多欲的身体,有愚昧,有情爱,有烦恼才能生出佛法来,才能生出如来的种子,也就是“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把佛经里讲受,想、行、识诸空的理论往人世推进了一大步,渺小的人突然变得可以巨大,有变化的弹性。
林清玄散文《生命的酸甜苦辣》

林清玄散文《生命的酸甜苦辣》朋友请我吃饭,餐桌有一道菜是生炒苦瓜,一道是糖醋豆腐,一道是辣椒炒千丝。
我看了桌上的菜不禁莞尔,说:“今天酸甜苦辣都到齐了。
”朋友仔细看看桌上的菜,不禁拍案大笑。
这使我想到,即使是植物,也各有各的特性:甘蔗是头尾皆甜,柠檬则里外是酸,苦瓜是连根都苦,辣椒则中边全辣,它们这种特性,经过长时间的藏放也不失去,即使将它碎为微尘粉末,其性也不改。
还有一些做药材的植物,不管制成汤、膏、丸、散,或经长久的熬煮,特质也不散灭。
我们生活中的心酸、甜蜜、苦痛、辛辣种种滋味,不亦如植物的特性吗?一旦我们品尝过了,似乎就永不失去。
在我们的生命情境中,有很多时候,是酸甜苦辣同时放在一桌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挑甜的吃,偶尔吃点苦的、辣的、酸的,有助于我们品味人生。
在酸甜苦辣的生命经验更深刻之处,有没有更真实的本质呢?若说柠檬以酸为本性,辣椒以辣为本性,甘蔗以甜为本性,苦瓜以苦为本性,那么人的本性又是什么呢?我们常说“这个人本性不良”,或“那个人本性善良”,可是,我们常看到素性不良的人改邪归正,又常见到公认本性良善的人却堕落了。
这种本性似乎是“可转”、“能改变”的,因此我们语言上所说的“本性”,事实上只是一种“熏习”,是习气的长期熏染而表现在外的,并不是最深刻的自我。
习气,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偏执,正如嗜吃辣椒与柠檬的人,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但人生的一切烦恼正是由这种偏执而产生,偏执是可矫正的,矫正的方法就是中道,例如柠檬虽是至酸之物,若与甘蔗汁中和,就变得非常的可口。
去除习气只有利用中和的方法,人最大的习气不外乎是贪、瞋、痴,贪应该以“戒”来中和,瞋应该以“定”来中和,痴应该以“慧”来中和。
一个人时时能中和自己的习气,就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至于被习气所左右。
我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民间传说,相传汉朝有一位孟姓女子,幼读儒书,长大学佛,普遍得到乡里的敬爱,年老以后被称为“孟婆”。
她死后称为幽冥之神,建了一座“酝忘台”,在阴阳之界投胎必经之路。
林清玄散文《有情生》

林清玄散文《有情生》林清玄散文《有情生》我很喜欢英国诗人布雷克的一首短诗:被猎的兔每一声叫,就撕掉脑里的一根神经;云雀被伤在翅膀上,一个天使止住了歌唱。
因为在短短的四句诗里,他表达了一个诗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看到被猎的兔子和受伤的云雀,诗人的心情化做兔子和云雀,然后为人生写下了警语。
这首诗可以说暗暗冥合了中国佛家的思想。
在我们眼见的四周生命里(也就是佛家所言的“六道众生”),是不是真是有情的呢?中国佛家所说的“仁人爱物”是部是说明着物与人一样的有情呢?每次我看到林中歌唱的小鸟,总为它们的快乐感动;看到天际结成人字,一路南飞的北雁,总为它们互助相持感动;看到喂饲着乳鸽的母鸽,总为它们的亲情感动;看到微雨里比翼双飞的燕子,总为它们的情爱感动。
这些长着翅膀的飞禽,处处都显露了天真的情感,更不要说在地上体躯庞大,头脑发达的走兽了。
甚至,在我们身边的植物,有时也表达着一种微妙的情感,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机缘和生命力;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在阳光雨露中快乐展开叶子的植物,感觉高大树木的精神和呼吸,体会那正含苞待开的花朵,还有在原野里随风摇动的小草,都可以让人真心的感到动容。
有时候,我又觉得怀疑,这些简单的植物可能并不真的有情,它的情是因为和人的思想联系着的;就像佛家所说的“从缘悟达”;禅宗里留下许多这样的见解,有的看到翠竹悟道,有的看到黄花悟道,有的看到夜里大风吹折松树悟道,有的看到牧牛吃草悟道,有的看到洞中大蛇吞食蛤蟆悟道,都是因无情物而观见了有情生。
世尊释迪牟尼也因夜观明星悟道,留下“因星悟道,悟罢非星,不逐于物,不是无情”的精语。
我们对所有无情之物表达的情感也应该做如是观。
吕洞宾有两句诗:“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原是把世界山川放在个人的有情观照里;就是性情所至,花草也为之含情脉脉的意思。
正是有许多草木原是无心无情,若要能触动人的灵机则颇有余味。
我们可以意不在草木,但草木正可以寄意;我们不要叹草木无情,因草木正能反映真性。
林清玄经典语录100句-关于林清玄的经典语录推荐精选

境界高的人生,并不在于永远有顺境,而是不管顺逆,也能用很好的情味去面对。
人生的忧欢都只是客人而已。
特别相知的朋友往往远在天际。
人的心灵是最脆弱的,可惜这种脆弱最不容易被看见。
最好的对饮是什么都不说。
人生苍凉历尽后,中夜观心,看见,并且感觉,少年时沸腾的热血,仍在心口。
想起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
那一切的水月和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我们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象,有时候禁不起真实的面对。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
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土。
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
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心是最有力量的。
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
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阔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
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生命是那样美好,建议大家多做深呼吸,体会空气的清新,体味事物的美好。
我喝水时总会想这也许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水,时时要保持一种爱,学会欣赏美,惟有爱和美才是心灵的故土。
关键是觉悟,人生的快乐痛苦都是觉悟。
人生大势成久必败,败久必成,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举世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我们虽不必追求失败,对成功却要有最好的心理准备,就好似在为天的时节准备冬衣一样。
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阅读练习及答案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阅读练习及答案人生最美是清欢林清玄①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
特别是在复杂混乱的现代,回归单纯是日趋困难了,必须舍离的东西太多,必须放下的俗物太多,必须断爱的情感太多……让人群从远处走开或者自身边擦过吧!我们只愿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③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
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
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
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
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话。
在喜乐的日子,风过而竹不留声。
在无聊的日子,不风流处也风流。
在苦恼的日子,灭却心头火自凉。
在平凡的日子,有花有月有楼台。
④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清欢之灯……⑤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作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
因为有了小千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地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得到安慰,等心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做一次比以前更好的出发。
⑥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让生命充满喜悦

让生命充满喜悦根据林清玄《让生命充满喜悦》的目录所作:人生所谓人生,在于目的、价值、选择、秘诀、技术,这短暂的人生呵。
生存活在今天,一直勉强维持到气绝的那一天,或长或短。
生命的喜悦,在于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东西存在。
今生的"生",在于活生生地度过每一秒钟,之所以有命运,那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当你处于逆境时,要不忘去争取去斗争,一次次的犯错,我们终于积累了经验。
如果还不懂得自己在做什么,那就会茫然无知地过着无知的一生,那是可怕的。
得到该得到的,对于垃圾我们该毫不怜惜地放弃。
这样一个个的昨日今日和明日,构成了我们无常的一生。
而这一生,又是许多人所艳羡的。
这就是哲学生活,这就是矛盾。
思考思考的尺度决定我们活着的质量,拥有正确的判断力,是我们坚持个人原则的前提。
在判断之前,要找到属于自我的生存真理。
通过不断获取知识,铸就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智慧。
倘若只是一知半解,还要加上自我的狂妄自私,那就只能定义为愚蠢了。
所以无论是非好坏,都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判断,从而做出抉择。
人首先,站在动物的角度定义,所谓的人,就是一种比动物高级且残忍的生物。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之间的残杀是不包含太多感情的(排除动物之间的舐犊亲情),而人与人之间却是凌驾于良心与感情之上进行更为极端的相互残杀。
环境与人的关系也是利益关系。
人们在做有声的残害,而环境在做无声的抗争。
人的进化带来了人与动物的疏离,所有那些道德沦丧人格低劣的人有一点也许会退步成猿。
无需沮丧,人们,这就是彼此个性不同、缺点暴现的结局。
到最后,只能感叹这个世界千辛万苦创造了一个失败的作品。
因为每个人都在出卖自己,你,出卖的是什么。
关于人心人心,我们大多特指良心,排除那些邪恶的狼心狗肺。
但所谓人心隔肚皮,由表及里,一层比一层难以预测。
表面的通常是正直,是交际,但更多的是内在,悲哀、同情、奉承,都是由心而生。
人心叵测,当我们恪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良好品质时,却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脾气别扭的人,认死理不放的人,往往在软弱和强烈之间徘徊,使得真亦假时假亦真,完全影响了社会道德的评定,扰乱了公序良俗的秩序。
林清玄散文欣赏

林清玄散文欣赏林清玄散文欣赏2011年08月10日林清玄散文欣赏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由于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作者先容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
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
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等奖项。
他的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气力。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简介二林清玄作为台湾自由作荚冬曾创造了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为10年来第二大畅销书男作荚冬其作品逾百部,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面对人生难以治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往寻找心灵的故乡。
人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林清玄声情并茂地将其人生传奇片断和盘托出,形散而神不散地展示着化人生苦旅为文化乐旅的大聪明——[原文美读]桃花心木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挺,从前老家林场种了很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希奇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
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然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林清玄如果生命里只有喜乐,生命就不会有深度,生命篇一:林清玄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青年文摘》201X年第9期林清玄,台湾作家。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连续十年成为台湾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的风云人物。
先后出版的 138本著作,本本畅销,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所著身心安顿系列、十部菩提系列、人生寓言系列无不为人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
喧嚣的时代,希望我的文字是一方清凉剂记者:因为您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人”,我今天采访起您来感觉到很轻松。
据说这句口诀,让初做记者的您成功克服了自卑感,还追到了女朋友。
林清玄:我小的时候又自卑又害羞,跟人讲话,走到10米脸就红,走到5米耳根就红,3米手掌就红,走到面前连脚指头都红,这个时候反正一句话都讲不出来,转身就逃。
那时候是为了勉励自己,给自己一个提醒,没什么好害怕的,他是人我也是人,他可以做到我也可以做到。
这样的话你就会有平常心,美的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用一样的态度去面对,去沟通。
我的第一个女友长得很漂亮,家世又好,当初虽然喜欢她,却不敢去追。
后来默念了一天“我们都是人”,去向她表白,顺利地把她追到手(笑)。
后来采访成功人士,也是靠着这句话打气。
记者:那么,走过青春那些清涩岁月,繁华落尽的年龄,您又当如何理解“我们都是人”?林清玄:这句话年轻的时候用来勉励自我,现在应该更确定当初的想法,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平等心,人一样都是人,众生本平等。
其实作为一个人差距并不大。
好比百货公司的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是各家秘方。
人也是这样,作为95%的东西其实是很像的,比较起来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性的5%,包括人的养成特色,人的快乐痛苦欲望。
香精要熬个五年十年才加到香水里面去的;人也是一样,要经过成长锻炼,才有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独一无二的。
你内观的时候要看到自己的5%,就不会迷惑;对外的时候你要观照那95%,跟人来往才能内敛、含蓄。
简单点讲,前面是超凡入圣,后面是超圣入凡。
记者:您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
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我想这种累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在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累积是快乐的过程。
还有一点是思维的广度,一般比较有经验的作家可能是一次想一本书,我有点不一样,同时有几本书在写,关于茶的、佛的、生活的,当然它们不会在大脑中打架,这样我就不必想接下来要写什么,因为这一本完成了,下一本还在等着。
一般作家写作靠灵感,我基本上是观点先行,我是有很多观点,这些观点一一排出来,关于慈悲、智慧、爱、柔软。
想出来之后你不能直接去写,因为那个东西不会感动别人,那好,我来讲一个故事,所以在我的文章里比较重要的是情感和观点。
记者:在华文读者圈里,您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您的文章又的确属于纯文学。
在纯文学已经成为小众的今天,“林清玄热”说明了什么?林清玄:昨天晚上,人教版的主编送我三本小学语文课本,三个年级都收录了我的文章,依据他们的统计,在大陆,估计1.5亿人在读我的作品,我蛮感动,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一点作用。
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价值多元,人们会有很多的情绪滋生,这些情绪需要得到安抚,需要出口,我想我的文章正好扮演一个安抚和出口的角色。
从小到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小孩子能看到有趣的部分,老人能看到哲理,跟一般的纯文学创作把文字搞得很深奥不一样,我是想越简单越好。
余秋雨先生在我散文大陆版的序言中,说我做的是一份心灵建设工作。
蛮有道理,适得其时吧,喧嚣的时代,希望我的文字是一方清凉剂。
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蛮坎坷的。
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挨饿,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下都能适应。
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笑得出来。
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走过来之后,觉得那些苦都不算什么。
当时每天都要为三餐烦恼,为学费烦恼,当然爸爸妈妈更烦恼。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养了3000只鸡,忙得不得了,天还没亮就去喂鸡,捡鸡蛋,把201X个鸡蛋排好,然后打开两个(鸡蛋)吞下去就去上学,放学回来,还得赶紧去喂鸡。
常常一天只吃一个馒头,饿,没办法,那就喝水喝到饱。
苦孩子有两种,一种是长大以后完全没有办法抵抗现代社会的诱惑,一个苦孩子进到大都市做官他可能会贪污,因为他小时候从来没有满足过;另外一种是小时候就对欲望有清楚的态度,像我这样的人,我不会被欲望搞得晕头转向。
这几年我来大陆还有一件事,办学校,我已经办了三所学校,在台湾我有基金会、四座图书馆,因为我自己知道成长的不易,所以如果有机会,想让更多年轻人走出那个环境。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
记得中国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大地文章,你把大地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
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
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
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您的第一份工作是从记者做起的,据说那时候您的工作很琐碎,还得经常关注白菜萝卜的价格?林清玄:我在报社机动组干了两年,有什么车祸啦、火灾啦,接到电话马上出发去采访,部门行动要快,写东西也要快,譬如说我们报馆差不多是晚上2点钟截稿,半夜1点钟发生的事情,就会有电话对我说,你赶紧去。
那时候我绰号叫林大侠,因为我写字最快,我在报馆的时候一个小时可以写四五千字。
后来记者做得不错,就升官了,调去当记者组的副主任,因为台湾的报纸常常会分为几派竞争,我跟的那个总编辑被斗垮了,所以我就被调去做产业新闻,报道鸡蛋、猪肉这类东西的市场行情,每天都感到无聊,没事做,对年轻人来讲,没事做是最痛苦的,可是也得熬,我跑了一年的产业新闻,直到对方的总编辑下台才又得势(笑)。
记者:关注社会现实在您的早期作品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从什么时候开始,您开始同样关注自我心灵的小宇宙?林清玄:我在报馆工作了十年,后来我当了主管,那段时间每天都要开五个会,早上采访会,下午编辑会、主笔会,俗务缠身,我就想,这是我要的人生吗?我看到发行人、社长腆着大肚子晃来晃去,我就想再过十几年就变成那个样子吗?正好那段时间我对哲学很有兴趣,我读到一本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一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觉悟”这两个字当时给我极大的震撼,查字典,觉悟是什么东西,发现关于觉悟佛教讲得最多,而且讲得最好,就开始看看佛教是怎么回事,开始读佛经。
后来干脆辞掉工作,接着,我找个地方隐居,两年后再下山,就想把自己的所得所悟告诉世人,也就开始了高密度的写作和演讲。
每天要养成静心的习惯,一天有24小时,你最好有24分钟来静心记者:过去的5月份,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明显增多,网络称之为“黑色五月”,诚然,今天的大学生要面对学业、就业、恋爱的压力,但选择如此轻率地对待生命,您如何看待呢?林清玄:其实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我都痛心。
我这次巡回演讲开玩笑说,台湾有个女大学生因为长得漂亮遭人嫉妒自杀了,我看到这个新闻以后就跟我的太太讲,如果因为丑而自杀,那我已经死掉一千多次了。
随时都可以自杀,像现在天篇二:欣赏生命阅读答案篇一:欣赏生命阅读答案思考生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
最初见到死亡,我还是个没有经历过痛苦的天真的小女孩。
一天,正在外祖父种满花草的院子里玩“扮家家酒”的游戏。
我的小辫上插几朵蓝紫色喇叭花,在忙着给自己准备午餐——将泥土裹在葡萄叶子里做“饺子”。
忽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和悲怆的乐声传来,我愣了一下,飞快地跑出院子。
一队长长的送葬队伍正缓缓从门前经过。
小驴车嘎拉拉扎过石子路,车上停放着一口黑漆棺材,棺材顶部和四周堆放着素洁的花和用金银锡箔糊成的纸人纸马,还有一座精巧玲珑的纸房子和一架纺车。
他们脚蹬白鞋,头戴孝帽,腰间系着宽宽的白带子,女人们用手帕蒙住脸,唱歌似的长一声短一声的哭泣。
我没有像其他小孩子那样追着队伍又喊又跳,就那么呆呆地站在路边,头上还插着几朵蓝紫色的喇叭花。
这事过去很久,我都不能够忘记,那乐声里所诉说的生命的秘密和悲凉,是那么深那么痛地开启了我幼小的心灵。
以后我长大。
在二十多年的生命里,先后亲眼目睹了外祖父、外祖母和母亲的死亡。
他们三人是我最挚爱的亲人,母亲给了我生命,而外祖父、外祖母抚养了我。
他们都曾在病痛中挣扎良久,然后默默离去,没有留下一句话。
但他们今生所给予我的呵护和爱是那么久远地深植在我的生命中。
十几年过去了,留在我心底的依然是一份抹不去的痛楚。
19岁时,在一场车祸中,我也经历了死亡,曾在生与死织成的暗夜里挣扎了七天七夜。
当时医生告诉唯一守候在我身边的弟弟,说我随时可能死去。
17岁的弟弟不知如何准备后事,他只是哭,只是不相信,不吃不睡一直守在我的床前。
活过来以后才明白:死亡就是对这个世界毫无感知,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快乐,当然也没有痛苦。
由此也才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