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鲁迅自传》第2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 精
七年级语文下册《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写法。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1、从鲁迅求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体会鲁迅的爱国思想。
2、结合课下注解或当时时代背景资料对鲁迅回国工作后频繁的出走进行分析,谈谈对鲁迅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某某逝世,噩耗传来,举国同悲,在宋庆龄主持的追悼会上,人们用一面白色的大旗盖在了棺木之上,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
不错,“民族魂”也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先生的生平经历,再次感受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深情。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鲁迅自传》一课。
二、介绍文章体裁请看大屏幕,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它分为自传和评传两种。
自传是自己为自己作的传。
评传又叫他传,是记录他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今天我们要讲的文章属于自传。
三、整体感知文意,填写鲁迅档案表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整体感知文意,从文中找出鲁迅的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工作简历及主要著作,填写鲁迅档案表。
(大屏幕显示表格,四位学生朗读课文)鲁迅档案表原名字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称号家庭状况求学经历工作简历主要著作让同学在文中迅速筛选信息,找出答案,然后回答。
家庭状况: 1、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某某省某某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2、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3、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4、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5、鲁迅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教案2 语文版

鲁迅自传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感受、解读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难点感受、解读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
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年份主要活动1881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父亲去世。
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鲁迅自传》word学案

9.鲁迅自传【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学习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写作背景】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
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
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
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传记特点】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洁严谨。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筹.办()衰.落()学籍.()呐.喊()彷.徨()侮蔑.()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变故:侮蔑:学力:学历:二、整体感知:1、自主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按下列几方面将鲁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填在表格中:三、探究研读:1.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转折?2.鲁迅最重大的一次人生转折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转折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在他的人生中有着怎样的意义?3. 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四、点语段研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文段略)问题:1. 本文以____为顺序,叙述了鲁迅从___到____的情况。
2. 本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4)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武纪刚一、检查预习,铺垫课堂(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疮.疤( ) 诘.问( ) 惧惮.( )霹雳..( ) 震悚.( )2.解释下列词语。
(1)诘问: (2)惧惮:(3)烦琐: (4)面如土色:(5)深不可测: (6)疏懒:(二)复习回顾作者的相关信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三)梳理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的《莽原》半月刊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初读感知,归纳事件,为梳理人物性格特点做好准备。
(一)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二)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串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鲁迅自传》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简要介绍《鲁迅自传》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他的简介,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的作品?3. 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的片段,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章节二:文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2. 分析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章节三: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鲁迅自传》的文风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包括语言、叙述方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如鲁迅的童年经历和他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特点,如语言简洁、叙述直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章节四: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知识分子的责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鲁迅自传》教学设计2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学生很少接触传记作品,对鲁迅及其作品了解也不多,教学时可根据自传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
教学过程可按照“课前积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重点研读,理解人物—比较欣赏,领悟特色—拓展迁移,丰厚积累”的步骤展开。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作品的特点。
2.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和人生选择。
3.尝试学习写作自己的小传。
4.学习鲁迅先生质朴严谨的作风、虚怀若谷的人格、深沉的爱国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课前积累,激发兴趣: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线索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并进行筛选,从中提取对理解课文有用的信息。
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和附文,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2.导入新课,走近作者:(1)鲁迅作品的影响非常深远,同时他的人格魅力也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同学们谈谈“我所知道的鲁迅”。
(2)请同学们朗读并谈谈课后鲁迅《无题》一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整体感悟,理清思路: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鲁迅一生做了哪些重大选择?原因何在?4.重点研读,理解人物:(1)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加点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处境?我们从中可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这个句子含蓄地交代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5.比较欣赏,领悟特色:结合《老舍自传》,归纳自传的特点及类型。
明确:自传是叙写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或生活片段的文体,要求写真人真事,是传记的一种类型。
从创作方法来看,传记可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传记;从篇幅长短来看,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9、 鲁迅自传

课题:9、鲁迅自传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知识。
2、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作者的人生经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理清作者的人生经历,把握“三次转折”。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把握基础1、知识链接关于传记: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
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补充四字词语。
)自传.() 侮蔑..() 筹.()办呐.()喊彷徨..() 乞.() 食【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1、本文写自1930年,从自己出生1881年开始算起,文章记叙了自己大约近50年的经历。
试将作者大半生的经历制成表格。
(学法指导: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出相关内容,编上序号,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提示:重点看第2自然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鲁迅自传》(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鲁迅自传》(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鲁迅自传》(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鲁迅自传》(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鲁迅自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2.理清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果。
[预习指导](第一阶段)(师傅检查徒弟完成情况,评价等级后,师徒间相互补充。
)1。
了解文体知识及作者(方法指导:在相关书籍、网络上查阅资料。
将查阅的资料整合归纳,提炼出关键信息。
)(1)传记是主要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一类是由他人撰写的,称“"或“”。
传记的要求,评价客观.(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有《》,散文诗集《》等。
2.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 并熟读课文。
(学法:a、不认识或不能确定字音的字查字典。
b、边读边在练习本上写,力求能准确书写.C、小组内互相听写,或者小组长组织听写,书写工整、准确率高的可被评“写字大王”.听写在听写本上。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传.()乞.食( ) 彷徨( )()侮...蔑.()()筹.办( )学籍.() 亲戚.()(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变故:筹办:衰落:彷徨:呐喊:3.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传》(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根据内容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2.感悟并学习鲁迅先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预习指导](第一阶段)
1.品析下列句子,完成后面的问题。
(1)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破折号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2)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
我在留学的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以上两句中的“不好”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2.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到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2)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课后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
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
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
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
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
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
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
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
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
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
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
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
(Not 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
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
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
《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1.下列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笔纸。
B.作者出身在富裕的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
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
2.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内涵。
3.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己,也确实起了救人救世作用。
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
[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心得体会: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师傅结合晚修预习检查结果,汇报预习验收情况。
(二)朗读感知,师徒合作。
(师傅督促徒弟圈画,并交流研讨)
1.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2.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事迹为主的,而第一段中写到家世,第四段写自己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
删掉?从选材的角度分析。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模仿本文自传体的写法,尝试着给自己写一篇短小的传记。
(200字左右)
(四)当堂检测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传记是记载人物兴趣爱好的实用文体,传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述生平,叫“自传”;
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传”。
()
(2)传记的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能虚构。
()
(3)鲁迅开始创作小说是1918年,登载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第
一次使用笔名鲁迅。
()
(4)作者以实践为顺序,简要的记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创作等方面
的情况,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态度。
()
(五)作业
要求:完成导学稿部分的课后巩固练习,师傅检查,给予徒弟相关的评价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