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浅析给事中一职的流变素材

合集下载

给事中的官职流变

给事中的官职流变

给事中的官职流变作者:赵婷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5期摘; ; 要:给事中作为加官自秦代开始出现,魏晋逐渐稳定成为官称,而至隋才真正定义、明晰职能。

给事中不仅贯穿于秦至清的几千年的官职体系中,更由于其作为皇帝的随侍秘书而备受重视。

进一步梳理给事中的官职流变有利于加强对其职能变化的理解,强化对古代官僚体系的认识。

关键词:给事中; ; 职能; ; 官僚根据文献所载,给事中一词从秦代开始出现,“给事中三字,原意为服务于内廷,在汉代并非正式官称,常为大夫、议郎的加官,凡加给事中者俱可在皇帝左右顾问应对。

”[1]其职位归属、具体职掌都尚不明确,“无员”表明其并不在正式的官职编制之中。

至魏晋时期,给事中“或为加官,或为正员”,才逐渐稳定成为一种官职。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对给事中的历史渊源及定义进行了较为明晰的梳理,可知至隋朝,给事中的职能范围和隶属部门才有了明确的规定。

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事中无论是作为加官常侍皇帝身侧,或是成为正式官职执掌庶务,给事中都扮演了皇帝的高级顾问秘书,与皇帝亲密非常。

目前学界对于给事中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唐明清三代的断代议论,缺失整体的、历史的梳理。

本文试从给事中的历史资料梳理出发,对给事中的职能流变及变化背后蕴含的政治文化原因进行探讨。

给事中一职由来已久,在历史文献中分布较广,但缺少大框架的文献整理。

历史资料的整理作为研究的第一步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各历史文献、以时间为脉络,对给事中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望有助于之后的探讨和研究。

根据以上对于给事中的历史资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自秦至清的两千多年的统治中,给事中一职发生了诸多变化。

以下仅就给事中的职能、归属、地位变化等试分析之。

一、职能范围不断扩大、至盛极而衰给事中自秦汉以来,作为皇帝身边的随侍人员,常顾问应答,是为皇帝的高级顾问秘书。

但由于其官无定员,因此职能明显受限。

魏晋之后,渐掌献纳得失,省诸闻奏之责。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国古代的官制总结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国古代的官制总结素材

中国古代的官制一、大体可以分为六期:①周代以前;②秦汉时代;③汉末至唐代;④唐中叶至宋;⑤元明清时代;⑥清朝末年以后。

二、官制的分类:官有内外之分。

内官:中央政府之官,分事而治。

依性质而分类,一官管理一类事;又有综合全般状况,来决定时政方针的,就是所谓的宰相;外官:分地而治。

在其地界以内各事都要管理,出于地界以外,各事一概不管。

地方区划又依等级而分大小,下级须听上级的指挥,这是历代官制的通则。

三、详细介绍:(一)春秋战国之前:这一时期的制度和后世大体相近。

内官:有三公。

但是三公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今文家认为是司马(管军事)、司徒(统辖人民)、司空(管建设事务)为三公,以配天、地、人;古文家认为是太师、太傅、太保,然这三公最初是天子私人的侍从,本与政事无关,所以无职事可言。

但是这些虽非古代的事实,却是后世制度的渊源。

外官:今文家认为:古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十有二师。

这一制度和井田制相符合。

古文家认为:五家为比,比有长。

五比为闾,闾有胥。

四闾为族,族有师。

五族为党,党有正。

五党为州,州有长。

五州为乡,乡有大夫。

遂以五家为邻,邻有长。

五邻为里,里有宰。

四里为酂,酂有长。

五酂为鄙,鄙有师。

五鄙为县,县有正。

五县为遂,遂有大夫。

这和当时的军队编制相符合,成为后世的什伍之制。

(二)秦汉时代:沿自列国时代。

内官:中央最高的官叫丞相,秦有左右,汉通常只设一丞相。

丞相之副叫做御史大夫,武官通常叫做尉,中央最高的武官叫做太尉。

丞相(司徒)、太尉(司马)、御史大夫(司空)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公。

,并称相权。

三公下设:太常本名奉常,掌宗庙礼仪;光禄勋本名郎中令,掌管宫、庙、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又叫大理,掌刑辟;大鸿胪本名典客,掌归义蛮夷;宗正掌亲属;大司农本名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合称九卿。

上述就是我们所讲的“三公九卿制”。

外官:秦时以郡统县。

于各郡都设监御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析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析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析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社会上的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官职,实现社会流动。

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中的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进行深入解析。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随后在唐朝正式确立。

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让人才可以进入官僚体制,为国家服务。

2. 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改革和完善。

最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法,是通过对文章和法律的考察来选拔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了经筵试、会试和殿试等不同的阶段。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流程1. 经筵试:经筵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由当地的学官出题。

考生需要在庙宇中做答,内容主要是对经史典籍的理解和解读。

2. 会试:会试是第二个阶段,由主考官出题。

考生需要到省城参加考试。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的考察,来对考生的才能进行综合评价。

3. 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生需要到京城(即国都)参加考试。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考生的政治见解、文学才能以及礼仪表达等方面进行考察。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社会流动1. 科举制度促进人才选拔: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服务。

这种选拔方式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科举制度推动社会流动:在科举制度下,只要通过考试合格,无论出身贫寒还是显赫,人们都有机会晋升为官员。

这打破了传统的世博制度,实现了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与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社会地位。

3. 科举制度的阶层性:虽然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流动,但也存在阶层性的问题。

考试内容以文学才能为主,对于那些擅长其他领域的人来说,他们的才能和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职高历史整理知识点总结

职高历史整理知识点总结

职高历史整理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制度2. 秦朝的统一战争和统一政权3. 汉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和文化发展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5. 唐宋时期的繁荣和社会变革6.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结构二、近代史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清朝末期的政治改革和变革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4.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5. 国共合作与分歧的发展6. 抗日战争及其背景及意义7.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三、现代史1.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2. 文化大革命及影响3. 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互动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5. 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现状6.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互动7.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四、世界史1. 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2. 中世纪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制度3. 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4. 近代科技革命及其影响5.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6.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背景7.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五、地理知识1.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2. 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特点3. 中国的区域发展及其影响4. 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及其特点5. 中国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地理6. 世界各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地理六、法律知识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2. 政治流通体制及其运行模式3. 法律的国家机关及其职责4. 社会主义法治及其实践5.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6. 宪法的核心价值和原则7. 法律的遵守和执行七、思想政治教育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践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实践5.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形式和途径6. 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统一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八、文学艺术1. 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2. 中世纪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变革3. 文艺复兴及其意义4. 近代文学艺术的创新和拓展5. 当代文学艺术的实践和创新6. 文学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关系7. 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创造九、科学技术1.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 中世纪科学技术的落后和发展3. 文艺复兴及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4. 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5.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6.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7. 科学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十、体育健康1. 体育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意义2. 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变革3. 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和推广4. 体育活动与文化传承的互动5.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6.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形式和途径7. 体育文化和健康生活的传承和创造以上是关于职业高中历史整理知识点总结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点,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历史变化详解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历史变化详解

非朝廷统一部署,经费、师资均要由自身
筹措。这类学校未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只是对旧教育的一点补充而已。没有相应 的基础教育,发展大受限制。
甲午战争后,教育近代化进入新阶段。
技术学校的专业扩展到一般工农业领域。著
名的有:江南铁路学堂(1895年)、江西蚕 桑学堂(1896年)、湖北农务工艺学堂 (1898年)。1896年创立的江南储才学堂, 分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门下又各 设若干目,是最早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学校。 完全民办性质的技术学校也出现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使用机器的职业岗位更适宜定
期的、专门的、集中的培训,而以
往那种长期的、全面的、边干边学
式的学徒制培训就越来越不适应了,
于是新型的职业教育随之产生。
德国于19世纪20年代起大力兴办地方
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则固定在中等层次。
工厂开始创办技术学校。
德国职教的兴起是以补习教育和企
业办学并重。重心低,从义务教育阶段就 开始分流,是典型的“双轨制”。
最早兴办的技术学校
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有 造船和航海两个专业,分别聘请法国人 和英国人主持教务,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和驾驶人员。又设有“艺圃”作为培训 技术工人的机构,以达到在各自所在车 间的操作要求。
近代早期技术学校
早期技术学校的特点
中国早期的技术学校集中在军工或与
军事有关的领域。都是“个案办学”,并
3.古代职业也有流动的一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动择业的 比例也在逐渐增大,特别是经济和社会效 益较好、劳力需求量较大的行业要扩大再 生产,就不可能局限在世代守业的范围内, 一般是通过收徒授业、拜师学艺的途径扩 大就业范围。

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原始社会: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为标志。

- 夏商周: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等思想家活跃。

- 秦汉:秦朝统一六国,汉朝继承和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2. 世界古代历史概述-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金字塔和法老是其代表。

- 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包括苏美尔、巴比伦等。

-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明,神秘的古代城市遗址。

- 古希腊文明:城邦制度,哲学、艺术和科学的摇篮。

- 古罗马文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法和建筑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中世纪历史1. 中国中世纪历史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并存的时期。

- 隋唐五代:隋朝短暂统一,唐朝达到鼎盛,五代十国再次分裂。

- 宋元明清:宋朝的商业繁荣,元朝的少数民族统治,明清两朝的中央集权。

2. 世界中世纪历史概述-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教会影响巨大。

- 伊斯兰文明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伊斯兰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延续,文化和宗教中心。

-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兴起,艺术和科学的复兴。

三、近现代历史1. 中国近现代历史概述-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民主革命时期: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

2. 世界近现代历史概述-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科学革命和地理大发现。

- 工业革命:生产力的飞跃,资本主义的兴起。

-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争夺。

- 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重大冲突,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 冷战与全球化:美苏对峙,以及冷战后的全球化趋势。

四、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1. 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 时间线:通过时间线串联历史事件,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

高一历史必修1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ppt

高一历史必修1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ppt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常 科
秀 明 进 明 明 明
才 经 士 法 书 算
从学校、 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
考试制度严密 三级试 “恩归主上” 恩归主上”
皇帝
殿试
状元 省元
中央部门
省试(会试) 省试(会试)
地方
乡试(解试) 乡试(解试)
解元
从学校、 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
科目变迁 唐 秀才 进士 明经 明法 明书 明算
宋朝二府三司制——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分割 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分割 宋朝二府三司制
明朝
地方:废行省、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
布政司 行政 都指挥司 军政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
按察司 监察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
汉 魏晋南北朝 秦 外朝制) 三省体制)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明 (六部) 北宋 元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清 (军机处) 六部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分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 分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 时举行。 同时, 时举行。 同时,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 仕途径。 仕途径。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中央集权) 汉初 秦 国 (郡·县) (郡·国) 县 隋 ·县 (州·县) 汉中后期 (州·郡·县) 郡县 北宋 ·州·县 (路·州·县)

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原始社会: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活动。

-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重点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 秦朝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 汉朝的兴衰,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展,丝绸之路的开通。

2. 世界古代历史概述- 古埃及文明:金字塔的建造,法老统治。

-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的发展。

-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等城市遗址。

- 古希腊文明: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希腊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法律的影响。

二、中世纪历史1. 中国中世纪历史- 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

-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科举制度的建立。

-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理学的兴起。

- 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统治。

- 明朝的中央集权加强,郑和下西洋。

2. 世界中世纪历史- 欧洲的封建制度,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 十字军东征,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 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经济的影响。

-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的兴起。

- 宗教改革,新教的产生与影响。

三、近现代历史1. 中国近现代史- 清朝的衰落,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 洋务运动与晚清的自强尝试。

-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

-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2. 世界近现代史- 欧洲的启蒙运动,科学与哲学的发展。

-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兴起。

- 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

-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扩张。

-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四、当代历史1. 中国当代史-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转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 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等。

2. 世界当代史- 信息革命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给事中一职的流变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给事中这一职官是非常重要的,自秦朝设立起,从一开始的加官逐渐演化为掌有封驳大权的谏官,而后其职权又一步步被削减,直至其封驳职权丧失殆尽,其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将就给事中一职的流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给事中职能演变谏官制度意义影响
正文:给事中,据《通典》载:“给事中,加官也,秦置,汉因之。

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侍中、黄门,无员。

……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

汉东京省。

”①由此可知:给事中这一官名大约初创于秦,职属加官,后来西汉沿袭,东汉未设。

在秦汉时期。

给事中这一职务草创,仅为加官,是皇帝的近臣,对皇帝的诏令会有影响。

三国时期,曹魏又复置给事中,隶属于侍中寺。

侍中寺是专门的言谏机构,寺中官员职掌偏重于谋议和谏诤,可以看出给事中在此时已属于言谏系统的属官。

此期间的给事中“或为加官,或为正员。

”①
由于侍中寺官员常伴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大事的机会较多,到了晋代门下省逐渐形成。

门下省作为一个专职言谏的机构,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

《晋书·职官志》这样记载:“给事中……所以或大夫、博士、议部、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在散骑常侍下,给事中门侍郎上,无员。

”《唐六典》又载:“晋代无加官,亦无常员。

隶散骑省,位次散骑常侍。

《历代职官表》载:“晋给事中设有定品,《册府元龟》载武帝授张建陈劭二诏,俱不言以某官给事中,可知并非加官。

是给事中之为正员,始自晋始也。

”从以上这些资料都可以看出西晋时期给事中已经不再是加官,而成为了正员。

东晋时门下省职权大为发展,“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


②可见,门下省己与尚书台、中书省一样成为国家中枢部门,东晋时期已经初步形成给事中封驳制度,给事中的地位和职权进一步提升。

南朝刘宋时期,散骑省从门下省中分离出来,变为与门下省平行的集书省,率属到集书省的给事中品秩与职掌较前代也更趋于确定。

《通典》载:“宋、齐给事中隶集书省,梁、陈亦掌献纳,省诸闻奏。

后魏无员。

北齐亦隶集书省,凡六十人。

后周天官之属,有给事中士六十人,掌理六经,给事左右。

其后别置给事中,在六官之外。

”《隋书·百官志》载:“梁集书省有给事中,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诸奏
闻。

文书意异者,随事为驳。

陈承梁,皆循其制官。

”集书省脱离门下省独立置署,给事中“随事为驳”,意味着给事中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给事中这一官职也成为言谏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员。

北朝北魏给事中包括中给事中、给事中给事及北部给事中、南部给事中、主客给事中,但对于他们的职掌史书没有详细记载。

北齐时,给事中职掌、员额都很明确。

《通典》载:“北齐给事中亦隶集书省,凡六十人。

自秦代起,给事中员额一直无具体规定,北齐规定给事中的具体员额,使给事中制度更加正规化。

后周时期又把给事中改为
给事中士(六十人)率属天官府。

到了隋朝,“给事中”重新划归于门下省。

由于隋文帝的父亲名讳杨忠,故给事中在隋朝称给事或给事郎。

隋书·百官志》载:“高祖受命,置门下省,有给事二十人,掌部从朝直。

开皇六年,吏部又别置给事郎,散官番直,常出使监检。

炀帝即位,移吏部给事郎为门下之职,位次黄门下,置员四人,从五品,省读奏案。

”也就是说从隋炀帝开始,门下省已经彻底从内廷中分离出来,成为与中书、尚书二省并行的宰相机构,专掌谏诤、封驳,而封驳这一职权则主要有“省读奏案”的给事郎来行使。

唐代给事中上承隋朝旧制,但也有所变化,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给事中,正五品上,为门下重职,事权甚重。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复旧。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给事中的名称上,更重要的变化是在给事中的职能上。

白居易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救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毛汉光先生《唐代给事中之分析》一文中根据《唐六典》关于给事中的记载把唐代给事中的职能归为: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封驳之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以及考试权之栓叙与任命,同时唐代给事中也参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之监督。

③唐代给事中职掌繁杂,并且到了唐后期,其职能明显增强。

“在唐代的官职之中,给事中之职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政事堂中的宰相外,似乎没有一个官职拥有如此广泛之职掌者。

在中品层(四品!五品)之中,大为突出。

”③唐代给事中虽位不高,但有实权,所以任职的人必须刚正不阿,直言极谏,唐代给事中的人选大多出身科举并且多由低级官吏上升而来。


五代沿袭唐制,变化不多。

宋代初期则逐渐废除,一直到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才恢复。

太宗命“左谏议大夫魏庠,司封郎中、知制诰柴成务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未便,宜准故事封驳以闻”⑤知给事中事除了拥有封驳职能外,还包括编次制敕,举奏条贯(法律)的职能,而编敕是宋代最主要和最具特色的立法方式,敕也是宋代最主要的法律形式,能够编次制敕,进行条奏封驳,一方面体现了知给事中事的设立不仅仅是对唐朝给事中封驳职能的简单恢复,更是对其职能因时而变的结果。

淳化四年(993年)九月,宋太宗下诏“停废知给事中封驳公事”,“令枢密直学士向敏中、张泳点检、看读、发放敕命……自是始,封驳司隶银台。

”⑥给事中被封驳司所取代。

宋神宗时为了拯救中央集权统治的危机,进行官至改革,重新确立了给事中一职。

元丰三年(1080 年)八月,诏令取消空名官职,使省、台、寺、监之官实任其职。

元丰五年(1082 年)四月,又依《唐六典》重建三省制度,恢复了“中书省取旨,门下省覆奏,尚书省施行”的行政体制。

此时门下省的机构编制有了一些变化。

《历代职官表》卷 19《都察院下》载:“门下增设后省,以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给事中为门下后省属官、设案六。

”⑦但其权利已大不如前,给事中封驳谏言的权利遭到了中书舍人的分割。

南宋时期三省合一,给事中封驳权同样受到中书舍人的侵夺,变得更加弱化。

元代罢门下省,仅保留给事中,但给事中不务谏正封驳之事,而是成为兼修起居注的官吏,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

明代建国之初即设给事中,为了达到监察行政,维护皇权的目的,明代的给事中制度比前代更加的完善详尽,给事中这一官职的权力也大大增加。

明代以前,谏官对君主的规劝与御史的弹劾结合在一起,互为表里,而明代谏无专职,言谏之责由御史和给事中兼负。

给事中有权对君主的言行举止、行政决策进行谏诤,“今世谏官,虽无定职,然祖宗设立六科,实以言责付之”⑧以达到匡正君失。

维护君德的目的。

但实际上,在君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给事中对君主的谏诤所能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

给事中还负责监察百官额日常行政,给事中对朝廷内外官员有荐举的职责,监察官员升迁考核的全过程,给事中还掌理朝参门籍,此外给事中还负责稽核公文,确保行政正常运作。

明代给事中虽然有较大的实权,但是更大程度是君主专制高度发展下的维护皇权的工具。

清初期,仿明制,设六科给事中,职事也同明代。

不同明之处,无非:各科最高长官,清称掌印给事中而明称都给事中;清设满汉复职,满汉制衡,互相监督,而明没有;而清雍正元年,为了防止前朝科道互相攻讦的弊端,并六科于都察院,以一事权。

清代给事中主要的职责有:1、掌言职,对君主谏诤规劝2、传达纶音,即掌“接本”、“科抄”、“发抄”,各科每日派给事中一人赴内阁接受红本(经皇帝批示过的题本),抄写若干份,送有关衙门承办。

3、掌封驳,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4、勘鞫官府公事,六部所负责各有不同。

5、注销文卷,六科发抄给各衙门的文卷、事项,必须限期处理完毕,报各科注销。

6、御门侍班,御经筵、临雍侍班之责7、直宿、守护圣制台省箴碑之责8、朝会上核朝单,纠礼仪之责。

清朝的给事中的职责十分繁杂,但它已经不在以言谏为重而是逐渐走向监官。

光绪三十二年(1960年)裁六科名,仅留给事中名,清朝灭亡后,给事中一职成为了历史。

小结:给事中一职从一开始的加官到有实权的谏官再到最后的消失,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这与当时的诸多因素有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权的加强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求。

但是给事中一职作为封建言谏监察制度中的重要一员还是对封建社会政治的清明、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谏诤君主得失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1、《通典》杜佑中华书局唐
2、《文献通考》职官四马端临中华书局宋
3、《唐代给事中之分析》毛汉光中国唐代学会主编《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文集》 1992
4、《唐代给事中述要》孙丽丽《河北师范大学报》2006
5、《宋编》卷34
6、《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宋
7、《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变革研究》何非苏州大学2012
8、《明代给事中简论》李熊东北师范大学1991
9、《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试探》王卫东李凤鸣 2004
10、《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研究》郭景未华南师范大学 2005
11、《论清代六科给事中制度的异化与借鉴》王霞云苏州大学 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