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顺口溜

明朝的对外关系顺口溜明朝的对外关系顺口溜
明朝将国土统一,
外交关系一直兴盛。
东南亚的各国,
纷纷前来朝贡。
朝贡国除了兄弟分,
有钦差大臣去接亲。
建立友好的外交纽带,
加强两国的贸易往来。
明朝与葡萄牙建交,
妥善处理边界纠纷。
葡萄牙船队驶入广州,
中西文化交流添色彩。
荷兰商人也来了,
在澳门设立贸易站。
明朝与荷兰交好友,
海上贸易蓬勃发展。
明朝与日本互通信使,加强两国的相互了解。
多次使节往来频繁,
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明朝与奇袭的倭寇,
进行多次战斗厮杀。
最终成功击败他们,
维护了国家安全。
明朝对外关系广泛,
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威信。
与邻国和远方友好,
为国家繁荣做贡献。
这是明朝的对外关系,充满了交流与合作。
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使国家更加强大富裕。
明代时期的中外关系

明代时期的中外关系(一)明的西北边疆与对外陆路交通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界联系与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
当时,外国商人以贡使的名义,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着广泛而频繁的商贸活动。
对于他们带来的所有物品,除粗劣之物外,明朝一概准许入境。
其主要物品有马匹、骆驼、狮子、钻石、卤砂、宝石、地毯、纸张、葡萄干、金银器皿、宝刀等。
西域商人以此来换取中国的瓷器、红玉、丝绸、布匹、棉花、花毯、茶叶、乌梅、麝香、大黄、颜料、金箔、桐油等。
正如《明史西域传》所载:回人善营利,虽名朝贡,实图贸易。
为了确保丝路贸易的正常进行,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
第一,每一使团进入嘉峪关时,必须出示关文,并逐一登记,不能随意入关。
无关文者或超过关文所载人数者不得进入。
第二,外商在明朝境内从事贸易时,不得漫天要价,不得大量收购禁卖物品,如茶叶、罗绮、箭竹等,不能将熟铁、兵器等夹带出关。
第三,外商必须遵守中国法令,不得殴打中国居民,不得刺探军事情报,不得携带中国人口出境。
违者将被逐出中国,并记录在案,取消以后入境从事贸易的资格。
第四,外商出关时,要接受严格检查,凡携带违禁物品者,将予以没收。
明朝为了体现对朝贡贸易的高度重视,对于合法的商人,在其入关之时,由甘肃镇官员设宴而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
丰盛的酒席使那些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的外商对明代中国油然产生敬仰之情。
在其入关以后,明朝为其免费提供食宿和驿递。
为了维护明朝的形象和确保丝路贸易的顺利进行,明廷要求丝绸之路沿线的各级官员廉洁自律,不得敲诈外商。
一旦被外商告发,且查证属实,将予以严厉的惩处。
他们代表所在国国王,并随身携带部分侍从,通过肃州(今酒泉)、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庄浪、兰州、平凉、西安、潼关、临清等地而至北京,须在春节之前到达,利用新年之际觐见皇帝。
他们每到一地,当地官员都要组织一次出色的盛会,欢迎他们的到来。
同时,起送使臣可以在所经过的城镇和短暂的游览,但不得从事交易。
明朝的对外关系

规模大,货物多
第第115课5课明明朝朝的对的外对关外系关系
相关史事:
郑和7次远航,船 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 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 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 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 船队有严整的编队,
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 西洋时,就有27 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 财物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 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 、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想一想,为什么用
“三宝”命名呢?
其中含有怎样的历
史信息?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2、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 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 ,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
C 航向是因为( )
A.郑和舰队的庞大 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想一想,郑第和航15海课途中明可朝能的会遇对到外哪关些系困难?
答: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 、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 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相关史事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 采用了多种通讯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 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 吹喇叭、敲锣鼓的方式。整个船队的进退、 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 进行。
二第第1、15课5课戚明明继朝朝的光对的外对抗关外倭系关系
1.倭寇指什么?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 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的对外关系

3.经过:
(1)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
(2)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
地区的倭患。
(3)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 福建、广东 地区的倭寇,基本解除
东南沿海的倭患。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反侵略
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民族英雄 和爱国主义者。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学习与 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根 (范围时广探间)究长。,非据到次洲材达数东料了多海并什,岸结么规和合地模红所方大海学。,沿知航岸识程。,远指,出到郑达和国下家西和洋地最区远多
郑和下西洋——远航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郑和下西洋——远航
材料一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 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 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 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 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学南习沿与海倭材寇料猖三獗描。述明的政是什府么派现戚象继?光当抗时政倭府。采平取息了 了东南沿探海究的什倭么应患对。措施?结果如何?
戚继光抗倭——拒敌
材料四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学习与 材料四是谁的诗句?诗句 探究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德?
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 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勇于 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崇高品质等。
宋元以来我国 的造船业发达,能 造出巨大的海船。
明朝对外关系

3.戚继光抗倭影响与评价 战争性质:
封侯非我意,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
倭寇猖獗。戚家军抗击倭寇,捍卫了
但愿海波平。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中华民
——戚继光 族的正义利益。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 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评价:
通 好 之 间
访 问 当 首
团随队,领
洋 产 生 的 影
,行回并, 回回国与赠
响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特点
时间 1405----1433年
时间长
次数 先后7次
次数多
规模 人数
最每次大航的海行船大小44船丈只,2宽001多8丈艘。。规 模 大
每次出海2.7万人左右
人员多
到达范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2.郑和下西洋的30
红 海多 沿个
下 西
范 围 广
岸 和 非 洲
国 家 和 地
洋 到 达
东区 海, 岸最
地 区
。远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
访访时当以郑 人。,地物和 数有一居品所
和 下
达 些民,到
西
16 1200
国国进表之
影 响 大
家家行达处
多 人 。
和 地 区 使
还 派 使 者
交 易 。 船
学习内容
1
郑和下西洋
2
戚继光抗倭
3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习目标一
郑和下西洋 西洋:
郑和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云南人,回族, 本姓马,小字三保。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
“自幼有材志” 。后来明军征云南,12岁的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 继光的抗倭斗争。 2、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 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掌握明朝对 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 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 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材分析
内容:本课主要讲述明朝的对外关系史,明朝对外关系中,既有和
平交往的一面,也有暴力冲突的一面,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 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发展生产,所以郑和能够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 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朝后期,国势日渐衰落, 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 利,整个明朝的对外关系体现出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暴力冲突的特点。 地位:本课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在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 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以及中国出现的新的危机,为近代的民族危机做了 铺垫,为学生进入八年级近代史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戚继光抗倭是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 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温馨提示:P72
3、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 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 家给人足 ,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 明朝国力的强盛, 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 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 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 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课件

系,为后来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下西洋及其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下西洋的活动内容
历史意义
明朝时期,郑和作为中国的使者,率 领庞大的船队多次出海,前往东南亚 、南亚、中东等地进行访问和贸易。
郑和下西洋期间,他访问了多个国家 和地区,与当地国王和官员进行会晤 和交流。同时,他还带去了大量的礼 物和商品,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
影响
民族矛盾和冲突对明朝的政治稳定 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民族政策
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包 括设置土司制度、实行屯田制、 开展茶马贸易等,以巩固边疆地
区的统治。
影响
明朝的民族政策对汉族和少数民 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
合。
局限性
明朝的民族政策也存在一些局限 性,如对少数民族的限制和打压 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
明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时期。政府实行了严格的海洋政策,加强了对海上贸 易的控制和管理。同时,明朝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海上贸易提 供了有力的保障。
明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及其影响
01
贸易商品
明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主要涉及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这些
与欧洲各国的外交关系
传教士往来
明朝中后期,欧洲传教士开始进入中 国,带来了西方科学知识,也促进了 中西文化交流。
贸易往来
明朝与欧洲各国进行了一定的贸易往 来,如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等。
02
明朝民族关系汉 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
少数民族
工艺技术
明朝的工艺技术如瓷器、丝织品等在海外享有盛誉,推动了手工业 的发展。
明朝的对外关系

A 是受明成祖派遣出使西洋的
B 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 最到远达到非达洲非东洲海西岸海和岸红和海红沿海岸沿岸 D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浙江有戚家村,温岭有继光路,这里纪念的
英雄的历史功绩是( B )
A.收复台湾
B.抗击倭寇
C.抗击沙俄
D.出使西域
3.下列为中外友好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据说,戚继光当年在南方抗倭时,为了保持警觉, 夜间也派出士兵沿海警戒,若发现敌情,及时报警。 但夜间敌我分辨不清,怎么办呢?戚继光规定了口令 。警戒的士兵都带着竹哨,如果发现人影,要立刻端 枪跨步,嘴里喊:“哨起!”意思是警哨要响起。对 方若是自己人,要立刻停止行走,双手下垂站正,嘴 里喊:“立正。”意思是他立刻站正了。如果不这样 做,就会被认为是倭寇,警哨要真的响起。
友好 交往
矛盾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合作探究:根据刚才看到的视频内容,以 及本课所学内容,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①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 交流合作。
②国家之间交往应该以和平、互相尊重为主 ③要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关系中 占据主动。
1、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4、戚继光: 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材料中的“我”指谁? 2、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3、通过“我”的事迹,并结合材 料,你认为“我”有什么品质值 得学习呢?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 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①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主要目的)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 取海外的奇珍。 ②为根据了材寻料找及下课本落总不结明郑的和下建西文洋皇目帝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回族,世奉伊斯兰教。
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
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
世称“三保(三宝)太监”。
郑和有才能,又是伊斯兰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伊斯兰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
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
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
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
或说郑和航行的目的在于追寻建文帝的踪迹。
当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没有疑问,使郑和兼有这样的动机也未可定,然而这决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下西洋的经过: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
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冬至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乐五年冬至永乐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乐七年九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乐十五年(141 7年)冬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郑和船队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彭亨(在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三佛齐(今巨港一带)、爪哇、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属伊朗)、阿丹(今亚丁)、天方(今麦加)、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
总之,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二十余年,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有着伟大的意义。
第一,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开始于1405年,这比哥伦布在1492年到美洲要早八十七年,比迪亚士在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八十二年,比达·伽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卡里库特要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在1521年到达菲律宾要早一百一十六年。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是无与伦比的。
如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六十二艘,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第三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余人。
第四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六十三艘,官兵二万七千六百余人。
第七次下西洋时,有宝船六十一艘,官兵二万七千五百余人。
郑和的船队以宝船为主构成,此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许多船只,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
郑和的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阔一十八丈(合56米)。
这种宝船有九桅,张十二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而达·伽马去印度仅有四船、约一百六十人,哥伦布去美洲仅有三船、八十余人,麦哲伦去菲律宾仅有五船、二百六十余人,这和郑和的船队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郑和七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第二,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有之完全出于自卫。
如旧港王陈祖义是华侨,经常劫掠过往船只,又谋劫郑和的船,郑和即擒陈祖义携归,陈祖义伏诛。
又郑和至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前来劫船,郑和即生擒亚烈苦奈儿携至北京,明成祖又放其归国。
郑和的船队在所到之处,首先向国王、头人等,宣读皇帝诏书,赏赐大量物品,然后即展开贸易活动,甚至派小船往偏僻去处贸易。
如在古里,按当地习惯交易,货物议价以拍掌为定,以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
又在祖法儿(在阿拉伯半岛南岸),其国王遣头目遍谕国人,皆以乳香、苏合油之类来交换丝绸、瓷器等物。
郑和的船队总是满载货物往返,主要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载出的手工业品有丝绸、瓷器、铁器、铜线等等,载归的土特产品有奇货重宝及珍禽异兽等,如珍珠、珊瑚、宝石、香料、麒麟(长颈鹿)、狮子、驼鸟之类。
因为所载都是珠宝财货,所以郑和的船被称为“宝船”。
郑和开始下西洋后,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
如1415年(永乐十三年),东非麻林国遣使来献麒麟,一时轰动京师。
麒麟被中国视为吉祥之物,永乐皇帝亲御奉天门受礼,文武大臣莫不称贺。
1417年(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三王各率人抵京,凡三百四十余人,受到永乐皇帝隆重接待。
东王在归途中死于山东德州,永乐皇帝命为之建墓立碑。
东王墓至今犹保存完好。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者来京,凡一千二百人,一时使者盈满朝廷。
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人民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
随从郑和航行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经各国的情况,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又郑和下西洋时绘有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见明茅之仪《武备志》卷240),一般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此图蜚声中外,其中虽有一些错误,但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2. 倭寇之患倭寇的侵扰:倭是当时对日本的通称。
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分裂混战的南北朝时期,一些封建主为了取得财富,便组织许多武士、浪人和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骚扰,被称作倭寇。
倭寇先是侵扰山东,以后渐次南下,经江苏,浙江而达于福建、广东沿海,所在出没无常,忽来忽去,杀伤居民,掠夺财货。
但在明朝初年,由于沿海加强海防,倭寇不敢肆虐,没有酿成大患。
倭寇为患最烈的时期,是在明世宗嘉靖年间。
那时奸臣严嵩当权,政治极其腐败,海防松弛。
如明初沿海防倭各军,每卫约五千余人,至此无一足额,甚至仅余一半,惟余老弱。
沿海防倭战船也多年失修,存者仅十之一二。
因此倭寇所至,无力抵御。
另外,中国沿海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达、许多土豪大家、富商巨贾都私自出海贸易,或与倭寇相勾结。
在走私贸易中,又出现一些亦商亦盗的海盗集团,如著名的头子有许栋(徽州歙县人)、李光头(闽人)、汪直(或作王直,徽州歙县人)、徐海(徽州人)等,莫不建造巨舰,结穴于海中岛屿,不仅从事武装走私,又兼行劫掠活动,而且勾引倭寇劫掠。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倭寇更猖獗。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与汪直,徐海等勾结,率战舰数百艘,分路进扰浙东、西及江南、北,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流劫数省,并深入内地、攻掠徽州、芜湖、南京,所至掘坟墓,掳妇女,杀掠甚惨。
有一股倭寇不过七十二人,自浙江严州、衢州,过江西饶州,历徽州等地,而至南京。
南京明军与之接战,死者八、九百人,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南京十三门紧闭,大小官员皆登城守门,全城百姓也被点上城,虽然倭寇已退走,犹不敢解严。
明朝官吏和官军的腐败无能,于此可见一斑。
戚继光、俞大猷平倭寇正当倭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明军中有两位抗倭名将出现,这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
他们招募训练新军,依靠人民的支持,终于讨平了倭寇。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原在山东防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调到浙江,镇守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不久升为参将。
戚继光见卫所兵不习战,乃招募农民和矿夫三千人,组成一支新军,亲自练成精兵,人称为“戚家军”。
他又针对江南的地形及倭寇活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法,将兵士十二人分为一队,用长短兵器相配合,以便于短兵相接,有效地杀伤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袭台州,焚掠海边的桃渚、圻头。
戚继光率军与战,连战皆捷,全部歼灭倭寇。
浙东的倭寇之患被扫除。
随后,福建方面的倭寇又猖獗起来,戚继光又奉命入闽剿寇。
时福建倭寇结大营于宁德的横屿、福清的牛田、兴化(今莆田)的林墩,互为声援。
戚继光首先破横屿,又乘胜破牛田,然后袭破林墩,痛歼倭寇。
倭寇三大巢穴全部荡平,戚继光班师回浙。
不久,新倭又大量来到福建,攻陷兴化城,占据平海卫(在兴化城东南临海处)作为巢穴。
明廷鉴于情势严重,升副总兵俞大猷为总兵,升参将戚继光为副总兵,驰赴福建救援。
在此之前,广东总兵刘显也已奉命入闽。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率军赶到,与俞大猷、刘显合力进攻平海卫,戚家军首登敌垒,其他两军相继突入,遂大败倭寇,攻克平海卫,接着收复兴化城。
事后,戚继光升为总兵,俞大猷调入广东。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再败倭寇,福建倭寇完全平定。
福建倭寇平定后,广东倭患转烈,有倭寇二万余人,侵扰潮州、惠州一带。
嘉靖四十三年,明廷任命吴桂芳提督两广兼理巡抚,又命俞大猷为广东总兵,负责剿倭。
在吴桂芳的支持下,俞大猷招收山区农民及矿夫组成新军,又调集许多官兵,先后大战于海丰等地,将倭寇擒斩殆尽。
于是广东的倭寇也被肃清了。
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完全解除,抗倭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3. 援朝抗日十六世纪下半叶,日本已逐渐因纷争割据走向统一局面。
后来,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战胜其他诸侯,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为了满足封建主与商人的要求,丰臣秀吉积极从事海外扩张,企图占有朝鲜,并借朝鲜为跳板,以侵略中国。
1590年(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曾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当然,朝鲜国王没有听从其计。
1592年(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遣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军十余万,战舰数百艘,侵入朝鲜,攻破釜山,连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诸地,“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遣使向明朝求援。
这年年底,明朝即派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领援军过鸭绿江。
1593年,在朝鲜军队的配合下,明军进攻平壤,打败日本最精锐的小西行长部队,光复平壤。
平壤大捷对于战争胜利有决定性意义。
不久,明军与朝鲜军队又收复开城,随后又恢复王京及汉江以南千余里的疆土。