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3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最新模拟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最新模拟题)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记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历代的史书典籍为后世所传播④我国民族众多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
②是从汉字上证明。
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
④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答案:C2.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3.(2011年南京模拟)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华文化(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查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的原因。
答案:C4.(2011年苏锡常镇教学情况调查)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是指(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答案为A项。
BD 两项分别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者都只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部分内容,不当选。
C 项与题意无关。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1

真题引路
考点
考例
考频
命题分析
中华 文化
2017全国卷Ⅲ,39(3)
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
2012新课标卷21
10年 形式考查中华文化的特
2013课标Ⅱ,19
3考 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13课标Ⅰ,39(1)
中华文化的力量等知识。
最新考纲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 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 聚力。
随堂练习 P 161
②5一、个民(族2特有0的1审5美·情趣重和价值庆观 文综,12)古琴音乐 (
)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随堂练习 P 161
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 ③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善、结合、融合、借鉴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 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

能力提升 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 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两岸经 贸文化论坛,于2011年5月6日至8日在四川省成
都市举行。通过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强调要
深化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
的两岸青少年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鼓励两
重难点探究:
Hale Waihona Puke 探究一从远古到现代,从昆曲到京剧,从吟颂
《论语》到热唱《我和你》,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陆
上丝绸之路,从文字到太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上,一个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以简洁 的手法和明朗的色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真实的 文明古国。凸显“中国元素”是本届奥运会开幕式 的最大特点。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本届奥运会开幕式是怎样
探究三 材料一: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 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 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材料二:“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 烈反响,许多专家和中医药界人士撰文或以其他不 同方式对这种活动予以驳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 闻发言人表示,据调查,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 仅有138人,而非所传“万名”。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为促进中医学发展提一些合理化建 议。
6.(09天津)《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
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 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
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
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饰”,这体现了汉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切题。“从黄帝到明末清
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这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
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故不选。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
与材料主旨不符。
高
考
政
治
一
轮
复
习
课
件
必
修
三
文
化
生
活
第
六
课
我
们
的
中
华
文
化
(
共
2
0
张
P
P
T
)
解析: C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①说法错误;汉字能够生动形象的对事物做出概括和表现,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 该题选C。
考点精讲
2.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文
(1)文学艺术的作用
(
学 艺 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 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概览
考点精讲
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 区 侧重 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 别 点 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 (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B 答案
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文化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18张PPT)

A
B
中华文化 的力量
表现
对外:顽强生命力和无穷 魅力
对内: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 结奋斗的不竭动力
贰
易混易错知识
Perspicacious knowledge
易混易错知识
1.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文化自信
4.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没有什么区别。(区域文化和民族 文化各有侧重,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含民族文化。)
叁
记忆知识过关
Memory
knowledge
记忆知识过关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表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容;前提;表现;意义) 3.中华文化的力量(原因;表现)
目 录
壹
基础知识梳理
Carding of basic knowledge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 历史悠久 • 绵延不断
•汉 字 • 史书典籍
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
侧 重 点
表 现
博大精深
• 内涵丰富 • 底蕴深厚
•独 特 性Biblioteka •区 域 性 •民 族 性肆
课堂巩固训练
Class consolidation training
课堂巩固训练
1.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期间,举办了“翰墨千秋,金石永
年——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篆刻作品展”“金石说故事”等
系列活动。两岸学者、专家、艺术家共聚一堂,温饶“汉字艺
【一线精品】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3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解析:选A 海南地理环境是黎族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③错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3 000多年前,黎族 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可 见黎族文化历史悠久,是由人们的实践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①②当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 见证
意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
义 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
点 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界所仅有
判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提示]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P66-69
特点
侧重点
关注点
与其他国家文化相
独树一帜, 独特 独领风骚 性
比,中华文化内容 丰富,不同文化形 式风格独特、特点
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例说明本特 点
突出
一方水土, 区域 不同区域文化存在 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既渐趋融合,
一方文化 性 差异
又保持自己的特色
中华之瑰 宝,民族 之骄傲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70
包容性
求同存异
[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教案.doc
![[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6d7a82fec3a87c24128c480.png)
1.判断
(1)儒家学说,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 (2)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4)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 ) (5)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就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 ) (6)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 ( ) 【答案】 (1)× (2)× (3)× (4)× (5) × (6)√
1.
近
代
衰
微
原
因
: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新辉煌要求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 现时代性。
第2步探究 —— 分层设问 ,破解疑难 1.汉学的基本载体是什么?其作用怎样? 【提示】 (1)汉字。 (2)①记载了汉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书写中华文化 , 传承中华 文明。③其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 一。 2. 假如你参加了本届世界汉学大会,请就如何对中华文化进行“当代阐释 ”做出解读。 【提示】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中华文化的发 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既保持民族性 ,又体现时代性。 3.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再创我国汉学新辉煌? 【提示】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②在中华民族共 有的精神家园耕耘。③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汉学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 之既保持民族性 ,又体现时代性。 4.近百名中外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汉学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展开对话, 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提示】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 ,既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③文化是民 族的 ,又是世界的。 第3步结论 —— 自我总结 ,素能培养 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地位: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①从纵向角度看,指历史悠久,没有中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本课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关注 热点
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有关史料、文字、史书、文化遗产、乡 土文化、风土人情、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等,感受中华文化的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及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要注意结 合中外文化交流等有关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 特点及包容性。
5.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 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 和不竭
生命力 。 创造力 精神力量
和
之
凝聚力
力量之源
简要归纳
脉络 梳理
本 课 要 旨 图 示
1个重要原因 2个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原因
提纲 挈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主干知识整合
基础梳理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历史看) 1.辉煌历程
文化思想 殷周
影响、作用
天命神权 思想、 “ 敬德保民 ”思想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 响
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
春秋战国
雏形
文化思想
秦 汉 促进了 统一 的民族文化的发 展 儒家学说 确立了至尊地位
影响、作用
3个特性
探索发现
2011 年 9 月 18 日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会圆满闭幕。从9月10日至9月18日,短短 的 9 天的时间里, 55 个少数民族在贵州进行了一 场体育与文化的交流盛宴。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向 世界展示了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又向人们 呈现出少数民族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3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2011·江苏高考)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剧、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2·南京学情调查)《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段,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
此次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怀。
这表明()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②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③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A.不平衡性B.包容性C.同一性D.时代性4.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5.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②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③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④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表明()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7.“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8.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9.在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汉语拼音。
近几年,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
中国大陆与台湾就文字繁简体使用所达成的共识说明()A.中华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而传承B.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C.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11.下列对漫画《看风水》认识正确的是()看风水①漫画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属于腐朽文化②漫画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多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③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漫画所反映的文化现象④在我国,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封建文化还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2.2011年8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
意见颁布后引起强烈的反响。
该意见的实施()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③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A.②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3.徐州是大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乡,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发源地之一。
丰厚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传袭,形成了光辉灿烂、经久不衰的彭城文化。
徐州的特色文化主要()A.是缘于该地历史条件的发展程度B.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包容性C.反映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D.体现了区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二、非选择题14.2011年是孔子诞辰2 562年。
2011年9月27日晚,在曲阜杏坛剧场举办了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型歌舞《大哉孔子》演出。
本届孔子文化节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突出国际性,彰显开放性,体现地方性,让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等系列活动中来。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这是儒家的文化态度,也是儒家的包容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态度和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特点的?15.(2012·东北三校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亮点:倡导包容性增长。
注: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在兼容各种文明的基础上的健康增长,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
其中从全球视野看,文化的“包容性增长”应该允许多种文明共同繁荣进步,不能企图用一种文明铲除、取代另一种文明,也就是不能搞“文明的冲突”。
结合亮点,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在全球化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在包容中发展?答案及解析1.【解析】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南剧北唱、北戏南演,说明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渐趋融合,所以①④入选。
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得益于文化市场的调节,不是“时尚流行”。
因此,③入选,②不选。
【答案】 C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力量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激起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情怀,说明①可选;《富春山居图》作为传世名画,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故③可选。
②④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B3.【解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求同存异的具体表现,所以选B。
A、C、D三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B4.【解析】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充分体现了其兼容性,材料没有体现A、B两项,D项说法欠妥。
【答案】 C5.【解析】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汲取借鉴了其他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能说外来文化取代了中华文化,故①②错误。
【答案】 D6.【解析】准确理解题意,强调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情况。
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D项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题干不符。
【答案】 A7.【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A、B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8.【解析】题干涉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④表述错误,②③符合题意,故B项应选。
【答案】 B9.【解析】对待外来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证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应选A。
【答案】 A10.【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传承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讲中国大陆与台湾对汉字的使用达成共识的问题,没有具体涉及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没有讲到汉字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问题,故C、D均不符合题意。
对汉字的使用能达成共识说明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故选B。
【答案】 B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知识。
“看风水”属于落后文化,②④正确且符合漫画主旨,故选B。
材料反映的是落后文化,①不选;③是对待腐朽文化的态度,故不选。
【答案】 B12.【解析】本题考查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材料未涉及诚信意识,①不选。
材料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关,④不选。
【答案】 A13.【解析】本题考查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原因,考查分析问题、比较鉴别能力。
本题以徐州的特色文化切入,考查地方文化的成因。
A指出了徐州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应选;B在“博大精深”上体现不明显;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与题干同义反复。
【答案】 A14.【解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结合材料可知本题强调的是包容性。
【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5.【解析】此题应分两小问进行解答:第一小问答包容性的意义;第二小问答怎样在包容中发展。
包容性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第二,各民族文化交流;第三,认同自身文化;第四,理解外域文化。
怎样在包容中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答起:第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第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第三,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答案】①在全球化条件下,要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要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