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人教版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首先,在北魏统一过程中,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其次,孝文帝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快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使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意义的深远甚至于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2、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掌握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B、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进程,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满足平等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孝文帝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同时,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认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主流;培养学生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3、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大融合,是本课主题;孝文帝改革,是本课核心。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以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历史”,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

难点: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突破方法:设计学生活动,从身边入手,找出民族融合的表现,教师归纳民族融合的含义。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的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本课内容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制定本课具体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1、换位思考,培养用发展与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性学习, 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3、通过缩句游戏,轻松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4、通过对孝文帝进行评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2、认识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培养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3、在学习孝文帝改革内容的过程中,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尊敬老人的品德。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二、说教法: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利用诗歌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给学生提供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捕捉知识点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两个主要内容:民族融和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简单形象的材料出发,再加以归纳,实现知识由易到难的过渡。

并利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通过设疑达到解惑的目的。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造、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方式方法。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板块来进行。

一、说教材(一)、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的教学内容.第四主题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二)、课标要求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教材安排了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三个字目的内容。

二、说学情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

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根据教材的地位、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团结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2、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3、根据课本内容,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4、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课件1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课件1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 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服饰,姓氏,婚姻,官制等
课堂练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都城的粮食需要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堂练习
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 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 是( )
A.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 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D.迁都洛阳
预习自测: • • • • 1鲜卑、北魏 2平城、魏孝文帝、洛阳 学习探究: 1魏、西晋、前秦、北魏
原因: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③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影响: ①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基础
社会生活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的联姻;
通婚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行汉制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 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崇儒学 等。
四、改革的影响
北魏供养人服饰
南北朝裤褶
南 北 朝 武 士 复 原 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烤肉
涮羊肉


生产方式农耕化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 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 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 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说教材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先后为主要顺序,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的顺序编排的。

每课的内容包括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部分,其中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需要我们深入去解读。

每一部分都不要忽视。

其中,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和每课下面的子标题又照顾到文学性,起的题目比较艺术。

鉴于此,我们在教授历史课时,要充分领会标题的历史含义,并把这种含义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的脑海里逐渐形成历史观念,了解一些历史名词。

第二十课是讲的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内容是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的文化部分。

这里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教材讲魏孝文帝的改革这一政治事件放在了社会文化领域去讲,截取了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部分,侧重点在阐述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我们在历史教学时要以文化为重点,但是也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应该让学生全面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二.说教法学法1.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自学提纲的统一答案环节和合作探究阶段,以组为单位,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

2.“回忆记忆法”。

课上学习是“回忆记忆法”运用的基础,课上需要做的是呈现给学生更丰富的更有刺激性的东西,并使之形成知识体现。

“回忆记忆法”,主要是基于柏拉图的回忆说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记忆的主要流程是自主预习,课上小组合作,教师讲解,课后在以小组为单位的监督机制下及时回忆,直到学生完全记忆。

三.教学过程1.人物导入。

历史人物是学习历史的关键点之一,历史人物之所以是鲜活的,是因为现代人赋予了已经死去的这些人特定的故事。

2.认识标题。

各级标题是学生把握历史脉络的抓手,尤其是现在的历史教材,注重历史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性,我们需要把这些标题整合在一起,有些标题是历史名词,学生在记忆时可以直接用,在做题时也可以直接用,有些标题艺术性强,我们可以把他转化为历史名词再告诉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课件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课件

四、说教学拓展
五、说教学反思
• 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 生理解。 •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 形成了有效的思维互动,充分体现了“以 学生为核心”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 历史教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谢谢!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法 2、问题教学法 3、直观教学法
●学法:
1、自主预习法 2、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时期的历史,想一想, 曾有哪些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 2、本课将学的北魏政权与上述政权有何共同 点?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有助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引出新课, 同时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想一想
• 问题1: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 问题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 问题3:鲜卑族何时内迁?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想一想
如果你是内迁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来 到中原地区以后,你发现与当地的汉族有 什么差异?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说说当时北方民族南迁后与中 原地区在哪些方面都相互影响?
说教材
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程。
●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2、培养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说教材
●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 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 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 合的前提条件。
课堂小结
北朝的更替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了解历 史政权发展的脉络。承前启后,留下悬 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优质说课稿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优质说课稿 人教版

《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一、课程标准: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解读】a.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交往的典型事例(描述)。

b.通过阅读有关材料,如历史地图、国家政策等,了解民族交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了解)。

c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作出正确而简要的分析说明。

(理解)d.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对课标2-2-4的如上解读下,我将我的说课主题确定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识读地图,了解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布,初步感知北方民族融合概况。

(2)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具体措施及其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3)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及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方面融合史料的分析,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

(2)通过对典型史料的分析,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掌握历史学习中“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

(3)通过思考“你是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标准实验版第二课汉唐盛世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内容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孝文帝改革促 进了北方民族大融 合,符合历史发展 的潮流,是我国古 代杰出的少数民族 政治家。
2、中华民族的历 史是由各民族共同 缔造的。初步树立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 国统一的历史价值 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解 决 办 法
重点
难点
通过自学、归纳的方 法让学生知道孝文帝 改革的具有措施并记 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北魏孝 文帝促进民族 融合的措施。 (2 )培养学生 理解和思考历 史上的民族关 系问题的初步 能力,树立正 确的民族观念。
通过创设情境, 把历史与现实联 系起来;再通过 换位思考,具体 分析民族融合的 表现;通过缩句 游戏,让学生轻 松理解掌握孝文 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对皇帝 谥号的探讨引 出当今社会的 尊老、养老的 风气,借此对 学生进行情感 教育。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复习所学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通过当堂训练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原因 2.作用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3.北朝的更替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说课课件
说课构思
教材
教学过程
学情
教法 学法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 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的教学内容。 本册书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 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 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淝水之战 后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以及北魏孝文帝的迁都、 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两晋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大批 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来往,呈现了民族 融合的局势,而孝文帝的改革又进一步推进了民族 融合的进程。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 文化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 必定趋势,为隋唐时代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本,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 片、合作探究现实生 活中的民族融合现象 等多种形式突破难点。
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知识面较窄,尤其是历史 知识,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 好奇心,他们渴望亲身体验,需要在参 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新知,需要在同伴 的影响下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之 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教师 要恰当的对学生组织引导,培养学生团 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北魏孝文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方的统一和 民族的融合
• 1、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基本知识点 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关于 民族融合的意义,为下一步孝文帝改 革的学习做铺垫。 • 2、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已经出现民族 融合的趋势下进行的改革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出示自学任务,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
相关知识点,知道迁都的原因及作用即可。
孝文帝改革措施
情感教育
民族融合 具体内容 1、教师结合图片对 改革内容进行逐 一的讲解,让学 生更深入的明白 改革与民族融合 之间的关系。 2、通过列举现实生 活中各民族间相 互影响的事例, 让学生更直观的 感受民族融合。
1、学生自学 课本找出孝文 帝改革的具体 内容。 2、通过找关 键词的形式让 学生学会归纳, 并当堂记忆。
学法分析
1.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对课文进行自学。 2.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需要的信息。 3.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讨,达到解决问题 的目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诗歌导入《敕勒歌》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谢谢指导!
教法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减少学生的 陌生感,利用诗歌激发学生兴趣,进入 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设问激疑,引 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于本课的两个主要内容:民族融 和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简单形象的材 料出发,再加以归纳,实现知识由易到 难的过渡。并利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 积极动脑、动口,通过设疑达到解惑的 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