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律诗、绝句、词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诵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主题。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趣;领略古代文化的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律诗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诵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主题。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趣;领略古代文化的美。
重点难点:1、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趣。
一、自主学习1、王湾,代诗人;杜牧,字,代著名,作品有;苏轼,字,号,著名,,作品有。
2、给加点字注音戟.()蕲.水()萧萧..()无再少.()3、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最明显的区别,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词别名“长短句”,词可分上阕和下阕。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5、疏通三首诗词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次北固山下》1、通过颂读,你认为这首诗中写景的诗句是哪几句?抒情的诗句又是哪几句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得好吗?为什么?3、古人写诗都非常注意锤炼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是一个典范,试分析。
三、展示点评1、《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得好吗?为什么?3、《赤壁》中诗人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用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这是什么写法?4、《浣溪沙》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拓展应用《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刻骨的思乡之情。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3单元 课外古代诗歌诵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课外古代诗歌诵读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特点。
- 学会朗读古代诗歌,感受其意境和美感。
-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教学重点- 研究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教学准备- 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的诗歌诵读教学材料。
- 多媒体设备或黑板。
- 学生朗读诗歌的录音。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老师以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读一首古代诗歌,并让学生认真聆听。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所听到的意境和感受。
2. 研究(15分钟)- 介绍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 示范教学朗读一首古代诗歌,并注重语音语调的处理。
- 分段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练(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一首古代诗歌。
- 老师点评并指导提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展示(10分钟)- 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现场朗读,并收集作品的录音。
- 播放录音,全班齐听讨论,互相借鉴并予以评价。
5. 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课外要多读诗歌。
- 鼓励学生在朗读诗歌中发现美、表达美。
教学延伸- 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代诗歌,并进行朗读和感悟;- 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的古代诗歌,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参考资源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 古代诗歌选集3. 互联网资源(如:古代诗歌欣赏网站)。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课方案《诗词五首》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假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中,联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偏向,来品尝诗词的语言及境界,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巧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课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朗诵导入1.学生试读。
要修业生联合说明将这五首诗词阅读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疏小组朗诵。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粗心在学生频频朗诵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有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 (740) 秋,王维 40 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域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暂时出差,不一样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到达汉江登临瞭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局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述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景色的赞叹。
诗人牢牢扣住临眺之所见,即老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觉。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经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线极其宽阔,境地极其广远。
王维不不过诗人,仍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察看、诗人的思虑、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联合起来了。
他奇妙地描述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光景,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到达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走开朝廷,心里十分气愤地重又开始了遨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季,李白到达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开,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七年级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七年级古代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代诗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词的含义,把握诗词的意境。
(2)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解释。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学会欣赏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词的美妙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词讲解1、《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 年-220 年),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3)诗句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诗人登上碣石山,眺望大海,开篇点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描写海水的波涛汹涌和山岛的高耸挺立,展现出大海的壮阔。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绘了岛上繁茂的草木和大海在秋风中涌起的巨浪,进一步烘托出大海的雄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出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创作背景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李白听闻好友遭遇,写此诗寄给他,以表关怀和同情。
(3)诗句解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暗示了王昌龄被贬的凄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之心托付给明月,希望它能陪伴王昌龄直到贬谪之地,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三 冰心诗四首(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

冰心诗四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朗读、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冰心对祖国、对母亲无比热爱的感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蕴涵的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继续学习现代诗歌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由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写小诗)导入,再次明确现代诗歌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②学习现代诗歌的特点;③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熟读两首诗,读准字音,理解词义;②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自己的感悟收获与组员交流,自探没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解决;(2)教师补充交流问题:①)《成功的花》中,“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②《嫩绿的芽儿》中的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③两首诗分别给了你什么启示,请谈一谈。
2.分组学习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每小组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轮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收获;如果和别的小组有相同收获,后展示的小组可以不重复。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三 中秋咏月诗 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词义,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领悟词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多角度朗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领悟词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咏月诗词三首之一,大文学家苏轼的咏月词《水调歌头》。
(板书课文标题)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疏通文意,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②领悟词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③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词”的体裁。
②根据注解,疏通文句,流畅朗读。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②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③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把它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你能把这种感悟读出来吗?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特殊境遇下,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首古代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和作者背景的掌握;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难点:诗词中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与分析;诗词意境的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2.重点突破策略:
2.对诗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意象、意境等。
3.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静夜思》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如诗中的意境、作者情感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静夜思》的掌握程度,如填空、翻译、赏析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辅导。
3.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在诗词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诗词鉴赏能力尚待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诗词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者生平了解不足,导致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受限。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首古代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和作者背景,分别是《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和《泊船瓜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三首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
用欣赏的眼光自探课文,用品悟法感受作者蕴含在诗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挫折时也不要忘了投身自然。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感受诗词的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找不到他们了。
这是谁给我们创造的意境呢?(板书课文标题)《古代诗词三首》
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①解决字词的音和义,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②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③背诵。
(2)朗读课文,用品悟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读准字音,理解诗词的意境;
②了解作者简况;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请说说“天街小于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的妙处。
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体会上阕词的意境。
①在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板书:看、听、闻、想)
②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秋词二首(其一)①从一只鹤的排云直上,诗人领悟到什么?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诗词重难点。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词。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背诵、默写诗词。
(2)名句赏析。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③“我言秋日胜春朝”
2.拓展运用
整理出三首诗词的主题,并收集同类古诗词。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