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考据时代”下的“学问”与“技术”——以传统注释学为中心的考察

合集下载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专业论文写作选修尔雅答案

专业论文写作选修尔雅答案

专业论文写作选修尔雅答案第一篇:专业论文写作选修尔雅答案【单选题】()万字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的字数要求。

A、6 B、7 C、8 D、9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包括()。

A、语言可带有感情色彩B、逻辑清晰C、有新的见解D、数据准确可靠我的答案:A 3 【判断题】目前学术的论文按照学科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种类型。

()我的答案:√【判断题】学术对话的重要基础是学术论文的规范。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写作相关情况不包括()。

A、尽量少用修辞技巧B、符合相应的语言规律C、有目的、有预设的价值或功能活动D、要表达叙述的愿望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确定选题的第一步是()。

A、拟大纲 B、拟草稿 C、立意D、文献调研我的答案:D 3 【多选题】下列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描述正确的是()。

A、从学术上看,其形式分为研究型和演示报告类两种 B、要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C、在署名上,导师与学生只能是指导关系,而不能是合作关系D、可以有一个以上的主题我的答案:ABC 【判断题】在论文中需要立即对所用的新的名词或概念进行清楚解释。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一般而言,材料和案例在论文中是属于()出现的。

A、论据B、驳论C、论证 D、论点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硕士论文的开篇?()A、列出文献综述B、列出论据C、列出分论点D、列出结论我的答案:A 3 【判断题】傅斯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指的是文献与实物的互证。

()我的答案:×【判断题】在阅读别人的研究成果时该有的态度是既不能抱有成见,也不能盲目跟从。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决定了一篇论文的成败?()A、论据 B、论证 C、论点 D、选题我的答案:D 2 【多选题】关于论文选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

A、课题的难度和时机 B、选题的时间性和理论性 C、资料和技术条件的问题D、理论优先,可不顾实践体会我的答案:ABC 3 【判断题】在调查与记录时,录音和拍照是最主要手段,其他方法也会被用到。

清初经典考据下的学理之辩——以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

清初经典考据下的学理之辩——以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
收稿日期:
2021

03

29
值,并未抉发阎氏之主观著述动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证»之主观动机,认为“在纯考证的兴趣之外,百诗也
作者简介:王新杰(
1994—),男,湖北黄冈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1(第 41 卷)
10
还有另一层哲学的动机”[4].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
非为伪.毛奇龄考 辨 的 严 谨 性 和 说 服 力 姑 置 不 论,
但以其不遗余力为«古 文 尚 书»及 “虞 廷 心 传”辩 护,
«古文尚书»说成是“从朱子引而伸之”以回应他人之
非难.对 于 自 己 的 考 据 可 能 导 致 的 孔、孟、程、朱 道
理,义理无疵,则文词不害.其为异如大禹谟人心道
在«尚书古文疏证»中,尊 朱 之 意 更 是 昭 然 可 见. 其
曾多次表露 心 迹,明 确 体 现 尊 朱 立 场 [19]7-8 .«尚 书
者亦复不少”之情势时乃感到“意不自安”,于是申辩
道:“吾为此书不过从朱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耳,
初何敢显背紫阳 以 蹈 大 不 韪 之 罪?”又 说:“孔 子 者,
第 41 卷第 2 期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1 年 4 月
JOURNAL OFSHANGRAO NORMAL UNIVERS
ITY
Vo
l
41,
No

Ap
r
2021
清初经典考据下的学理之辩
———以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
王新杰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心之言,此岂其三代以下可伪为者哉?”[19]1179 另一位

辞章之学

辞章之学

义理、辞章和考据之学的辨别钱穆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其中,关于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是其中最核心和基本的。

他从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出发,吸收继承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相关思想成果,从学术分类和研究方法论两个层面对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并以此对清代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作了全面评价。

他的这些思想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既有重要价值,也有不少局限。

钱穆、义理、考据、辞章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他对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相互关系和方法论意义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并将这一认识贯穿于其整个学术研究中。

他说“虽不敢自谓於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皆能,但我至少於此三者皆已能有所涉猎。

”钱穆有关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不仅是他整个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根本方法论,而且,也对清代学术史明确提出的这一重大学术命题作了重要发展,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学术界虽然对钱穆学术思想有一定研究,但对此却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涵义钱穆对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一学术命题的重要发展,首先表现在他分别从两个不同层面对三者的内涵作了更加具体的和新的阐述。

概括他的观点,主要包括二个层面首先,三者是不同的学问;其次,三者又是任何学术研究必须运用的三种不同、却又是有机联系的方法。

不过,由于钱穆本人并未对此作明确而集中地分析和论述,因此,在分析他的有关论述时,应当根据他阐述时文本的语境来作具体分析。

第一个层面,将义理、考据和辞章视为不同的学术或学科。

钱穆说,如果按照清代戴震和姚鼐对中国学问的分类,一切学术可分成三个部门,即,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和辞章之学,“文学院分文、史、哲三科,正与此三部门相应。

”“我们也可说,在西方学问没有到中国来以前,中国近一千年来的学术上,有此汉学与宋学的两大分野,一是义理之学,一是考据之学,而同时又另有文章之学,学问就如此分成了三个部门。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典籍_,二是指__贤才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刘向___和___浏歆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金刚经》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郑樵的__《通志》_和___马端临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青铜器___;金文则指___商周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1899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

(《日知录集释》卷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下同)②,《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

填空16分列举题名词解释简答题3个28分问答题16分范围:1.考证学:基本原则与方法P109,P326可以看一下,P389,P393可看,不考考证,又称“考据”,是运用证据来考辨文献史料的有无、异同和真伪的一种方法。

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证之学至宋而兴盛。

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考异》30卷,是我国第一部史料考异专书,也是宋代历史考据学的重要文献。

宋代考证学兴盛,还表现在宋代学者最早利用金石文献考证历史,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等,开拓治学新途径,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传统考证学的全盛时代。

梁启超指出“考证学是一种研究学术的方法”。

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为清代考证学的开创者。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作。

清代考据学的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

考据的原因、范围与内容原因是传抄者的疏忽不慎;刻本印刷时的不暇细校;还有某些人的由于主观上的某种意图,而在修史过程中的有意回避隐而不书甚至回护曲笔某一问题,以至不惜歪曲历史真相,隐恶扬善。

故意造成记载中的错误。

考据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考订古书(就是指考证古书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异同。

);二是考证史事为主(主要指的是考证史事的是非、有无、以及时间的先后等等)。

此外,文字的校勘与注释,其中也有考订内容。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据学派考据学是清代新兴的以考据为治学的一种学科或学派。

考据学具有以考据和文字、训诂见长的汉代经古文学的传统,又称汉学;以其学风朴实,亦称朴学;考据学在乾隆、嘉庆时最盛,故称乾嘉考据学。

兴起原因:1、外因:讲学之禁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國,對知識分子疑忌之心甚重因:其聚眾講學,形同煽惑。

順治十七年,下令严禁士子会盟結社影响:讲学之风大不如前清初學者如孫奇逢、李顒yóng 、黃宗羲及東林、姚江之餘,雖亦間有講學之事,然不過小規模之集合,為師友間之問難學術研究漸由團體一變而為私人研究。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训诂、训诂学。

2.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3.训诂学与语义学有什么关系?4.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⑴“训诂”二字在古代是不能分开解释的。

×⑵最先提出“训诂”一词的是晋代的郭璞。

×⑶训诂学主要解释词义,所以与修辞学、语法学都没有关系。

√⑷现代的词典编纂也必须借助训诂学。

√⑸“诂”和“训”分开解释时,都有“解释”的意思。

5.传统训诂学有什么局限性?你认为训诂学应该如何革新?6、为什么从事语言研究、从事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学习训诂学?第二章训诂体式(上)1.名词解释:传、说、笺、诠、订、校、证、微、隐、疑、疏、集注、义疏、音义、章句。

2.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3.注疏可分为哪几类?4.文献正文的训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辨别正误。

×⑴文献正文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以前的《诗经》等著作中。

×⑵说明章旨中的“章旨”是指解释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⑶“述”和“诠”两个注疏名称都含有谦逊之义。

×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许慎开始的。

√⑸叙事考史和考论古音古义都是注疏的内容。

第三章训诂体式(下)1.《尔雅》有哪些价值及缺撼?雅学群书中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 (五雅)2.《释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广雅疏证》主要有哪些开创性工作?4.《文始》一书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果裸转语记》《同源字典》等都是什么性质的专著?5.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6.解释文言虚词的著作主要有哪几部?它们的作者是谁?7.《说文解字》四个创造性特点是什么?8.《玉篇》和《说文》的不同点有哪些?9.高邮王氏四种、当代五大汉语工具书分别指哪些书?10. 《汉语大字典》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语大字典》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整理汉字字形时采取了哪些措施?11.简述训诂的四种样式?12.《康熙字典》有哪些成就与不足?13.《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什么?14. 《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为什么是研究训诂、考证典籍的宝贵资料?15.写出下列著作的作(编)者:《广雅》张揖、《经籍纂诂》阮元、《转语》张元干、《读书杂志》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群经平议》俞樾16.写出下列学者的主要著作:[汉]扬雄《太玄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晋]吕忱《字林》、[明]梅应祚《字汇》、[清]朱起风《辞通》、[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17.判断正误,需改正。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共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藏书文化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它的核心则是“仁人爱物”。

所谓“仁人”便是把书与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所藏尽量发挥其培育人材的社会功能。

从官藏来看,早在老子主管周藏室时,便曾热情地接待孔子来查阅百二十国史记,彼此还进行了学术研讨。

魏晋时期,国家藏书还曾应读者的借阅要求而赠书,如西晋皇甫谧向晋武帝借书,武帝应求赠书一车。

唐宋各代也将官藏作部分开放,如北宋的官藏即向一些官员开放,如因工作需要还可经过一定手续外借。

清代尤其注重官藏利用问题,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前,多位学者就有机会抄录官藏《永乐大典》所收各书,有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学者全祖望、徐松等都做过抄录工作,而《宋会要辑稿》之类的重要典籍因此得以流传。

《永乐大典》还被《四库全书》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四库全书》修成后,不仅北京文渊阁可有条件地备人参阅,更在南北要地分建六阁,以便各地士人就近抄用,嘉惠士林,保存和普及文化,所尽仁人之心,功不可没。

公藏如书院之藏书本以供士子阅读为主旨,自不待言。

至私藏之体现仁人之心更为显著。

东汉末年学者蔡邕私藏近万卷,当他发现王粲是一位文采斐然的好学之士,虽然其女蔡琰也颇有学识,但他还是将藏书数千卷赠予王粲以培育人材。

宋晃公武之所以能写出一部私家目录名著——《郡斋读书志》,也是得力于四川转运使井度的慷慨赠书五十箧,使晃公武合个人私藏去重后得24500余卷,乃录诸书要旨而成书,体现了藏书文化的仁人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学术学术观察?考据学与古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6期No.6,201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2016年12月Dec.2016“E -考据时代”下的“学问”与“技术”———以传统注释学为中心的考察唐玲【摘要】眼下的学术研究已经步入“E -考据时代”。

对于人文社会学科而言,利用电子检索功能,可以瞬间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在传统注释学领域,仅仅依靠“E -考据”,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注者。

为专书作注,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渊博的学问、深厚的素养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

一般而言,个人“才”“学”“识”的高低才是决定注释精良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E -考据”注释才学识【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宋代诗学文献编撰研究”(2014EWY003)【收稿日期】2016-04-22【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6-0028-06一、引语众所周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是古人治学之门径,而与此密切相关的注释学亦为古典文献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问。

传统注释学以经、史、子、集四部为研究对象,进行笺注疏解,使当代人得窥古人之意,华夏文化由此得以一脉相承。

在历代注家呕心沥血的努力下,经典之作借以薪传不绝,历久弥新。

如杜预撰《春秋左传集解》、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李善注《文选》、郦道元作《水经注》、仇兆鳌撰《杜诗详注》等,其例更仆难数。

在没有计算机技术辅助的时代,为专书作注,需要注家具备扎实的基础、渊博的学问、深厚的素养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

正如元好问所云:“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今且不提古人注释之艰辛,只需看20世纪80年代的前辈学者,未尝不是终日埋头于故纸堆中,爬罗剔抉,如刘永翔先生校注《清波杂志》即是如此。

刘先生首先将全书内容熟读牢记,凡遇疑难之处则藏诸胸中,每日于书架前,一本一本细细翻阅,披沙拣金,为我所用,故而才有这本被宋史权威邓广铭先生誉为“实当今校点注释本之上上乘”之作问世。

①然而放眼当下,传统学者终其一生心力积累而来的“学问”似乎越来越多地被“技术”所代替。

有了电子检索功能以后,查找数据时只需输入关键词,在几秒钟之内,相关文献便跃然纸上,撰写论文变得轻车熟路、水到渠成;注释专书亦可广征博引、颇显功力。

此一趋势,愈演愈烈。

其实早在2005年,黄一农先生便指出:“随着出版业的蓬勃以及图书馆的现代化,再加上因特网和电子数据库的普及,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常有博闻强识的前辈学者梦寐以求的环境。

我们有机会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前人未曾寓目的材料,并填补探索历史细节时的许多隙缝,或透过逻辑推理的布局,迅速论断先前待考的疑惑或矛盾。

事实上,一个有机会孕育‘E -考据学派’的时代或已出现!”②对于古籍整理专业而言,使用频率较高的电子软件有四库全书检索版、中国基本古籍库、四部丛刊、国学宝典、汉语大词典等。

有了上述软件,为古书作注是否真能够按图索骥、手到擒来呢?本文试图从注者个人的“才”“学”“识”三项能力入手,探讨在“E -考据时代”下,“技术”是否能够全面替代“学问”的问题。

82①②刘永翔:《蓬山舟影》,第53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VII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岭南学术学术观察?考据学与古代文学研究二、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学”《旧唐书·刘子玄传》载:“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①此即刘知几所提出的著名的“史才三长论”。

其实不仅仅编修史书需有三长,注释古籍也要具备“才”“学”“识”。

此处虽借传统史学之名为注释学张本,然则名同而实异,不可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在注释学范畴内,所谓“才”是指注者应当具备正确选择条目、精准训释词义的能力,善于深入浅出、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注释的学术化与专业化。

所谓“学”是指注者能够博览群书,旁搜远绍,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具备深厚的学问积累。

所谓“识”则有两方面意义:其一,从字词的选择来讲,是指注家能够慎重地运用对校、理校等方法,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识”得正确的文本文字;其二,从注释典故、意象、出处上来说,是指除了要准确注出常见典故外,还得“独具慧眼”,能够识别那些化用了的、变形了的、重新组合后的典故。

在“E -考据时代”,博览群书、占有资料之难似可迎刃而解,学界看重的不再是长篇累牍的文献征引,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已具备了三长之中的“学”。

那么,通过“技术”获取的“学问”究竟有没有学术意义呢?不妨以南宋魏庆之所作《诗人玉屑》(以下简称《玉屑》)为例进行考察。

该书采用辑录体的形式,编刊了历代以来尤其是两宋诸家论诗衡文的短札谈片,堪称宋代诗话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所引文献,上迄汉魏,下至唐宋,遍及总集、别集、诗话、类书、笔记,颇为芜杂。

正是由于《玉屑》具有辑录体的性质,故导致了魏庆之在编辑选录时,以及文本在刊刻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讹误。

纵观全书,大体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其一,由版本众多而引起的文字错漏;其二,误录诗名、人名,甚至是诗人与诗句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其三,征引原始文献时未加考辨,故多有漏注或误注出处者。

凡此种种,尚有待全面的校勘与笺证,其中以第三种讹误———误注出处最为常见。

明确了问题所在之后,即可利用电子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原书所引条目逐一进行考辨,以笺证其真实出处。

例如《玉屑》卷十《野人趣》:“《闲居》云:‘妻喜栽花活,童夸斗草赢。

’得野人趣,非急务故也。

又云:‘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

’有嫌‘烧叶’贫寒太甚,改‘叶’为‘药’,不唯坏此一句,并下句亦减气味,所谓求益反损也。

《欧公诗话》。

”②经检索得知,此条实出自司马光《续诗话》。

《玉屑》谓其出自欧阳修《欧公诗话》,即《六一诗话》,乃是误注。

从方法上看,此条校证纯属机械式查找,虽然弄清了引文的真实出处,但并不具有太高的学术意义。

再如《玉屑》卷二《人名》:“余读《权德舆集》,其一篇云:‘藩宣秉戎寄,衡石崇势位。

言纪信不留,弛张良自愧。

樵苏则为惬,瓜李斯可畏。

不顾荣宦尊,每陈农亩利。

家林类岩巘,负郭躬敛积。

忌满宠生嫌,养蒙恬胜利。

疏钟皓月晓,晚景丹霞异。

涧谷永不变,山梁冀无累。

论自王符肇,学得展禽志。

从此直不疑,支离疏世事。

’……《石林诗话》。

”③《玉屑》谓此出自叶梦得《石林诗话》,不确。

今检文献,知其亦见引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六“半山老人四”。

而《石林诗话》虽有此条,然文字与《玉屑》所引出入甚大。

经对校各本《玉屑》、《百川学海》本《石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苕溪渔隐丛话》、四部丛刊本《权载之文集》,发现《玉屑》此条乃据《苕溪渔隐丛话》转引,并非直接引自《石林诗话》,详见校记:1.“势位”,各本《玉屑》及《苕溪渔隐丛话》均同,《石林诗话》作“位势”。

2.“言”,各本《玉屑》及《苕溪渔隐丛话》均同,《石林诗话》《权载之文集》作“年”。

3.“宦”,《石林诗话》《权载之文集》《苕溪渔隐丛话》作“官”。

4.“农”,各本《玉屑》及《苕溪渔隐丛话》均同,《石林诗话》《权载之文集》作“丰”。

5.“胜利”,各本《玉屑》及《苕溪渔隐丛话》均同,《石林诗话》《权载之文集》作“胜智”。

6.“变”,各本《玉屑》及《苕溪渔隐丛话》均同,《石林诗话》作“缓”,《权载之文集》作“谖”。

7.“论自王符肇,学得展禽志”,各本《玉屑》及《苕溪渔隐丛话》均同,《石林诗话》《权载之文集》作“颇符生肇学,得展禽尚志”。

按:目前《玉屑》通行本为中华书局2007年重印版,由王国维先生次子王仲闻先生校点。

王氏校92唐玲:“E -考据时代”下的“学问”与“技术”———以传统注释学为中心的考察①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〇二《刘子玄传》,第317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第294,55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岭南学术学术观察?考据学与古代文学研究记云:“本条所引权德舆诗,与《权载之文集》及《石林诗话》文字颇有异同,殆魏庆之所见本《石林诗话》如此,兹不另校。

”①然而,据以上校记可知,诗中有异文之处,《玉屑》与《苕溪渔隐丛话》同,而与《石林诗话》《权载之文集》异。

故此条并非直接引自《石林诗话》,而是据《苕溪渔隐丛话》转引,王氏此言不确。

此条校证在机械检索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对校、分析工作,推翻了前人的论断。

诸如此类的校勘、笺证,若都是通过电子检索完成,显然不具有太高的学术意义;但其所创造的实用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即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文本,令《玉屑》不再以讹传讹下去。

正如汤新祥先生整理《巩石溪诗话》,采用的也是笺证诗句出处的方法,为读者指明了方向。

当然,汤先生是靠人力来笺注出处,在当时看来,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笔者为《玉屑》所做的校证却有赖于电子检索,虽是殊途,勉能同归。

三、唾手可得和判断归纳———“才”钟嵘《诗品》曰:“谢混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嵘谓:益寿轻华,故以潘胜;《翰林》笃论,故叹陆为深。

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②这是诗评家针对陆机、潘岳二人诗风特点及诗歌才力的总体评价。

可见个人才能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文风的不同。

不仅文学创作如此,在注释学领域中,虽然“E -考据”对个人学养的积累可谓功莫大焉,然而注者所具备的分析、判断、归纳能力的高低,仍是注释精良的关键,不可能轻易被“技术”所取代。

例如,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文本细读是一个被学者强调过无数次的经验之谈,然而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人则属凤毛麟角。

我们在阅读古人文集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少见的文字、语词、意象,难解的名物、典故、制度等,如果连基本的词义都弄不清楚,又何谈文本细读!若是撰写理论研究的论文,还可扬长避短,绕过不提;但对于注释专书而言,就是避无可避,只能迎难而上了。

有些语词是可以借助电子检索,轻松注释出来,但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是无法通过检索注出的,这就需要注者花工夫查找相似语词的用法、语境、义例,再经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最终用凝练的学术化语言提炼出来。

例如文同《丹渊集》卷二三有《成都新尹赵龙图先状》《汉州牧先状》《成都韩端明先状》等文。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八〇亦有《上韩太尉先状》、卷八一有《上范资政先状》等文。

其实在古人诗文中常常可见到以“先状”为题的诗文作品,不过大多数研究者未曾留意罢了。

笔者起先也不知此词何意,甚至疑其为某种文体。

后通过排比大量“先状”检索所得结果,又经分析归纳,方知“状”原意为书信,而“先状”是指临见面前所致书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