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21天北平陷落

合集下载

小学生经典诵读《百团大战》

小学生经典诵读《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宿豫区实验小学杨铎)(旁白):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中华大地狼烟四起,哀嚎遍地。

天津陷落!北平陷落!华北陷落!!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大半个中国已落敌手,在华北的枣宜战场,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已经苦苦坚持到最后的一兵一卒。

(战士A)总司令,我们撤吧,我们必须撤,我们守不住了。

(张自忠)我不走!(战士A)不,我们不能留下你,我背您走。

(张自忠)天津没守住我走了,北平没守住我走了,华北没守住我还是走了。

今天,我张自忠,不走了,人在旗在,人不在旗还在。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合)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左半合)谁许中原与乱兵?未死总负报国名。

(右半合)会有青山收骸骨,定教鸟兽祭丹心(旁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全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傲立着中华脊梁的黄土地上。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他的助手男B将军就坚守在抗战的最前线。

(男A)日本内阁做梦都在希望我们失败,日军的囚笼就像绞索一样套在我们的脖子上,越套越紧,再不撕破这个牢笼,中华民族的惨剧就会一演再演!(男B)是啊,彭司令。

有情报说,日本人早就想除掉您和我左权了!(男A)那就让他来吧!(男B)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合)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男A)从师到团,从团到连,纵横上千里,你扒铁路,我炸桥梁,你攻车站我拿矿山,要让日本人数数,我们八路军,究竟有多少个彭德怀。

(合)从师到团,从团到连,纵横上千里,(男A)不管他是多少个团,我们就叫百团大战。

(合)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男B)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合)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男B)驱除日寇抗战到底!(合)驱除日寇抗战到底!(旁白)那个夜晚,天空,像暴雨来临时那样漆黑,枪声阵阵,炮声隆隆。

左权将军倒在了战壕里。

他的嘴角,凝结着紫色的血液。

是日军的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

(男B)五月冰冷的雨水啊,飘落在他的身上。

七七事变简介【1】

七七事变简介【1】

七七事变简介【1】七七事变简介【1】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七七事变简介【2】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因发生于1937年7月7日而得名,七七事变,因中国驻军第29军拒绝日本驻军进入宛平城搜查失踪日军士兵而发生激战,天津、宛平沦陷。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七七事变简介【3】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战事的起始。

事源大日本帝国中国驻屯军一部在中华民国北平附近的宛平县进行军事演习,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部份日籍平民称中方发射实弹至驻华日军阵地之内),是故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

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

七七事变简介【4】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七七事变的。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这么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因为卢沟桥事变事件是1937年7月7日。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卢沟桥事变的资料简介,一起来看一下吧。

卢沟桥事变简介79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

日军占领东北后,阴谋将魔爪伸向华北,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

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七七事变简介

七七事变简介

七七事变简介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以下是由整理的七七事变简介,欢迎阅读!【七七事变简介】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

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

7月,天津沦陷。

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

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

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历史纪念】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50周年之际,坐落于全民族抗战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

1997年7月7日,纪念馆二期工程竣工,江泽民亲笔题词:“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祖国。

”2005年7月7日,在纪念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开幕。

2007年,抗战馆在当年的7月7日举行了千人大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0周年,同时举办《难忘七七珍爱和平》史料展。

抗战中的北平文化界:北平沦陷,校园惨遭蹂躏

抗战中的北平文化界:北平沦陷,校园惨遭蹂躏
时任北京大学秘书长的郑天挺后来在《南迁岁月——我在联大的八年》中记:“8月25日,日本宪兵搜查北大办公室,发现了抗日宣传品。他们问是谁的办公室?我说是我的。他们看看我,似乎不大信。因为当时各处的负责人,早已逃散一空。以后日伪人员经常来校纠缠,我只能沉着应付。”
这日(8月25日),日本宪兵强行检查北大第二院校长室,汉奸组织的地方维持会也约集北大等校负责人前往谈话。
少数滞留北平的清华教职工受命于危难之际,成立了清华大学保管委员会,承担保护学校校产的任务。
8月中旬,清华大学奉政府教育当局之命南迁。
南迁之日,清华师生各怀心事。
容肇祖言:“北平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我不得不离开辛苦节俭购买的一些书籍,这时心情之乱,难以形容,仓促只身南下,什么也不能带。”
因为日军宪兵队的进驻,北京大学财产损失折合法币一百九十二万元,房舍损失在三百五十万元法币以上。北京大学的图书、仪器和教材大量被毁,仅此一项就损失六十万银圆。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扶植了一个汉奸组织——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王克敏、王揖唐、齐燮元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临时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继承“中华民国”年号,各级伪政权随后成立。
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为了保全军队,于7月28日夜率主力从北平撤往保定。
7月29日,北平沦陷。
北平的沦陷,并非只是一座古城的失守。这颗古老帝国的心脏,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已经不止一次沦入外敌之手。从火烧圆明园的悲怆,到庚子国难的苍凉,侵略者的铁蹄仿若暴烈的飓风,一次又一次在古城苍老的躯体上留下深深的伤。然而1937年的这一次,却更加不一样。北平,早已不是那个贵为帝国中枢的京城,却依旧以其深沉的文明底蕴和厚重的政治积累,成为中华民族北方大地上沉默的支撑。而从这一刻起,仿佛一夜之间,伴随着北平的沦陷,华北大地的壮丽山河,在枪炮声中怆然坍塌。

八年级历史七七事变的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七七事变的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七七事变的知识点七七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日军在盘古、芦沟桥发动的战争事件,是中日战争的起点。

本文介绍八年级历史课程中七七事变相关的知识点。

一、七七事变的背景事变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侵害。

日本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逐渐扩张,通过侵略和侵害中国,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而七七事变前夕,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扩大的时期。

二、七七事变的发生七七事变是日本铁血宰相近卫文麿在经过南京前往北平途中制造的半个月早已策划好的事件。

在侵华三个月以后,日本军队占领了中国的大城市,同时也控制了东北的重要地区,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

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压力下,中央政府在河北派出了骑兵团前往芦沟桥阻止日军的前进。

但是,日军根据多次试探,动员了大量兵力,完全压制了中国军队,随即,日军向芦沟桥以及盘古等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三、七七事变的影响七七事变导致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遭遇了极大的损失:全国死亡或被伤害的人数高达3000多万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还有大量的无人战争等问题。

七七事变也引起了国际人士的广泛关注,从而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如何防范七七事变再次发生为了防范七七事变再次发生,我们需要进行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种层面上的斗争。

在经济领域,中国要加强自身的实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力,这样才能壮大自己的国际地位。

在政治方面,中国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政府机构,统一抗战视线,增强国民的团结和责任感。

在文化方面,中国要一系列的文化扶持措施、繁荣文化产业等措施,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在防范军事方面,更是需要有各个领域的尖端科技支援和政策保障等措施。

五、总结七七事变是二十世纪一段黑暗的历史时期,七七事变也对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次事变不仅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开始,也是全人类反抗侵略的有力证明。

我们在此提醒我们要更加扎实掌握历史知识,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和国家意识,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年级七七事变的知识点

八年级七七事变的知识点

八年级七七事变的知识点八年级历史课程中,七七事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七七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七七事变的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1930年代,日本在亚洲地区扩张势头愈发明显。

1931年,日本发动了所谓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地区。

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并开始在中国华北地区扩张,试图建立所谓的“满洲国”。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制造了假象,宣称中国军队向日军开火,随即开始对中国发起大规模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

二、事件经过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开始对华北地区进行全面占领。

随着战争的扩大,中国全国范围内的抗日爱国运动愈发高涨。

中国政府在各个方面采取了有效的对策,积极抵抗日本的侵略行为。

抗战的持续时间长达八年之久,期间发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包括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百团大战等。

三、影响七七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七七事变标志着中日战争的正式爆发,它是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其次,七七事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最后,七七事变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引发了全民抗战的浪潮,彰显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精神。

总之,八年级历史课程中的七七事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事件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激发爱国热情,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卢沟桥事变简介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

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牯岭。

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打来的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装的蒋介石面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终于有了回音。

政治背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七事变”21天北平陷落作者:唐铮侯健美来源:《百姓生活》2011年第07期1937年7月29日,北平城8年的沦陷岁月正式开始。

而这一天,距离“七七事变”刚好3个星期。

21个昼夜之间,北平,无可奈何花落去。

“七七”之后1937年7月7日午夜时分,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打电话,诡称有日军陆军一中队夜间在卢沟桥演习,丢失士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

29军军部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

7月8日,日军下令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

同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同日,蒋介石电令第29军军长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全国备战,并令第26军孙连仲等部4个师归宋哲元指挥,支援第29军作战。

然而,箭在弦上之际,对决角力的双方却都暂时松了手。

7月9日晨,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与日本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达成了三项口头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到丰台,29军撤向卢沟桥以西;三、城内防务由保安队接防,人数限制在300人之内。

随后几天,和谈在零星冲突中时断时续。

宋哲元希望尽可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七七事变”。

宋哲元宋哲元曾经是抗日最坚决的将领之一。

当时的29军上下,以抗日热忱闻名于全国,这与这位军长的默许不无关系。

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29军凭借大刀、手榴弹和不屈的精神,以近战、夜战歼灭日军3000多人,使得29军的大刀队扬威海内外。

不过,在“七七”之后的十多天里,宋哲元却一直对日军妥协。

他对日军的微妙态度起源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这场战争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了中日双方在战斗力上的悬殊。

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宋哲元选择了按兵不动,并抱着和谈的希冀。

7月11日晚8时,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与中方代表秦德纯终于签订了《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

刚刚赶回天津的宋哲元长出了一口气,以为事态将就此平静下去。

他还不知道,日本国内正是在此时做出了关键决定,并最终将战争推到不可逆转的浪尖。

香月清司7月11日清晨4时30分,好战分子、日本教育总监部部长香月清司接到了就任日本驻屯军司令官委任状。

在7月11日的东京,主战方占了上风,出兵华北的方案获得了通过。

当天下午3时,香月召集主持驻屯军全体人员参加幕僚会议,讨论战争行动计划。

在这个会议上,香月发出了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命令:“做好适应对华全面作战的准备。

”7月12日,10列运载着日军的兵车分载着各种部队、战车、汽车、弹药等,由山海关陆续向西开,至傍晚已经有5列到达天津附近。

同一日,800余名日军乘战车、炮车和载重车,由通县进驻北平。

卢沟桥附近的日军仍然没有按照约定撤退。

7月13日的日本,主和方又占据了上风。

中央军向华北的支援引起了日本内阁和军部的注意。

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暂缓国内师团的动员,采取“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

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香月清司的部署却丝毫没有停止。

在日本本土,主战的陆相彬山元带领着陆军中央部进行着“要尽快发动战争”的游说,越来越多的人被他们说服了。

终于,在7月17日,日本人下了最后的决定。

当日上午的五相会议上,决定了以7月19日为最后期限,和中国进行“有限期谈判”,并在19日动员本土的3个师团进入华北。

几分钟后,蒋介石收到了从日本发来,不啻于作战通牒的“有限期谈判”通电。

这封挑衅意味十足的通电,促成了自“九一八”以来,国民党政府第一个口气强硬、态度明朗的政策性谈话。

在被后人称为“庐山讲话”的《蒋委员长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蒋介石称:“和平已非轻易可以求得,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这时,战争终于不可避免,但29军已然失去了应敌的最好时机。

到7月20日,日军作战部队全部部署到位,把宋哲元的“三叉戟”死死钉在了华北大地上。

北平城里“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城里的情势一分为二。

澎湃的抗日热潮与平淡的市民反应奇特地混合在一起。

尽管北平各界救国会等20余团体共同发起捐献一万条麻袋、一万件背心的运动;尽管“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学生举着“慰劳团”的标语四处游行,希望29军将士保家卫国,以免北平成了第二个东三省,但还是有很多人和宋哲元一样,相信仗是打不起来的。

根据宋哲元的命令,从7月14日开始,北宁铁路列车运行正常化,北平戒严也随之解除。

尽管城里一些重要的十字路口,出现了用沙包修筑的临时工事,还常见士兵在其内架好机枪警戒,但宋哲元已经下令严禁29军与日军发生摩擦。

直到7月23日,天津《大公报》上,范长江发表了通讯《卢沟桥畔》,一触即发的大战气氛才见诸报端。

文中真实地描述了29军官兵面临的残酷现实,没有担架兵、看护队、医官、野战医院等战争时应有的设备,对于将士的死伤救护束手无策。

后方的交通运输、电讯通讯等也没有做应有的布置,在日军组织了完备的铁路和汽车运输时,29军守军却全恃民夫们的毛驴和大车往还运输。

7月27日中午,香月清司下令向中国军队发起总攻。

日军随即向宋哲元下达了最后通牒,要他撤出华北的军队。

当天深夜,宋哲元无路可退了。

他与29军的将领一致表示,决心固守北平,誓与城垣共存亡。

这时,中日双方军队的注意力已经全部集中到了北平的南方。

这个地方,就是南苑,29军在北平南方的大本营。

如果说宛平城是北平南方大门的锁,卢沟桥是锁钥,那么南苑就是这扇大门的门枢。

所以,即便丢了宛平,只要这个门枢还在,29军依然可攻可守,但一旦丢了南苑,整个大门就会轰然倒下,北平就完全变成了日军的掌中之物。

在香月清司作出的总攻计划里,整整一个主力第20师团加一个步兵联队,全部用来攻打南苑。

潘毓桂日军在进攻南苑之前,事先把消息透露给了第29军。

根据当时日方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通回忆,在预定7月27日开始进攻南苑的前两天,香月清司授意一名下属,偷偷到一位和29军关系密切的中国要员家中,转达了日军即将发动攻击的消息。

而这个夹在日军和29军之间奔走的中间人,就是当时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委员潘毓桂。

潘毓桂是北平城里赫赫有名的才子,伪满著名电影明星李香兰的义父。

潘的另一个身份是宋哲元的知交至友。

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潘毓桂始终可以自由出入29军军部,参与最高级别的会议,接触到最核心的机密。

所谓兵行诡道,怎么会在进攻前预先通知敌人呢?日方的评论认为,这正体现了香月清司是一个高明的“中国通”。

香月清司作出这个决定,首先是因为他认为南苑之战已有必胜把握,无论29军是否提前知道,对战事的结果都不会造成影响。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香月认为29军属于远离国军嫡系的军阀部队,在当下的情势下不太会拼死作战。

如果得知日军兵力,29军很可能会为了保存实力而自动撤离南苑。

这样,日军可以兵不血刃地取得南苑要地。

潘毓桂不但完成了向29军通风报信的“任务”,更把29军反攻的全部兵力调动计划向日本人和盘托出,还指点日军在进攻南苑时要集中攻击缺乏训练的学生兵团驻地,以便事半功倍。

更可怕的是,在7月27日南苑激战之后,军部给佟麟阁、赵登禹突围的命令还没有到佟赵二人手中,就已经到了日本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联队长萱岛的手里,这又是潘毓桂做的好事。

这次的叛卖,直接导致了佟赵两位将军的阵亡。

凭借这两次背叛,潘毓桂从此青云直上,在华北伪政权中历任北平警察局长、天津市市长。

学生兵7月27日深夜,南苑战事打响。

首先进攻的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率先突击潘毓桂描述的守军软肋——南面的学生兵团驻地。

学生兵的设置颇有些来历。

1936年12月,北平、天津、保定城里贴出布告,29军要招生。

布告上说,为给29军培养初级军官,特招收有志从军的青年人,要求是18岁以上,初中毕业学历,一经考试录取,学制至少两年。

课程设置很全面,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待遇也很优厚,每月津贴3元,毕业后马上成为准尉军官。

招生布告一下引来平、津、保地区青年学生的踊跃报名。

最终招收了1500人,成立军事训练团。

学生兵的浴血抵抗,是日军遭遇的第一场硬仗。

学生兵虽然伤亡惨重,却始终没有后退。

整个平津,打得最惨烈的就是南苑之战。

学生兵们的坚守,使南苑这道阵地在中国军队手中多保留了近半天的时间。

血战南苑7月28日凌晨,日军总攻南苑。

原以为可以轻取南苑的日军,在凌晨4时遭到了第一次惨败。

华北驻屯军第一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所部的日军冲进南苑守军的阵地,却在阵地上纷纷踩上了地雷,损失惨重。

此前日军多次对南苑的侦察,都未发现这里有布雷防御,这意外的打击使日军队形大乱。

地雷的威力,加上学生兵团异常顽强的抵抗,冲入南苑的日军各自为战,失去了统一的指挥。

所以,当佟麟阁率领军官教育团和特务旅一部赶来反击的时候,指挥混乱的一木清直大队未经激烈战斗,就又被从阵地上赶了出来。

第一次攻击失败后,有些意外的第二十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赶到前线接替了指挥。

28日早8时,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日军飞机也赶来助战,没有防空经验的29军守军损失惨重,通讯系统完全被摧毁,攻击的日军迅速攻占了29军的第一线阵地,南苑阵地的外壕外墙被日军多处突破。

但是,29军的抵抗依然十分猛烈,日军寸步难进,死伤甚重。

由于遭到意外顽强的抵抗,川岸下达了两条对南苑之战结果至关重要的命令。

第一条是命令从承德起飞的轰炸机部队全力加强对南苑的轰炸和扫射;第二条命令,是要求日军驻扎在通县的预备队——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萱岛联队)从通县南下,自侧背的东方夹击南苑守军。

根据几位亲历者的讲述,南苑之战中29军的指挥如果用一个字描述,那就是“乱”。

负责南苑防御的总指挥赵登禹,对当地情况还来不及熟悉就投入了战斗,留给他的部队番号杂乱,开战后沟通不畅,各自为战,混乱一片。

突围中,因为激烈的战斗,而且部队中夹杂了大量的非战斗人员,突围后向北平撤退的部队队形混乱,争先恐后,各部长官实际都已经难以掌握部队。

从后来的资料看,突围中佟赵之间也都失去了联系。

这时,南苑守军撤退的路线沿途,已经排布好了日军的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

他们把机枪架在了道路两边的田地和村庄中,静候着退下来的南苑守军。

这又是被叛卖的结果。

当时,赵登禹下达的撤退令并非擅自行事,而是根据宋哲元的命令。

28日南苑遭到袭击,宋哲元料守军难以支撑,当日上午下令赵登禹率部撤离。

但是,由于南苑通讯系统都被日军摧毁,命令通过最近的38师部队派员冒死送达南苑时,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

在这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命令的内容,军队的撤退路线,早已被潘毓桂转给了日军。

下午4时,南苑撤退下来的守军在大红门一带落入日军伏击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